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内地化进程研究 7010158223,978701015822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内地化进程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三、对有关概念的使用范围及限度界定
第一章1840年以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依存关系
第一节历史上皇朝中央对西南边疆社会的内地化经略
一、意识形态上以儒家“教化”推动西南边疆社会的行为观念同化
二、制度上以渐进模式推进西南边疆与内地的行政治理归一
三、经济上以农业一体化作为巩固西南边疆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1840年前后皇朝中央对西南边疆社会的经略现状
一、政治上西南边疆民族冲突长期延续与土流并治的维持
二、地理上交通阻滞,与内地交往困难
三、经济上自给自足,不同民族基本自成体系
第二章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发端
第一节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传统制度危机
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大清国运之逆转
二、中国传统制度面临的危机
第二节西方“强制同化”与国内民族运动的高涨
一、直面西方列强入侵的民族抵抗运动
二、近代全球一体化驱动下反清政府的民族主义运动
第三节近代西南边地界务与国家主权意识的激发
一、近代中国由纳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过渡的国际关系变化
二、近代中国领土权由“边陲”向“国界”之转化
三、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激发
第四节西方思想、宗教同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国民”的早期塑造
一、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确立促成边疆与内地社会的同质性
二、西方宗教同化与西南边疆民族“蛮夷”向“国民”的转化
三、伴随西方宗教同化西南边疆民族“国民”的早期塑造
第三章近代交通、路权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地化
第一节西方经济一体化与西南边疆近代交通意识的觉醒
一、英法对缅越与中国西南边疆近代交通的一体化推行
二、西南边疆民族近代交通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西南边疆民族的路权声张与自主建设
一、晚清西南边疆民族对路权的声张
二、清末民初西南边疆近代铁路的自主建设
第三节20世纪上半叶西南边疆近代交通建设的特点
一、近代西南边疆交通的突变与间断
二、抗战时期西南边疆近代交通建设的速成与时效
三、西南边疆近代交通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第四节西南边疆近代交通对少数民族内地化的牵引
一、早期路权声张浪潮对边地民族的席卷
二、近代交通权益维护中西南边疆社会的内地化自觉
三、抗战交通建设中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凝聚力的增强
四、近代交通对西南边疆与内地关联度的提升
第四章西南边疆近代工矿业的离散、内敛与民族经济融合
第一节西南边疆近代追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离散型工业路向
一、中法战争是西南边疆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开端
二、民族主义与西南边疆的近代工业选择
三、抗战前西南边疆被动追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离散型工业路向
第二节战时民族主义与国内经济的一体化运行
一、西南边疆工业民族主义的历史源流
二、战时国内经济一体化运行的促动因素
第三节战时由国内经济一体化牵动的西南边疆近代工业的内敛化
一、战时西南地区工业由边缘向中心转化是西南近代工业趋于内敛的物质前提
二、战时政府公营企业是西南近代工业由离散趋于内敛的重要牵引力量
三、战时西南边疆近代工业的内敛化
四、战时国际交通运输工业对边地社会吸附力的增强
第四节近代工矿业产权运作中的西南边疆民族经济融合
一、清末民初由股份公司促成内地与西南边疆的社会资本融合
二、民国由内地外来业者多元产权促成的西南边疆行业内经济共生性融合
三、战时国民党政府股权工具运作对西南边疆地方经济板块的嵌入性融合
第五章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商贸与国内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商贸的两种一体化选择
一、近代西南边疆由边境贸易延展的西方经济一体化
二、西南边疆由省际贸易牵引的国内经济一体化取向
三、近代边地人民国家主权意识对西方经济一体化的牵制
第二节近代“抵货运动”、“进口替代”与西南边疆民族商贸结构及流向变动
一、近代西南边疆的“抵货运动”及与内地的呼应
二、西南边疆的“国货运动”与“进口替代”方略
三、近代西南边疆进口替代下商品结构及流向变动
第三节近代西南边疆难于持续的商贸运行特征
一、地区内贸易巨额逆差的普遍存在
二、进出口结构长期为初级产品交换机制加工品的格局
三、鸦片种、售在商贸活动中长期占有特殊地位
第四节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商贸的国内一体化趋势
一、民国初年西南边疆民族商贸国内一体化肇端
二、战时西南边疆民族商贸国内一体化发展
第六章近代民族主义、民族同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
第一节近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举义的民族主义与中国认同
一、19世纪中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举义事迹
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举义的民族主义内涵
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举义的中华国家认同
第二节晚清民国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一体化推进
一、晚清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改土归流的新浪潮
二、民国西南边疆边政及土司制度形态的历史终结
第三节晚清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演进
一、晚清对西南边疆民族社会文化、经济的一体化经略
二、国民党政府对西南边疆民族国民的均质化努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19世纪后期,对法殖民者在滇修路一事,依然有言:“查铁路之修,利在彼族;铁路之成,害在全滇。何也?滇省地属边脊,跬步皆山,行旅往还,必须舆马,若铁路修成,舆夫马脚以及沿途客栈,必尽失业。……今若准其修筑铁路,则重门洞辟,可以长驱直入,达我堂奥,转嫌勘界为多事矣。……以修路而论,所过田园、庐墓、村庄、寺庙不知凡几,如其可以挪移,小民自无不听从,万一不能迁而必令其迁,不能改而必令其改,无穷竞争,由此而生。”即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续订商约,遂有敷设云南铁路联络越南之议”。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云贵总督的奏报,不仅可以领略其对英法在西南边地筑路、踏勘等事的忧虑,也可看到西南边地一般民众对此报以的抵制态度。其曰:“腾越、临安各属,民俗最为强悍,此次洋员过境,群情汹汹,几酿事端。适值贵州毕节一带,英员白定若有枪毙民命,诬盗索赔情事,滇民闻之,益不相下。……若使铁路一修,商民与洋人日有交涉,四川余蛮子之事难保不复见于滇,彼时纵将地方官严行处分,亦无补矣。况该商人等涵濡圣泽二百余年,只祈保此利权,不愿与洋人交易,似亦百姓中之安守本分者,若因修路之举,致与彼族为难。……现在英法勘路各员,往来如织,又各派大员来省面议,并在省城关厢之地踏勘码头基址,大有即勘即办之意,情形汲汲,绅商士庶均难安枕。”就中议论,尽管由长期闭关自守意识的影响而存有某种褊狭,但亦表达了地方官员对国家利权致损、民间各业可能面临倒闭之忧虑;也揭示出西南边疆人民对西方列强较普遍的抗拒心理,以及西南各省遥相呼应,动辄即可发生与洋人冲突的情形。由此,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面对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西南边地官绅士民对国家利权面临丧失的忧虑状况。
ISBN7010158223,978701015822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征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