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以前只知曹素功是制墨业的名店,但对该品牌的历史知之不多。通读《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对中国制墨业尤其是曹素功墨业的发展脉络便有了全面了解,知晓徽墨与湖笔、宣纸、端砚齐名,为“文房四宝” 中的珍品,而曹素功曾位列清代著名的制墨“四大家”之首。自清末进入上海后,曹氏子孙秉承祖上的制墨配方和经营特点,努力开拓,墨肆逐渐扩大,跻身于上海文房四宝名店之列,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为中意书中独家介绍了众多曹素功珍品墨的资料及制作背景,配以100多幅彩色照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为研究、欣赏珍品徽墨的宝典。
作者简介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并组织上海“非遗”名录项目丛书的编撰、整理工作。参与本书编撰的多系曹素功墨业的专家、见证人。
目录
总序
前言
源远流长塑徽墨 人杰地灵孕事业
弃仕从业承古肆 康熙御赐紫玉光
歙州之墨推曹氏 素功名墨十八品
子孙克勤守祖业 乾隆喜赋品墨诗
古树分桠枝叶茂 金殿余香佳话传
兵燹频仍时运衰 留墨记史存古堂
迁徙入沪再发轫 旧业中兴续新篇
罹难锋镝离乡井 浴火涅槃得复兴
书画笔墨喜结缘 海派名墨渐成形
一纸介绍价无限 两张告示诫无良
外侮内战入寒冬 艰苦守业盼回春
百川入海归一统 海派徽墨集大成
实至名归曹素功 名副其实获振兴
有惊无险历浩劫 时代印记墨品现
春色满园艳阳天 中外交流绽异彩
改制重组展新颜 申遗评师喜圆梦
龙麝黄金皆不贵 墨工汗水是精魂
细烟轻胶 稀珍辅料
列盏点烟 扫炱聚烟
慢熬熔胶 搅拌和料
捶杵揉搓 制坯压模
勤翻细晾 质坚型良
描金填色 雍容雅饰
名师高徒 薪火相传
塑型饰图赖神功 精雕细刻夺天工
刻模为范 塑墨成型
石楠奇木 七巧成模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游刃奏刀 心细手巧
日积月累 广收博揽
身怀绝技 终生勤艺
方寸锭笏含神韵 光彩陆离吐墨香
传世经典 琳琅满目
金殿藏娇 珍为国宝
墨海探骊 申城斗宝
佳品珍藏 博览共赏
附录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序言
前 言
笔、墨是展现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物件。多少经典名著、书画墨宝,开了笔、墨是无法想象的。可是自古以来,旧中国有哪个朝代会如此重视笔、墨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如今,国家以“非遗”的方式保护传统技艺,曹素
功、周虎臣双双列入其中。2009年7月18日,国家有关部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将“文房四宝艺术大师”的称号隆重授予笔墨纸砚行业中领衔的能工巧匠,极大提高了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的行业地位,提高了文房四宝艺术大师的
社会地位。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出资、组织、出版的国家 级“非遗”名录丛书,曹素功、周虎臣也名列其中。这表明党和政府为保护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顶层安排和艰辛努力,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具
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所遗留的陶器上面,我们看到了类似毛笔涂画的痕迹,看到了类似朱红、石墨的天然色彩。大约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用天然色素与黏合物结合,可以提高色牢度,这
就诞生了古代的“墨”。周史上已有“邢夷制墨”的记载。到了秦汉时期,隃麋、延州、扶风(今陕西千阳、延安、凤翔一带)形成了制墨的产业,“隃麋”也成了墨锭的代名词。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古墨残块,经化验,知道
是黑色松烟与鹿胶混合制成的,其形状如瓜子、螺丸。经过汉、唐、宋、元,墨锭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墨锭工艺和墨锭形制,成为我国文房四宝行业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徽州地区的制墨业自明代起兴盛,至清初形成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为代表的制墨“四大名家”。其中,曹素功名列其首,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誉。
曹素功墨锭“烟细、胶轻、质坚、墨香”,其制作技艺独领风骚,颇有特点。清《墨林初集》中有曹素功“选料上乘,杵必三万,用物宏而取精多,远拟潘、李,近踵程、方。神明其法,谐徽造极”。把曹素功与唐宋制墨名家李廷
圭、潘谷,明代的程君房、方于鲁的制墨技艺相提并论。曹素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38锭《耕织图》套墨,嘉庆年间的《金殿余香》,以及40锭《御园图》套墨等,都是制墨业的经典之作。1914年曹氏参加东京博览会,1926年参加费
城万国博览会,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获得海内外书画界的广泛赞誉。
清末时期,政府腐败,列强欺凌,农民起义,战火纷繁。为避战乱,曹素功后代从安徽迁至苏州,又转至上海。近代上海,是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上海及其租界的特殊环境,集聚了全国众多的书画名家,形成了“崇尚实力,包
容并蓄”的海派书画。海派书画名家对笔墨的各种不同的需求,促进了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的快速发展。由于著名书画家如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的参与绘制和设计,极大丰富和提升了墨锭的文化艺术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
海6家墨庄合并,成立了曹素功墨庄。曹素功墨庄集各家之大成,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制墨企业,继续谱写“海派徽墨”的新篇章。郭沫若、赵朴初、唐云、启功、程十发等人的绘画题字,西泠印社的定制、外交部的定制,还有国外著名书
画家如日本富冈铁斋定制的“铁斋翁书画宝墨”等,推动了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新的飞跃。
在曹素功墨业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墨业的制作和经营都是在曹氏家族内部传承发展的,自新中国成立初至“公私合营”时,正是曹氏第13代孙。之后,曹素功的优秀技艺以新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以“制墨大师”李光雨、鲁建
庆为代表的第14代传人,言传身教,培养了以徐明等为代表的第15代传人。2008年,在新世界集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曹素功、周虎臣两家中华老字号进行了企业改制,成立了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同时筹建成
立了上海笔墨博物馆,曹素功制墨的“非遗”技艺有了崭新的保护和发展机制。近几年来,曹素功、周虎臣的笔墨生产和经营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培养了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挖掘整理墨模资料,传承优秀的制墨技艺,为这一国家 级
“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委杨庆红、高春明以及专家组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制墨技艺年代久远,历经沧桑,不少史料缺失,有些内容未能详尽记载,尚待来日继续探源钩沉,推敲考据。诚待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上海笔墨博物馆馆长 许思豪
2014年9月16日
文摘
版权页:
进入新社会,“曹素功”摆脱了在家族内世代传袭的旧轨迹,转变为在全行业、大社会、大环境中传承发展的新模式。它已不再是一家一姓的曹氏墨业,而是一种广纳齐集、兼容并蓄,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海派徽墨文化事业。新的体制和机制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强劲的推力,展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的创伤尚未治愈,帝国主义又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墨锭的销售一时跌入低谷,炼烟房曾一度熄火收盏,年产量仅三四千斤。墨肆虽存有不少名贵墨锭,但为了解决职工的工资,曾将高档油烟墨锭敲断削价出售,以维持生计。据著名书法家白蕉的后人和弟子回忆,其间也曾出现墨家主动到书画家府上推销,书画家慨然认购,各方抱团抗寒的动人情景。
经过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恢复,制墨业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重又复苏。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在此基础上,1958年,制墨业进行了调整合并,由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曹素功尧记、曹素功敦记、曹素功怡记、广户氏胡开文、胡开文发记、屯镇胡开文等6家墨庄合并为一。由于此中“曹素功”历史最久、声誉最隆、影响最广,且骨干力量较强,为更好地弘扬传统、发展产业,遂决定合并后的企业命名为“曹素功墨庄”。该墨庄设在河南中路167号,原曹素功制墨工场也从南市天灯弄迁入南山路128弄30号,与原广户氏胡开文工场合并。此项决定,曹素功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6家墨庄的合并,使海派徽墨归属于一家,曹素功也走出了家族世传的旧格局,由家庭手工作坊向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商结合型企业和集约化、精密化生产发展。在制墨技艺方面,不仅集中了墨模等生产工具,还汇聚一批优秀的制墨名师高匠,如制墨名师朱大寿、汪国耀、程加臣、曹春和,描金名师余盛忠、曹妙辉、方有达,雕刻名师汪兴五等,他们都是当年制墨、描金、雕刻的一流高手。
以前只知曹素功是制墨业的名店,但对该品牌的历史知之不多。通读《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对中国制墨业尤其是曹素功墨业的发展脉络便有了全面了解,知晓徽墨与湖笔、宣纸、端砚齐名,为“文房四宝” 中的珍品,而曹素功曾位列清代著名的制墨“四大家”之首。自清末进入上海后,曹氏子孙秉承祖上的制墨配方和经营特点,努力开拓,墨肆逐渐扩大,跻身于上海文房四宝名店之列,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为中意书中独家介绍了众多曹素功珍品墨的资料及制作背景,配以100多幅彩色照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为研究、欣赏珍品徽墨的宝典。
作者简介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并组织上海“非遗”名录项目丛书的编撰、整理工作。参与本书编撰的多系曹素功墨业的专家、见证人。
目录
总序
前言
源远流长塑徽墨 人杰地灵孕事业
弃仕从业承古肆 康熙御赐紫玉光
歙州之墨推曹氏 素功名墨十八品
子孙克勤守祖业 乾隆喜赋品墨诗
古树分桠枝叶茂 金殿余香佳话传
兵燹频仍时运衰 留墨记史存古堂
迁徙入沪再发轫 旧业中兴续新篇
罹难锋镝离乡井 浴火涅槃得复兴
书画笔墨喜结缘 海派名墨渐成形
一纸介绍价无限 两张告示诫无良
外侮内战入寒冬 艰苦守业盼回春
百川入海归一统 海派徽墨集大成
实至名归曹素功 名副其实获振兴
有惊无险历浩劫 时代印记墨品现
春色满园艳阳天 中外交流绽异彩
改制重组展新颜 申遗评师喜圆梦
龙麝黄金皆不贵 墨工汗水是精魂
细烟轻胶 稀珍辅料
列盏点烟 扫炱聚烟
慢熬熔胶 搅拌和料
捶杵揉搓 制坯压模
勤翻细晾 质坚型良
描金填色 雍容雅饰
名师高徒 薪火相传
塑型饰图赖神功 精雕细刻夺天工
刻模为范 塑墨成型
石楠奇木 七巧成模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游刃奏刀 心细手巧
日积月累 广收博揽
身怀绝技 终生勤艺
方寸锭笏含神韵 光彩陆离吐墨香
传世经典 琳琅满目
金殿藏娇 珍为国宝
墨海探骊 申城斗宝
佳品珍藏 博览共赏
附录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序言
前 言
笔、墨是展现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物件。多少经典名著、书画墨宝,开了笔、墨是无法想象的。可是自古以来,旧中国有哪个朝代会如此重视笔、墨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如今,国家以“非遗”的方式保护传统技艺,曹素
功、周虎臣双双列入其中。2009年7月18日,国家有关部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将“文房四宝艺术大师”的称号隆重授予笔墨纸砚行业中领衔的能工巧匠,极大提高了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的行业地位,提高了文房四宝艺术大师的
社会地位。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出资、组织、出版的国家 级“非遗”名录丛书,曹素功、周虎臣也名列其中。这表明党和政府为保护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顶层安排和艰辛努力,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具
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所遗留的陶器上面,我们看到了类似毛笔涂画的痕迹,看到了类似朱红、石墨的天然色彩。大约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用天然色素与黏合物结合,可以提高色牢度,这
就诞生了古代的“墨”。周史上已有“邢夷制墨”的记载。到了秦汉时期,隃麋、延州、扶风(今陕西千阳、延安、凤翔一带)形成了制墨的产业,“隃麋”也成了墨锭的代名词。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古墨残块,经化验,知道
是黑色松烟与鹿胶混合制成的,其形状如瓜子、螺丸。经过汉、唐、宋、元,墨锭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墨锭工艺和墨锭形制,成为我国文房四宝行业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徽州地区的制墨业自明代起兴盛,至清初形成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为代表的制墨“四大名家”。其中,曹素功名列其首,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誉。
曹素功墨锭“烟细、胶轻、质坚、墨香”,其制作技艺独领风骚,颇有特点。清《墨林初集》中有曹素功“选料上乘,杵必三万,用物宏而取精多,远拟潘、李,近踵程、方。神明其法,谐徽造极”。把曹素功与唐宋制墨名家李廷
圭、潘谷,明代的程君房、方于鲁的制墨技艺相提并论。曹素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38锭《耕织图》套墨,嘉庆年间的《金殿余香》,以及40锭《御园图》套墨等,都是制墨业的经典之作。1914年曹氏参加东京博览会,1926年参加费
城万国博览会,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获得海内外书画界的广泛赞誉。
清末时期,政府腐败,列强欺凌,农民起义,战火纷繁。为避战乱,曹素功后代从安徽迁至苏州,又转至上海。近代上海,是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上海及其租界的特殊环境,集聚了全国众多的书画名家,形成了“崇尚实力,包
容并蓄”的海派书画。海派书画名家对笔墨的各种不同的需求,促进了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的快速发展。由于著名书画家如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的参与绘制和设计,极大丰富和提升了墨锭的文化艺术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
海6家墨庄合并,成立了曹素功墨庄。曹素功墨庄集各家之大成,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制墨企业,继续谱写“海派徽墨”的新篇章。郭沫若、赵朴初、唐云、启功、程十发等人的绘画题字,西泠印社的定制、外交部的定制,还有国外著名书
画家如日本富冈铁斋定制的“铁斋翁书画宝墨”等,推动了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新的飞跃。
在曹素功墨业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墨业的制作和经营都是在曹氏家族内部传承发展的,自新中国成立初至“公私合营”时,正是曹氏第13代孙。之后,曹素功的优秀技艺以新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以“制墨大师”李光雨、鲁建
庆为代表的第14代传人,言传身教,培养了以徐明等为代表的第15代传人。2008年,在新世界集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曹素功、周虎臣两家中华老字号进行了企业改制,成立了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同时筹建成
立了上海笔墨博物馆,曹素功制墨的“非遗”技艺有了崭新的保护和发展机制。近几年来,曹素功、周虎臣的笔墨生产和经营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培养了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挖掘整理墨模资料,传承优秀的制墨技艺,为这一国家 级
“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委杨庆红、高春明以及专家组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制墨技艺年代久远,历经沧桑,不少史料缺失,有些内容未能详尽记载,尚待来日继续探源钩沉,推敲考据。诚待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上海笔墨博物馆馆长 许思豪
2014年9月16日
文摘
版权页:
进入新社会,“曹素功”摆脱了在家族内世代传袭的旧轨迹,转变为在全行业、大社会、大环境中传承发展的新模式。它已不再是一家一姓的曹氏墨业,而是一种广纳齐集、兼容并蓄,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海派徽墨文化事业。新的体制和机制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强劲的推力,展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的创伤尚未治愈,帝国主义又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墨锭的销售一时跌入低谷,炼烟房曾一度熄火收盏,年产量仅三四千斤。墨肆虽存有不少名贵墨锭,但为了解决职工的工资,曾将高档油烟墨锭敲断削价出售,以维持生计。据著名书法家白蕉的后人和弟子回忆,其间也曾出现墨家主动到书画家府上推销,书画家慨然认购,各方抱团抗寒的动人情景。
经过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恢复,制墨业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重又复苏。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在此基础上,1958年,制墨业进行了调整合并,由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曹素功尧记、曹素功敦记、曹素功怡记、广户氏胡开文、胡开文发记、屯镇胡开文等6家墨庄合并为一。由于此中“曹素功”历史最久、声誉最隆、影响最广,且骨干力量较强,为更好地弘扬传统、发展产业,遂决定合并后的企业命名为“曹素功墨庄”。该墨庄设在河南中路167号,原曹素功制墨工场也从南市天灯弄迁入南山路128弄30号,与原广户氏胡开文工场合并。此项决定,曹素功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6家墨庄的合并,使海派徽墨归属于一家,曹素功也走出了家族世传的旧格局,由家庭手工作坊向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商结合型企业和集约化、精密化生产发展。在制墨技艺方面,不仅集中了墨模等生产工具,还汇聚一批优秀的制墨名师高匠,如制墨名师朱大寿、汪国耀、程加臣、曹春和,描金名师余盛忠、曹妙辉、方有达,雕刻名师汪兴五等,他们都是当年制墨、描金、雕刻的一流高手。
ISBN | 9787208137059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