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坦伽利《瑜伽经》及其权威阐释 978710012327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597901 类别: 图书 时尚 美体、塑身 瑜伽
编辑推荐

瑜伽在印度已经流传了五千年,是印度人民悠久智慧的结晶,是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时代的变迁,瑜伽却一直充满活力。本书初版于十年之前,期间曾数次重印,印数达4万多册,且早已售罄。而在瑜伽活动蓬勃开展的今天,更加凸显其灵性价值和指导意义。最新校订版《帕坦伽利<瑜伽经>及其权威阐释》,校订了原版中的众多译名,完善了原版中的译者注释,改变了原版的开本和设计,使读者更易阅读和理解。《瑜伽经》的原文只有196节经文不过几千文字,但微言大义,千百年来,各种注释浩如烟海,从中衍生出和影响过众多的哲学及宗教流派。这本《瑜伽经》的注释本,对形形色色的瑜伽修习方式据以产生的瑜伽思想本身进行的全面系统、客观严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并富有时代特征和当代气息的诠释。

作者简介

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Swami Prabhavananda)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印度。1914年,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的他加入了由罗摩克里希那的直传弟子创建的罗摩克里希那修道会。应辨喜的美国弟子的请求,修道会于1923年选定帕拉伯瓦南达定居美国:他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76年去世。1929年12月,他来到洛杉矶,并于次年创办了南加州吠檀多学社。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精神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不少著作将印度的灵性经典明白晓畅地介绍给了西方读者。他出版的著作包括对印度主要经典如《薄伽梵歌》《奥义书》《帕坦伽利瑜伽经》的英译和注释。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伊舍伍德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小说家,也是一名左翼积极分子。1938年夏,他和一位同事被英国一家报社派往中国进行采访,历时三个月。回国后不久,他立即出版了《战争之旅》,书中披露了日军侵华骇人听闻的暴行。他是最早将这些事件告诉西方读者的记者之一。与中国文化的一面之缘给伊舍伍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眼前见到的一切令他大为震动。他需要寻求更深的生命意义,不久他在加利福尼亚结识了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他们成为探求和传播印度瑜伽文化的良好合作者和终身挚友,直到斯瓦米去世。

目录

中文版序言一

中文版序言二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瑜伽及其目标

第二章 瑜伽及其修行

第三章 力 量

第四章 解 脱

名词解释及主题讨论

附 录 瑜伽曼陀罗

什么是曼陀罗

瑜伽曼陀罗

涅槃六颂

帕坦伽利瑜伽曼陀罗

向太阳致敬曼陀罗

调息曼陀罗

智慧女神曼陀罗

和平曼陀罗(Ⅰ)

和平曼陀罗(Ⅱ)

湿婆曼陀罗

译后记

最新校订版后记

序言

中文版前言
英国考文垂大学教授韩德

亚洲有许多团体都进行冥想修行,特别是在印度和中国这两大最具影响力的深厚文化中。人们进行冥想的理由不尽相同,其理论和方法也不计其数。有些人是为了增强体质或缓解压力,有些人是想寻求心灵平静和更加和谐的生活;有些人追求的是神秘力量,有些人则希望获得艺术灵感或练就一身武艺;佛教的僧侣试图通过冥想达到涅槃,还有人相信冥想能让他们获得健康或满足性欲;有人恭敬地将它视为生命追求的一部分,有人则是偶然地感到新奇。
为生命中这一神奇领域深深着迷的人们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我们该遵循谁的教诲和指引?有没有可靠的、科学的或系统的方法可洪采纳?我们如何才能不落入陷阱,避免盲目的狂热和精神失衡,不受冒牌导师的蒙骗?
在印度,一个重要的答案就是重视和研读《瑜伽经》,这部关于冥想的经典巳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虽然它写于约两千年前,但印度的学者、哲学家和宗教导师仍然认为它是冥想修习之切实稳妥并合乎道德的指导。它的首要特怔在于,尽管文本明白晓畅,但仍然解释了最为深奥的秘密;它既适合于绝对的初学者,也适合于道行很高的修行者。它的另一个特怔是,文本并没有抬高任何一种特殊的宗教学说。读者可以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徒、无神论者或者其他任何信仰的信徒。文本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完全理解自己的心的结构,控制心意,进入更深的意识层面。
在这里,我不想首先谈论本书的内容,只是想说,根据主流的印度哲学〔它在很多方面与中国哲学十分相像),人心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人的出生可富贵可贫贱,他的健康状况可好可坏,他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英国人,但最终我们的心将决定我们能否过上快乐、多产、有创造性的生活;能否结束不幸,不再消极悲观。第二个观点是,每个人的心中都储存着大量的习性,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潜力,但不幸地,我们也具有破坏社会的潜力。这从日常生活的普通事件中就可见一斑,我们有时和蔼、慷慨、乐于助人,有时却小气吝啬、脾气暴躁。
《瑜伽经》的目的,就是解释这一现象,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消极习性,发展良好习性。第三个观点是,人类有能力发展灵性,获得觉悟和解脱。这种觉悟可以通过系统的冥想修行来实现。人不必弃绝尘世、成为僧侣或遵从某一特定的宗教思考方式。根据《瑜伽经》,觉悟的关键在于认识自己的心。你可以将冥想修行当做工作、社交和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恰好也是中国的禅的观点。这里提洪的技巧和解释与禅的传统略有不同,但很容易发现它们两者的共通之处。
《瑜伽经》此前巳经被翻译成中文。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的姚卫群教授已经出版了《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此书翻译了早期印度哲学的六部重要经典,里面就包括《瑜伽经》。这是十年辛劳的结晶。不过430页的篇幅限定了此书是对经典的翻译,而非注释,当然它也有一些简明的专业脚注(《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姚卫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我们巳经有了这个译本,为什么还要翻译并注释呢?这是因为,古印度的经典文本和中国古代的经典一样,只有一些基本的骨架,称不上“书”。如果单看《易经》的六十四卦,一个人不会增长智慧。他需要了解六十四卦的来龙去脉,关于它的传统的解释,以及它与儒家或道家等等思想的联系。同样地,印度经典也需要人们了解这些文本背后的心理学和哲学,简而言之,人们需要注释。
在传统文化中,这些注释是由导师口授给弟子代代相传下来的,通常只限于寺院传统内部或个别的灵修者。到了20世纪,文化巳全面普及,我们发现,在印度、中国和西方国家,大量的灵性教导可以通过书籍传播。从20世纪早期开始,我们就发现出版了不少精神领袖的书信、文章和演讲文集,如中国的弘一法师、印度的辨喜等等。当然,我们也发现了大量打着灵性名号的垃圾读物,里面充斥着荒谬的论断,它们宣扬的方法不仅无用,还是危险的。人们在研读书籍之前必须用常识和判断力仔细挑选。
我们眼下的这本书是一部简短、权威的印度经典,它的英文注释最初写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现在被译成了中文。这部经典最初被称作《帕坦伽利瑜伽经》。经在梵文中的字面意思是线,不过它被广泛地用来指称涵盖某一论题或与之相关的儿个论题的灵性箴言、哲学警句。瑜伽这个词是一个古代梵文单词,据我们所知,人们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起就开始使用它了。瑜伽的字面意思是联结,它和英文中的“yoke”一词有相同的词源,yoke的意思是根据古代农耕方法把两头公牛连在一起。但儿千年后,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拓展灵性的方法”,尤其是指冥想。原意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在于,灵性发展意指将人的各种能力“连在一起”:人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身与心的统一,低级自我和高级自我的统一,或者人与神的统一。
帕坦伽利被认为是这部经典的作者。是不是真有一个帕坦伽利在某个时候坐下来写了这部经典?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确知。有关早期印度经典的成书时间和作者是有很大争议的。我们手中的这部经典极有可能是对古代印度流传着的各种冥想文本的汇编和提炼。在某种程度上,学者或祭司们似乎巳经一致认定,现在这个版本可以作为标准或权威,而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认为的。不过,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个名叫帕坦伽利的关键人物我们不得而知。这部经典的成书时间也无法确定,但很有可能超过2000年,其中包含的内容可以追溯得更远。
至于此经文的注释者,我们知道的要多一些。现代印度教哲学的复苏主要归功于室利‘罗摩克里希那①和他的得意门生斯瓦米‘辨喜。后者是印度一位影响深远的现代改革家,同时又是第一个在西方工作的重要的精神导师:1893年首次访问芝加哥后,他在美国和英国停留了七年。在此期间,许多西方人开始对亚洲哲学感兴趣,他们创办中心修习瑜伽、冥想、吠檀多和佛教,有
时还造访居住在西方的印度导师。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Swami Prabhavanada)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印度。1914年,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的他加入了罗摩克里希那修道会,这是由罗摩克里希那的直传弟子创建的。应辨喜的美国弟子的请求,修道会于1923年选定帕拉伯瓦南达定居美国:他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76年去世。1929年12月,他来到洛杉矶,并于次年创办了南加州吠檀多学社。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城镇最终建立了冥想修行中心,还为僧侣和僧尼各建了两座修道院。
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精神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不少著作将印度的灵性经典明白晓畅地介绍给了西方读者。他出版的著作包括对印度主要经典如《薄伽梵歌》《奥义书》《帕坦伽利瑜伽经》的英译和注释。其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力图使古代文本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即使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他的著述显然是基于个人的修道生活:他的认识来自体验,而非理论。
斯瓦米通常会与英国或美国的作者合著。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这些作者中有很多是风格出众的专业作家,他们能提升斯瓦米的英文水平。其次,他们能用清晰的现代英文把意思传达给普通读者:因此合译的著作中不再堆积着或许只有东方专家才会感兴趣的专业的梵语问题。这本注释的合著者,是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年)。伊舍伍德
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小说家,也是一名左翼积极分子。1938年夏,他和一位同事被英国一家报社派往中国进行采访,历时三个月。回国后不久,他立即出版了《战争之旅》,书中披露了日军浸华骇人听闻的暴行。他是最早将这些事件告诉西方读者的记者之一。与中国文化的一面之缘给伊舍伍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眼前见到的一切令他大为震动。他需要寻求更深的生命意义,不久他在加利福尼亚结识了斯瓦米1帕拉伯瓦南达。他们成了挚友,直到斯瓦米去世。
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显得十分国际化。它写于印度,进行合译的英国人住在加利福尼亚,他曾访问过中国,如今它又被译成了中文:真是全球化时代的代表之作!在更深的层面上,它似乎表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着类似的困境和热望。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印度人,大部分人都在寻求一种更快乐、更安宁的生活。所幸的是,我们能从不同的文化中学习古代智慧并从中获得帮助。

文摘

当一个瑜伽士即使面对因其拥有超自然力量而产生的极度诱惑也不偏离分辨之正道时,据说知识就会像一片雨云一样将智慧之雨浇注在他的身上,“德云”(cloud of virtue)也会从天上将解脱和极乐倾泄而下。/ 让我们以斯瓦米?辨喜的话作为本书的结语:“自然(原质)的任务已经完成,这一无私的任务是我们和蔼的母亲即自然强加给她自己的。她用手轻轻地托起忘记了自我的灵魂,让他再看一看他在宇宙中的所有体验及所有表现,带领他穿越各种身体越升越高,直到找回他失去的荣耀,回想起自己的本性。然后,这位慈祥的母亲沿着来时的路回去了,因为还有人迷失在无踪可循的生命沙漠中。这是她的工作,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在经历苦乐、经历善恶之后,无尽的灵魂之河正汇入圆满和自我觉悟的海洋。”
ISBN978710012327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