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第2版)》为清华大学教材。全书系统介绍高分子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并扼要介绍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第2版)》共分10章,包括绪论、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离子聚合、开环聚合、配位聚合、逐步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名人推荐
《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第2版)》从聚合反应类型出发,系统介绍聚合反应机理、动力学、聚合实施方法等,并介绍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第2版)》的编写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合成高分子的基本原理及控制聚合反应速率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掌握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及改性技术,认识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工业合成方法及相关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唐黎明
唐黎明,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自1999年以来一直承担高分子化学教学工作,为《高分子化学》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庹新林: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参与《高分子化学》教学工作。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1.2.1单体、聚合物和齐聚物
1.2.2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和单体单元
1.2.3聚合度和相对分子质量
1.2.4均聚物、共聚物和共混物
1.3高分子的分类和命名
1.3.1高分子的分类
1.3.2高分子的命名
1.4聚合物和聚合反应的类型
1.4.1根据聚合物组成和结构分类
1.4.2根据聚合机理分类
1.4.3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1.5高分子的发展历史
习题
第2章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2.1引言
2.2聚合物的近程结构
2.2.1高分子链的化学组成
2.2.2单体单元的键接方式
2.2.3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2.2.4分子链的几何形状
2.2.5高分子的立体化学结构
2.3聚合物的远程结构
2.3.1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2.3.2分子链的构象及柔性
2.4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2.4.1分子间相互作用
2.4.2聚集态结构
2.5聚合物的热转变
2.6聚合物的性能
2.6.1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2.6.2聚合物的其他性能
习题
第3章自由基聚合
3.1引言
3.2链式聚合的单体
3.2.1单体的类型
3.2.2取代基对单体聚合选择性的影响
3.3链式聚合热力学
3.3.1聚合热力学分析
3.3.2聚合上限温度
3.4自由基聚合机理
3.4.1自由基的反应性
3.4.2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3.4.3自由基聚合的机理特征
3.5引发剂及引发作用
3.5.1引发剂种类及引发反应
3.5.2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3.5.3引发效率
3.5.4引发剂的选择
3.5.5其他引发作用
3.6自由基聚合速率
3.6.1聚合过程
3.6.2聚合速率的测定
3.6.3恒速期的聚合速率方程
3.6.4速率常数的测定
3.6.5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3.7自动加速现象
3.7.1凝胶效应
3.7.2沉淀效应
3.7.3聚合速率的变化类型
3.7.4模板聚合中的加速效应
3.8动力学链长与聚合度
3.8.1动力学链长
3.8.2无链转移时的聚合度
3.8.3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
3.9链转移反应与聚合度
3.9.1链转移对聚合度的影响
3.9.2向单体转移
3.9.3向引发剂转移
3.9.4向溶剂或链转移剂的转移
3.9.5向聚合物转移
3.1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10.1歧化终止时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10.2偶合终止时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10.3实际聚合体系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11阻聚和缓聚
3.11.1阻聚剂的类型及作用机理
3.11.2烯丙基类单体的自阻聚作用
3.11.3阻聚效率
3.11.4利用阻聚反应测定引发速率
3.12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3.12.1活性聚合的发展简史
3.12.2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机理
3.12.3氮氧自由基控制聚合(NMP)
3.12.4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3.12.5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
3.12.6综合讨论与比较
习题
第4章自由基共聚合
4.1引言
4.1.1共聚物的分类和命名
4.1.2共聚的重要性
4.2二元共聚物组成方程
4.3典型共聚物组成曲线
4.3.1理想共聚(r1r2=1)
4.3.2交替共聚(r1=r2=0)
4.3.3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r1>1,r2<1或r1<1,r2>1)
4.3.4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r1<1,r2<1)
4.3.5嵌段共聚(r1>1,r2>1)
4.4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4.4.1定性描述
4.4.2共聚物的平均组成
4.4.3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
4.5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4.6竞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4.6.1竞聚率的测定
4.6.2竞聚率的影响因素
4.7单体与自由基的活性
4.7.1单体及自由基的活性次序
4.7.2取代基对单体及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4.8Q—e方程
4.9共聚交联和互穿聚合物网络
4.9.1共聚交联
4.9.2互穿聚合物网络
4.10重要的共聚物
4.10.1乙烯类共聚物
4.10.2氯乙烯类共聚物
4.10.3苯乙烯类共聚物
4.11序列可控聚合
习题
第5章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
5.1引言
5.2本体聚合
5.2.1本体聚合的特点
5.2.2本体聚合的应用
5.3溶液聚合
5.3.1溶液聚合的特点
5.3.2溶液聚合的应用
5.3.3其他溶液聚合
5.4悬浮聚合
5.4.1悬浮聚合的特点
5.4.2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5.4.3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5.4.4悬浮聚合的应用
5.5乳液聚合
5.5.1乳液聚合的特点
5.5.2乳液聚合的原料
5.5.3乳化剂及其作用
5.5.4聚合机理
5.5.5聚合动力学
5.5.6乳液聚合的应用
5.5.7其他乳液聚合技术
5.6不同聚合方法的比较
习题
……
第6章离子聚合
第7章开环聚合
第8章配位聚合
第9章逐步聚合
第10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随着大批新合成高分子的出现,有关聚合物结构的表征,以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大批科学家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了“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其中,美国科学家Flory在缩聚反应理论、高分子溶液的统计热力学和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杰出的贡献,进一步完善了高分子学说,他因“高分子物理化学理论与实验研究”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3年,美国科学家Merifield将氨基酸固定在聚苯乙烯微球上,通过逐步接上氨基酸制备了多肽齐聚物,开创了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命物质合成领域中的应用。他因发明“固相多肽合成法”而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我国科学家用化学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该项成果获得了1982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晚期,由于绝大多数价格便宜的通用聚合物已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具有特殊性能的新聚合物的合成方面,例如具有高强度、低温柔韧性、耐油耐燃料、导电性、防火性、耐高温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的聚合物。同时,一些新的合成方法的出现(例如基团转移聚合),为制备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聚合物提供了途径。为了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芳香型梯形聚合物、主链液晶聚酯和聚酰胺。聚合物也被用作载体材料来负载过渡金属或酶。
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出现了一些新型构筑聚合物(例如星形聚合物、树枝状聚合物),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聚合方法,例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茂金属催化聚合、开环易位聚合、以超临界CO2为介质的聚合等,也出现了“超分子聚合物”的概念。
1991年,法国科学家De Gennes因“对液晶和高分子物质有序现象提出了标度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软物质”概念已成为近年来科学研究的热点。
这一时期,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传统聚合物一直被认为是具有绝缘性的,但这一观念被三位科学家彻底改变了,美国科学家MacDiarmid、Heeger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发现掺杂聚乙炔有明显的导电性,他们也因“开发了具有导电性的聚合物塑料”而共同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第2版)》为清华大学教材。全书系统介绍高分子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并扼要介绍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第2版)》共分10章,包括绪论、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离子聚合、开环聚合、配位聚合、逐步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名人推荐
《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第2版)》从聚合反应类型出发,系统介绍聚合反应机理、动力学、聚合实施方法等,并介绍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第2版)》的编写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合成高分子的基本原理及控制聚合反应速率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掌握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及改性技术,认识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工业合成方法及相关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唐黎明
唐黎明,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自1999年以来一直承担高分子化学教学工作,为《高分子化学》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庹新林: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参与《高分子化学》教学工作。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1.2.1单体、聚合物和齐聚物
1.2.2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和单体单元
1.2.3聚合度和相对分子质量
1.2.4均聚物、共聚物和共混物
1.3高分子的分类和命名
1.3.1高分子的分类
1.3.2高分子的命名
1.4聚合物和聚合反应的类型
1.4.1根据聚合物组成和结构分类
1.4.2根据聚合机理分类
1.4.3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1.5高分子的发展历史
习题
第2章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2.1引言
2.2聚合物的近程结构
2.2.1高分子链的化学组成
2.2.2单体单元的键接方式
2.2.3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2.2.4分子链的几何形状
2.2.5高分子的立体化学结构
2.3聚合物的远程结构
2.3.1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2.3.2分子链的构象及柔性
2.4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2.4.1分子间相互作用
2.4.2聚集态结构
2.5聚合物的热转变
2.6聚合物的性能
2.6.1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2.6.2聚合物的其他性能
习题
第3章自由基聚合
3.1引言
3.2链式聚合的单体
3.2.1单体的类型
3.2.2取代基对单体聚合选择性的影响
3.3链式聚合热力学
3.3.1聚合热力学分析
3.3.2聚合上限温度
3.4自由基聚合机理
3.4.1自由基的反应性
3.4.2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3.4.3自由基聚合的机理特征
3.5引发剂及引发作用
3.5.1引发剂种类及引发反应
3.5.2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3.5.3引发效率
3.5.4引发剂的选择
3.5.5其他引发作用
3.6自由基聚合速率
3.6.1聚合过程
3.6.2聚合速率的测定
3.6.3恒速期的聚合速率方程
3.6.4速率常数的测定
3.6.5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3.7自动加速现象
3.7.1凝胶效应
3.7.2沉淀效应
3.7.3聚合速率的变化类型
3.7.4模板聚合中的加速效应
3.8动力学链长与聚合度
3.8.1动力学链长
3.8.2无链转移时的聚合度
3.8.3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
3.9链转移反应与聚合度
3.9.1链转移对聚合度的影响
3.9.2向单体转移
3.9.3向引发剂转移
3.9.4向溶剂或链转移剂的转移
3.9.5向聚合物转移
3.1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10.1歧化终止时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10.2偶合终止时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10.3实际聚合体系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11阻聚和缓聚
3.11.1阻聚剂的类型及作用机理
3.11.2烯丙基类单体的自阻聚作用
3.11.3阻聚效率
3.11.4利用阻聚反应测定引发速率
3.12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3.12.1活性聚合的发展简史
3.12.2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机理
3.12.3氮氧自由基控制聚合(NMP)
3.12.4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3.12.5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
3.12.6综合讨论与比较
习题
第4章自由基共聚合
4.1引言
4.1.1共聚物的分类和命名
4.1.2共聚的重要性
4.2二元共聚物组成方程
4.3典型共聚物组成曲线
4.3.1理想共聚(r1r2=1)
4.3.2交替共聚(r1=r2=0)
4.3.3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r1>1,r2<1或r1<1,r2>1)
4.3.4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r1<1,r2<1)
4.3.5嵌段共聚(r1>1,r2>1)
4.4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4.4.1定性描述
4.4.2共聚物的平均组成
4.4.3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
4.5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4.6竞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4.6.1竞聚率的测定
4.6.2竞聚率的影响因素
4.7单体与自由基的活性
4.7.1单体及自由基的活性次序
4.7.2取代基对单体及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4.8Q—e方程
4.9共聚交联和互穿聚合物网络
4.9.1共聚交联
4.9.2互穿聚合物网络
4.10重要的共聚物
4.10.1乙烯类共聚物
4.10.2氯乙烯类共聚物
4.10.3苯乙烯类共聚物
4.11序列可控聚合
习题
第5章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
5.1引言
5.2本体聚合
5.2.1本体聚合的特点
5.2.2本体聚合的应用
5.3溶液聚合
5.3.1溶液聚合的特点
5.3.2溶液聚合的应用
5.3.3其他溶液聚合
5.4悬浮聚合
5.4.1悬浮聚合的特点
5.4.2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5.4.3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5.4.4悬浮聚合的应用
5.5乳液聚合
5.5.1乳液聚合的特点
5.5.2乳液聚合的原料
5.5.3乳化剂及其作用
5.5.4聚合机理
5.5.5聚合动力学
5.5.6乳液聚合的应用
5.5.7其他乳液聚合技术
5.6不同聚合方法的比较
习题
……
第6章离子聚合
第7章开环聚合
第8章配位聚合
第9章逐步聚合
第10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随着大批新合成高分子的出现,有关聚合物结构的表征,以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大批科学家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了“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其中,美国科学家Flory在缩聚反应理论、高分子溶液的统计热力学和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杰出的贡献,进一步完善了高分子学说,他因“高分子物理化学理论与实验研究”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3年,美国科学家Merifield将氨基酸固定在聚苯乙烯微球上,通过逐步接上氨基酸制备了多肽齐聚物,开创了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命物质合成领域中的应用。他因发明“固相多肽合成法”而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我国科学家用化学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该项成果获得了1982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晚期,由于绝大多数价格便宜的通用聚合物已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具有特殊性能的新聚合物的合成方面,例如具有高强度、低温柔韧性、耐油耐燃料、导电性、防火性、耐高温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的聚合物。同时,一些新的合成方法的出现(例如基团转移聚合),为制备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聚合物提供了途径。为了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芳香型梯形聚合物、主链液晶聚酯和聚酰胺。聚合物也被用作载体材料来负载过渡金属或酶。
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出现了一些新型构筑聚合物(例如星形聚合物、树枝状聚合物),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聚合方法,例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茂金属催化聚合、开环易位聚合、以超临界CO2为介质的聚合等,也出现了“超分子聚合物”的概念。
1991年,法国科学家De Gennes因“对液晶和高分子物质有序现象提出了标度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软物质”概念已成为近年来科学研究的热点。
这一时期,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传统聚合物一直被认为是具有绝缘性的,但这一观念被三位科学家彻底改变了,美国科学家MacDiarmid、Heeger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发现掺杂聚乙炔有明显的导电性,他们也因“开发了具有导电性的聚合物塑料”而共同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ISBN | 9787302429456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唐黎明;庹新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