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透乾隆管理学+吃透康熙领导学(套装共2册) bkbkbq152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用透乾隆管理学+吃透康熙领导学(套装共2册)》包括《用透乾隆管理学》《吃透康熙领导学》共2册。《用透乾隆管理学+吃透康熙领导学(套装共2册)》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北史,北大博士,知名历史、财经作家,主要从事历史、财经、管理、图书策划和创作,长于将深度思考和客观现实相结合,先后出版过《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胡雪岩最擅长的22个商道》,《王永庆传奇》、《在哈佛学不到的经商课》、《李嘉诚想的和你不一样》,《朱棣大帝》、《可怕的潮州商人》等30余部畅销书。

目录

《用透乾隆管理学》目录:
第一章磨砺自我:为成大事做好各种准备
1.想得人赏识,必须练就过人的本领
2.赢得众人的爰心很关键
3.身肩大任者,要一辈子不断学习
4.始终拜天下名儒为师
5.勤奋敬业,凡事做在前头
第二章大格局:要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实
1.以德治国,最好的计谋是无计谋
2.治人当以宽仁为上,严苛居次
3.凡改朝换代,必先开言路,掌握舆情
4.要想否定前任,最好借助前任的名义
5.宽严相济可主退进,柔刚兼施天下归心
6.过错之人尚能原谅,何愁人心不齐
7.化敌为友:肯定敌方忠烈,展示胸怀
8.大事以亲躬为好
9.依靠力量,抓住根本问题
10.管理不能松,须狠抓一个“严”字
11.注意节俭,反对奢侈之风
第三章打出重拳,就像利剑飞出鞘
1.远征需精兵,万事想周全
2.凡用兵贵在神速,要的是出其不意
3.借番治番,省掉出兵最是一件好事
4.遇顽劣之徒,不打不足以慑敌
5.能不动武就不动武,以忍为上,见好就收
第四章决策究本:掌握无处而不胜的法则
1.治本治标顺应民心,达到边域繁荣
2.兵屯边疆,守卫和建设结合的用兵思想
3.轻徭薄赋富裕一方,边民自会怀安
4.因俗而治,凡事打个颠倒
5.名正则言顺,整饬隶属关系
6.携眷驻防屯田长守,节省开支强化主权
第五章凡事都要能从大处下手
1.真诚相助,主动替别人着想
2.秉公持正,让人合理赚钱,自会有朋万里来
3.弱国无外交,增强国力是硬道理
4.事关主权,该拒绝的自不相让
5.强化边防,严格边贸,该还牙的就还牙
6.热情过分反会招人小看,必要的矜持可维护自尊
第六章生力军:人才是力量,积极发挥潜能和长处
1.为政之道,在得有用的人才
2.把举荐人才列入政绩,同时防止滥举之风
3.功过分明用人,铁打的职位流水的官
4.受冤官员如能复用,你会换得百倍忠诫
5.门族里挑人也可取,惟以才德论
6.善于夸赞官员,有功就奖赏
7.驾驭属下,要敏锐地察其功过
8.用人之难,难在知人
9.精通业务才能搞好管理,千万别做门外汉
10.将才是在失误中摔打出来的
11.以才德方正论人,父子可以同为朝臣
12.战败乃兵家之常,可追其责,但不可以成见用人
13.对才干突出骁将,其缺陷虽多,姑且依然用之
14.尊重识大体、持正义、性情温厚、办事明练之人
15.别抓小辫子:用臣不求无过,但求功大于过,
第七章擒住法:收拾朋党和贪官,最厉害的是治住人心
1.互相抑制,巧用手下两派
2.惩治害群之马,须抓牢把柄狠狠一击
3.铲除内患乏据,必要时找个借口
4.坐收渔翁之利,彼此抑制,以讹制讹
5.怒发冲冠时,当手下留情
6.涉及原则问题,亲兄弟也要较真
7.无毒不丈夫,摒除威胁下手要狠
8.集中权力于一身,广布耳目搞管理
9.结党营私,官官相护是吏治的大敌
10.励精图治,先从整顿内部机制入手
11.欲正视听,先抓典型,惩一才能做百
12.何愁吏治不整:务实求效,以身作则
13.毫不悯异地拿身边人开刀
14.肃贪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15.打击把权力当买卖的恶习
16.煞住索贿之风,一并收入法网
第八章官吏标准:是不是好官,百姓的一票很重要
1.政情了然于心,才能在文件中发现问题
2.视察基层,尽量少搅扰百姓
3.让百姓有饭吃:措施是死的,人是活的
4.好好问一问老百姓的抱怨在哪里
5.让百姓吃饱饭,这是老道理
6.凡于国计民生有利的事,要舍得花钱
7.民生关系国计,水灾尤其关紧
8.国库有粮,能救灾荒;手中有粮,腰板儿硬朗
9.搞一点只进不出的“市场经济”
10.为了老百姓饭碗,办法越多越好
11.没有民,哪有家国,民富则报国
12.救人性命最要紧,坐视行私要不得
13.时时不忘农耕,关心百姓生计
14.引进品种,推广技术,多种经济齐头并进
15.采取举措,以恤贫民,缩小贫富差别
第九章“和”字好:搞好文化思想、生活环境
1.治国如治艺,皆须精益求精
2.高品位的艺术鉴赏力,是高品位施政风格的表现
3.将人的意识统一到标准上来,借此达到天下一统和大治
4.民族传统是文化之根
5.教训:文字狱,为失人心之举
6.学术不能制造冤假错案
7.优待知识分子,兴国必推崇学士
8.编《四库全书》两大用处:网罗天下古今图书,又网罗天下学人
9.注重文化品位,讲究园林的诗化情趣
10.画龙点睛,以水为灵,帝都容颜由此生辉
11.治理源流,美化都城,君王臣民均得益
……
《吃透康熙领导学》

文摘

版权页:



做事要调查研究,不能光靠闻说和书本。康熙一直注重这一点,作为一位关心民众的帝王,但也因太关心农事,而说出过外行话。
康熙十一年(1672)春天,他已十九岁,有一天他问朝中讲官熊赐履、史大成等人:“湖广、浙江麦田成熟否?”熊赐履等人听后不禁一怔,接着又很快回答:“未知如何。”然后纠正康熙说:“南方俱是稻田,秋成不系于麦。”
这种回答颇似抢白,又有教训和讪笑的味道,但康熙听后不但不生气,还欣然点头称是。他的孜孜好学使他很快熟悉了各地农村情况,除了每次出巡都注重农事的调查咨访外,凡大臣们外出后回到京师,他也总要询问各地的雨水情况、农作物长势等,因此他对南土北疆之忙、节候早晚之殊等情了解甚多。在中南海丰泽园旁边开种过一块稻田,并研习农事,了解水稻习性。正是由于他所经营的试验田,使中国水稻发生了一次“种植革命”,出现了双季稻,其意义非同小可。
那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的六月下旬,正是水稻抽穗的季节,康熙在丰泽园里循行阡陌,忽然发现一棵稻子高出群稻之上,长势甚好,有些别样。他寻思这可能是水稻的品种不同,不然,为什么会唯它独高?便收藏起来作种子,待明年再种,以验证其成熟早晚。次年种上,到了六月份,果然比众稻先熟。康熙自此关注不已,每年都取千百粒种子下种。这种稻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味浓,因生自苑田,他将其取名为御稻米。
康熙偶然发现了水稻早熟的新品种,能意识到对农业生产和改良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并精心加以培育,以扩大种植面积使农业增加产量,可急于推广栽种,而是先在京郊和承德试种。
ISBNbkbkbq1522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北史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