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思与行 978751064152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生命教育的思与行》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何仁富。1966年出生于四川平昌,四川大学哲学硕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社科部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道德哲学、生命哲学、生命教育、新儒家研究。出版《善恶彼岸的道德哲学》、《生命与道德》、《尼采与西方哲学》、《唐君毅人文人生思想研究》、《贺麟与唐君毅理想唯心论研究》、《生命教育引论》等著作。汪丽华,1963年出生于四川绵竹,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浙江传媒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传媒学院“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中心”创建人。主要从事哲学心理学、生命学与生命教育及唐君毅生命学的研究,同时从事心理咨询、生命辅导的实务工作。出版《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爱,从生命里流出》《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等著作。

目录

上篇生命教育哲思
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核心价值及实践模式
一、生命学: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
二、多维意义建构: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
三、身心灵全人生命辅导:生命教育的实践模式
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价值取向及其落实
一、生命困顿中的“生命消费主义”和“意义虚无主义”,及生命教育全民化的现实依据
二、生命意识中的“真诚意识”和道德自觉的“一念反省”,及生命教育的现实理据
三、作为领受和作为创造的生命,及全人教育的生命教育在建构生命意义中的作用
四、以生命教育安顿思想道德教育、以生命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及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
身心灵生命结构与全人生命教育的目标
一、作为自然生理生命的“身”
二、作为个性心理生命的“心”
三、作为灵性精神生命的“灵”
四、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目标
生命自我敞现的维度与生命教育的使命
一、个体生命自我敞现的四个维度
二、学会生死,延展生命的长度
三、拓展人文,扩展生命的宽度
四、提升人格,增加生命的高度
五、开发性情,增强生命的亮度
现代人的死亡难题、死亡权利与生死教育
一、现代人的死亡难题及死亡权问题的“冒出”
二、“死亡”作为一种权利及其落实
三、“死亡权”的生命启示及生死教育
中篇儒学生命教育
儒学的生死智慧与生命教育
一、贵生重死,畏天知命
二、乐生安死,修身穷道
三、仁者不朽,超越生死
四、生死互渗,意义治疗
孔子的生死智慧及其治疗学意义——以《论语》为依据
一、人到底为什么怕死
二、病态生命的主要症状
三、通向健康生命的路由爱铺成
孔子的人格精神及其生命建构——以唐君毅的阐释为例
一、唐君毅的生命人格类型学
二、孔子人格精神的圆满特征
三、圆满圣贤人格的精神建构
儒学生命教育的明宗、立体与呈用——以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为例
一、唐君毅与《人生之体验》这本书
二、《人生之体验》的生命教育内涵
三、儒学生命教育的“明宗
儒学的治疗学意义与生命教育——以唐君毅《病里乾坤》为例
一、《病里乾坤》的文本地位
二、疾病、治疗与生命提升
三、儒学治疗学与生命教育
儒学生命教育中的人文融贯——以唐君毅的《柏溪随笔》为例
一、《柏溪随笔》的文本意义
二、《柏溪随笔》中的“人生”思想
三、《柏溪随笔》中的“人文”思想
四、《柏溪随笔》的思想意义
死亡智慧、心灵超越与生命自觉——以唐君毅的身心呼应与生死相依说为例
一、死亡问题是人生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二、获得死亡智慧的途径不是知识而是情志
三、从心灵的超越性筹划看心不会随身死而死
四、生命的双向活动及生与死的相依
五、身心之呼应关系及身心皆不死
六、未知生,焉知死
儒学的生命修养与生命教育导向——以马一浮的《复性书院学规》为例
一、主敬以涵养:回归生命之本根
二、穷理以致知:充养生命之主干
三、博文以立事:丰硕生命的果实
四、笃行以进德:打通生命的血脉
五、简短的结论
下篇生命教育实践
生命学问与生命教育——浙江传媒学院推动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生命教育实践
二、生命教育论坛
三、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文化育人与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浙江传媒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一、背景与立项情况
二、基本成果
三、主要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课程建设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二:教学改革
六、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三:教书育人
七、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四:教师成长
八、主要特色与意义
危机干预与生命辅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生命教育实践
一、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反思
二、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三、生命教育视域下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新人本原则
灾难中的生命觉醒与灾难后的生命关怀——有关汶川大地震的生命教育行动
一、面对灾难的生命思考
二、用仁爱铸就中华大生命
三、以生命的名义
四、特殊生命个体的生命叙事与生命教育的实践化
礼乐体验与生命触动——“绍兴幸福人生”的儒学生命教育实践探索
一、一个给人温暖的家
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课程内容
三、以儒家礼乐为核心的教学安排
四、以儒家教化为核心的情境设计
五、走向全人生命教育的幸福人生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别指向不同的时间流程,这就是我们的知、情、意。“知”是对世界、自我以及世界与自我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其侧重点在于对已经存在的、过去的资源的知性整理,尽管也有“预知”,但是这种“预知”是根据已有的知逻辑地推演出来的,而不是直接针对未来的知。“情”是对自己内在身心存在的各个方面以及自己生命与外在他人和世界关系的当下协调,侧重于对当下感受的调整。“意”是对自己生命所面对的未来处境以及自己所将要采取的生命活动的抉择和决心,其侧重在将要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把握和选择。我们的“心”在现实的生命活动中,往往分别用知、情、意不同的活动方式指向不同的生命存在方面,同时也自我协调。
首先,“知道”。我们的“自然生理生命”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感知觉器官,我们的“心”首先用这些感知觉器官对世界、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作出感知反应,然后经过理解提升,逻辑推理,最后明白和领悟到世界之为世界、我之为我、我与世界之间的根本性关系等一些列根本的“道”“理”,这就是我们的“心”“知”的功能的实现。我们“知”不仅仅只是了解世界呈现给我们的“现象”,我们“知”根本的是要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些“本质”就是中国传统中所说的“道”。“道”是隐而不显的,古人言“道心惟微”。因此,“知…‘道”是需要我们根本性的生命投入的。同时,“道”是统领我们世界、人生的根本原则,一旦我们“知”“道”,我们便可以在“道”的引领下而把握住世界和人生的方向。正是因为如此,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知”作为对“道”的理解和领悟,依据所知的对象,可以分为对外物的理解、对自我与外物关系的理解、对自我整体与根本理解三个层面。其中,对外物的理解是最容易的也是最低层次的,对自我与外物关系的理解是更进一层的知,而最高层次的知则是对自我整体与根本的理解和领悟。
ISBN9787510641527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作者何仁富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