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贸易与贫穷:第三世界何时落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威廉姆森是最杰出的全球化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采用有效的理论论证和大量的计量证据,证明了富裕的中心国家和贫穷的外围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发展中国家富裕与贫穷家庭的巨大收入差距是由第壹次全球化浪潮造成的。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史学家和关注全球化、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的学者而言更是如此。”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哈佛大学国际贸易盖伦·斯通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杰弗瑞·G·威廉姆森(Jeffrey G.Williamson) 译者:符大海 张莹
杰弗瑞·G·威廉姆森(Jeffrey G.Williamson),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莱尔德·贝尔名誉教授,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经济系荣誉研究员。同时,他也是以下两部著作的合作者:《全球化与历史:19世纪大西洋经济的演变》(与凯文·欧罗克合作)、《全球移民与世界经济:两个世纪的政策和表现》(与蒂莫西·哈顿合作)。这两部著作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符大海,西澳大利亚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兼任联合国贸发会议咨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与贫穷和收入不平等、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实证、贸易政策的实证分析,已在World Develop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咨询项目各一项。
目录
第1章第三世界何时落后
1.11960年的世界经济秩序
1.2大分化是何时发生的?
1.3贸易与分化有关吗?
1.4我们如何定义“开放”经济体?
1.5《贸易与贫穷——第三世界何时落后》内容概览
第2章直到1913年的第一个全球化世纪
2.1什么造就了第一个全球化世纪?
2.2西欧开放:实施自由的促进贸易的政策
2.3世界运输革命
2.4中心国家的增长奇迹和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
2.5哪个因素作用最大?
第3章第三世界贸易条件有史以来的最大改善?
3.1全球化与大分化
3.2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条件冲击?1782—1913年的贫穷外围国家
3.3小结
第4章第三世界增长引擎和荷兰病的经济学分析
4.1分析步骤
4.2贸易利得和增长引擎
4.3去工业化、寻租和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
4.4去工业化的新李嘉图模型分析
4.5展望
第5章衡量第三世界的去工业化和荷兰病
5.1导论
5.2用纺织制造业来衡量第三世界的去工业化
5.3一个比较的定量分析
5.4一个比较的定性分析
5.5外围国家的去工业化与荷兰病
第6章亚洲国家去工业化的一个案例:印度悖论
6.1一个去工业化悖论?
6.2印度的去工业化:三种假说和一种补偿
6.3衡量印度的去工业化
6.4新李嘉图模型的去工业化经济学再分析
6.5相对价格和制造业工资,1750—1913年
6.6有关印度去工业化的新观点
第7章中东国家去工业化的一个案例:奥斯曼问题
7.1奥斯曼问题
7.2地中海东部变化的贸易壁垒:前期准备
7.3关于地中海东部的去工业化争论
7.4衡量奥斯曼的去工业化
7.5奥斯曼的外部贸易条件
7.6奥斯曼情形的新李嘉图经济学分析
7.7奥斯曼帝国去工业化的原因评估
7.8地中海东部与其他外围国家的比较
第8章拉丁美洲国家去工业化的一个案例:墨西哥特例
8.1拉丁美洲国家的镜像:墨西哥
8.2波费里奥时代(Poririato)之前的过渡时期墨西哥的去工业化
8.3年轻的墨西哥共和国的去工业化和工业化
8.4运用新李嘉图模型来分析墨西哥的去工业化
8.517501877年墨西哥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8.6墨西哥的工资竞争力
8.7为什么墨西哥制造业不能更有效地竞争?
8.8关税和其他支持工业化的政策
8.9比较之镜中的墨西哥
第9章贸易繁荣时期第三世界不平等加剧,这很重要吗?
9.1为什么要关注不平等
9.2前工业化和前全球化时期不平等的常态
9.3全球化引致的贫穷外围国家对其前全球化常态的偏离
9.4殖民地财富流失和前工业化标准
9.5这很重要吗?
第10章出口价格波动:第三世界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阻碍?
10.1商品价格和贸易条件的波动:一个难题
10.2商品价格的波动:现代经济学文献
10.31700—1939年大宗商品价格和贸易条件的波动
10.4走向最终的清算
第11章联结:全球化与大分化的联系
11.1等待陪审团的评判
11.21870—1939年Singer—Prebisch阶段的贸易—分化效应
11.31870年前统计缺失时期的贸易一分化效应
11.41970年后的现代贸易一分化效应
11.5一切皆取决于世界环境
第12章晚发展好于不发展:工业化扩展到贫穷外围国家
12.1工业革命何时开始渗透到外围贫穷地区?
12.2拉丁美洲工业腾飞的测度
12.3拉丁美洲工业腾飞的可能解释
12.4拉丁美洲不再有荷兰病了吗?
12.5收入贸易条件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导向型增长
12.6产业竞争力:限制拉丁美洲的工资水平?
12.7实际货币贬值提高了拉丁美洲制造业的利润率吗?
12.8其他贫穷外围国家的情况如何?
12.9贫穷外围国家工业腾飞的来源分解
第13章政策反应:它们做了什么?它们本该如何做?
13.1关于贫穷外围地区应对之策的思考
13.2贫穷外围地区的关税水平如何?
13.3解释贫穷外围地区的关税政策
13.4关税的政治经济学:审视证据
13.5它们本该如何做?
第14章故事的寓意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如果国际贸易的繁荣使得PA/PM提高,那么在资源丰富的贫穷国家租金与工资的比率(r/w)也会提高(这是由于出口贸易的繁荣增加了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相对需求)。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由少数权贵人士持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贸易的繁荣并未使得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的不平等加剧,比如西欧和东亚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土地租金(和土地价值)下降,工资上涨,w/r也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上涨。然而,在工业化还没有成为主导的贫穷但资源丰富的经济体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贸易繁荣导致土地(更一般地讲,资源)租金上涨、工资下降、w/r更大幅度下滑和不平等加剧。这些地区包括东欧(例如乌克兰)、中东(例如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锥地区(南美洲的最南部地区)、旁遮普(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区域)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那些拥有土地即意味着拥有财富的地区。甚至在有小农场的贫穷国家,全球化也起到了促进土地集中的作用,从而使得社会不平等加剧。具体而言,耕种经济作物的小农场主不断积累债务(受到世界资本市场的资助)用于购买生产性投人品、更加全面的灌溉系统和更好的运输工具,这一切对于世界市场的繁荣至关重要,也使这些小农场主面临着更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并且在价格暴跌时期导致违约,从而使得许多小农场主成为佃户或为大地主工作的“无产阶级”工人。因此,在1900年到1930年间,缅甸出产大米的水田的现金地租从25%上涨到58%,相似的情况也在印度尼西亚、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和东京发生过( Steinberg,1987)。菲律宾的大型糖种植园的不断扩大对土地集中化也有相同的影响(Corpuz,1997)。
《贸易与贫穷:第三世界何时落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威廉姆森是最杰出的全球化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采用有效的理论论证和大量的计量证据,证明了富裕的中心国家和贫穷的外围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发展中国家富裕与贫穷家庭的巨大收入差距是由第壹次全球化浪潮造成的。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史学家和关注全球化、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的学者而言更是如此。”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哈佛大学国际贸易盖伦·斯通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杰弗瑞·G·威廉姆森(Jeffrey G.Williamson) 译者:符大海 张莹
杰弗瑞·G·威廉姆森(Jeffrey G.Williamson),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莱尔德·贝尔名誉教授,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经济系荣誉研究员。同时,他也是以下两部著作的合作者:《全球化与历史:19世纪大西洋经济的演变》(与凯文·欧罗克合作)、《全球移民与世界经济:两个世纪的政策和表现》(与蒂莫西·哈顿合作)。这两部著作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符大海,西澳大利亚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兼任联合国贸发会议咨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与贫穷和收入不平等、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实证、贸易政策的实证分析,已在World Develop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咨询项目各一项。
目录
第1章第三世界何时落后
1.11960年的世界经济秩序
1.2大分化是何时发生的?
1.3贸易与分化有关吗?
1.4我们如何定义“开放”经济体?
1.5《贸易与贫穷——第三世界何时落后》内容概览
第2章直到1913年的第一个全球化世纪
2.1什么造就了第一个全球化世纪?
2.2西欧开放:实施自由的促进贸易的政策
2.3世界运输革命
2.4中心国家的增长奇迹和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
2.5哪个因素作用最大?
第3章第三世界贸易条件有史以来的最大改善?
3.1全球化与大分化
3.2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条件冲击?1782—1913年的贫穷外围国家
3.3小结
第4章第三世界增长引擎和荷兰病的经济学分析
4.1分析步骤
4.2贸易利得和增长引擎
4.3去工业化、寻租和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
4.4去工业化的新李嘉图模型分析
4.5展望
第5章衡量第三世界的去工业化和荷兰病
5.1导论
5.2用纺织制造业来衡量第三世界的去工业化
5.3一个比较的定量分析
5.4一个比较的定性分析
5.5外围国家的去工业化与荷兰病
第6章亚洲国家去工业化的一个案例:印度悖论
6.1一个去工业化悖论?
6.2印度的去工业化:三种假说和一种补偿
6.3衡量印度的去工业化
6.4新李嘉图模型的去工业化经济学再分析
6.5相对价格和制造业工资,1750—1913年
6.6有关印度去工业化的新观点
第7章中东国家去工业化的一个案例:奥斯曼问题
7.1奥斯曼问题
7.2地中海东部变化的贸易壁垒:前期准备
7.3关于地中海东部的去工业化争论
7.4衡量奥斯曼的去工业化
7.5奥斯曼的外部贸易条件
7.6奥斯曼情形的新李嘉图经济学分析
7.7奥斯曼帝国去工业化的原因评估
7.8地中海东部与其他外围国家的比较
第8章拉丁美洲国家去工业化的一个案例:墨西哥特例
8.1拉丁美洲国家的镜像:墨西哥
8.2波费里奥时代(Poririato)之前的过渡时期墨西哥的去工业化
8.3年轻的墨西哥共和国的去工业化和工业化
8.4运用新李嘉图模型来分析墨西哥的去工业化
8.517501877年墨西哥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8.6墨西哥的工资竞争力
8.7为什么墨西哥制造业不能更有效地竞争?
8.8关税和其他支持工业化的政策
8.9比较之镜中的墨西哥
第9章贸易繁荣时期第三世界不平等加剧,这很重要吗?
9.1为什么要关注不平等
9.2前工业化和前全球化时期不平等的常态
9.3全球化引致的贫穷外围国家对其前全球化常态的偏离
9.4殖民地财富流失和前工业化标准
9.5这很重要吗?
第10章出口价格波动:第三世界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阻碍?
10.1商品价格和贸易条件的波动:一个难题
10.2商品价格的波动:现代经济学文献
10.31700—1939年大宗商品价格和贸易条件的波动
10.4走向最终的清算
第11章联结:全球化与大分化的联系
11.1等待陪审团的评判
11.21870—1939年Singer—Prebisch阶段的贸易—分化效应
11.31870年前统计缺失时期的贸易一分化效应
11.41970年后的现代贸易一分化效应
11.5一切皆取决于世界环境
第12章晚发展好于不发展:工业化扩展到贫穷外围国家
12.1工业革命何时开始渗透到外围贫穷地区?
12.2拉丁美洲工业腾飞的测度
12.3拉丁美洲工业腾飞的可能解释
12.4拉丁美洲不再有荷兰病了吗?
12.5收入贸易条件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导向型增长
12.6产业竞争力:限制拉丁美洲的工资水平?
12.7实际货币贬值提高了拉丁美洲制造业的利润率吗?
12.8其他贫穷外围国家的情况如何?
12.9贫穷外围国家工业腾飞的来源分解
第13章政策反应:它们做了什么?它们本该如何做?
13.1关于贫穷外围地区应对之策的思考
13.2贫穷外围地区的关税水平如何?
13.3解释贫穷外围地区的关税政策
13.4关税的政治经济学:审视证据
13.5它们本该如何做?
第14章故事的寓意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如果国际贸易的繁荣使得PA/PM提高,那么在资源丰富的贫穷国家租金与工资的比率(r/w)也会提高(这是由于出口贸易的繁荣增加了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相对需求)。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由少数权贵人士持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贸易的繁荣并未使得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的不平等加剧,比如西欧和东亚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土地租金(和土地价值)下降,工资上涨,w/r也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上涨。然而,在工业化还没有成为主导的贫穷但资源丰富的经济体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贸易繁荣导致土地(更一般地讲,资源)租金上涨、工资下降、w/r更大幅度下滑和不平等加剧。这些地区包括东欧(例如乌克兰)、中东(例如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锥地区(南美洲的最南部地区)、旁遮普(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区域)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那些拥有土地即意味着拥有财富的地区。甚至在有小农场的贫穷国家,全球化也起到了促进土地集中的作用,从而使得社会不平等加剧。具体而言,耕种经济作物的小农场主不断积累债务(受到世界资本市场的资助)用于购买生产性投人品、更加全面的灌溉系统和更好的运输工具,这一切对于世界市场的繁荣至关重要,也使这些小农场主面临着更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并且在价格暴跌时期导致违约,从而使得许多小农场主成为佃户或为大地主工作的“无产阶级”工人。因此,在1900年到1930年间,缅甸出产大米的水田的现金地租从25%上涨到58%,相似的情况也在印度尼西亚、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和东京发生过( Steinberg,1987)。菲律宾的大型糖种植园的不断扩大对土地集中化也有相同的影响(Corpuz,1997)。
ISBN | 9787300235158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杰弗瑞·G·威廉姆森 (Jeffrey G.Williamson)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