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转型 9787208140370,720814037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作者将儒家思想学说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的挑战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应,作为其考察的起点,采用从整体上把握思潮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理学发生的过程。本书突破了传统以朱熹《伊洛渊源录》为框架的单维理学发生说,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重建起理学发生、发展的轨迹,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北宋理学具有的内涵和特征。

作者简介

徐洪兴,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

目录

序 潘富恩//001

前言//001

引论//001

第一节关于“理学”概念的说明//004
一、关于“理学”之名//004
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的关系//005
三、关于“早期”的限定//009

第二节 作为时代思潮的观点:早期理学再认识//009
一、传统理学发生史观之局限//009
二、对时代思潮的认识//011
三、早期理学再认识//014

上篇 总论//023

第一章 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其途径//025

第一节 儒学的命运//026
一、历史的选择与危机的到来//026
二、子学的复苏与玄学思潮的冲击//028
三、佛道二教的挑战//030
四、唐代的“三教并尊”与科举的冲击//035
五、儒学作为统治学说的必然性//038

第二节 佛道之学//040
一、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041
二、中国佛教的心性论//042
三、道家与道教//047
四、道家的“道”论//048

第三节 思想整合//053
一、关于“阳儒阴释”和“三教合流”等命题的检讨//053
二、“整合”概念的借用//056
三、儒佛道思想涵化的历史考察//057

第二章 儒学更新引出的文化变动//066

第一节 儒家原典研究的新取向//067
一、关于早期理学阶段所注重的儒家经典//067
二、唐初经学统一的正负效应//069
三、唐宋之际儒者的反省及其结论//072
四、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历程//075

第二节 孟子升格运动(附论: 唐宋间的“非孟”思潮)//087
一、“孟子升格运动”过程考论//088
(一)“孟子升格运动”的滥觞//090
(二)“孟子升格运动”的初兴//094
(三)“孟子升格运动”的勃兴//098
(四)“孟子升格运动”的完成//104
二、“孟子升格运动”原因探析//105
(一)时儒的看法//106
(二)“道统”论//109
(三)辟“异端”//112
(四)谈心性//113
(五)辨王霸//115
三、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117
(一)关于唐宋间的“非孟”的资料//117
(二)庆历之际之“非孟”//120
(三)熙丰阶段之“非孟”//120
(四)南宋阶段之“非孟”//125

第三节排斥佛道与古文运动//132
一、中唐以后之排佛道//133
二、庆历之际之排佛道//136
三、熙丰之际之排佛道//142
四、关于唐宋之际不排佛道的儒者及儒化的佛教徒问题//149
五、古文运动//157
(一)儒学与文学//158
(二)“文”“道”关系的演变//160

第三章 论北宋理学思潮//170

第一节“庆历新政”与北宋理学思潮崛起//171
一、宋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171
二、“庆历新政”与士林风气的转变//177

第二节北宋理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183
一、庆历:北宋理学思潮之初兴//183
(一)教化与师道//185
(二)思想学术的新取向//189
(三)庆历思潮的开创之功及不足之处//193
二、熙丰:北宋理学思潮之高涨//196
(一)理学家与政治改革//196
(二)北宋理学思潮高涨时期诸学派//198
(三)熙丰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各学派以后的走向//215

第三节北宋理学思潮的基本特征//217
一、思想解放//218
二、创新开拓//220
三、“内圣”与“外王”并重//225

下篇 分论//233

第一章范仲淹论//235

第一节范仲淹对儒学的积极提倡//236
第二节范仲淹的学术思想管窥//241
一、范仲淹的《春秋》学//242
二、范仲淹的《易》学//243
第三节范仲淹对宋代理学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246
一、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46
二、范仲淹对理想人格追求之时代影响//249
第四节范仲淹对北宋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252
一、范仲淹与北宋的“兴学”//254
二、范仲淹对当时学者的奖掖//255

第二章欧阳修论//259

第一节“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261
一、欧阳修的天人观//262
二、欧阳修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267
第二节“去取在勇断”//272
一、欧阳修对汉唐注疏的怀疑和否定//274
二、欧阳修对儒经本身的怀疑和批评//280
第三节“莫若修其本以胜之”//285
一、欧阳修对佛、道二教的批判//286
二、欧阳修对心性之学的看法//290

第三章胡瑗论//294

第一节胡瑗新传//295
第二节胡瑗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298
一、胡瑗的教育实践及其教学方法//299
二、胡瑗的教育宗旨及其成功的原因//301
第三节胡瑗的学术思想//304
一、胡瑗的《易》学//304
二、胡瑗的《洪范》学和人性论//308
第四节胡瑗的治学风格和时代影响//311
一、胡瑗的治学风格//311
二、胡瑗思想的时代影响//313
附:胡瑗著作考//318

第四章孙复论//323

第一节孙复新传//323
第二节孙复的学术思想//327
一、孙复的《春秋》学//328
二、孙复的“道统”论、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35
第三节孙复的学风和影响//337
一、孙复的学风//338
二、孙复思想的时代及历史影响//339
附:孙复著作考//344

第五章石介论//346

第一节石介新传//346
第二节石介的经学、史学略述//351
一、石介的经学研究//351
二、石介的史学研究//353
第三节石介的“道统”“文统”和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5
一、石介的“道统”论和“文统”论//355
二、石介的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9
第四节石介思想的来源和影响//365
一、石介思想的来源//365
二、石介思想的影响//370
附:石介著作考//371

基本文献及主要参考书目//373

重版后记//380

序言

前 言

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应该说学界对理学发生史的研究不能算太寂寞。粗粗统计一下,有关的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的专著就不下十几部,这还不包括那些中国思想或哲学的通史、通论类著作,以及更多的专论文章。

然而,在几经思考,并征得导师同意后,我还是把“早期理学研究”选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促使我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主要是三点:其一,是近十年来我个人的研究重点始终较多地放在这一时间段上,因此,对有关的文献资料相对熟悉,对若干问题的思考也相对深入且自以为比较成熟。其二,是从学界对理学诸阶段研究的比较来看,理学早期阶段的研究可谓最为薄弱。尤其是对从中唐到北宋庆历之际理学初兴的研究,空白很多。因此值得花力气作一番拾遗补阙的工作。其三,也可说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以往对理学发生史的研究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北宋理学的内涵和特征,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并作出新的解释。

由于本课题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而且内容又异常丰富,所以在成文过程中,为了避免过于冗长,本文略去一部分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如个案研究中的韩愈、李翱、二程、张载等。省略的目的决不是忽视,而仅仅是限于篇幅力求做到详人所略而略人所详。日后如条件允许,将予补充。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能获得同行学者的批评意见,我抽出了其中的部分章节,分别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中州学刊》和《复旦学报》等刊物上,这些章节在本文中有所补充或改写。

本课题的研究,是我硕士论文的继续和扩大。1984 年起我于复旦历史系攻读中国思想文化史硕士学位,在导师朱维铮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论胡瑗、孙复、石介》学位论文。留校工作数年之后,我于1991 年又师从潘富恩先生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主攻宋明理学。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前后得到两位先生的悉心点拨。当此论文完成之际,我由衷地感激两位先生所赐予的教诲。

理学发生过程的内涵复杂而丰富,思想家和学派层出不穷,文献资料不胜披览,本人专研此题虽已有年,且有导师的不断指点,但终因学养欠富而时时感到驾驭之不易,虽勉力为之,恐缺点错误仍难以避免,尚祈专家学者斧正。
ISBN9787208140370,720814037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徐洪兴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