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於梅舫,1980年出生,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先后求学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学海堂与江浙学术入粤/32
第一节文笔考与桐城义法/33
一文笔不分/34
二《文选》正统/39
三古文与时文/44
第二节学海堂与经解之学/53
一科考与学风/54
二精舍与经解/61
三江浙学术入粤/68
第二章入粤江浙学人与汉宋叙述/78
第一节《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名义/79
一易学与汉学发端/81
二求古与求是/88
三确立惠栋汉学正统/96
第二节《汉学商兑》与汉宋之争/105
一发轫商兑/106
二撰述因缘/112
三首攻毛奇龄之旨趣/121
第三章东塾之学与浙粤学术递嬗/129
第一节陈澧小学理念之演进及旨趣/130
一学海堂与小学入门/131
二声韵贯穿训诂/136
三小学与初学/145
四小学与以浅持博/152
第二节《科场议》与经解、经学之辨/158
一论学与议政/159
二割裂经义与学风/163
三经学与心术/168
第三节“四科说”与陈澧构筑新经学之抱负/175
一四科论与兼存汉宋/176
二以文学总会四科/183
三惠、戴与假汉学/189
四郑玄与真汉学/195
五文在兹、道在兹/203
第四章东塾之学的确立、反响与意义/213
第一节东塾之学的两歧反应及不同立意/214
一江浙门径与经史小学/215
二大帅与大儒/219
三兼采汉宋与摭拾相似/225
第二节汉宋兼采的浙粤取径与宗尚/231
一与吾江浙学者之言尤多不合/233
二治经不如治史之尤要/238
三尽观其深与徒据一二端之近似/243
征引文献/250
人名索引/268
后记/276
文摘
版权页:
第一节陈澧小学理念之演进及旨趣
陈寅恪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综论有清一代学术,称史学“远不逮宋人”,经学虽号称极盛,也“譬诸图画鬼物,苟形态略具,则能事已毕,其真状之果肖似与否,画者与观者两皆不知也”。故“谨愿者,既止于解释文句,而不能讨论问题。其夸诞者,又流于奇诡悠谬,而不可究诘”。概而论之,清代学术真正能超迈前代,独具特色而自成一格者,倒是“附庸蔚为大国”的“小学”。之所以有清小学能自居格调、极乎大成,其要因在于能将声音、文字、训诂融贯一体,而尤以声韵贯穿训诂为根基。在此其中,陈澧声韵训诂之学,集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王念孙父子以来之大成,据切语确定声类、韵类,汇通古韵、今韵,复厘清等韵之纠纷,居于承上启下之关键位置,可称一时名家。有意思的是,陈澧虽深于“乾嘉考据”之小学,且将此推进一大步,他本人却明显具有对“乾嘉考据”之“皓首穷经”式小学之自觉反思,甚至认为这是晚清学风衰敝的要因,有意“专明小学一段工夫”,且加以实践。近人对于陈澧多有研究,从文献整理到史事考订,皆进展明显,然从考辨学术的角度,重心多落于陈氏汉宋兼采之学,鲜有专门论及其声韵小学者,对于后一层次的“小学”,更是语焉不详。事实上,此事不仅关乎陈澧“小学”理念本身之嬗变,亦与其早期学术转向关系密切,同时牵涉其结撰汉宋兼采之学的学术路径。考察陈氏“小学”观念嬗变之渊源、本事,不仅可以理解陈澧“小学”的丰富层次,同时可兼及其学术理路的逐渐演进,进而把握陈澧精心结撰汉宋兼采之学的起点与底蕴。
一 学海堂与小学人门
梳理陈澧“小学”观嬗变之脉络,首先需确定陈氏“小学”观念之发端。陈澧治学多变,早年治学由务科考,喜诗文,转为攻经史之学。内中核心,是预流学海堂经解之学,循音韵训诂这一治经门径。陈氏“小学”观植根于此。
陈澧幼年即为其父称道“此子能读书”,然因循于当地学风及家庭背景,其早年读书及论学兴趣多偏于科考时文及诗赋一类。陈氏先世本居于江浙一带,自陈澧祖父因家贫依人,始迁入广东。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於梅舫,1980年出生,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先后求学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学海堂与江浙学术入粤/32
第一节文笔考与桐城义法/33
一文笔不分/34
二《文选》正统/39
三古文与时文/44
第二节学海堂与经解之学/53
一科考与学风/54
二精舍与经解/61
三江浙学术入粤/68
第二章入粤江浙学人与汉宋叙述/78
第一节《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名义/79
一易学与汉学发端/81
二求古与求是/88
三确立惠栋汉学正统/96
第二节《汉学商兑》与汉宋之争/105
一发轫商兑/106
二撰述因缘/112
三首攻毛奇龄之旨趣/121
第三章东塾之学与浙粤学术递嬗/129
第一节陈澧小学理念之演进及旨趣/130
一学海堂与小学入门/131
二声韵贯穿训诂/136
三小学与初学/145
四小学与以浅持博/152
第二节《科场议》与经解、经学之辨/158
一论学与议政/159
二割裂经义与学风/163
三经学与心术/168
第三节“四科说”与陈澧构筑新经学之抱负/175
一四科论与兼存汉宋/176
二以文学总会四科/183
三惠、戴与假汉学/189
四郑玄与真汉学/195
五文在兹、道在兹/203
第四章东塾之学的确立、反响与意义/213
第一节东塾之学的两歧反应及不同立意/214
一江浙门径与经史小学/215
二大帅与大儒/219
三兼采汉宋与摭拾相似/225
第二节汉宋兼采的浙粤取径与宗尚/231
一与吾江浙学者之言尤多不合/233
二治经不如治史之尤要/238
三尽观其深与徒据一二端之近似/243
征引文献/250
人名索引/268
后记/276
文摘
版权页:
第一节陈澧小学理念之演进及旨趣
陈寅恪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综论有清一代学术,称史学“远不逮宋人”,经学虽号称极盛,也“譬诸图画鬼物,苟形态略具,则能事已毕,其真状之果肖似与否,画者与观者两皆不知也”。故“谨愿者,既止于解释文句,而不能讨论问题。其夸诞者,又流于奇诡悠谬,而不可究诘”。概而论之,清代学术真正能超迈前代,独具特色而自成一格者,倒是“附庸蔚为大国”的“小学”。之所以有清小学能自居格调、极乎大成,其要因在于能将声音、文字、训诂融贯一体,而尤以声韵贯穿训诂为根基。在此其中,陈澧声韵训诂之学,集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王念孙父子以来之大成,据切语确定声类、韵类,汇通古韵、今韵,复厘清等韵之纠纷,居于承上启下之关键位置,可称一时名家。有意思的是,陈澧虽深于“乾嘉考据”之小学,且将此推进一大步,他本人却明显具有对“乾嘉考据”之“皓首穷经”式小学之自觉反思,甚至认为这是晚清学风衰敝的要因,有意“专明小学一段工夫”,且加以实践。近人对于陈澧多有研究,从文献整理到史事考订,皆进展明显,然从考辨学术的角度,重心多落于陈氏汉宋兼采之学,鲜有专门论及其声韵小学者,对于后一层次的“小学”,更是语焉不详。事实上,此事不仅关乎陈澧“小学”理念本身之嬗变,亦与其早期学术转向关系密切,同时牵涉其结撰汉宋兼采之学的学术路径。考察陈氏“小学”观念嬗变之渊源、本事,不仅可以理解陈澧“小学”的丰富层次,同时可兼及其学术理路的逐渐演进,进而把握陈澧精心结撰汉宋兼采之学的起点与底蕴。
一 学海堂与小学人门
梳理陈澧“小学”观嬗变之脉络,首先需确定陈氏“小学”观念之发端。陈澧治学多变,早年治学由务科考,喜诗文,转为攻经史之学。内中核心,是预流学海堂经解之学,循音韵训诂这一治经门径。陈氏“小学”观植根于此。
陈澧幼年即为其父称道“此子能读书”,然因循于当地学风及家庭背景,其早年读书及论学兴趣多偏于科考时文及诗赋一类。陈氏先世本居于江浙一带,自陈澧祖父因家贫依人,始迁入广东。
ISBN | 7509793017,9787509793015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於梅舫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