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医学 978703033433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医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总序(路甬祥陈宜瑜)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医学学科的战略地位
第一节医学研究的总体战略地位
一、促进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促进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和发展
三、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第二节医学主要分支学科的战略地位
一、基础医学
二、临床医学
三、预防医学
四、药学
五、中医药学
第二章医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
第一节基础医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第二节临床医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一、呼吸系统
二、心脑血管系统
三、消化系统疾病
四、血液系统疾病
五、泌尿系统疾病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
七、风湿病和自身免疫病
八、癌症
第三节预防医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第四节药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第五节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第三章医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基础医学发展现状
一、基因组医学(医学基因组学)已成为基础医学研究的主流
二、转化医学研究渐成趋势
三、基础医学各学科领域交叉及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日益加强
四、系统生物学走上历史舞台
第二节临床医学发展现状
一、呼吸系统疾病
二、心脑血管疾病
三、消化系统疾病
四、血液系统疾病
五、泌尿系统疾病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
七、自身免疫病
八、创伤医学
九、肿瘤
十、精神疾病
十一、分子影像学研究
第三节预防医学发展现状
一、流行病学
二、卫生(医学)统计学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四、环境卫生学
五、卫生毒理学
六、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七、儿童少年卫生学
八、妇幼保健学
第四节药学发展现状
一、药物学及药理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二、新药研究技术平台建设
三、创新药物研究和开发
四、企业药物创新和医药产业发展
五、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形成人才优势
第五节中医药学发展现状
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中医药发展的机遇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动态
第四章医学学科的发展布局
第一节基础医学的学科发展布局
第二节临床医学的学科发展布局
第三节预防医学的学科发展布局
第四节药学的学科发展布局
第五节中医药学的学科发展布局
第五章医学学科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一节基础医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及其重点发展方向
一、基础医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二、重点发展方向
第二节临床医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重要的致病性病原体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及治疗
三、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四、肿瘤治疗、肿瘤标志物鉴定及其功能研究
五、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诊治研究
六、微创治疗或介入治疗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七、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疾病的诊治
八、创伤救治和组织修复重构
九、器官及干细胞移植
十、精神疾病的诊治
十一、循证医学
第三节预防医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
二、营养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基础研究
三、传染病的基础研究
四、毒理学基础研究
五、妇幼保健的基础研究
六、流行病学监测(疾病监测)的基础研究
第四节药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基于靶标和靶标网络调控的药物基础研究
二、基于信息学的药物基础研究
三、提高成药性的药物化学基础研究
四、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五、个体化治疗的药物学和药理学基础研究
六、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
七、基于靶标和疾病网络调控的抗肿瘤药物和药理学基础研究
八、基于靶标和疾病网络调控的神经精神药物和药理学研究
九、基于靶标和疾病网络调控的代谢性疾病药物和药理学研究
第五节中医药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二、中药方剂基础研究
三、针灸经络基础研究
四、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重点方向
第六章医学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基础医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求分析和优先领域
一、及时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发展最新动态
二、积极参与国际性“大科学”计划和项目合作
三、积极参与以假设驱动的课题研究的对口合作与交流
四、提高多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的水平
第二节临床医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求分析和优先领域
第三节预防医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求分析和优先领域
一、未来5~10年本学科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求分析
二、未来5~10年本学科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先领域
第四节药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求分析和优先领域
第五节中医药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求分析和优先领域
第七章医学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夯实工作基础,建立研究体系,提高创新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加强管理、克服拼盘现象
三、完善科学评估的政策与措施
四、注重关键技术平台的整合与集成
五、加强生物样本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建设
六、加强医学伦理观念与监督意识,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
七、注重转化医学研究
八、整合我国医学科学研究渠道资源,加强预防医学研究
九、加强中医药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涉及的基因名称与缩写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文摘

版权页:



流行病学监测(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又称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s)。广义疾病监测的概念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和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将信息及时传达给一切应当知道的人,以便采取干预措施;狭义疾病监测概念基本内容同上,但主要强调从人群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人群,通过对该样本人群的某一或某些特征进行检测或调查,来达到监测整个人群上述特征的目的。严格地说,疾病监测只是通过流行病学手段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最终目的,在现代已经成为流行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的疾病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68年第21届世界卫生大会(WHA)讨论了国家和国际传染病临测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广泛开展监测,观察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后又扩展到非传染病,并评价预防措施和防疫效果,而且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角度发展到对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方面进行监测。
按照现代疾病监测定义回顾,我国的疾病监测活动始于1950年组建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反馈系统,与这一系统发展相平行的是,我国还逐步建设了一支应对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卫生防疫队伍,在现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系统至今仍然是我国最重要、最基本的宏观监测系统。
ISBN978703033433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