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干预下喀斯特石漠化演变机制与调控 978703049255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人为干预下喀斯特石漠化演变机制与调控》可作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生态恢复与优化调控的理论指导,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地学与生态环境类师生及研究人员的教材与工具书。

作者简介

周忠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6月生,贵州遵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副院长、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贵州省遥感中心)主任、贵州省省委“服务决策专家智库”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人为干预下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演变机制与调控”(2012CB72320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2011BAC09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岩溶洞穴CO2迁移变化机制及对洞穴岩溶环境的影响研究”(41361081)、贵州省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及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调控研究——喀斯特区岩土类型格局”(黔科合JZ字[2014]200201)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成果转化项目70余项,曾赴美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芬兰、法国等国进行喀斯特生态环境修复科学考察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一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望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喀斯特山区草地资源遥感与GIs典型研究》等专著7部,授权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等10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组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点与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国家与省部级平台、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GIS与遥感技术、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主体功能区与空间规划、世界遗产申报与保护、山区灾后重建、生态保护红线、北斗导航与应用、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管理等领域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

目录

第1章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
1.1喀斯特石漠化
1.1.1喀斯特石漠化的定义
1.1.2喀斯特石漠化等级和类型划分
1.1.3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
1.1.4喀斯特石漠化的影响因素
1.2喀斯特石漠化遥感应用
1.2.1喀斯特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
1.2.2喀斯特石漠化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
1.3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与优化调控
1.3.1人类活动定量研究
1.3.2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
1.3.3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研究
1.3.4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优化评价与调控
第2章典型喀斯特生态表征与人类活动
2.1研究区典型性与代表性分析
2.1.1典型研究区选取原则
2.1.2研究区典型性与代表性分析
2.2喀斯特石漠化遥感提取与处理
2.2.1遥感影像数据与处理
2.2.2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特征遥感提取
2.3喀斯特石漠化自然背景与生态环境
2.3.1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自然背景
2.3.2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生态环境
2.3.3清镇红枫湖示范区自然背景
2.3.4清镇红枫湖示范区生态环境
2.4喀斯特石漠化社会经济与人类活动
2.4.1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社会经济与人类活动
2.4.2清镇红枫湖示范区社会经济与人类活动
第3章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实验研究
3.1实验设计
3.1.1实验目的
3.1.2实验方法
3.2土壤养分与流失观测实验
3.2.1实验设备与方法
3.2.2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2.3实验样地选取与评价
3.2.4土壤养分流失分析
3.3植物群落多样性监测实验
3.3.1实验设备
3.3.2计算方法
3.3.3实验样地分析与评价
3.3.4石漠化不同演变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评价
第4章喀斯特石漠化演替
4.1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格局
4.1.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2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石漠化时空格局
4.1.3喀斯特高原盆地区石漠化时空格局
4.2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过程
4.2.1石漠化演变方式
4.2.2石漠化演变速度
4.3喀斯特石漠化演变的驱动因素
第5章喀斯特石漠化演替的人为干预响应
5.1典型喀斯特区人为干预强度评价
5.1.1喀斯特区人为干预强度评价指标体系
5.1.2喀斯特区人为干预强度评价模型构建
5.1.3喀斯特区的人为干预强度评价模型
5.1.4典型喀斯特区人为干预强度评价
5.2不同人为干预强度下石漠化景观研究
5.3人为干预的介入与退出下石漠化演变特征
第6章人为干预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6.1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6.1.1数据源及预处理
6.1.2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
6.1.3石漠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诊断模型构建
6.1.4石漠化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级划分
6.2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健康演替趋势
6.2.1喀斯特高原峡谷生态系统健康时间演替趋势
6.2.2喀斯特高原峡谷生态系统健康空间演替趋势
6.2.3喀斯特高原盆地生态系统健康时间演替趋势
6.3人为干预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6.3.1人为干预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6.3.2人为干预对喀斯特高原盆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6.4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健康预测
6.4.1建模方法
6.4.2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
6.4.3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预测分析
第7章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优化与调控
7.1石漠化治理工程配置优化度评价
7.1.1基于WSR法的石漠化区工程配置优化度评价指标体系
7.1.2石漠化治理工程配置优化度评价模型
7.1.3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石漠化治理工程配置优化度评价
7.1.4喀斯特高原盆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配置优化度评价
7.2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7.2.1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7.2.2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7.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配置的优化与调控
7.3.1不同石漠化区综合治理工程配置的共性优化措施
7.3.2轻—中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配置的优化措施
7.3.3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配置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事理: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工程投入之后所带来的变化,包括经济、生态、综合治理对石漠化工程的价值衡量,进而找出治理模式存在的漏洞。
人理:以人为主,用来评价人为因素在整个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对石漠化工程实施的有效性。主要是从人口密度、教育水平两方面评估人为因素对石漠化工程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稳定、社会进步与石漠化工程之间的关系。
应用WSR方法论,在分析石漠化治理模式的时候,需要回答石漠化“本质是什么”、石漠化治理需要“怎么治理”和“最好怎么治理”的问题。通过对石漠化目前的治理状况分析,“本质是什么”就是喀斯特石漠化的内涵和概念以及现状成因的机理;“怎么治理”就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切人点,说明应用什么途径和手段进行治理;“最好怎么治理”是经过对各种治理手段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优化调控。
2.指标因子的确定
喀斯特工程的治理直接影响着喀斯特生态环境,因此对喀斯特工程的评价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
物理反映石漠化本质因素对工程的影响。脆弱的喀斯特背景主要包括地质地貌以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坡地开垦导致环境更加恶化,土壤侵蚀后土层变薄,气候的波动过大,都会造成植被的覆盖率下降。植被的覆盖率是反映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主要是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4个方面来体现。
(1)地质地貌:岩性、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坡度是体现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最根本因素。
(2)气候: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是气候标准的关键因素,也是反映水热条件的重要指标。
(3)植被、土壤:植被盖度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即植被覆盖度—(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植被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ISBN978703049255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周忠发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