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洋市民:欧美人士与民国北京 978730320943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北京的洋市民:欧美人士与民国北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李少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社会文化史,特别是近现代中西城市文化、宗教文化、风俗文化的比较研究。已在《历史研究》、《中国文化》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民国百姓生活文化》、《中国民俗史》(民国卷)等学术专著。
齐小林,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讲师,长期从事民国时期华北城市、乡村问题研究。
蔡蕾薇,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曾从事民国白话诗、北京社区问题研究,现就职于某建筑文化公司。

目录

绪言
第一章日益扩大的北京洋市民群体
第一节人数总体增长
第二节人口构成多样
第三节毗邻使馆区而居
第四节动态的洋市民社区
第二章在京欧美人士与北京的政治经济
第一节太上政府?——北京外交使团与中国内政
第二节中国政府机关里的欧美人士
第三节商贸金融中心东交民巷和王府井
第四节欧美人士与北京的近代工矿业
第三章中西合璧:北京欧美人士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极力维持的西式生活
第二节不可避免的中国元素
第四章北京欧美人士的社交网络
第一节以使馆为中心的社交活动
第二节欧美社团社交网络的扩展与细化
第三节女子社交活动的兴起
第五章北京欧美人士的管理与诉讼
第一节在京欧美人士的管理
第二节领事裁判权与洋市民的民事、刑事诉讼
第六章欧美人士与北京城市的近代化
第一节欧美教会与北京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东交民巷使馆区与北京市政现代化
第三节洋市民眼中的北京城与老北京眼中的洋市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晚清的北京,仍有清节堂这类慈善机构,救济对象是守节的寡妇及其幼儿。人堂寡妇越年轻越好,超过40岁的寡妇则拒绝收留,而多把其打发到“恤嫠会”。原因在于国家有政策:寡妇守节20年以上、年龄50岁以下可以确认为“节妇”,并予以旌表。随之而来的为“节妇”立贞节牌坊等褒奖可以提高清节堂的名望。抱持这样的功利心态,清节堂把鼓励寡妇守节作为主要目标。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不少入堂寡妇并不贫苦,在经济上无需救助,但也进了清节堂,而且生活标准颇高,这就失去了慈善事业“济贫救苦”的本意。
这样的清节堂,其实质应是带有部分慈善色彩、重在维持传统社会伦理和次序的女子“卫道”社团。清节堂之弊,同时代的人就有一定认知。曾任大学士的彭蕴章就批评其为“愚人无识之所为”,“今闭之堂中,吾不知有翁姑者并奉之人堂乎?其夫之墓仍令岁时祭扫乎?妇之父母兄弟得人堂存问乎?如皆不能,即废人伦成枯槁”。他认为救济寡妇应讲求实效,“予既谓清节堂之不便者如此,又以为持此三千贯取什一之利,可节妇数十人,若以建堂,则仅敷工作之费,其经费尚待再谋,亦非计也”。
ISBN978730320943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少兵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