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 7516180963,978751618096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针对在抗战时期,中国普通民众是如何维持日常生活的,他们的心态如何,他们是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等这些问题,采取民众的立场、全新的视角重写抗战时期中国的民众社会史。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石岛纪之 译者:李秉奎

目录

第一部分向饥饿宣战
前言
第一章战场及其毗邻地区
第一节浙江省——拉锯战争的受害者
第二节河南省——大饥馑
第二章日军占领区、汪伪政权统治区——上海
第一节从淞沪会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二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第三章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庆与成都
第四章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第一节民众负担的增加
第二节抗击自然灾害
小结
第二部分民族主义与社会改革:以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中心
前言
第一章太行根据地的社会与民众
第一节村落与农民
第二节太行地区的土地问题
第二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民众
第一节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第二节民众运动的激进化及其被纠正
第三章抗日根据地的危机
第一节百团大战与日军的反扑
第二节晋冀鲁豫边区成立
第三节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与根据地的缩小
第四章危机的克服与根据地的扩大
第一节1942年的民众运动
第二节民众运动的再起
第三节1944年至1945年的民众运动
小结
结束语
附录
日军在华北占领区的军事统治
全面抗日战争的冲击:中国的国民统一和社会结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工业工人——以昆明的一家国营工厂为例
参考文献
石岛纪之教授主要著述
日文版后记
译后记

文摘

版权页:



那么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粮食,是如何分配的呢?分配的顺序为,第一为军粮,第二为公教用粮,第三为民食用粮。军粮,是提供给军队及与军队相关的各种机关的。1941年度,军粮占全部供给量的79.9%,1942年度为57.1%,1943年度为53.0%。公教用粮,是提供给公务员、教师及其眷属的粮食。从1941年7月开始,以降低销售价格的方式实施粮食配发。1942年10月以后,开始改为无偿提供一定量的粮食。剩余的粮食,作为民食用粮按比市场低的价格提供给城市民众。负责相关事务的机构为,四川省为重庆、成都、内江、绵阳的民食供应处,在其他省的重要的消费市场,设置民食调节处。
但是,国民政府只控制了大后方的一半左右的剩余粮食,而另一半余粮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当然,这些粮食的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波动。1941年7月到12月,政府开始掌握粮食的时候,人心尚属稳定。投机商人觉得涨价无望,纷纷出售囤粮,因而粮食市场相对稳定。但是,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对粮食的出口进行管制,东南亚的粮食生产基地被日本军队占领,中国的国际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国民政府无法从国外进口粮食。另外,上海和香港的闲散资金大量流入内地,投机商人和腐败官员趁机囤积居奇。因此,1942年,粮食价格再次上涨。11月,国民政府出台限定物价政策。1943年1月15日开始,整个大后方开始限制粮食价格。限价政策的基础是,将食品价格指数限制在一般物价指数之下。由于这个政策的实施,在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大部分食品市场,取得了食品价格指数低于一般物价指数的效果。
表1—2,是重庆粮食价格与一般物价上涨速度的比较。从这个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940年到1942年间粮食价格的上涨超过了一般的物价。1943年,一般物价的上涨则超过了粮食价格的上涨。1944年,两者的关系又发生了逆转。1945年,一般物价的上涨远远超过粮食价格的上涨。
ISBN7516180963,978751618096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石岛纪之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