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战略互信”“高水平互信”“增进互信”等概念,是对信任问题的最好诠释。
2.主编王逸舟,国际关系学领域领军人物,他的“创造性介入”三部曲受到学界的重视。
3.“信任”问题的理论研究,以塞浦路斯问题为案例,探讨“安南计划”未能达成目标的原因,贴近现实,无论专业人
士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从中了解国际政治发展的一般趋势,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4.本书是少有的论述“信任”问题的专著,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正,来自台北的国际关系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信任和认同问题,国
际冲突和国内冲突、两岸关系与中美关系、亚太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南北塞浦路斯问题等。在学术研究之余,在报章杂
志发表国际政治和两岸关系时评数十篇,并担任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致力于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
目录
导言
一、当代中国新常态外交综论/1
二、关系逻辑与国家间互动新常态研究/22
三、中观方法论对本项研究的意义/28
第一章关系现实:特殊关系与新常态互动
一、国家间友谊的一般研究/36
二、特殊关系及其互动基础/41
三、对冲与合作的平衡问题/44
四、当代英美特殊关系考察/48
五、新常态互动与中美关系/56
第二章关系危机:预防行动与战争的选择
一、战争类比与问题的提出/64
二、检视一战动因的意外性/71
三、预防动机的概念与成因/77
四、预防行为与一战的缘起/82
五、关系视域中的预防逻辑/88
第三章关系信任:国家崛起于信任类型
一、信任问题的关系学视域/98
二、国家崛起与信任学研究/101
三、关系本位与信任类型化/108
四、中美互疑与信任的存续/114
五、关系分析的涵义与扩展/118
第四章关系态度:对冲逻辑与策略化思维
一、战略安全与简单化认知/120
二、对冲逻辑及其现实意义/121
三、美国亚太对冲思路讨论/124
四、中美关系及其对冲走向/127
第五章关系动能:公共物品与关系营销
一、搭便车质疑与问题提出/136
二、国际公共物品概念追溯/139
三、国际公共物品供给形态/146
四、国际公共物品营销逻辑/150
五、关系型战略与全球治理/153
第六章关系维续:礼物交换与战略援助
一、援助行为的动机和争议/159
二、对外援助及其战略含义/162
三、礼物交换论与关系取向/170
四、对外援助的类型学讨论/183
五、基于关系社会学的结论/194
第七章关系干预:道德风险与负责任保护
一、保护责任理念进展态势/196
二、保护的责任与道德风险/202
三、行动取向与负责任保护/207
四、道德风险规制思路讨论/212
五、关系理念与负责任干预/222
第八章关系空间:美好误解与非意图合作
一、无政府状态与合作行为/228
二、误解现象与非意图后果/233
三、不确定条件与信息互动/239
四、反事实思维与合作决定/243
五、关系思路与新常态合作/246
结语/256
参考文献/289
文摘
导言
如何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与国家间互动的基本状态?基于“新常态(the New Normal)”的概念,可以得到若干重要启示。就字面含义而言,“新”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则是指一种时常发生或稳定运行的状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要增强信心,从当前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意味着在国际关系运作过程中,应不拘常例,不违常理,认真操作,运用策略。“关系”概念与“中观”理论视角无疑有利于突破旧有的“极端化”思维限制,适应新现实,把握新常态。
那么,何为当代国家间互动“新常态”?近期学界对“中国新常态外交”、“新常态互动”的总体研究状况如何?怎样认识“关系逻辑”与“关系运作”在当代国家间“新常态互动”过程中的地位与功用?在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时,应该基于怎样的方法论态度?本书导言部分拟就这些问题展开概要分析。
一、 当代中国新常态外交综论
最近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国内与国际环境深刻变动的条件下,中国外交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崭新形态,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实践驱动与理念自觉,当代中国外交研究整体趋于多元化、应用化,政策意义更为强烈。相应议题的背景、成果与困难有必要进行审视和阶段性总结。在知识社会学思路的关照下,中国“新常态外交”动向更易观察与理解,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研究进展的可能空间更易把握。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以来,中国外交工作呈现全新的进展态势,在多个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体现出“外交革命”的巨大能量。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外交要更加“奋发有为”,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共同发展。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外交正式进入“奋发有为”新常态,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规划推进“一带一路”、做好公共外交、体现外交创造性、参与全球事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当代中国“外交新常态”的出现,与近10年来中国崛起的加速过程密切相关。早在2003年,美国《外交》杂志刊发一篇题名为《中国新外交》的标志性文献,预见和探讨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进程,以及中国新外交的核心含义。文章认为,中国已摆脱“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正式成为有利益诉求、有责任感的发展型全球国家。自我身份经过震荡调整和重新认知后,中国日益“像大国那样思考和行动”,主体意识不断强化。近十年的事实是:中国外交完成了一次“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实现一种高级的、多维度的、和而不同的复杂化战略转换。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中国已不再是国际事务的“旁观者”,而是迅速成为具有建设力、合作力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对国际规则的快速熟悉、对国际问题的全面参与以及对国际社会的积极贡献,表明当代中国外交正在摆脱既往的线性逻辑,实现有序的转型,进而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
与此相对应,当代中国外交(新常态)研究重新兴起,呈现理论化与应用化并进态势。其重要背景在于,目前外交已经能够打开局面,需要构建具有主体意义的话语系统(或学术支撑);另外,当前外交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也面临具体的现实问题,需要在策略和应用等方面进一步争取主动。按照官方表述,当前中国外交需要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这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战略自觉,也是中国外交研究的题中之意。
在观察中国外交研究新近变化时,首先应明确其隐含前提与共同线索。其一,相应研究成果多数基于一种基本共识,即“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承认全球化对中国外交变革的真实影响。……。其二,多数研究成果承认国家在外交制度建构、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能动性,同意外交与内政的逻辑一致性。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动呈加速趋势,开放性、流动性、分化度日益显著。市民社会不断发展,政治环境趋于宽松,民主决策正向推进。这些新情境正在显著改变外交事务的思考方式与呈现景观。其三,近期研究注重从目标到思想、从实践到理念的逻辑顺序,以现实问题或政策应用为基调的研究日益流行。以往研究经常出现大而无当、事后述说、自说自话、瞻前顾后、从理论到理论、从政策到宣传等问题,近期研究则日益突出学理化、系统化、应用化、前瞻性、问题意识、批判意识等特征,从外交新常态出发,注重学术论证与政策建言的恰当衔接。
如何认识这些共识的学理意义?以下几点值得讨论。
其一,近期研究获得很多富有新意、具有本土意义的成果,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一直以来国外学者垄断中国外交研究的状况。虽然国外学者研究一般更为细致规范,数量上占优,但在根本上对中国外交的实践性、动态性、复杂性、进步趋势理解不深刻,经常带有意识形态偏见或文化误解。
其二,前述共识有助于中国外交学科的自我完善。此前很多研究对“问题”的关注不足,经常以时事分析或经验总结代替学理思考,分析思路不宽。近期外交研究更重视以发展的全球视野观察中国的外交成长过程,注重外交研究的“中国议题”与现实困惑,在学理层面取得相应突破。
其三,以往中国外交研究很突出的分析思路集中于“大国博弈”或“利益冲突”,相对忽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渗透作用。近期研究对国际合作、国内公众需求、社会进步等因素给予更多关注,重视“内外兼修”与外交合理化过程。这些情况表明,本轮中国外交研究的实践化过程虽然具有探索性质,其突破意义却是真实的。
具体而言,近期中国外交研究的实践动向,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一般认为,目前中国外交的主要支撑资源仍是经济崛起,外交着力点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扩展到软实力层面,形成国家利益的长效化机制。在主权纠纷、海外利益、战略外援、干涉问题、应对社会需求、提高外交公信度等方面,中国外交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外交研究需要关注如何增加国家实力弹性,有效运用外交策略,主动塑造形势。另一方面,外交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学术成果作为知识先导。这是由于外交能力不仅与实力有关,更需要认知、意志、策略、道义等过程要件。实力处于上行通道的国家很需要倚重外交实践,提升其对外政策的灵活度、适宜度,更有风度地实现国家意图。当然,“实践转向”并不意味着将外交研究等同于“政策报告”,仍有必要保证其学术本位,在精细化、操作化、前瞻性、针对性方面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升国家实力与外交分量的匹配度。基于知识社会学角度,可以选取新常态外交研究的若干前瞻议题(包括:内外互动与外交决策机制的更新、当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动因与进程、中国外交资源的供给与用度问题、外交哲学及外交思想的文化渊源、创造性介入与外交新常态的塑造、全球化与外交社会化的进展态势、公共外交的总体趋向与政策含义、非传统外交具体形式的应用研究),针对这些领域内的知识背景、知识进展、知识困难的问题进行考察,重点关注各项议题的研究深度与发展空间。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战略互信”“高水平互信”“增进互信”等概念,是对信任问题的最好诠释。
2.主编王逸舟,国际关系学领域领军人物,他的“创造性介入”三部曲受到学界的重视。
3.“信任”问题的理论研究,以塞浦路斯问题为案例,探讨“安南计划”未能达成目标的原因,贴近现实,无论专业人
士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从中了解国际政治发展的一般趋势,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4.本书是少有的论述“信任”问题的专著,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正,来自台北的国际关系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信任和认同问题,国
际冲突和国内冲突、两岸关系与中美关系、亚太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南北塞浦路斯问题等。在学术研究之余,在报章杂
志发表国际政治和两岸关系时评数十篇,并担任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致力于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
目录
导言
一、当代中国新常态外交综论/1
二、关系逻辑与国家间互动新常态研究/22
三、中观方法论对本项研究的意义/28
第一章关系现实:特殊关系与新常态互动
一、国家间友谊的一般研究/36
二、特殊关系及其互动基础/41
三、对冲与合作的平衡问题/44
四、当代英美特殊关系考察/48
五、新常态互动与中美关系/56
第二章关系危机:预防行动与战争的选择
一、战争类比与问题的提出/64
二、检视一战动因的意外性/71
三、预防动机的概念与成因/77
四、预防行为与一战的缘起/82
五、关系视域中的预防逻辑/88
第三章关系信任:国家崛起于信任类型
一、信任问题的关系学视域/98
二、国家崛起与信任学研究/101
三、关系本位与信任类型化/108
四、中美互疑与信任的存续/114
五、关系分析的涵义与扩展/118
第四章关系态度:对冲逻辑与策略化思维
一、战略安全与简单化认知/120
二、对冲逻辑及其现实意义/121
三、美国亚太对冲思路讨论/124
四、中美关系及其对冲走向/127
第五章关系动能:公共物品与关系营销
一、搭便车质疑与问题提出/136
二、国际公共物品概念追溯/139
三、国际公共物品供给形态/146
四、国际公共物品营销逻辑/150
五、关系型战略与全球治理/153
第六章关系维续:礼物交换与战略援助
一、援助行为的动机和争议/159
二、对外援助及其战略含义/162
三、礼物交换论与关系取向/170
四、对外援助的类型学讨论/183
五、基于关系社会学的结论/194
第七章关系干预:道德风险与负责任保护
一、保护责任理念进展态势/196
二、保护的责任与道德风险/202
三、行动取向与负责任保护/207
四、道德风险规制思路讨论/212
五、关系理念与负责任干预/222
第八章关系空间:美好误解与非意图合作
一、无政府状态与合作行为/228
二、误解现象与非意图后果/233
三、不确定条件与信息互动/239
四、反事实思维与合作决定/243
五、关系思路与新常态合作/246
结语/256
参考文献/289
文摘
导言
如何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与国家间互动的基本状态?基于“新常态(the New Normal)”的概念,可以得到若干重要启示。就字面含义而言,“新”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则是指一种时常发生或稳定运行的状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要增强信心,从当前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意味着在国际关系运作过程中,应不拘常例,不违常理,认真操作,运用策略。“关系”概念与“中观”理论视角无疑有利于突破旧有的“极端化”思维限制,适应新现实,把握新常态。
那么,何为当代国家间互动“新常态”?近期学界对“中国新常态外交”、“新常态互动”的总体研究状况如何?怎样认识“关系逻辑”与“关系运作”在当代国家间“新常态互动”过程中的地位与功用?在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时,应该基于怎样的方法论态度?本书导言部分拟就这些问题展开概要分析。
一、 当代中国新常态外交综论
最近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国内与国际环境深刻变动的条件下,中国外交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崭新形态,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实践驱动与理念自觉,当代中国外交研究整体趋于多元化、应用化,政策意义更为强烈。相应议题的背景、成果与困难有必要进行审视和阶段性总结。在知识社会学思路的关照下,中国“新常态外交”动向更易观察与理解,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研究进展的可能空间更易把握。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以来,中国外交工作呈现全新的进展态势,在多个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体现出“外交革命”的巨大能量。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外交要更加“奋发有为”,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共同发展。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外交正式进入“奋发有为”新常态,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规划推进“一带一路”、做好公共外交、体现外交创造性、参与全球事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当代中国“外交新常态”的出现,与近10年来中国崛起的加速过程密切相关。早在2003年,美国《外交》杂志刊发一篇题名为《中国新外交》的标志性文献,预见和探讨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进程,以及中国新外交的核心含义。文章认为,中国已摆脱“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正式成为有利益诉求、有责任感的发展型全球国家。自我身份经过震荡调整和重新认知后,中国日益“像大国那样思考和行动”,主体意识不断强化。近十年的事实是:中国外交完成了一次“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实现一种高级的、多维度的、和而不同的复杂化战略转换。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中国已不再是国际事务的“旁观者”,而是迅速成为具有建设力、合作力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对国际规则的快速熟悉、对国际问题的全面参与以及对国际社会的积极贡献,表明当代中国外交正在摆脱既往的线性逻辑,实现有序的转型,进而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
与此相对应,当代中国外交(新常态)研究重新兴起,呈现理论化与应用化并进态势。其重要背景在于,目前外交已经能够打开局面,需要构建具有主体意义的话语系统(或学术支撑);另外,当前外交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也面临具体的现实问题,需要在策略和应用等方面进一步争取主动。按照官方表述,当前中国外交需要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这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战略自觉,也是中国外交研究的题中之意。
在观察中国外交研究新近变化时,首先应明确其隐含前提与共同线索。其一,相应研究成果多数基于一种基本共识,即“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承认全球化对中国外交变革的真实影响。……。其二,多数研究成果承认国家在外交制度建构、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能动性,同意外交与内政的逻辑一致性。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动呈加速趋势,开放性、流动性、分化度日益显著。市民社会不断发展,政治环境趋于宽松,民主决策正向推进。这些新情境正在显著改变外交事务的思考方式与呈现景观。其三,近期研究注重从目标到思想、从实践到理念的逻辑顺序,以现实问题或政策应用为基调的研究日益流行。以往研究经常出现大而无当、事后述说、自说自话、瞻前顾后、从理论到理论、从政策到宣传等问题,近期研究则日益突出学理化、系统化、应用化、前瞻性、问题意识、批判意识等特征,从外交新常态出发,注重学术论证与政策建言的恰当衔接。
如何认识这些共识的学理意义?以下几点值得讨论。
其一,近期研究获得很多富有新意、具有本土意义的成果,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一直以来国外学者垄断中国外交研究的状况。虽然国外学者研究一般更为细致规范,数量上占优,但在根本上对中国外交的实践性、动态性、复杂性、进步趋势理解不深刻,经常带有意识形态偏见或文化误解。
其二,前述共识有助于中国外交学科的自我完善。此前很多研究对“问题”的关注不足,经常以时事分析或经验总结代替学理思考,分析思路不宽。近期外交研究更重视以发展的全球视野观察中国的外交成长过程,注重外交研究的“中国议题”与现实困惑,在学理层面取得相应突破。
其三,以往中国外交研究很突出的分析思路集中于“大国博弈”或“利益冲突”,相对忽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渗透作用。近期研究对国际合作、国内公众需求、社会进步等因素给予更多关注,重视“内外兼修”与外交合理化过程。这些情况表明,本轮中国外交研究的实践化过程虽然具有探索性质,其突破意义却是真实的。
具体而言,近期中国外交研究的实践动向,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一般认为,目前中国外交的主要支撑资源仍是经济崛起,外交着力点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扩展到软实力层面,形成国家利益的长效化机制。在主权纠纷、海外利益、战略外援、干涉问题、应对社会需求、提高外交公信度等方面,中国外交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外交研究需要关注如何增加国家实力弹性,有效运用外交策略,主动塑造形势。另一方面,外交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学术成果作为知识先导。这是由于外交能力不仅与实力有关,更需要认知、意志、策略、道义等过程要件。实力处于上行通道的国家很需要倚重外交实践,提升其对外政策的灵活度、适宜度,更有风度地实现国家意图。当然,“实践转向”并不意味着将外交研究等同于“政策报告”,仍有必要保证其学术本位,在精细化、操作化、前瞻性、针对性方面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升国家实力与外交分量的匹配度。基于知识社会学角度,可以选取新常态外交研究的若干前瞻议题(包括:内外互动与外交决策机制的更新、当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动因与进程、中国外交资源的供给与用度问题、外交哲学及外交思想的文化渊源、创造性介入与外交新常态的塑造、全球化与外交社会化的进展态势、公共外交的总体趋向与政策含义、非传统外交具体形式的应用研究),针对这些领域内的知识背景、知识进展、知识困难的问题进行考察,重点关注各项议题的研究深度与发展空间。
ISBN | 9787569907216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 王正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