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杨洲(1973—),河北行唐人,文学博士,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著有《元四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文化价值》。石家庄学院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科研团队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厅局级社科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总论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概述
一、中国文化再出发
二、文化与精神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精神的丢失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哲学文化基本精神
一、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
二、和合致中 中和中庸
三、阴阳之道 物极必反
四、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
五、以人为本 敬天贵民
第二节 中国哲学文化精神的历史流变
一、百家争鸣 先秦初成
二、儒学一统 道归于一
三、经疏为本 理心分殊
四、文明冲突 文化裂变
第三节 中国哲学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当代发展
一、中国哲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中国哲学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哲学文化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礼法兼治,追求道德教化
二、天人合一,追求秩序和谐
三、重义轻利,维护君主统治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驱力
二、追求道德教化有利于实现良法之治
三、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冲突
第三节 中外法律融合彰显近现代人权精神
一、推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引进“罪刑法定”主义
三、发展“慎刑”思想
四、民刑分立,提高民事主体之权利意识
五、改革司法制度,彰显近代人权保护之精神
第四节 中国法的现代化孕育现代法治信仰
一、追求中国特色之宪政,以期实现最普遍的人权保障
二、法律发展历经坎坷,忠于现代法治精神之追求
三、追求司法公正,培养现代法治信仰
第三章 中国科技文化精神
第一节 科技文化概述
一、中医文化概述
二、其他科技文化概述
第二节 中国科技文化精神
一、经世致用 实践创新
二、整体思维与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念
第四章 中国民俗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民俗文化——无形力量在民间
一、丰富多彩 域族各异
二、俗随时变 沿袭变迁
三、力量无形 默然化人
第二节 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亲情至上 血浓于水
二、传宗接代 多子多福
三、人生交际 重情尚礼
四、衣食住行 崇实求美
五、信仰心态 趋吉避凶
六、民间艺术 娱人乐享
第五章 中国艺术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艺术文化概述
一、抒发情志
二、丰富生活 修养身心
三、实现道德功能,承担社会风俗的教化与引领作用
四、实现人生价值
五、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
第二节 中国艺术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山水清音 和谐自然
二、独立人格 自由超越
三、诗情画意 辩证思维
四、爱国主义 与时偕行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儒家义利观对于“重义轻利”的强调伴随着道德法律化的进程从根本上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社会本位的强调移植到法律层面后亦起到了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君主统治的效果。
(一)“重义轻利”的儒家义利观
儒家思想虽然从客观上并不否定“利”的存在,但是在“义”与“利”二者的取舍上一直坚守“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尤其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该价值观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社会利益和君主统治的目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儒家的义利观:
1.儒家思想肯定“利”的存在
孔子不仅主张“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从客观上承认了“利”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在子贡问政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君主应当“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君主应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
另外两位儒学大师也曾阐述过相同的观点。荀子也曾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主张“民为贵”的孟子亦认为君应以民利为重:“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
2.“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
儒家思想虽然肯定了“利”存在的客观和理性,但在“义”与“利”二者的关系上,“重义轻利”却居于儒家义利观的核心地位。
《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杨洲(1973—),河北行唐人,文学博士,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著有《元四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文化价值》。石家庄学院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科研团队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厅局级社科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总论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概述
一、中国文化再出发
二、文化与精神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精神的丢失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哲学文化基本精神
一、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
二、和合致中 中和中庸
三、阴阳之道 物极必反
四、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
五、以人为本 敬天贵民
第二节 中国哲学文化精神的历史流变
一、百家争鸣 先秦初成
二、儒学一统 道归于一
三、经疏为本 理心分殊
四、文明冲突 文化裂变
第三节 中国哲学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当代发展
一、中国哲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中国哲学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哲学文化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礼法兼治,追求道德教化
二、天人合一,追求秩序和谐
三、重义轻利,维护君主统治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驱力
二、追求道德教化有利于实现良法之治
三、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冲突
第三节 中外法律融合彰显近现代人权精神
一、推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引进“罪刑法定”主义
三、发展“慎刑”思想
四、民刑分立,提高民事主体之权利意识
五、改革司法制度,彰显近代人权保护之精神
第四节 中国法的现代化孕育现代法治信仰
一、追求中国特色之宪政,以期实现最普遍的人权保障
二、法律发展历经坎坷,忠于现代法治精神之追求
三、追求司法公正,培养现代法治信仰
第三章 中国科技文化精神
第一节 科技文化概述
一、中医文化概述
二、其他科技文化概述
第二节 中国科技文化精神
一、经世致用 实践创新
二、整体思维与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念
第四章 中国民俗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民俗文化——无形力量在民间
一、丰富多彩 域族各异
二、俗随时变 沿袭变迁
三、力量无形 默然化人
第二节 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亲情至上 血浓于水
二、传宗接代 多子多福
三、人生交际 重情尚礼
四、衣食住行 崇实求美
五、信仰心态 趋吉避凶
六、民间艺术 娱人乐享
第五章 中国艺术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中国艺术文化概述
一、抒发情志
二、丰富生活 修养身心
三、实现道德功能,承担社会风俗的教化与引领作用
四、实现人生价值
五、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
第二节 中国艺术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山水清音 和谐自然
二、独立人格 自由超越
三、诗情画意 辩证思维
四、爱国主义 与时偕行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儒家义利观对于“重义轻利”的强调伴随着道德法律化的进程从根本上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社会本位的强调移植到法律层面后亦起到了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君主统治的效果。
(一)“重义轻利”的儒家义利观
儒家思想虽然从客观上并不否定“利”的存在,但是在“义”与“利”二者的取舍上一直坚守“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尤其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该价值观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社会利益和君主统治的目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儒家的义利观:
1.儒家思想肯定“利”的存在
孔子不仅主张“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从客观上承认了“利”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在子贡问政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君主应当“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君主应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
另外两位儒学大师也曾阐述过相同的观点。荀子也曾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主张“民为贵”的孟子亦认为君应以民利为重:“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
2.“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
儒家思想虽然肯定了“利”存在的客观和理性,但在“义”与“利”二者的关系上,“重义轻利”却居于儒家义利观的核心地位。
ISBN | 9787519411312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杨洲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