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着眼于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城市防灾学的新进展,以及城市防灾对策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制度。
作者简介
梶 秀树
1942年生于大连
1965年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毕业
1970年同大学院博士毕业、工学博士
1970年东京工业大学社会工学科助手
1972年建设省建筑研究所研究员
1974年东京工业大学社会工学科助教授
1985年筑波大学社会工学系教授
1993年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所长
1999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
2007年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
2013年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城市规划、城市防灾、模拟
冢越 功
1939年生于北海道
1963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
1968年同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5年7月工学博士
1968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助手
1969年九州岛艺术工科大学环境设计学科助教授
1975年建设省建筑研究所城市开发研究室长,后历任防火研究室长、防火研究调整官
1990年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防灾规划主任
1994年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教授
2005年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建筑学、建筑火灾、城市防灾
石桥健一
1967年生于福冈县
1990年福冈大学经济学部毕业
1992年同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硕士毕业
1998年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博士毕业、工学博士
1998年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研究员
2000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助手
2001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讲师
2005年庆应义塾大学国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名古屋产业大学环境信息商务学部副教授
专业领域:社会工学、城市开发、微观模拟
泽田雅浩
1972年生于广岛市
1994年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毕业
1996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硕士毕业
2000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博士取得学分后退学、博士(政策媒体)
2000年长冈造形大学建筑环境设计学科讲师
2007年同副教授(至今)
专业领域:城市防灾、灾害复兴计划
金井淳子
1972年生于东京都
1995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毕业
1997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硕士毕业
2001年明治学院大学兼课讲师(至2002年)
都留文科大学兼课讲师(至2011年)
2002年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博士取得学分后退学
城西国际大学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助手)(至2005年)
2008年横滨国立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兼课教员(至今)
2011年横滨国立大学大学院环境信息学府环境系统学专攻、博士(工学)
专业领域:城市防灾、GIS、信息媒体论
藤冈正树
1974年生于兵库县
1997年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毕业
1999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硕士毕业
2005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博士毕业、博士(政策媒体)
2007年东京工业大学城市地震工学中心研究员
专业领域:城市防灾、计算机模拟
佐藤庆一
1978年生于冈山县
2001年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毕业
2006年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博士毕业、博士(政策媒体)
2006年东京工业大学城市地震工学中心研究员
2008年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附属日本社会研究信息中心助教
2010年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附属社会调查数据存档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3年专修大学网络信息学部副教授
专业领域:城市防灾、社会统计、政策科学
目录
序一
序二
中文版刊行寄语
译者序
修订版前言
1城市灾害与城市防灾学
1.1城市灾害
1.2城市灾害的特征和灾害损失的区分
1.3城市防灾学所涉及的领域
2城市防灾计划的历史与法律制度
2.1城市防灾计划的历史
2.1.1明治时代以前的城市防灾计划
2.1.2明治时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防灾计划
2.1.3战后的防灾城市规划
2.2以防灾为目的的城市规划法律制度与实施
2.2.1城市防灾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
2.2.2城市规划中防灾的定位
2.2.3居住环境整建与防灾
2.2.4木造密集街区整建的开展
2.2.5防灾城市规划的案例
2.2.6今后的防灾城市规划
3城市防灾对策的目标与评价
3.1损失预估和区域危险度评价
3.1.1计量内容和利用目的
3.1.2损失预估和区域危险度的关系
3.1.3基于区域危险度的重点地区选择
3.1.4损失预估和防灾对策
3.2灾害风险管理
3.2.1地震损失和风险的概念
3.2.2风险作为地震防灾目标函数的必要条件
3.3社会经济方面影响的计量
3.3.1因果机制
3.3.2影响的计量
4地震与城市火灾
4.1地震城市火灾的原理
4.1.1灾害的连锁反应
4.1.2城市火灾的定义
4.1.3起火和延烧的机制
4.1.4海啸和火灾
4.2城市火灾的经历和损失
4.2.1过去的城市大火灾
4.2.2大规模地震城市火灾
4.3起火和延烧的预测
4.3.1火灾损失预估和预测方法的进展
4.3.2起火数量预测和灭火可能性的评价
4.3.3火势蔓延和蔓延阻隔的预测
4.3.4基于实时信息处理的地震火灾的预测
4.4地震城市火灾对策
4.4.1城市规划和建筑规范中对城市火灾的防范
4.4.2地震时的消防运用对策
4.4.3强风下的城市火灾对策
5群体避难论
5.1广域避难规划的课题
5.1.1火灾和群体避难
5.1.2广域避难规划
5.2群体和避难
5.2.1避难的定义
5.2.2群体避难的特征
5.3群体避难行动的分析
5.3.1群体行动分析
5.3.2速度—密度公式
5.3.3追随理论
5.4群体避难的模型化
5.4.1群体避难模型的作用
5.4.2群体避难模型的类型
5.4.3规范型模型
5.4.4流体型避难模型
5.4.5粒子型避难模型
5.5代理者避难模型
5.5.1关于代理者避难模型
5.5.2避难代理者的举动
5.5.3假定的城市火灾避难实验
5.5.4海啸避难的假想实验
5.6地下街避难问题
5.7避难模拟模型发展的可能性
6防灾信息系统
6.1地震防灾信息的种类和管理
6.1.1灾害各阶段所需的信息
6.1.2信息的备份
6.2信息收集与传递
6.2.1地震信息的观测体制
6.2.2受灾信息的收集
6.2.3信息的传递
6.2.4紧急地震速报
6.2.5灾难信息系统的新技术
6.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6.3.1日本GIS的普及状况
6.3.2利用GIS构建防灾信息系统
6.3.3新潟县中越地震中的应用
6.3.4中越地震以后的发展
7地区防灾力
7.1互助和合作
7.1.1公助向自助、再向互助
7.1.2自助、互助、公助的分工
7.1.3自助、互助的内容
7.1.4互助和社会关系资本
7.2地区防灾力的评价
7.2.1地区防灾的担当者
7.2.2地区防灾力的意义和应具备的能力
7.2.3地区防灾力的评价体系
7.3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
7.3.1防灾城市营造的定义和框架
7.3.2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事例(地区防灾力强化)
7.3.3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事例(空间改造)
7.4防灾教育和训练项目
7.4.1学校的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
7.4.2地区社会中的防灾教育和训练活动
7.4.3灾害应对训练
7.4.4灾害图上训练(DIG)
7.4.5震灾复兴城市营造模拟训练
7.5企业防灾
7.5.1企业防灾的进展
7.5.2企业防灾的构架
7.5.3企业的防灾能力评价
7.5.4业务持续计划
7.5.5企业防灾的社会贡献
8复原与复兴
8.1新潟县中越地震中城市设施的复原和复兴
8.1.1道路的受损和复原
8.1.2电气、煤气、上下水道的受损及其复原
8.2新潟县中越地震中受灾者的生活及支援活动
8.2.1应急响应期的支援
8.2.2复原期的支援
8.2.3生活重建支援
8.2.4公共复兴事业的住宅重建支持
8.3住宅的复原和复兴
8.3.1避难所的设置和运营
8.3.2临时住宅的确保
8.3.3永久住宅的取得
8.3.4住宅复原、复兴中的课题
8.4复原复兴对策相关研究
8.4.1复原复兴的费用负担
8.4.2地方的复兴和大城市的复兴
9国际防灾合作
9.1开发与防灾
9.2国际防灾合作的理想状态
9.2.1对发展中国家的协助
9.2.2发达国家的合作
后记
执笔者简历
译者简介
序言
序?一
近年来,以亚洲为中心的大规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尤其是难以预测的地震灾害,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例如,2010年的海地地震(遇难者25万人以上)、2008年的中国四川地震(遇难者约9万人)、2005年的巴基斯坦北部地震(遇难者8万人以上),以及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发生的地震海啸(遇难者25万人以上),等等,不胜枚举。在中国,1976年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唐山地震,造成唐山市几乎毁于一旦,人员伤亡惨重。这次地震堪称20世纪最严重的地震灾害。日本也不例外,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以及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死伤众多。
随着世界性的城市化不断进展,世界人口的半数以上已经栖息于都市之中。在发展中国家,人口依然在持续向城市区域集聚,过高的人口密度、脆弱的建筑物、基础设施整建的迟缓等,都使得城市的灾害风险不断增大。如果在这样的城市区域发生自然灾害,则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造成区域社会的崩溃,并对国家运行和国家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海地地震),使得区域社会的发展难以为继。城市灾害,对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女性、儿童等)造成的显著影响也是一个问题。因此,降低城市灾害的风险,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此次,在京都大学地球环境学堂本人研究室里从事研究的杜菲,以及曾在此从事研究工作的王忠融,对梶秀树和冢越功教授编著的《城市防灾学——日本地震对策的理论与实践》(学芸出版社)进行了中文翻译并出版。《城市防灾学》作为日本大学生及研究者、实践者在学习城市防灾相关知识时的入门书籍,享有极高的口碑和评价。其中文版的刊行,使得中国的学生及研究者、实践者也能够学习到与日本城市防灾相关的历史及基本的思路,对此我甚感欣喜。尽管中国和日本的建筑物及城市的结构有所差异,社区的状态也不尽相同,但防灾的根本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此为目标的基本思路是全世界共通的。相信《城市防灾学》的中文版,定会对中国城市防灾对策的进展有所贡献。
最后,对欣然应允《城市防灾学》中文版刊行的编著者梶秀树和冢越功教授以及撰写各章的各位老师,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冈崎健二
2016年4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本书着眼于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城市防灾学的新进展,以及城市防灾对策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制度。
作者简介
梶 秀树
1942年生于大连
1965年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毕业
1970年同大学院博士毕业、工学博士
1970年东京工业大学社会工学科助手
1972年建设省建筑研究所研究员
1974年东京工业大学社会工学科助教授
1985年筑波大学社会工学系教授
1993年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所长
1999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
2007年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
2013年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城市规划、城市防灾、模拟
冢越 功
1939年生于北海道
1963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
1968年同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5年7月工学博士
1968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助手
1969年九州岛艺术工科大学环境设计学科助教授
1975年建设省建筑研究所城市开发研究室长,后历任防火研究室长、防火研究调整官
1990年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防灾规划主任
1994年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教授
2005年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建筑学、建筑火灾、城市防灾
石桥健一
1967年生于福冈县
1990年福冈大学经济学部毕业
1992年同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硕士毕业
1998年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博士毕业、工学博士
1998年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研究员
2000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助手
2001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讲师
2005年庆应义塾大学国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名古屋产业大学环境信息商务学部副教授
专业领域:社会工学、城市开发、微观模拟
泽田雅浩
1972年生于广岛市
1994年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毕业
1996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硕士毕业
2000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博士取得学分后退学、博士(政策媒体)
2000年长冈造形大学建筑环境设计学科讲师
2007年同副教授(至今)
专业领域:城市防灾、灾害复兴计划
金井淳子
1972年生于东京都
1995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毕业
1997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硕士毕业
2001年明治学院大学兼课讲师(至2002年)
都留文科大学兼课讲师(至2011年)
2002年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博士取得学分后退学
城西国际大学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助手)(至2005年)
2008年横滨国立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兼课教员(至今)
2011年横滨国立大学大学院环境信息学府环境系统学专攻、博士(工学)
专业领域:城市防灾、GIS、信息媒体论
藤冈正树
1974年生于兵库县
1997年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毕业
1999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硕士毕业
2005年同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博士毕业、博士(政策媒体)
2007年东京工业大学城市地震工学中心研究员
专业领域:城市防灾、计算机模拟
佐藤庆一
1978年生于冈山县
2001年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毕业
2006年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博士毕业、博士(政策媒体)
2006年东京工业大学城市地震工学中心研究员
2008年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附属日本社会研究信息中心助教
2010年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附属社会调查数据存档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3年专修大学网络信息学部副教授
专业领域:城市防灾、社会统计、政策科学
目录
序一
序二
中文版刊行寄语
译者序
修订版前言
1城市灾害与城市防灾学
1.1城市灾害
1.2城市灾害的特征和灾害损失的区分
1.3城市防灾学所涉及的领域
2城市防灾计划的历史与法律制度
2.1城市防灾计划的历史
2.1.1明治时代以前的城市防灾计划
2.1.2明治时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防灾计划
2.1.3战后的防灾城市规划
2.2以防灾为目的的城市规划法律制度与实施
2.2.1城市防灾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
2.2.2城市规划中防灾的定位
2.2.3居住环境整建与防灾
2.2.4木造密集街区整建的开展
2.2.5防灾城市规划的案例
2.2.6今后的防灾城市规划
3城市防灾对策的目标与评价
3.1损失预估和区域危险度评价
3.1.1计量内容和利用目的
3.1.2损失预估和区域危险度的关系
3.1.3基于区域危险度的重点地区选择
3.1.4损失预估和防灾对策
3.2灾害风险管理
3.2.1地震损失和风险的概念
3.2.2风险作为地震防灾目标函数的必要条件
3.3社会经济方面影响的计量
3.3.1因果机制
3.3.2影响的计量
4地震与城市火灾
4.1地震城市火灾的原理
4.1.1灾害的连锁反应
4.1.2城市火灾的定义
4.1.3起火和延烧的机制
4.1.4海啸和火灾
4.2城市火灾的经历和损失
4.2.1过去的城市大火灾
4.2.2大规模地震城市火灾
4.3起火和延烧的预测
4.3.1火灾损失预估和预测方法的进展
4.3.2起火数量预测和灭火可能性的评价
4.3.3火势蔓延和蔓延阻隔的预测
4.3.4基于实时信息处理的地震火灾的预测
4.4地震城市火灾对策
4.4.1城市规划和建筑规范中对城市火灾的防范
4.4.2地震时的消防运用对策
4.4.3强风下的城市火灾对策
5群体避难论
5.1广域避难规划的课题
5.1.1火灾和群体避难
5.1.2广域避难规划
5.2群体和避难
5.2.1避难的定义
5.2.2群体避难的特征
5.3群体避难行动的分析
5.3.1群体行动分析
5.3.2速度—密度公式
5.3.3追随理论
5.4群体避难的模型化
5.4.1群体避难模型的作用
5.4.2群体避难模型的类型
5.4.3规范型模型
5.4.4流体型避难模型
5.4.5粒子型避难模型
5.5代理者避难模型
5.5.1关于代理者避难模型
5.5.2避难代理者的举动
5.5.3假定的城市火灾避难实验
5.5.4海啸避难的假想实验
5.6地下街避难问题
5.7避难模拟模型发展的可能性
6防灾信息系统
6.1地震防灾信息的种类和管理
6.1.1灾害各阶段所需的信息
6.1.2信息的备份
6.2信息收集与传递
6.2.1地震信息的观测体制
6.2.2受灾信息的收集
6.2.3信息的传递
6.2.4紧急地震速报
6.2.5灾难信息系统的新技术
6.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6.3.1日本GIS的普及状况
6.3.2利用GIS构建防灾信息系统
6.3.3新潟县中越地震中的应用
6.3.4中越地震以后的发展
7地区防灾力
7.1互助和合作
7.1.1公助向自助、再向互助
7.1.2自助、互助、公助的分工
7.1.3自助、互助的内容
7.1.4互助和社会关系资本
7.2地区防灾力的评价
7.2.1地区防灾的担当者
7.2.2地区防灾力的意义和应具备的能力
7.2.3地区防灾力的评价体系
7.3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
7.3.1防灾城市营造的定义和框架
7.3.2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事例(地区防灾力强化)
7.3.3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事例(空间改造)
7.4防灾教育和训练项目
7.4.1学校的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
7.4.2地区社会中的防灾教育和训练活动
7.4.3灾害应对训练
7.4.4灾害图上训练(DIG)
7.4.5震灾复兴城市营造模拟训练
7.5企业防灾
7.5.1企业防灾的进展
7.5.2企业防灾的构架
7.5.3企业的防灾能力评价
7.5.4业务持续计划
7.5.5企业防灾的社会贡献
8复原与复兴
8.1新潟县中越地震中城市设施的复原和复兴
8.1.1道路的受损和复原
8.1.2电气、煤气、上下水道的受损及其复原
8.2新潟县中越地震中受灾者的生活及支援活动
8.2.1应急响应期的支援
8.2.2复原期的支援
8.2.3生活重建支援
8.2.4公共复兴事业的住宅重建支持
8.3住宅的复原和复兴
8.3.1避难所的设置和运营
8.3.2临时住宅的确保
8.3.3永久住宅的取得
8.3.4住宅复原、复兴中的课题
8.4复原复兴对策相关研究
8.4.1复原复兴的费用负担
8.4.2地方的复兴和大城市的复兴
9国际防灾合作
9.1开发与防灾
9.2国际防灾合作的理想状态
9.2.1对发展中国家的协助
9.2.2发达国家的合作
后记
执笔者简历
译者简介
序言
序?一
近年来,以亚洲为中心的大规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尤其是难以预测的地震灾害,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例如,2010年的海地地震(遇难者25万人以上)、2008年的中国四川地震(遇难者约9万人)、2005年的巴基斯坦北部地震(遇难者8万人以上),以及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发生的地震海啸(遇难者25万人以上),等等,不胜枚举。在中国,1976年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唐山地震,造成唐山市几乎毁于一旦,人员伤亡惨重。这次地震堪称20世纪最严重的地震灾害。日本也不例外,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以及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死伤众多。
随着世界性的城市化不断进展,世界人口的半数以上已经栖息于都市之中。在发展中国家,人口依然在持续向城市区域集聚,过高的人口密度、脆弱的建筑物、基础设施整建的迟缓等,都使得城市的灾害风险不断增大。如果在这样的城市区域发生自然灾害,则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造成区域社会的崩溃,并对国家运行和国家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海地地震),使得区域社会的发展难以为继。城市灾害,对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女性、儿童等)造成的显著影响也是一个问题。因此,降低城市灾害的风险,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此次,在京都大学地球环境学堂本人研究室里从事研究的杜菲,以及曾在此从事研究工作的王忠融,对梶秀树和冢越功教授编著的《城市防灾学——日本地震对策的理论与实践》(学芸出版社)进行了中文翻译并出版。《城市防灾学》作为日本大学生及研究者、实践者在学习城市防灾相关知识时的入门书籍,享有极高的口碑和评价。其中文版的刊行,使得中国的学生及研究者、实践者也能够学习到与日本城市防灾相关的历史及基本的思路,对此我甚感欣喜。尽管中国和日本的建筑物及城市的结构有所差异,社区的状态也不尽相同,但防灾的根本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此为目标的基本思路是全世界共通的。相信《城市防灾学》的中文版,定会对中国城市防灾对策的进展有所贡献。
最后,对欣然应允《城市防灾学》中文版刊行的编著者梶秀树和冢越功教授以及撰写各章的各位老师,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冈崎健二
2016年4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ISBN | 9787121298806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梶秀树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