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战与文明:伊斯兰与西方的永恒冲突 97871080585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圣战与文明:伊斯兰与西方的永恒冲突》由张锡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张锡模(1966—2007),曾任台湾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副教授、台湾战略模拟学会常任理事。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并取得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政治学博士学位,专攻国际关系。其研究领域包括地缘政治学、能源政治学、俄罗斯政治、中亚区域研究。作品:《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圣战与文明》。

目录

导读
自序
第一章导论——圣战与文明
第二章伊斯兰的勃兴
一、帝国与诸神之争
二、部落共同体的危机
三、伊斯兰共同体
四、伊斯兰理论的要害
第三章伊斯兰世界体系
一、阿拉伯帝国
二、伊斯兰帝国
三、伊斯兰世界秩序
四、理念的统一与现实的分裂
第四章西欧国家体系的冲击
一、意大利国家体系
二、西欧国家体系的成立
三、伊斯兰帝国的衰退
四、伊斯兰复兴运动
第五章原理的转换
一、印度:帝国的心脏
二、民族国家的新模型
三、民族的论理
四、原理的转换
第六章伊斯兰与世界政治
一、高加索俘囚
二、部落共同体的危机
三、缓冲国的扶植
四、民族国家的变形
第七章结论:权力与正义
附录本书年表

文摘

版权页:

在苏非派的论理中,阿拉的形象不是“以绝对君主之姿君临的众仆(信徒)”,而是“至仁至慈的神”。从12世纪开始,在阿巴斯王朝伊斯兰帝国的政治分裂与游牧诸部族军阀力量登场的过程中,苏非派的理论与其教团,在伊斯兰思想界获得非常大的影响力。其后伊斯兰信仰的传播能迈向第二个黄金时代,苏非派教团与信仰此一宗派的穆斯林商旅功不可没。
尽管伊斯兰信仰因苏非派教团的崛起与活跃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但在伊斯兰世界体系内部,却因为分裂的现实与政治理论的停滞而被固定下来。起初,在巴格达被蒙古旭烈兀的大军攻陷后,中东穆斯林区域既呈现出各种独立政权并存的景观,这些独立政权通称为“君国”(Dawla),因此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现实,便化为各种大大小小“君国”并立且相互竞争的局面。这些“君国”为了合理化其支配的正当性,宣称他们的统治是为了在其治下各区维护并遵守伊斯兰法的秩序。但是在伊斯兰法的理论中,并未将诸“君国”长期并存的状况、君国间的互动,以及对内的统治规范予以具体化。在奥斯曼土耳其、波斯的萨法维以及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三大伊斯兰帝国先后崛起的过程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君国便被一一纳入新兴帝国的统治之下。
新崛起的三大伊斯兰帝国,与先前的伊斯兰帝国存有许多重要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是阿拉伯系穆斯林地位的转换,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下,阿拉伯半岛诸民族的地位已从先前的支配者沦为被支配者。连带的,阿拉伯语在三大帝国内的地位也明显下降。尽管阿拉伯语因作为先知穆罕默德与记载阿拉启示(《古兰经》)的语言而仍受到所有穆斯林的尊敬与学习,但波斯语文与突厥语文也正各自崛起,并成为三大帝国的官方语文——奥斯曼土耳其以突厥语文作为官方语文,萨法维王朝与莫卧儿帝国皆以波斯语文作为官方语文;尽管莫卧儿帝国的王族乃是来自突厥系游牧民。这个现实意味着波斯语与突厥语已成为有着帝国武力为后盾的“国语”,而原先作为国际语的阿拉伯语也因此被边缘化,在政治与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直线下降,仅剩下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仍因《古兰经》而被保留下来。再者,在宗派上,萨法维王朝也正式奉什叶派为国教,以此作为和西邻奥斯曼土耳其与东邻莫卧儿帝国的区隔,以凝聚内部团结的意识形态。
ISBN978710805850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张锡模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