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作为哲学的瑜伽 修行者必读之原典
古印度哲学经典著作。名家名注名译,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钵颠阇利,古印度哲学家,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瑜伽派的创始人,瑜伽派的根本经典《瑜伽经》的最初作者。
译者简介:黄宝生,季羡林、金克木先生亲传弟子,社科院外文所前所长,我馆“汉译名著丛书”《薄伽梵歌》、《奥义书》译者。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摘
版权页:
这些音素具有命名一切的能力,如g、au和h展现具有垂肉等的对象(“牛”)。这些音素按照次序连续发音,依据习惯形成的意义而有区别。这样的词唯独是知觉的展现,按照习惯成为所表示者(“所指”)的能表示者(“能指”)。一个词是一种知觉领域,作出一次努力。它不是部分,不是次序,不是音素,而只是知觉,由认知最后一个音素的作用而确立。为了向别人表达,只有通过音素,词得以命名、说出和听取。听者依靠充满无始以来语言习惯熏染的世俗知觉认知,如同已经获得证明,达成共识。依靠知觉得知词有习惯形成的区别。这样多的音素,这样的次序,这样的发音结束,表示这样的意义。
而习惯呈现为词音和词义两者的关联,具有记忆性质。“这个词音是这个词义,这个词义是这个词音,”习惯这样呈现词音和词义的关联。这样,词音、词义和认知互相关联而混合。例如,作为词音的gauh(“牛”),作为认知的gauh(“牛”),作为词义的gauh(“牛”)。知道它们的区别,这样的人知道一切。
句子的功能也依据一切词。一说出“树”,便会理解它“存在”,因为词表达的对象不会脱离“存在”。同样,行动不可能没有手段。这样,一说出“煮”,就会期待然后提到的确定一切关系(“格”)的必要对象:作业者(“体格”)、手段(“具格”)和对象(“业格”):吉多罗、火和稻米。
作为哲学的瑜伽 修行者必读之原典
古印度哲学经典著作。名家名注名译,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钵颠阇利,古印度哲学家,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瑜伽派的创始人,瑜伽派的根本经典《瑜伽经》的最初作者。
译者简介:黄宝生,季羡林、金克木先生亲传弟子,社科院外文所前所长,我馆“汉译名著丛书”《薄伽梵歌》、《奥义书》译者。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摘
版权页:
这些音素具有命名一切的能力,如g、au和h展现具有垂肉等的对象(“牛”)。这些音素按照次序连续发音,依据习惯形成的意义而有区别。这样的词唯独是知觉的展现,按照习惯成为所表示者(“所指”)的能表示者(“能指”)。一个词是一种知觉领域,作出一次努力。它不是部分,不是次序,不是音素,而只是知觉,由认知最后一个音素的作用而确立。为了向别人表达,只有通过音素,词得以命名、说出和听取。听者依靠充满无始以来语言习惯熏染的世俗知觉认知,如同已经获得证明,达成共识。依靠知觉得知词有习惯形成的区别。这样多的音素,这样的次序,这样的发音结束,表示这样的意义。
而习惯呈现为词音和词义两者的关联,具有记忆性质。“这个词音是这个词义,这个词义是这个词音,”习惯这样呈现词音和词义的关联。这样,词音、词义和认知互相关联而混合。例如,作为词音的gauh(“牛”),作为认知的gauh(“牛”),作为词义的gauh(“牛”)。知道它们的区别,这样的人知道一切。
句子的功能也依据一切词。一说出“树”,便会理解它“存在”,因为词表达的对象不会脱离“存在”。同样,行动不可能没有手段。这样,一说出“煮”,就会期待然后提到的确定一切关系(“格”)的必要对象:作业者(“体格”)、手段(“具格”)和对象(“业格”):吉多罗、火和稻米。
ISBN | 9787100123549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 钵颠阇利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