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进入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与欧洲各国具体的政治革命实际相结合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释放出实践指导之能量,可是第二国际理论家不但没能担当起这个历史任务,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环境进入了一个争论不断和思想分化的特殊时期,并在演变中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伯恩施坦。他提出的理论不仅弱化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而且导致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走向改良主义的轨道。
目录
导论…(1)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题
二、恩格斯晚年的梳理
三、第二国际的理解与分歧
四、伯恩施坦的修正
五、修正主义的当代反思
第一章 激荡岁月中的理论历练
第一节 叩开马克思主义大门
一、社会主义思想萌芽
二、在杜林和马克思之间
三、“苏黎世三人团”的阴影
四、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黄金时代的表现
一、《社会民主党人报》与伯恩施坦的成长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形成
第三节 思想蜕变的开端
一、斗争环境变化
二、初步运用进化社会主义思想
三、新社会主义观的异质特性
四、第二次思想转变的性质
第二章 通向修正主义之路
第一节由质疑向修正转型
一、 质疑的起点
二、转型期的文本结构
三、问题域转换
第二节 批判社会民主党内的空想观念
一、主问题:教条主义的空想主义
二、“灾变论”基础的空想
三、社会代替国家的空想
四、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方式衰亡的空想
五、超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的空想
六、越过教条主义批判的界限
第三节 从修正转向修正主义
一、在1848年法国革命问题上修正马克思
二、修正“崩溃论”的理论基础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解读
四、对早期批评的反驳
第三章 修正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完成转向
二、初始逻辑
三、修正目的论
第二节 修正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决定论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落入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陷阱
三、新康德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救赎力量
第三节 修正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假说为依据的单纯公式
二、资本集中未使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尖锐化
。。。。。。
序言
进入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与欧洲各国具体的政治革命实际相结合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释放出实践指导之能量,可是第二国际理论家不但没能担当起这个历史任务,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环境进入了一个争论不断和思想分化的特殊时期,并在演变中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伯恩施坦。他提出的理论不仅弱化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而且导致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走向改良主义的轨道。因此,深入研究伯恩施坦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产生发展的根源、过程和影响,把握这次重大争论发生的主客观因素,掌握历史环境变化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文摘
进入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与欧洲各国具体的政治革命实际相结合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释放出实践指导之能量,可是第二国际理论家不但没能担当起这个历史任务,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环境进入了一个争论不断和思想分化的特殊时期,并在演变中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伯恩施坦。他提出的理论不仅弱化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而且导致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走向改良主义的轨道。因此,深入研究伯恩施坦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产生发展的根源、过程和影响,把握这次重大争论发生的主客观因素,掌握历史环境变化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上述认识,曾瑞明教授在与我讨论后,将全面研究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确定为博士后研究课题。出站后,他以博士后研究报告为基础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并获立项,经过数年的修改和充实,即将出版这本著作,对此我感到可喜可贺。
进入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与欧洲各国具体的政治革命实际相结合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释放出实践指导之能量,可是第二国际理论家不但没能担当起这个历史任务,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环境进入了一个争论不断和思想分化的特殊时期,并在演变中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伯恩施坦。他提出的理论不仅弱化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而且导致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走向改良主义的轨道。
目录
导论…(1)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题
二、恩格斯晚年的梳理
三、第二国际的理解与分歧
四、伯恩施坦的修正
五、修正主义的当代反思
第一章 激荡岁月中的理论历练
第一节 叩开马克思主义大门
一、社会主义思想萌芽
二、在杜林和马克思之间
三、“苏黎世三人团”的阴影
四、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黄金时代的表现
一、《社会民主党人报》与伯恩施坦的成长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形成
第三节 思想蜕变的开端
一、斗争环境变化
二、初步运用进化社会主义思想
三、新社会主义观的异质特性
四、第二次思想转变的性质
第二章 通向修正主义之路
第一节由质疑向修正转型
一、 质疑的起点
二、转型期的文本结构
三、问题域转换
第二节 批判社会民主党内的空想观念
一、主问题:教条主义的空想主义
二、“灾变论”基础的空想
三、社会代替国家的空想
四、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方式衰亡的空想
五、超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的空想
六、越过教条主义批判的界限
第三节 从修正转向修正主义
一、在1848年法国革命问题上修正马克思
二、修正“崩溃论”的理论基础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解读
四、对早期批评的反驳
第三章 修正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完成转向
二、初始逻辑
三、修正目的论
第二节 修正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决定论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落入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陷阱
三、新康德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救赎力量
第三节 修正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假说为依据的单纯公式
二、资本集中未使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尖锐化
。。。。。。
序言
进入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与欧洲各国具体的政治革命实际相结合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释放出实践指导之能量,可是第二国际理论家不但没能担当起这个历史任务,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环境进入了一个争论不断和思想分化的特殊时期,并在演变中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伯恩施坦。他提出的理论不仅弱化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而且导致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走向改良主义的轨道。因此,深入研究伯恩施坦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产生发展的根源、过程和影响,把握这次重大争论发生的主客观因素,掌握历史环境变化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文摘
进入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与欧洲各国具体的政治革命实际相结合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释放出实践指导之能量,可是第二国际理论家不但没能担当起这个历史任务,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环境进入了一个争论不断和思想分化的特殊时期,并在演变中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伯恩施坦。他提出的理论不仅弱化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而且导致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走向改良主义的轨道。因此,深入研究伯恩施坦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产生发展的根源、过程和影响,把握这次重大争论发生的主客观因素,掌握历史环境变化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上述认识,曾瑞明教授在与我讨论后,将全面研究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确定为博士后研究课题。出站后,他以博士后研究报告为基础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并获立项,经过数年的修改和充实,即将出版这本著作,对此我感到可喜可贺。
ISBN | 9787514706512 |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作者 | 曾瑞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