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全方 978751323331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589562 类别: 图书 医学 中医学 中医儿科
编辑推荐

《保婴全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宋朝)郑端友

目录

附五脏受病图
肝脏受病图
心脏受病图
脾脏受病图
肺脏受病图
肾脏受病图
辨三关手纹诀
三关脉形图
相手脉
小儿外证十五候
卷第一
论形候诀序
分五脏五色应面部
定四季色各归部位验病
分五脏面部病证
分面部杂病证
分面色相兼病证
形候验病诗
卷第二
论神圣工巧
分三部法
定喘息法
定举按法
论小儿脉
辨脉形状
诀七表脉古诗
辨八里脉古诗
七表主病
八里主病
审脉逆顺
七表应病
三部一脉
脉应杂病
诀脉主病
诀脉逆顺
论病听验诀
验五脏正声
听声主病诀
指脉纹验病证
定指上三关
指脉纹色样
指纹主病
辨论魃病证
辨论无辜病
辨王氏是非
卷第三
论小儿医难于大人
戒庸医递相訾毁
乳令儿病者有十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新生儿灸戒
论变蒸
变蒸诗
养小儿调护诗诀
变蒸方
论胎风
论便青诸证治
分十啼痛
啼痛诸方
论虫痛
虫痛诸方
卷第四
论霍乱
中暑霍乱诸方
论干霍乱
干霍乱诸方
论吐泻
吐泻诸方
卷第五
证钱氏论慢惊是非
钱氏方诀
补钱氏论吐泻
分阴阳痫证
论急惊日阳痫
论风痫之因
论惊痫之因
论食痫之因
论慢惊日阴痫
论慢惊之因
论慢脾之因
论阴痫之因
论阴阳痫证
论半阴半阳
论慢惊急惊互变
论急惊变为慢惊之因
论慢惊变为急惊之因
论阴阳痫差后复作证
论忽吐惊搐
证疮痘发
论癫狂痫痉
论惊搐握拳
论惊风哽噎
验惊搐先证
卷第六
急惊通用诸方
急慢惊通用方
卷第七
慢惊通用诸方
卷第八
论疮痘兼定色样
检五脏所出疮子
辨证圣惠
辨活人书
辨证董氏
辨证张氏
辨证钱氏
辨证宝鉴
断治疮痘
引证疮痘
防治疮痘论
治疮痘法
疮痘避忌者十—
疮痘可畏者十
论疮痘约日诀
疮痘诸方
卷第九
论疮痘人眼并疳眼等证
疮痘眼病诸方
论五脏有余不足病证
并治法
热凉病证
自然生疳者有十
卷第十
论小儿伤寒与时气同
辨手足三阴三阳
辨三阳受病诀诗
辨三阴受病诀诗
审验汗下
验阴阳二厥
验表里两证俱见
诀三伤寒诗
用药治病法
卷第十一
伤寒诸方上
卷第十二
伤寒诸方下
论斑毒
斑毒诸方
论阳毒
阳毒诸方
论发黄
发黄诸方
卷第十三
论随宜用药
诸热总论
辨诸热证
诸热禁忌
诸热毒方
卷第十四
论疳病
验疳小便白浊
疳热疳泻诸方
疳别证诸方
论解颅
解颅诸方
卷第十五
论痢疾
下痢诸方
论渴饮
渴饮诸方
论诸肿
诸肿方
论腹胀
腹胀诸方
卷第十六
论盗汗
盗汗诸方
论咳嗽
咳嗽诸方
论喘急
喘急诸方
卷第十七
论卒中风
论卒失音并不语声
失音不语方
论鼻衄
论吐血证
论大便血
血病诸方
论小便出血
论诸淋
淋沥诸方
论阴核肿
阴肿诸方
卷第十八
论痈疽疮疥火瘅等
痈疽疮疖火瘅等方
杂证并方
古法修制节度
论修合药饵
炮炙煎煮例
服药食忌例
卷第十九
病源歌
胎风腹痛
内吊夜啼
盘肠吊痛
只吐不泻
壅乳生吐
吐乳发搐
观乳生涎
食停中脘
嗞煎生惊
呵欠生惊
摇头生惊
悲喜莫乳
肺冗伤风
伤暖伤风
咳嗽因风
鼻塞不通
鼻流清涕
喘息声嗄
惊喘痰噎
惊痰壅滞
惊后成痫
惊后肢软
惊风不语
痫病潮歇
痉病强直
癫狂嗔喜
伤寒惊狂
伤寒结胸
时气传变
夜热日凉
头热身凉
头热头疼
身热发厥
久热筋疼
久热头晕
风热相竞
掩面惊哭
伏热生惊
中暑似惊
伤寒鼻衄
吐血气逆
痰中有血
大便下血
血淋尿血
热淋结涩
石淋沙石
气淋频涩
寒淋如膏
水泉不止
脬囊疼痛
尿床遗溺
疳蚀女阴
虫攻下部
肛肠脱出
脐湿生疮
尿难粪结
大小便涩
吐泻因暑
疳脾泄泻
疳泻进退
疳痢杂色
粪中杂色
五脏粪色
惊疳相传
惊疳食伤
乳食频伤
食物不化
坚积癖块
瘰疬核块
面覆地睡
腹大非饱
因饥伤饱
虚实腹胀
寒热因积
冷物为疟
头面生疮
血热生疮
腮肿咽痛
风疹火丹
脓耳成聋
心疳脸赤
肝疳白膜
脾疳腹胀
肺疳咳嗽
肾疳骨热
时时吐唾
偏坠肿硬
疳热肢冷
骨热肤燥
疳眼羞明
雀目青盲
盗汗如珠
渴变成肿
脾冷流涎
疳肿明亮
风肿多痒
气肿因嗽
积肿误脾
虚肿烦渴
痘毒停留
痘毒生热
痘后结痈
痘毒攻肝
疮痘如珠
痘毒未尽
痘毒发惊
痘后牙疳
疮后肚疼
疮痘逆候
疮痘变证
疮痘便难
疮痘青黑
卷第二十
不治候歌
囟肿或陷
腹胀内吊
青黯口噤
重舌无声
弄舌生惊
囟门低陷
囟门开大
囟门肿起
囟肿头大
咳嗽气粗
胃热身黄
客忤吐沫
三虚卒中
孩子发惊
急惊握拳
啼哭无泪
发搐面白
惊风指黑
再发惊风
面冷腮红
逆危衰脱
喘嗽变惊
感风气喘
虚阳生风
上热下冷
下痢足冷
痢肿肠疼
泻痢脱形
泻痢舌黑
痢噎不食
天柱骨倒
杂病不治
验五脏气绝证
五脏相克绝证
历验不治
久痢不治
卷第二十一
叙灸方寸
点穴法度
避灸法度
避人神日
灸痫法
惊痫四穴
风痫
痫病
狂痫
狂邪
癫厥
风癫
风痉
风眩
风病
中风
弓风
邪病
霍乱
咳嗽
呕吐
雀目
解颅
腹青
浮肿
疟疾
赢瘦
不语
喉痹
耳聋
夜啼
多涕
泻血
疳痢
卷第二十二
记尝所治病上
闻食即哭
药食不藏
热盛生惊
涎喘取安
渴泻颈软
睡中齿
吐搐取安
嗽热相传
泻危决安
疳泻治安
疳食泥土
暑热生惊
同前
卷第二十三
记尝所治病下
疮痘随证
用药殊异
治法殊异
病同药异
药同病异
慢惊决生
急惊不治
久痢决生
初痢不治
吐逆不救
嗽惊不救
大肠脱出
百日内嗽
百日内嗽
热传风痛
脬囊疼痛
咳癔立效
衄血立效
喘急不治
吐惊不救
核块不救
腹块不治
丹波元胤读书记
校注后记
方名索引

文摘

版权页:



夫痢疾者,因夏月初秋忽有暴冷,折于盛热无可发散,客搏肌中,发于外则为疟,发于内则为痢,内外俱发则为疟痢,皆由荣卫不和,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客于肠胃。又因饮食有冷,冷气在肠胃,复为热气所伤,肠胃宿虚,故受热气,夹热则赤,夹冷则白,冷热交攻则脓血相杂,亦因沉积所作。赤痢积热,白痢积冷,赤白痢冷热之积。若脾胃气虚,不能消化水谷则糟粕不聚,或春间解脱风冷所伤,肠虚胃弱,卒被寒所折,便为下痢多矣。
凡痢久则令肿满,下焦偏冷,上焦热结,熏蒸于肝则眼昏生翳。古云:八痢者,因触八邪所得,故名八痢。八邪者,饥、饱、劳、役、风、惊、暑、湿。有立名八般痢者,强而为名,其实皆冷热所作也。下痢舌黄燥不渴,胸中实,身热,腹胀并身热谵语者,腹有燥粪,大柴胡下之后与涩肠痢药。如觉有食积,或久痢不退,先补脾,次与妙灵丸下之后再补脾。身热下痢,舌白而渴,小柴胡加罂粟,无如此妙也,大柴胡汤亦宜。加之虚肿者,女曲散。痢后成疳,眼生翳者,六甲丸并温平疳药治之。
ISBN9787513233316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郑端友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