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效应:以商业思维做社会公益的18个世界经典案例 978750866347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涟漪效应:以商业思维做社会公益的18个世界经典案例》18个世界真实故事,展示开创性公益思维。英文原版荣获2013年度Silver Nautilus图书奖及2013年度Axiom Business图书奖,在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出版并获得良好反响。《 财经日报》原总编辑 秦朔、希望工程发起人 徐永光 作序推荐。

名人推荐

《涟漪效应》这本书非常棒且易于理解,它讲述了人们对全世界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提出创新及实用性的解决方案。施瓦茨将世界范围内的多样性案例与自己深邃的洞察与分析结合在一起,如果有人想要理解重构世界的强大力量、理念,以及解决方案的典范,这本书就是必读之作。

戴维?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
《如何改变世界》作者,《纽约时报》“菲克斯”栏目(Fixes)合作撰稿人

对于那些急于想知道如何才能为积极的变革创造一个生态系统的人们来说,《涟漪效应》定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它会鼓舞你的信心,并且在把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会发生什么的问题上改变你的看法。这些精彩的故事涉及许多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挑战,施瓦茨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分享了那些能够挖掘人类潜力,重构世界的创造性措施。

阿瑟?鲁宾费尔德(Arthur Rubinfeld)
星巴克公司全球发展总裁

小时候经常坐在屋檐下,看雨滴点出的圈圈涟漪,扩散,相连,交合……一份善意,就算似雨点般微小,涟漪波及的远处,也会感受到她的温度,况且还有你我的共振。世界期待书中故事一样的甘霖。

赵晓钧
悉地国际董事长兼总经理,“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i20青年发展平台联合发起人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时代变革的前夜,社会系统变得空前复杂。即使存在“超人”,他也没有办法系统性地解决任何一个社会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现出一种无力感的时候,《涟漪效应》的出版,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因为从这18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跨界的合作打破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局限,当每个个体的能量被一个创新的系统激发出来以后,“改变”就如同涟漪一样自然地扩散和叠加。“预见未来的好方式,就是积极地去创造它。”

林红
银杏基金会秘书长

社会企业家以及对社会企业的投资这两个话题是过去一年半以来一直想涉及,也是一直关注的。这个方向和现象对现在和以后的中国会越来越重要,不仅由于现在的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进入了带有社会基础服务特征的教育、金融、医疗等行业,使得这些创新企业必然带有,也必须具有社会型企业的一些特征,同时中国现在的社会发展、资源使用,以及年轻一代的观念发展,也会使得这种类型的企业和企业家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部分。

李丰
知名投资人,前IDG资本合伙人,现峰瑞资本创始人

在《涟漪效应》书里,贝弗利?施瓦茨对社会企业家致力于体制改革的努力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列举了一些实际案例。她从实际操作层面讲述了如何成为创变者,无论是通过自己创办社会企业的方式,还是参与到全球不断涌现的机构中,支持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及其团队的工作。这是此书最大的贡献。

帕梅拉?哈蒂根(Pamela Hartigan)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斯科尔社会企业中心主任
飞鱼星联合创始人

从贫民窟的厕所,到连接小农与国际市场的科技手段,《涟漪效应》将读者带进了一次灵感之旅,让我们看到奇思妙想和创新商业模式是怎样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的。对于那些想知道如何用新点子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来解决复杂而快速变化的全球性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重要而及时的。

萨拉?默里(Sarah Murray)
《金融时报》撰稿人

《涟漪效应》介绍的案例里有很多创变者正在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做出积极改变的人来说,不论他年岁几何、收入多寡、身在何处,这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施瓦茨用她所描绘的社会企业家的宏伟蓝图,鼓励世人从根本上改变那些普通人认为习以为常的系统性问题。

特里?巴布科克卢米什(Terry Babcock-Lumish)
罗斯福馆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杰出导师
艾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尽管在媒体报道中,冲突与不和谐的旋律常常占了主导,《涟漪效应》却提醒我们,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做着美好的事情。这对于想成为创变者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罗布?多诺万(Rob Donovan)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癌症控制行为研究中心教授

关于社会企业精神的著作越来越多却令人费解,而这本《涟漪效应》是必读之作。作者贝弗利?施瓦茨利用自己精湛的技巧和情感,编织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阅读这些精彩的故事和洞见,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本书值得一读,一定会为你带来深刻的体验。

保罗?C?莱特(Paul C. Light)
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涟漪效应》的概念关联性强,所有不同规模的企业,不管是私人企业还是全球性公司都可以使用。具有创变者思维的组织可以激发创新,动员员工参与,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提高自身的底线,将商业与社会连成一体。

罗纳德?C?萨金特(Ronald L. Sargent)
史泰博公司董事长兼CEO

任何一个想让世界有所改变的人都会从这些创变者身上重拾信心,他们教会我们渺小的一步如何能够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发展。我们都梦想有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和平与安全的世界,对于所有这样的人们,《涟漪效应》都是一个热情的邀请,让大家得以倾听世界各地创变者的声音。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阅读之旅,可以让你充满希望。

苏珊?格兰特(Susan Grant)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执行副总裁

媒体推荐

? 18个世界真实故事,展示开创性公益思维。
? 英文原版荣获2013年度Silver Nautilus图书奖及2013年度Axiom Business图书奖,在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出版并获得良好反响。
? 《第一财经日报》原总编辑 秦朔、希望工程发起人 徐永光 作序推荐。

作者简介

贝弗利?施瓦茨是爱创家(Ashoka)的全球营销副总裁,该机构是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企业家领袖联盟。施瓦茨是“企业家”行为科学家,她在社会营销领域颇有建树。她致力于解决全世界最具挑战性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控烟、禁毒、性别平等、教育及环境改善、艾滋病的防治与意识提升等方面。她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

目录

对《涟漪效应》的赞誉 / III
推荐序 1 / IX
推荐序 2/ XIII
序 / XXV
前言 / XXIX
引言 系统性变革中的涟漪方案 / 1
幕后故事 / 3
从崩溃到突破 / 4
当梦想变成现实 / 6
社会企业家——无人曾预见他们的崛起 / 10
一个苹果有好多籽,但有哪些籽以后会长成苹果 / 11
第一部分 重建制度性规范 / 15
埃丝特?戴森(Esther Dyson)的反思 / 17
第一章 德国:予人民以能源 / 21
家庭主妇能量大 / 22
可替换、可反思、可改造、可再生 / 24
多赢的解决方案 / 25
动员普通人参与 / 26
第二章 美国:教学亦有道 / 29
新的一代需要全新的学习方法 / 31
告别劳而无功的改革 / 32
教学是个大问题 / 33
培育和散播种子 / 34
第三章 印度:从奴役到解放 / 37
陷入不断循环的贫困怪圈 / 38
改变现状,改变生活 / 40
人力车革命 / 41
人力车项目的辐射效应 / 44
第四章 尼泊尔:摘掉隐形妇女的面纱 / 47
不存在的妇女 / 48
分享忧伤 / 50
创变者联盟 / 50
现在你是否看见了红色 / 51
寡妇和半寡妇的联合 / 53
第二部分 市场活力变革 / 55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的反思 / 57
第五章 危地马拉:微型寄售打开经济融合之门 / 61
创造卖点,不卖创意 / 62
一切从炉灶开始 / 64
不因利润而牺牲社会效益 / 65
逆向思维的力量 / 67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和价值 / 68
影响力和可持续性的平衡 / 69
附言:关于海地 / 72
第六章 肯尼亚:请拨打玉米专线411 / 73
小农场主的悲哀 / 74
商品交易社区 / 75
不要消极等待 / 76
创办虚拟农产品超市 / 77
农业和农民的重生 / 79
第七章 巴西:以新经济体系刺激财政活力 / 81
自给自足的贫民窟 / 82
谁都可以创办银行吗 / 83
团结经济 / 84
扩散模式,发展运动 / 85
超越银行服务 / 86
普惠金融的关键 / 87
第三部分 通过市场力量创造社会价值 / 89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的反思 / 91
第八章 秘鲁:垃圾带来的财富 / 95
关于垃圾的话题 / 97
垃圾场里的潜能 / 98
垃圾——有用的资本 / 99
快步迈入2010年 / 100
从本土创意到长久解决方案 / 101
如果秘鲁可以做到,全世界都可以 / 102
第九章 美国:资本主义的更好模式 / 105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107
贸易,而非援助 / 107
从心怀善念到积极改变 / 108
反向创新 / 110
从小额信贷到市场对接 / 111
买什么决定了你帮助谁 / 113
第十章 尼日利亚:粪便也是一桩好生意 / 115
一万人只有两个厕所 / 116
厕所营销101 / 118
选址是关键 / 120
经营厕所,掌控生活 / 120
附加价值 / 121
第十一章 法国:居者有其屋 / 125
去创新化的创新 / 126
改造型发展模式 / 127
创造之母 / 128
每个人都是被关爱的天使 / 129
绝不是连锁企业 / 131
投资不收税 / 132
第四部分 培养完整的公民权 / 133
吉塔?拉奥?格普塔 (Geeta Rao Gupta)的反思 / 135
第十二章 全球:给儿童财务自由 / 139
街头智慧 / 140
打破贫穷的怪圈 / 141
救助孩子,从教他们储蓄做起 / 142
构建未来 / 143
一步一步构建完整体系 / 144
在中国的进展 / 145
第十三章 德国:跨越障碍,联系你我 / 147
一次邂逅 / 148
寻找真正的方向 / 149
360度的转变 / 150
重新认识 “其他人” / 151
了解多元性是理解人性的基础 / 153
在中国的进展 / 154
第十四章 丹麦:自闭症者有能耐 / 155
生活并不像电影那样美好 / 156
美好的意外 / 157
从信息工程公司总监到软件测试顾问 / 158
好创意自然有市场 / 159
从残障缺陷到竞争优势 / 161
小模式变成大运动 / 162
第十五章 阿根廷:让精神病患者回归正常 / 165
打破精神病院的高墙 / 166
疯人疯语的启示 / 167
坦诚相待 / 168
音乐传递的信息 / 169
第五部分 培养同理心 / 173
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的反思 / 175
第十六章 加拿大:从婴儿开始的行为改变 / 179
同理心无法传授,但是可以学习 / 181
畅通的情感交流 / 182
感受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 184
让我们的内心都温暖起来 / 185
消解“别人”这个词 / 186
创立同理心运动 / 186
第十七章 美国:培养跨信仰行动拥护者 / 189
建立校园拥护者核心 / 190
把跨信仰作为信仰 / 191
通过分享强化宗教信仰 / 192
新声音,新观点 / 193
在一起会更好 / 194
求同存异 / 195
第十八章 巴勒斯坦:美丽的抵抗 / 197
利益改变,价值观不变 / 198
美女与内心的野兽 / 200
输入、输出 / 201
价值观战胜暴力 / 203
结语 把当下的、可能的变成能做到的 / 207
前景还是光明的 / 209
从共识到共谋 / 209
技术促进变革 / 212
良性循环:边缘变主流 / 213
过去、现在和未来 / 214
不要二选一,两个都要,还要更多 / 215
后记 关于明天的思考 / 217
社会创业课堂 / 218
作者的话 / 221
致谢 / 223
关于作者 / 225
爱创家(Ashoka)简介 / 226
附录 中国:正在扩散的社会企业涟漪 / 227

序言

推荐序1

12年前的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创刊。我在发刊词中写道:人类探索的推动力源于商业,不断增长的生活源于商业,商业的活力维系着社会的活力,商业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创新。同时,我也指出,尽管时代的标志是商业,但商业的精神绝不只是时尚和金钱。我们把商业看成一种责任;负责任的商业,就是一种文明。没有文明的商业,就没有文明和谐的社会。
我长期致力于研究和呼唤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开创一个新生意并承担其风险的人,经济学家熊彼特说,企业家要对“做新的事情或用新的方式做已在的事情”负责任。在本质上,企业家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能和状态。美国《企业家》(EntrePreneur)月刊在目录页固定登载的《美国企业家的信条》中有这样的表述,“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着有保证的生活,宁愿要达到目的的激动而不要乌托邦的毫无生气的平静”。
熊彼特说,企业家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创造的欢乐,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只要他们实际上在从事‘新的综合’,他们就是企业家,而一旦他们功成名就,他们就不再是企业家了”。而按照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中的说法,任何有勇气面对决策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这里暗含了“人人都是企业家”的思想。社会有分工,不可能都去商界,但即使不在商界,你也可以拥有企业家的精神状态。
由上可见,富豪和企业家不是同义词,而创新和企业家才是同义词。
什么样的企业家能够引领企业步入文明的商业阶段?我认为这里存在四个阶梯:第一,是要用正当方式获利(make decent profit);第二,是以创新方式提供消费者剩余,在资源配置和生产关系方面进行革新,激发新的生产力;第三,是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产生较大的正外部性,所以那些关联性、带动性强的平台型、生态型企业,更有机会创造新商业文明;第四,是企业要努力成为社会进步的阶梯,更好地回馈社会。
比尔?盖茨先生是软件时代的开拓者,而在我看来,他离开微软CEO(首席执行官)岗位后的慈善创举,其价值一点也不亚于他在商业上的成功。盖茨基金会2000年发起成立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并提供了7.5亿美元的种子基金,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实现了全球免疫治理的系统性改变,至今已经有5亿儿童接种了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的疫苗,避免了700万儿童的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带动多方参与,建立跨领域合作,注重资源的杠杆效应,让慈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这被称为“催化式慈善”。按照我的理解,这正是企业家和一般常人做慈善的不同,企业家不是只懂得捐钱,而是知道如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机制,催化更多的商业、政府、社会力量加入,汇聚成可以共同发挥作用的平台,从而实现系统改变。
西方近十几年来兴起了一个概念——“社会企业家”。戴维?伯恩斯坦在《如何改变世界》(How to Change the World)一书中提出,相对于“商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所创建的格莱珉银行,专门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就是一个例子。格莱珉银行为千百万穷人提供了小额信用贷款,由于偿还率极高,也能实现盈利。
中国的社会企业家,可以上溯至晚清的绅商张謇,以及民国时期的晏阳初。商业的力量,完全可以和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专业、可持续的进步力量,就像这本《涟漪效应》中18个故事的主人翁,在自己专长的领域,用企业家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规则去解决社会问题。他们的创造,为爱而生,至诚通天。
当我们脚下的土地迸发出越来越多为爱而生的创造力时,我们或许可以更自信地让产值成为真正的价值,创造出让世界为之尊重、为之欣赏、为之喜爱的品牌,让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模式从根本上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
我赞美一切为爱而生的创造,这份爱,为了每个人也属于每个人。我相信你也一样。让我们坚持心中的美好,也用行动让世界更好。

秦朔
前《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资深媒体人
2016年5月

后记

关于明天的思考
很多人鼓励我在本书最后写一个“行动呼吁”,这样读者才能对“每个人都是创变者”更有感觉、更有兴趣,才能立即放下这本书,加入进来。我感觉如果我在此列出建议,让你更多参与进来,好像有点自命不凡。不过最近听了我的一个同事分享的她和一个朋友参加奇点大学(WWW.singularityu.org)活动之后的心得,我认为给出建议还是有意义的。对于还站在高空跳台上犹豫是否要跳进社会变革池子的你,希望以下这些小建议和行动方案能让你离水而更近一。
社会创业课堂
对你的人生负责
转变思想,不要再等着别人允许、同意或评价你思考的价值,而是要坐到驾驶座上,让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反应和思想互动,产生更好的想法。要这样做:
1.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观察别人的反应。
3.根据别人的反应,分析改进你的想法,但是不要全盘吸收,也不要让他人给你的想法贴上好坏或对错的标签。
4.如果你觉得这个反馈可以接受,就将它与你的想法融合,之后请再次摆出来与人分享。
5.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自己头脑中对要采取的行动完全清楚为止。
保持客观
第一步,你要反复考察各种可能性,在自己心里验证观点的价值,而不是向别人证明它的价值。
一旦你确认了它的价值,其他人都会被打动的。
1.学会在做决定或下结论之前多观察。
2.多花时间综观全局。如果你可以实施一个双赢策略,你就能成功。一旦打开双赢局面,接下来你的工作就步步为赢,而不是举步维艰。
3.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不卑不亢)。创新需要平等地动员每一个人,同时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4.仔细地分析观察后,向善而为;在这个创业的世界,一切平等,这是永恒的真理。
行动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那就去做吧。我们生活在一个混沌的时代,只有行动才能开辟可能性,才能创造优势。
1.最重要的,与你能找到的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2.即使不能预见到最后的结果,也要平静对待。
3.不断推进。
4.保持一种“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态度,对于你想要达到的最理想的改变抱有希望。
问题
不要担心问题,解决方案总会有的。

文摘

第十二章全球:给儿童财务自由

杰鲁? 比利莫里亚(Jeroo Billimoria) 是印度儿童热线基金(Childline India)、国际儿童求助热线(ChildHelpline International)、阿福童(Aflatoun),以及国际儿童及青少年金融教育联盟(Child and Youth Finance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15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消除虐待儿童问题。从最早的殴打街头儿童救助开始做起,后来项目扩展至针对全球儿童进行金融基础知识普及,并帮助他们获得恰当的金融服务,确保其未来能有经济能力。

很多儿童每天和家人在一起,或者去学校。以各种文化标准来看,这些儿童都过着正常的生活。有些或许需要想办法挣点钱补贴家用,但这些孩子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家,可以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可是还有一些孩子,不只在印度,是在全世界,或许也会有自己结帮的兄弟姐妹,有自己的圈子,但只能在街头流浪。通常,这些孩子被称为街头流浪儿童,野孩子,或者小混混,脏孩子,没人要的孩子。不管是什么样的称呼,日常生活中,这些孩子及所处的环境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西方社会,街头儿童还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尽管走在街上偶尔也会瞥见这些孩子的身影,但对于不去留意的事情,往往我们不会在意。即使看到,也会把目光投向远方,对眼前的事情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如果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都可以看到流浪儿童,那么就像对我们每天看到的其他事情一样,我们又会对它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于是默默地垂下眼睛走开。不管是哪种情况,想到这些留宿街头勉强糊口的青少年儿童,还有很多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非法或者不道德的手段弄一点钱,总是让人心里感到不忍和不安。

街头智慧
印度社会工作者杰鲁打算帮助这些孩子。为了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杰鲁打算和他们吃住在一起,寻找帮助他们的方法。想到自己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冒险露宿街头,她有些为自己感到自豪。但是有一天晚上,一个孩子对她说:“我们在街头流浪,你陪着我们,你以为你了解我们了。但是你知道自己是有家的人,从这里离开后,你有家可回,这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你们这些社工们晚上都可以回家,我们却找不到可以求助的人。这绝对是不一样的。”孩子的这番话,还有她跟孩子住在街头时的见闻,让她脑海中有了主意。
1996年,杰鲁创建了“印度儿童热线”。她表示,虽然这个热线并不能防止孩子成为流浪儿童,因为他们已经在街头流浪,境遇悲惨,但这是一个可以帮助他们的途径。在他们遇到骚扰或麻烦的时候,可以打电话呼救。如果夜里他们无处可去,也找不到人求助,这个热线可以帮助他们(之后,热线在白天也开通了)。杰鲁认为,最了解街头社区的就是在街头流浪的孩子们,所以她就根据这些孩子向她提出的最迫切的需求创建了这个热线。
街头儿童可以用任意一个公用电话免费拨打热线。随后,杰鲁逐渐意识到,当一个家庭破碎时,这些走上街头流浪的孩子也许是最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她的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证实。接听了大量热线电话之后,杰鲁发现,要想在街头生存,这些孩子必须勇敢、机智、有毅力、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街头生活是有风险的,所以他们必须练就一身商业企业家本事。但是他们对于金钱没有正确概念,而且手里一旦有了一点钱立马就会被大孩子或大人掠夺一空。这样他们就深陷贫穷旋涡,然后被卷入卖淫、吸毒和其他严重非法活动当中,无法自拔,一直过着被忽视、无视,且没有出头之日的生活。这样的发现让杰鲁一直在不停地思考着。

打破贫穷的怪圈
印度儿童热线是全球儿童热线中第一个提供24小时服务的免费电话,并且提供后续帮助,以尽可能减轻无依无靠孩子的痛苦。接听电话的都是经过培训的街头儿童,并且热线具有特许权,可以统筹兼顾,与其他儿童救助机构、警察局和社工通力配合。a
很快,热线项目开通的消息传遍了全球。杰鲁刚刚转身稍事休息的工夫,已经有不少国家希望能够复制此项目。她明白要带来系统性的变革,的确需要全球的一致努力。于是,2003年杰鲁成立了国际儿童求助热线(CHI)。不久,项目就覆盖了133个国家,并且还在持续增加。国际儿童求助热线建立起了一个热线电话服务网络,至今已经接听了逾1.4亿个电话。除了传播和复制项目,最让人感动的是在杰鲁和国际儿童求助热线团队的动员下,警力系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带来了全球警力系统变革。2008年,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在全球设立了一个统一的儿童求助热线号码。
至此,在世人看来,项目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是杰鲁并没有就此止步。她认为这个项目并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孩子走上街头。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消除虐童,减轻贫困,如何能让孩子坚持上学,如何能打破街头生活的恶性循环。她大胆地向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能够帮助街头儿童彻底改变命运?
我想到了我的亲身经历。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病重,我不得已挑起了管家的担子,而且还出乎意料地把家料理得很好。那时候我还很小,大概15岁的样子。我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靠着每一步都有父亲的指点。

救助孩子,从教他们储蓄做起
杰鲁开始回想她小时候,回想她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帮助家里渡过难关的。她感觉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有能力正确认识金钱的,而且孩子相信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另外,杰鲁还观察到一件小事,两者一结合,就酝酿出了一个新项目:阿福童。杰鲁留意到,通常孩子在八九岁之前不会走上街头。而在这之前,他们基本已经上过一年多小学。那么杰鲁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将孩子留在学校,不让他们走上街头。于是她决定首先教孩子基础的金融知识,从根源上杜绝街头流浪儿童的产生。她成立了一个基于学校的项目,提供让孩子发挥他们商业企业家的潜质的途径,满足他们赚钱和拥有钱的渴望,
让他们的视野不只局限于现在的生活,还可以想象将来的生活。这样就实现了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国际儿童救助热线在街头帮助已经在街头流浪的儿童,阿福童则在学校挽留有可能走上街头流浪的孩子。
阿福童项目是有两个先决条件的:一个是专业经验,杰鲁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人员,她希望能够阻止孩子因为无路可走而去街头流浪;另一个是个人经历,她坚定地认为教孩子一些社会和理财课程,可以让他们成为自己命运的改变者,打破贫穷的怪圈,世界也会因此更加公平。对杰鲁来讲,这个项目其实只是基于一个词——信任: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阿福童在初期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财务技巧,让孩子能够看到他们在经济上的未来。而更高层次的项目主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运用财务技巧赚钱和存钱,从而提高远离街头流浪的可能。

构建未来
在很多国家,阿福童项目的实施对象是贫穷人家的孩子。的确,这些孩子不会有很多钱可以存。但是事实表明,这些孩子还是可以得到一些钱的,如父母给的零用钱,朋友亲戚给的礼钱,还有助学金或奖金,或者课余做兼职赚的钱。
这种模式也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促成改变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这个项目只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让每个孩子内在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
布基纳法索(Burkino Faso)的一个孩子在参加阿福童项目一年后,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然后把它出租出去,现在他已经有了五辆自行车,并且说服家里在外流浪的孩子回到了学校。像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孩子们的参与通常会带动他们的父母、邻居和社区也参与进来。有些妈妈知道他们的孩子在悄悄地存钱,甚至会把家里的钱多给孩子一些让他们存起来,也让他们用这些钱创办由阿福童监督指导的微型企业。有一家的几个孩子用他们存的钱买来材料制作串珠首饰去卖。
这些小生意,不论多小,都让孩子可以拥有 “将来有一天……”的憧憬,让他们可以对将来的生活充满希望。这个希望可以把噩梦变成甜美、安全的梦乡。阿福童并不太提倡孩子一次性存入很多钱,而是鼓励孩子养成持续定期存款的习惯。与金钱奖励比起来,存钱、定计划、做预算会产出更好的成果。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一种展望未来的思维习惯,给孩子一个导向,帮助他们远离财务风险,让他们了解如何能够避开贫穷和债务陷阱的怪圈。
杰鲁根据自己开创社会企业的丰富经验,选择在最困难(贫穷)的国家开始实施。在11个国家取得了惊人成功后,阿福童定下目标,到2010年要帮助超过100万儿童。事实证明,他们超额完成了任务,帮助了140万儿童。并且通过将其课程和资料授权给75个国家的在地合作机构,极大地传播了其前景和使命。
纳米比亚的青年成就组织实施了阿福童项目后,纳米比亚第一国家银行CEO说:“阿福童项目不只教会了孩子储蓄,也以系统的方式鼓励了一种储蓄文化。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因为现在只有不到3%的纳米比亚人是定期存钱的。我们似乎成了一个只会花钱的民族,这就让我们陷入了一个代代摆脱不掉的贫困。阿福童项目鼓励从孩子开始做出改变,传授给他们可以实现财务独立的建设性工具,来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a他接着表示,在4年项目期内,机构希望能有10万到15万的孩子能够参加进来。

一步一步构建完整体系
阿福童已经实现了其目标之一,那就是在全球引起教育者和决策者对儿童和年轻人进行金融教育的重视,并将其提上日程。不过,杰鲁又开始了下一步思考:如果年轻人接触不到主流金融学,他们如何实现财务独立?我们如何通过建立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来减少贫困,增强同理心,改变公共政策议程?
阿福童给了儿童很好的金融教育,使他们在财务上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但是,如果他们想要建立自己的储蓄计划或者进行创业,他们还是没有途径,因为至少要等到年满18周岁。于是杰鲁决定在这个从儿童热线做起的系统上再加上紧密相扣的一环。2011年6月,国际儿童与青少年金融教育联盟(Childfinance.org)成立,倡导的目标有3个:到2015年实现1亿儿童和青少年拥有适合的、低成本的金融产品;到2015年实现1亿儿童和青少年可以接受到教育联盟的金融教育;实现在教育联盟的支持下,100个国家出台金融教育实施方案。此外,为了改变金融领域中对孩子需求和能力的传统认识,杰鲁计划与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国家非政府组织及政府进行联合。所有的参与机构都会成为变革系统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也是杰鲁在全球取得大规模成功的见证。我相信,2015年对全球的儿童来说都会是不平凡的一年。
访谈中我问杰鲁,她持续努力的动力是什么,她的使命是否设有终点,在哪里?她谦虚地说,当一个人已经影响了百万人,并且一心还在想着如何改变更多人,人们对他还有什么期望呢:
我所做的事情务必是正确的。但我不会去思考正在做的事情,至少99.999%的时候不会想。我更多想的是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一直坚持这一点。

在中国的进展
为了直接帮助青年一代,国际儿童与青少年金融教育联盟和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合作,共同为3~25岁的儿童及年轻人提供社会、财务知识与技巧培训。该项目通过由社区中心、当地教育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方等机
构组成的网络,主要为农村地区以及城市流动人口提供以普通话讲授的课程开发、教师能力建设、培训师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开展项目以外,作为二十国集团(G20)2016年轮值主席国的中国一直支持和促进金融包容,并将年轻人作为首要群体之一,二十国集团发起的金融包容全球合作计划(GPFI)将国际儿童与青少年金融教育联盟列为此项目的合作伙伴。
ISBN978750866347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贝弗利·施瓦茨 (Beverly Schwartz)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