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纳德·科恩:众人皆晓 978754436832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593635 类别: 图书 艺术与摄影 传记 音乐
编辑推荐

他用文字和音乐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他的音乐,是许多歌手的旗帜!他的人生,是很多男人的梦想!
他被称为“摇滚界的拜伦”; 他是李健喜欢的男歌手;他的演出令李志为之倾倒。
他还被誉为 “悲观主义桂冠诗人”、 “忧郁教父”、“当代的乔伊斯和亨利·米勒”。
没有谁曾像莱昂纳德·科恩一样,集诗人、歌手、小说家、画家、禅僧、情圣于一身。

名人推荐

以原创歌手来讲,你看他听什么唱片,基本能了解这个人。我喜欢的男歌手,是莱昂纳多?科恩。
——李健

如果我必须当一分钟其他人,那个人很可能就是科恩。
——鲍勃·迪伦(美国民谣运动传奇人物)

库布尼克记录了科恩的人生起伏。无论是科恩在美国只有少数拥趸的时候,还是在艺术圈里权贵间的声望日益增加的年代。科恩的粉丝们会对此书如视珍宝,定会好好品味。
——琼·索娅尔?《书单》

下辈子我要做莱昂纳德·科恩,像他一样,永恒叹息。
——科特·柯本(涅槃乐队主唱)

他谦卑地认为,自己没什么了不起,但对我们这些死忠追随的人来说,就连他扔掉不要的作品,我们都望尘莫及。
——波诺(摇滚乐队U2主唱)

他的歌像捏在手中的符咒或石头,带我度过黑暗岁月,直到太阳升起或火炬点燃……当我们的灵魂绷到要断裂,这就是为灵魂而唱的歌。
——茱迪·科林斯(著名美国民谣女歌手)

2010年,李志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看过一场印象最为深刻的演出……5年后,聊起那场演出,李志依旧津津乐道,甚至在摄像机前模仿科恩单膝跪地起身的招牌动作。
——《财经天下》周刊

乔伊斯还在人间,他以科恩之名在蒙特利尔生活,他以亨利·米勒的角度书写。
——《波士顿地球报》

媒体推荐

以原创歌手来讲,你看他听什么唱片,基本能了解这个人。我喜欢的男歌手,是莱昂纳多·科恩。
——李健
如果我必须当一分钟其他人,那个人很可能就是科恩。
——鲍勃·迪伦(美国民谣运动传奇人物)
库布尼克记录了科恩的人生起伏。无论是科恩在美国只有少数拥趸的时候,还是在艺术圈里权贵间的声望日益增加的年代。科恩的粉丝们会对此书如视珍宝,定会好好品味。
——琼·索娅尔《书单》
下辈子我要做莱昂纳德·科恩,像他一样,永恒叹息。
——科特·柯本(涅槃乐队主唱)
他谦卑地认为,自己没什么了不起,但对我们这些死忠追随的人来说,就连他扔掉不要的作品,我们都望尘莫及。
——波诺(摇滚乐队U2主唱)
他的歌像捏在手中的符咒或石头,带我度过黑暗岁月,直到太阳升起或火炬点燃……当我们的灵魂绷到要断裂,这就是为灵魂而唱的歌。
——茱迪·科林斯(著名美国民谣女歌手)
2010年,李志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看过一场印象深刻的演出……5年后,聊起那场演出,李志依旧津津乐道,甚至在摄像机前模仿科恩单膝跪地起身的招牌动作。
——《财经天下》周刊
乔伊斯还在人间,他以科恩之名在蒙特利尔生活,他以亨利·米勒的角度书写。
——《波士顿地球报》

作者简介

哈维?库布尼克:美国人,作家、编辑、记者。
他的文章曾出现在《旋律制造者》《爬行报》《音乐人》《MIX》《金矿》等音乐杂志及《洛杉矶时报》等知名报纸上。
他写过数本有关音乐人的著作,其最新作品《梦之峡谷:月桂谷的魔法与音乐》被评论家称为“有史以来最棒的摇滚乐作品。”
他曾在MCA唱片公司做艺人挖掘,在过去的40年间参演、制作了众多音乐纪录片。
他多次采访科恩,并对他极其了解。

目录

引言
1.比拟神话
2.为美人远道而来
3.加拿大人在纽约
4.从音乐之都到怀特岛
5.爱恨交织,新旧更迭及那些未了之事
6.奇怪的一对
7.新潮流
8.《十首新歌》和一首老歌
9.莱昂纳多·科恩和成人们
10.我们怎么理解他的歌
结束语
贡献者
唱片目录
扩展阅读

序言

1968年1月的某个夜晚,加州帕萨迪那的
一家教堂里正在直播的“地下电台”KPPC(FM106.7)的节目中出现了一个我前所未闻的独特嗓音。我和半导体收音机远在西好莱坞。它只能勉强收到点儿微弱的信号,不过,到了后半夜会好些。当时的DJ不是B·米歇尔·瑞德就是查尔斯·拉奎达拉,正在音乐声背景中介绍着这是来自加拿大的莱昂纳德·科恩演唱的《苏珊》(Suzanne),是这位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推出的诗人所带来的处女秀”紧接着,他像爵士乐的电台DJ们那样陈述了一遍唱片模板编号,接着播放了整张唱片。那是种有点吓人,像哀怨挽歌一般的呻吟,风格介乎于《美妙神奇之旅》(Magical Mystery Tour)中那种极端理想主义和飞鸟乐队的《比昨日年轻》(Younger Than Yesterday)之间。
第二天,在费尔法克斯高中乔治·斯克曼先生的英语课上,莱昂纳德又出现了一次。斯克曼先生虽然崇拜海明威,但并没有像学校里其他的老师那样讨厌摇滚乐。他夏天兼职在道奇体育场为棒球比赛做领座员。1966年,披头士在那里开了倒数第二场演唱会,斯克曼被分配去“保护”乐队成员免受狂热粉丝的追赶,护送他们从场地中心撤到伊利森公园。
那学期,我们的学期论文题目是现当代文学。在某些“时髦”的孩子把零花钱花到鲍勃·迪伦身上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更酷的发现:一位来自北面边界的沉思者。而且我们班有一半同学都姓科恩,其中几个还声称有血缘关系,这说起来其实很可笑,因为要是这样的话,那所有德系犹太人都能和科恩家族沾亲带故了。斯克曼先生对我冒险的选择赞赏有加,将莱昂纳德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我的名字旁边。
下课铃响后,我快速冲到美尔罗斯大街上艾伦的唱片店里买下了那张专辑。我父母没法抱怨——这可是我的家庭作业!后来我论文得了C,上面的评语说让我对遣词造句多加注意一比喻和隐喻这种新名词理解起来还真是困难。但这之后,我就被深深吸引,好像急待征召入伍归于科恩长官旗下的小兵。
我怎么能想到,多年之后,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竟然可以在当年教室窗外望到的坎特熟食店里.与他对坐?我还坐在他家的餐桌前,进行过电话采访,甚至跟他第一张专辑的策划和参与者交谈,与传说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老板——当年签下他的约翰·哈蒙德握手。谁又能想到我竟然可以在好莱坞的金星录音棚采访科恩和菲尔·斯派克特合作的《情圣之死》(Death of Ladies Man)专辑的录制,甚至还为其中的几首歌贡献了掌声的音效?
莱昂纳德鼓励我继续在音乐新闻和诗歌界中发展。70年代中期,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去西好莱坞的游吟诗人酒吧,看艾伦·金斯伯格的表演。我坚持在这个圈子待下去了。2006年,还帮金斯伯格发行的第一张唱片,写了封套上的专辑注解,这张《祈祷》(Kaddish)最先由大西洋公司出品,杰瑞·维克斯勒监制。88岁的威克斯勒接到我打去佛罗里达的电话谈论这位还未被大众发现的宝石时,非常开心。“嘿!孩子,你联系的下一个怪老头(原文依地语AlterKaker)是谁?莱昂纳德·科恩吗?那家伙现在还在工作,干得很不错呢。”
单曲《众人皆晓》(Everybody Know)让我开始探寻莱昂纳德众多作品的含义及重要性。这本书并非是他的个人独自,而是一个社会关系构建出的成果,其中包含了与众多同他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的对话——比如乐队成员、出品人、策划、电台DJ、学者、电影制片、作者、摄影师,以及他的上一位自传作家和那些消息灵通的科恩迷与粉丝(狂热粉丝)们。——他们这辈子都在思考回忆科恩在自己生命中所塑造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莱昂纳德在自己的领域有着惠特曼式的风格,他是矛盾的混合体,各种多面性都酝酿于此,蓄势待发。
我希望可以在他极致光鲜而又绝对孤独的公众生活中,补充一些背景,澄清一些事实。莱昂纳德是个拥有单纯天赋,身怀抱负的西部乡村歌手,却好似号角般召唤出几代人信徒似的追随,将他所有的话语都视为德尔菲的神谕一般。
这本书既无法给他下定义,也不是什么百科,我们瞬息万变的主角注定了这本书的特性如此。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是来自多方的声音为我们寻找飘忽的难以定位的莱昂纳德指出了一个顿为可信的方向。
他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个人的座右铭——从身处之地的变动到诗歌风格的转变和放荡不羁的人生。他的朋友和同事们给出的评价足以说明“我们听他的歌,与他共事,感觉已经足够了解了……直到有天发现,根本没有。”在书中我还强调了西海岸在莱昂纳德的生命中和所处时代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惊讶于这个四处游历,欧洲味道十足的人物竟在70年代后期在洛杉矶安家。他的家乡可是蒙特利尔,更何况彼时美国文学的中心地带还是东海岸,莱昂纳德社交圈子里也总是出现些穿着花呢大衣,像是常青藤联盟校友那种人。就算他没手抓长滑板,也足以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地道的加州追梦人。不过,当然除此以外他还有很多优秀的身份:诗人、作家、作曲家、歌手、吉他手、旅行者、佛教徒、犹太人、思想家、治疗师……
我试图通过这些生动精彩的图片构建出他生命的全貌。精力充沛的他即将步入自己的第九个十年。我希望你可以从这些能说会道的参与者与我坦诚对话的鲜活内容中找到趣味所在。他们既是为了纠正过往的记录,用我老师和著名心灵导师拉姆·达斯…的话说,也是为了表达对其化身的尊重。
80岁的莱昂纳德·科恩依旧活跃着,是个出专辑,做表演的出色艺术家。总是穿着精致剪裁的优雅西装,高贵的头上顶着迷人的浅顶软呢帽。我觉得他从来都没有花时间去刻意表现,就自然的展现出一种“酷老头”的街拍风格。莱昂纳德很早前就明白,在音乐圈这种充斥金钱骗局,毫无意义的行当里,没有什么所谓的职业信条可言,只要全身心投入日常工作中就好了。
年轻的时候,他非常自律,一直致力于找寻理想的所在。这是从他博学多才的祖父那里遗传而来的。不久他发现自己可以将这样的理想录制并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给那些跟他同样抱有追寻理想决心的观众们。就是这样的交流,这种与很多人如此亲密分享的努力,成就了我们这个故事的内核。
这种神秘的魅力很难被解释,被剖析。但当你听到,看到或者感觉到的时候,你便会不自知的明白了。
这不是关于莱昂纳德·科恩生活的历史记录。很久之前我那样尝试过,但被告知我应该少说多听,所以,这本书里的内容大多都是聆听的结果。
——哈维·库布尼克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

后记

1968年1月的某个夜晚,加州帕萨迪那的
一家教堂里正在直播的“地下电台”KPPC(FM106.7)的节目中出现了一个我前所未闻的独特嗓音。我和半导体收音机远在西好莱坞。它只能勉强收到点儿微弱的信号,不过,到了后半夜会好些。当时的DJ不是B·米歇尔·瑞德就是查尔斯·拉奎达拉,正在音乐声背景中介绍着这是来自加拿大的莱昂纳德·科恩演唱的《苏珊》(Suzanne),是这位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推出的诗人所带来的处女秀”紧接着,他像爵士乐的电台DJ们那样陈述了一遍唱片模板编号,接着播放了整张唱片。那是种有点吓人,像哀怨挽歌一般的呻吟,风格介乎于《美妙神奇之旅》(Magical Mystery Tour)中那种极端理想主义和飞鸟乐队的《比昨日年轻》(Younger Than Yesterday)之间。
第二天,在费尔法克斯高中乔治·斯克曼先生的英语课上,莱昂纳德又出现了一次。斯克曼先生虽然崇拜海明威,但并没有像学校里其他的老师那样讨厌摇滚乐。他夏天兼职在道奇体育场为棒球比赛做领座员。1966年,披头士在那里开了倒数第二场演唱会,斯克曼被分配去“保护”乐队成员免受狂热粉丝的追赶,护送他们从场地中心撤到伊利森公园。
那学期,我们的学期论文题目是现当代文学。在某些“时髦”的孩子把零花钱花到鲍勃·迪伦身上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更酷的发现:一位来自北面边界的沉思者。而且我们班有一半同学都姓科恩,其中几个还声称有血缘关系,这说起来其实很可笑,因为要是这样的话,那所有德系犹太人都能和科恩家族沾亲带故了。斯克曼先生对我冒险的选择赞赏有加,将莱昂纳德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我的名字旁边。
下课铃响后,我快速冲到美尔罗斯大街上艾伦的唱片店里买下了那张专辑。我父母没法抱怨——这可是我的家庭作业!后来我论文得了C,上面的评语说让我对遣词造句多加注意一比喻和隐喻这种新名词理解起来还真是困难。但这之后,我就被深深吸引,好像急待征召入伍归于科恩长官旗下的小兵。
我怎么能想到,多年之后,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竟然可以在当年教室窗外望到的坎特熟食店里.与他对坐?我还坐在他家的餐桌前,进行过电话采访,甚至跟他第一张专辑的策划和参与者交谈,与传说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老板——当年签下他的约翰·哈蒙德握手。谁又能想到我竟然可以在好莱坞的金星录音棚采访科恩和菲尔·斯派克特合作的《情圣之死》(Death of Ladies Man)专辑的录制,甚至还为其中的几首歌贡献了掌声的音效?
莱昂纳德鼓励我继续在音乐新闻和诗歌界中发展。70年代中期,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去西好莱坞的游吟诗人酒吧,看艾伦·金斯伯格的表演。我坚持在这个圈子待下去了。2006年,还帮金斯伯格发行的第一张唱片,写了封套上的专辑注解,这张《祈祷》(Kaddish)最先由大西洋公司出品,杰瑞·维克斯勒监制。88岁的威克斯勒接到我打去佛罗里达的电话谈论这位还未被大众发现的宝石时,非常开心。“嘿!孩子,你联系的下一个怪老头(原文依地语AlterKaker)是谁?莱昂纳德·科恩吗?那家伙现在还在工作,干得很不错呢。”
单曲《众人皆晓》(Everybody Know)让我开始探寻莱昂纳德众多作品的含义及重要性。这本书并非是他的个人独自,而是一个社会关系构建出的成果,其中包含了与众多同他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的对话——比如乐队成员、出品人、策划、电台DJ、学者、电影制片、作者、摄影师,以及他的上一位自传作家和那些消息灵通的科恩迷与粉丝(狂热粉丝)们。——他们这辈子都在思考回忆科恩在自己生命中所塑造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莱昂纳德在自己的领域有着惠特曼式的风格,他是矛盾的混合体,各种多面性都酝酿于此,蓄势待发。
我希望可以在他极致光鲜而又绝对孤独的公众生活中,补充一些背景,澄清一些事实。莱昂纳德是个拥有单纯天赋,身怀抱负的西部乡村歌手,却好似号角般召唤出几代人信徒似的追随,将他所有的话语都视为德尔菲的神谕一般。
这本书既无法给他下定义,也不是什么百科,我们瞬息万变的主角注定了这本书的特性如此。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是来自多方的声音为我们寻找飘忽的难以定位的莱昂纳德指出了一个顿为可信的方向。
他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个人的座右铭——从身处之地的变动到诗歌风格的转变和放荡不羁的人生。他的朋友和同事们给出的评价足以说明“我们听他的歌,与他共事,感觉已经足够了解了……直到有天发现,根本没有。”在书中我还强调了西海岸在莱昂纳德的生命中和所处时代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惊讶于这个四处游历,欧洲味道十足的人物竟在70年代后期在洛杉矶安家。他的家乡可是蒙特利尔,更何况彼时美国文学的中心地带还是东海岸,莱昂纳德社交圈子里也总是出现些穿着花呢大衣,像是常青藤联盟校友那种人。就算他没手抓长滑板,也足以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地道的加州追梦人。不过,当然除此以外他还有很多优秀的身份:诗人、作家、作曲家、歌手、吉他手、旅行者、佛教徒、犹太人、思想家、治疗师……
我试图通过这些生动精彩的图片构建出他生命的全貌。精力充沛的他即将步入自己的第九个十年。我希望你可以从这些能说会道的参与者与我坦诚对话的鲜活内容中找到趣味所在。他们既是为了纠正过往的记录,用我老师和著名心灵导师拉姆·达斯的话说,也是为了表达对其化身的尊重。
80岁的莱昂纳德·科恩依旧活跃着,是个出专辑,做表演的出色艺术家。总是穿着精致剪裁的优雅西装,高贵的头上顶着迷人的浅顶软呢帽。我觉得他从来都没有花时间去刻意表现,就自然的展现出一种“酷老头”的街拍风格。莱昂纳德很早前就明白,在音乐圈这种充斥金钱骗局,毫无意义的行当里,没有什么所谓的职业信条可言,只要全身心投入日常工作中就好了。
年轻的时候,他非常自律,一直致力于找寻理想的所在。这是从他博学多才的祖父那里遗传而来的。不久他发现自己可以将这样的理想录制并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给那些跟他同样抱有追寻理想决心的观众们。就是这样的交流,这种与很多人如此亲密分享的努力,成就了我们这个故事的内核。
这种神秘的魅力很难被解释,被剖析。但当你听到,看到或者感觉到的时候,你便会不自知的明白了。
这不是关于莱昂纳德·科恩生活的历史记录。很久之前我那样尝试过,但被告知我应该少说多听,所以,这本书里的内容大多都是聆听的结果。
——哈维·库布尼克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ISBN9787544368322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哈维 库布尼克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