新编大学化学实验(四)——综合与探究(颜朝国)(第二版) 978712227422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作者简介

颜朝国,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颜朝国于1977年考入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读本科,1982年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教师。1992-1995年为南开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德国Heidelberg University和美国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9月回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现为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有机化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从事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和超分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的工作,和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机化学的课程建设和有机化学教学的研究和课程改革方面的工作,有机化学被评为江苏省二类优 秀课程和扬州大学精品课程。长期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各个专业本科生的有机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采用英文版有机化学教材,进行有机化学的双语教学。

目录

第一部分综合性实验1
实验1.14A分子筛的合成及吸水性能测定1
实验1.2BaTiO3纳米粉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表征4
实验1.3聚苯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6
实验1.4微乳液中反式1-2-二苯乙烯的光异构化反应8
实验1.5聚己内酰胺的制备11
实验1.62-6-吡啶二甲醛的合成与结构表征15
实验1.7酸性橙Ⅱ的合成及其染色实验17
实验1.85-硝基-2-噻吩甲酸的制备20
实验1.9植物生长调节剂——二乙氨基乙醇己酸酯的制备21
实验1.10Sonogashira偶联反应23
实验1.11二氯二茂钛的制备25
实验1.12环己烯的制备27
实验1.13己二酸的制备28
实验1.14掺杂聚吡咯纳米纤维的合成30
实验1.15水杨酸掺杂合成管状聚苯胺32
实验1.16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和红外光谱的测定34
实验1.17外消旋α-苯乙胺的合成和拆分38
实验1.18水杨酸甲酯(冬青油)的合成和红外光谱测定42
实验1.19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45
实验1.20苯并咪唑类卡宾的合成及其在苯偶酰合成中的催化应用48
实验1.21Biginelli反应——多组分一锅煮反应50
实验1.221-3-5-三苯甲酰肼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阴离子的萃取研究52
实验1.232-(α-羟基)乙基苯并咪唑的合成及其配位能力的研究55
实验1.24聚苯胺的化学合成与表征56
实验1.25相转移催化法合成7-7-二氯双环[4.1.0]庚烷58
实验1.26浊点萃取分离分析环境样中苯酚62
实验1.27β-环糊精交联树脂合成及分离分析微量铜63
实验1.28手性氨基酚Betti碱的合成和拆分65
实验1.291-2-3-4-四氢咔唑的合成68
实验1.30Jones试剂氧化胆固醇反应71
实验1.31联苯甲酸的合成73
实验1.327-二乙氨基-2-乙酰基香豆素的微波合成及其光谱性能研究75
实验1.33肉桂酸乙酯的微波辐射合成与分析78
实验1.34乙酰基二茂铁的合成、分离与表征81
实验1.35二茂铁基甲酰丙酮的合成85
实验1.36烯胺酮的合成及其配位反应86
实验1.37(三羰基)·(1-3-5-三甲基苯)合钼的合成87
实验1.38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能测定89
实验1.395-亚苄基巴比妥酸的合成及结构表征93
实验1.40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95
实验1.41DL-萘普生的制备与拆分99
实验1.42三(8-羟基喹啉)合铁的制备和性质103
实验1.431-1′-联-2-萘酚(BINOL)的合成及拆分106
实验1.44联烯的合成及1H NMR谱图表征109
实验1.45农药苯磺隆的制备112
实验1.46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合成114
实验1.47植物生长调节剂——2-4-二氯苯氧乙酸的合成和含量分析116
实验1.48Diels-Alder反应合成双环化合物120
实验1.49聚乳酸/热塑性淀粉共混物的制备及加工流变性能研究123
实验1.50苹果酸镧的合成、表征及对PVC的热稳定性能126
实验1.51阿莫西林中间体的制备与拆分130
实验1.52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与稳定性检验132
实验1.53双乙二胺水杨醛席夫碱合钴配合物的合成及载氧功能135
实验1.54甲基橙的合成和棉布染色实验138
实验1.55三苯甲醇的制备和芳基自由基及正离子性质141
实验1.56脲醛树脂的制备和木板胶合试验144
实验1.572-甲基-2-丁烯的制备和气相色谱含量的测定146
实验1.58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及互变异构体的紫外光谱的研究148
实验1.59乙酸乙酯的合成和皂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151
实验1.60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合成和燃烧热的测定155
实验1.61(E)-3-α-呋喃基丙烯酸的合成及其含量测定158
实验1.62对甲苯乙酮的制备和高效液相色谱纯度分析160
实验1.63磺胺醋酰钠和磺胺脒的合成163
第二部分探究性实验171
实验2.1菠萝香料环己氧乙酸烯丙酯的合成171
实验2.2抗关节炎新药中间体3-5-二芳基吡唑啉的合成172
实验2.3高氯酸盐催化下的4(3H)-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173
实验2.4不同形貌纳米聚苯胺的合成174
实验2.5铁磁性导电聚苯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175
实验2.6主客体分子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176
实验2.7超微圆盘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表征178
实验2.8Cm-s-Cm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质研究180
实验2.9表面活性剂与卵清蛋白的相互作用181
实验2.10TiO2纳米晶的合成与光催化性质182
实验2.11SnS2纳米片的合成与光催化性质184
实验2.12二氧化硅光子晶体的制备185
实验2.13含二茂铁基肼基二硫代甲酸酯希夫碱及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186
实验2.14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188
实验2.15强利胆药——利胆醇的制备190
实验2.16有机固体产气及沼渣肥分评价191
实验2.17河道底泥中氮形态的测定191
实验2.18改性污泥生物碳的制备和表征192
实验2.19卤素离子控制合成不同形貌的银纳米粒子193
实验2.20通过N-N键偶联反应合成2H-吲唑衍生物194
实验2.21具有螺旋性质的稠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195
实验2.22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196
实验2.23新型纳米多孔材料ZIF-8的形貌与粒径控制合成与表征197
实验2.24取向性silicalite-1分子筛膜的制备199
实验2.25锌、铁混合液中锌、铁的连续测定200
实验2.26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201
实验2.273,5-吡唑二甲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201
实验2.28二氧化钛载银抗污染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3

序言

前言
本书为《新编大学化学实验》教材的第四分册。本教材于2010年出版以来,被多所高校选用,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认可。与此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足。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实验设备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种新技术和一些大型仪器都开始在基础实验中得到使用。为适应新的发展,我们对《新编大学化学实验》第四分册进行了修订。
与第一版教材相比,本版教材在修订时注意吸收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尤其是唐山师范学院、江苏理工学院等院校的加盟,使本册教材的普适性更强。基于原教材综合化学实验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不同院校教学需求的情况,本次修订时,新增加了16个综合化学实验,这样不同使用单位在使用过程中的选择性更大。针对目前新的实验技术和新的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情况,比如化学研究中大量涉及纳米材料的形貌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绿色化学合成方法等,修订时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篇幅,引入现代实验技术与前沿研究成果,供有条件的院校选做。
本分册由颜朝国教授主编,参加实验编写的老师有:扬州大学菅盘明(实验1.1、1.2),丁元华(实验1.3),郭霞(实验1.4、2.8、2.9),韩莹(实验1.5、1.40~1.42、1.62、1.63),袁宇(实验1.10~1.13),宋根萍(实验1.14、1.15、1.24、2.12),景崤壁(实验1.17~1.23、2.3),颜朝国(实验1.25、1.26、1.43、1.44、1.46),朱霞石(实验1.27、1.28),王存德(实验1.29~1.32、2.1、2.2),孙晶(1.33、1.34、1.54~1.58),石尧成(实验1.35~1.39、1.53),俞磊(实验1.45),刘晓岚(实验1.47、2.14),刘永红(实验1.48、1.61、2.13),李增光(实验1.59、1.60),阚锦晴(实验2.4、2.5),王菊(实验2.6),王胤(实验2.7),张永才(实验2.10、2.11);盐城工学院何建玲(实验1.6、1.7);唐山师范学院蔡明建(实验1.8),王光荣(实验1.9、2.15),张宁(实验1.49),张青(实验1.50);盐城师范学院杨锦眀(实验1.16、1.51、1.52);江苏理工学院程洁红(实验2.16),程庆霖(实验2.17),蒋敏(实验2.18),李中春(实验2.19),林伟(实验2.20、2.21),牟志刚(实验2.22),宋肖锴(实验2.23),童霏(实验2.24),徐红胜(实验2.25),杨凤丽(实验2.26),杨廷海(实验2.27),张曼莹(实验2.28)。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参考。

编者
2015年11月

第一版前言
本书为《大学化学实验新体系系列教材》丛书的第四分册,是在原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学化学实验——综合和探索性实验》讲义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兄弟院校经过修改、增加和充实编写而成的。本书可用作综合性大学化学、化工、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实验教材,亦可供其他大专院校从事化学实验工作的有关人员参考。
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化学本科专业基本教学内容中明确指出,化学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基础的,前沿的),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本册教材正是基于此要求,在基础实验训练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综合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能力。实验内容以“物质的制备——分离分析——性质与结构表征”为主线,将先期大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训练、物质合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多项实验内容融合在新的综合化学实验体系中,在实验中大量使用大型现代分析仪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验效果,尽量避免旧教学体系中相似实验的重复安排,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开始了作为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第四分册——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许多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工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写成相应的实验内容,强调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化学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安排实验内容,共有48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级学科的内容,使得学生能从实际的化学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培养解决综合性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快地掌握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综合实验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结果与讨论、注意事项、思考题、参考文献等栏目。探究性实验的内容主要有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背景、参考文献等。探究性实验的编写力求体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实行导师制。由导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查阅文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经指导老师审阅后,独立开展实验工作。该部分内容可以是动态的,教师随时可以增加新的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因此本教材中仅编入了少量探究性实验,共14个,作为实验范例,不同性质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本实验为参考,灵活安排实验内容。
本分册由颜朝国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扬州大学菅盘铭(实验1.1、1.2),单丹(实验1.3),郭霞(实验1.4),袁宇(实验1.10~1.13),宋根萍(实验1.14、1.15),景崤壁(实验1.16~1.23),阚锦晴(实验1.24),颜朝国(实验1.25、1.26、1.43、1.44、1.46),朱霞石(实验1.27、1.28),王存德(实验1.29~1.32),孙晶(实验1.33、1.34), 石尧成 (实验1.35~1.39), 韩莹 ( 实验1.40~1.42),俞磊(实验1.45),刘晓岚(实验1.47),刘永红(实验1.48),徐州工程学院董藜明(实验1.5),盐城工学院邵荣(实验1.6、1.7),徐州师范大学王香善教授(实验1.8、1.9)。 探究性实验的编写者见各实验后。刁国旺负责全套教材的统稿工作。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参考。

编者
2010年5月
ISBN9787122274229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颜朝国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