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 9787544367691,754436769X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598751 类别: 图书 时尚 美体、塑身 瑜伽
编辑推荐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堪称“瑜伽的圣经”,是每一位瑜伽修习者都应学习的智慧之书。
艾扬格以50余年修习及教学经验为基础,重新解读不朽之作《瑜伽经》,既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经典读物、也可作为瑜伽修习者的实修指南。
艾扬格是现代瑜伽创始人,享有“瑜伽界的米开朗琪罗”美誉,2004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100人”之一。
享受健康之余,也可以发现内在真实的自我,体验心意的净化和智性的升华。
学习瑜伽经的修行开示,掌握完整的瑜伽修行方法,实现身心合一的转变。

名人推荐

帕坦伽利的经文体现了他在语言和思想上的巨大灵活性。……每一句经文都传达了修习背后的实践和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供求道者和修习者在生活中遵循。
——畅销书《瑜伽之光》作者 艾扬格
从著名的帕坦伽利首次描写瑜伽到今天已有2500年之久,他鲜活的遗产被当今好的瑜伽倡导者之一——我的老师艾扬格注释并介绍给现代世界,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和贡献。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 耶胡迪·梅纽因
B.K.S.艾扬格的版本以他五十多年专注而富有造诣的修习与教学为基础,其适用性和实用性对当代瑜伽修习者来说是独 一 无二的。……没有任何瑜伽修习者可以绕开这本无价的经典之作!
——《动态瑜伽》作者高德福瑞·德福罗克斯
艾扬格大师的这本著作——《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可以说是为《瑜伽经》的现代读者开启了一扇巨大的福利之门。
——《瑜伽之书》导读作者多杰
通过瑜伽,可以摧毁那些我们对于宇宙、神和人的错误认知,从而揭晓隐藏的、内在的光芒。现在,我们自艾扬格手中所授得,自帕坦伽利经中所抉发,正是这种存在界的光。

媒体推荐

帕坦伽利的经文体现了他在语言和思想上的巨大灵活性。……每一句经文都传达了修习背后的实践和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供求道者和修习者在生活中遵循。
——畅销书《瑜伽之光》作者艾扬格
从著名的帕坦伽利首次描写瑜伽到今天已有2500年之久,他鲜活的遗产被当今很好的瑜伽倡导者之一——我的老师艾扬格注释并介绍给现代世界,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和贡献。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
B.K.S.艾扬格的版本以他五十多年专注而富有造诣的修习与教学为基础,其适用性和实用性对当代瑜伽修习者来说是较好的选择。……没有任何瑜伽修习者可以绕开这本无价的经典之作!
——《动态瑜伽》作者高德福瑞·德福罗克斯
艾扬格大师的这本著作——《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可以说是为《瑜伽经》的现代读者开启了一扇巨大的福利之门。
——《瑜伽之书》导读作者多杰
通过瑜伽,可以摧毁那些我们对于宇宙、神和人的错误认知,从而揭晓隐藏的、内在的光芒。现在,我们自艾扬格手中所授得,自帕坦伽利经中所抉发,正是这种存在界的光。
——中国《瑜伽》杂志顾问 闻中

作者简介

艾扬格(B.K.S.Iyengar),现代瑜伽创始人,瑜伽界的米开朗琪罗,世界上最伟大的瑜伽导师之一,2004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他的一生为现代瑜伽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在他不遗余力地推广之下,瑜伽成为风靡全球的健身运动。他所创立的艾扬格瑜伽也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练习的一种瑜伽。所著《瑜伽之光》是瑜伽史上的经典名著,另著《调息之光》等。

目录

推荐序一 为您开启福利之门 007
推荐序二 艾扬格对瑜伽的贡献属于每一个人 010
推荐序三 没有人可以绕开的经典之作 011
推荐序四 瑜伽,唤醒生命内在沉睡的能量 013
作者自序 在修习中品尝不朽之甘露 017
致谢 021
音译和发音注意事项 023
重要词汇表 025
前言 003
概述 《瑜伽经》概述 008
导读 《瑜伽经》所探讨的主要论题 015
第一章 三摩地篇 049
第二章 修习篇 133
第三章 力量篇 223
第四章 解脱篇 321
后记 391
附录1:《瑜伽经》论题线索 395
附录2:经文关系表 401
附录3:经文按字母排序 405
附录4:瑜伽概要 410
词汇表 414
索引 442

序言

推荐序一:为您开启福利之门
多杰

印度古谚有云:“任何知识,只要无关乎消除痛苦的,就不是最好的知识”。《瑜伽经》在印度的诸多古知识体系中备受推崇,原因就是它从理论与实践上,阐述了一门具传承、有目标、有次第、可践行的“解脱学问”。

由于《瑜伽经》采用的是古印度sutra (格言)的提纲式文体,文简义丰因而艰奥难读,于是后人的诠释之书倍出。
自最古典的瑜伽经注疏——室利·毗耶娑(?rī Vyāsa)大师的《瑜伽经注》问世以来,历来印度有诸多大师如商羯罗(?a?kara)等圣哲,已对《瑜伽经》写作出颇多古典诠释著作。但往往,这些古典诠释过多地注重论述古数论、吠檀多哲学中的深奥义理,并夹有大量的当时各宗派之间的高深见地辩论,因而使得这些注释书颇难为现代人所理解、利用。
而今,艾扬格大师的这本著作——《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可以说是为《瑜伽经》的现代读者开启了一扇巨大的福利之门。
首先,基于艾扬格大师本人的瑜伽实践功力与印度哲学素养,本书不失传统权威的精华;其次,也因作者的智慧善巧,本书更具有现代人所需要的易读因素。权威性与易读性兼具,实为作者用心良苦之体现!

翻开本书,“前言”与“概述”,用极为浓缩笔墨,把《瑜伽经》的大面貌勾勒出来,让读者一如雄鹰飞过天空,迅速的对地面的各个区域路线有总体把握与了解——因此,它扮演了对《瑜伽经》各篇中诸多论题的提携纲要之作用。
进而是非常重要的“导读”,将之前的“浓缩精华”,稀释入一钵清水中,释放为更易于饮用的“醍醐”——这是较之前更为拓展、周详的一部《瑜伽经》四篇的各篇总释。
艾扬格大师在此“导读”一文中,就《瑜伽经》四篇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剖析,对此,熟读过《瑜伽经》的经文者则会看出——这其实就是在对每篇的经文之花,整理成一簇簇精挑细选的花束,令人对其中的诸类主题含义一目了然。因此,此篇“导读”是整体理解《瑜伽经》概貌的钥匙。
除了忠实于《瑜伽经》的经义原貌,亦令人惊喜的是,在此“导读”部分,艾扬格大师提出了非常丰富的个人洞见,如:“学习吸气让我们明白,自我如何逐渐附着于身体;学习呼气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无执,随着自我从与身体的接触中撤回;呼气后的屏息训练使人走向不执。”——这些部分可以使读者得以一探艾扬格大师本人基于深厚的实践而凝练的对瑜伽哲学的独到见解。
除了拿起宝石项链,以及欣赏它的整体光色以外,我们还需要一颗颗的检视每颗宝石的详貌。那么接下来,则是大师针对每一篇的每一句经文,予以详细的诠释,而此经文诠释部分的特色有:
1)对梵文原典的每句单词,均有详细的含义罗列;
2)经文诠释之中,饱含艾扬格大师经由自身习练所得的个人深刻领悟——如以体式练习为例,阐述瑜伽哲学的深刻理论;以及基于个人的深刻见解,提出前人所未阐述的幽义,如:提出以四大目标、四行期来对应全经文之四篇。
3)除了本人的见解,大师也遵从古典印度哲学思想的脉络——如:三德、五鞘等古代瑜伽奥义。
4)屡屡引用古师的权威注释——如室利·毗耶娑(?rī Vyāsa)等人的观点。
5)引用与吸收了诸多古典智慧精华——如:《法句经》《希瓦本集》之中的金句、教诲。
6)使用现代科学观念对古老的教义予以补充——如脑科学、生理学的相关理论。
7)解释的连贯性——在对每句经文的解释中,善巧地将经文其他呼应部分予以关联处理。
8)大量表格的使用,清晰、有力的将诸多术语概念与对照含义清楚罗列、使读者深感一目了然、易读易解。
9)把古奥的经文诠释得趣味易懂——如:《摩诃婆罗多》等圣典中的各种有趣的圣哲故事。
10)导向人的彻底自由——身心的解脱。
最后,附录部分也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阅读工具,在此则不过多赘评,而请读者自行探宝吧。

那么,应当如何阅读本书呢?相信读者自有其智慧,但在此,请允许我基于本书的写作结构,推荐一种阅读方式以供参考:
首先,是依次阅读“前言”“概述”“导读”;其次进入每篇经文的“诠释”部分。
但就在“诠释”部分,个人的建议是:先阅读完第一篇的全部经文“诠释”,然后返过来重新参阅“导读”中对第一篇的整篇梳理。原因是,这样既可以理解整篇的每句经文,又能够了解由多个相应经文组成的单元含义,还能够贯穿性地吃透整篇的总义。其他三篇也以此类推。

那么,怎样的读者,适合阅读此书呢?
请不要误解——本书虽然是关于“瑜伽”的著作,但真正的“瑜伽”含义,并非仅限于身体的运动。“瑜伽”最终是一门心灵彻底解脱的学问,因此,本书并不应该仅限于瑜伽体式习练者阅读。而任何心灵之道的爱好者、内在世界的探索者、哲学与心理学的爱好者、古印度与东方文化的研究者等,均可以从本书中受启发、获益处。
最后应指出的是,本书译者的文化功底、译文信达雅程度,非常值得赞赏!兹举两例:
1)?ta?bharā praj?ā——翻译为“真理般若”,其中 praj?ā是“超越的智慧”,该词具有深刻的内涵,常为汉译所不能直表,而本书遵从古译惯法而译为“般若”,可见译者对传统译法的深入了解、谙熟。
2)相对于“刹那(moment)”,译者将movement翻译为“推移”,而不是“移动、运动”,这是非常仔细、用心的翻译处理。因为就时间而言,刹那是指最小的时间单位,而刹那、刹那的变动,组成了时间的线性过程,这个过程的movement,虽然可以翻译为移动、运动、行动,但更为精确的是翻译为“推移”——时间的推移。由此可见,这种对每个单词的精确译法,代表着译者翻译功底的精湛。
本书的汉译本肇出之际,好友闻风老师应出版社邀请转发来文稿,叮嘱我为之做序,细阅之后,深赞译者的用功、用心,并更慨叹——艾扬格大师的此书之中译本问世,无疑对华语瑜伽圈、心灵探索圈而言,是一大盛事、快事!赞叹之余,谨遵友嘱为序,唯愿此文能推动读者有兴趣于阅读本书并受益!
于北京2016/8/5

作者简介:多杰,原名程俊源,艺术专业背景,瑜伽、佛学实修者。《瑜伽之书——穿越千年的瑜伽历史、文化、哲学和实践》一书导读作者。现从事心理助人与教育工作,任广州觉旅文化的印度宗教与哲学顾问学者。多次赴印度、尼泊尔等地考察宗教文化,倾心于佛教、印度教等东方古老传统的探索与研习。

作者自序:在修习中品尝不朽之甘露
B.K.S.艾扬格
感谢邵胜思(Thorsons,译者注 :此处指英文原版《Light on Yoga Sutras of Pantanjali》的封面设计师),他为我的《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做了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新设计,不仅吸引眼球,而且吸引智性与灵性之眼。
作为一个凡人,以有限的理解力来解释帕坦伽利在瑜伽主题上的不朽之作,这让我觉得有点尴尬。
如果神被认为是一切知识的种子,那么帕坦伽利便是一切知识的全知者,即全慧者。他的《瑜伽经》第三部分(《力量篇》)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把他视为一切知识的知者和万能者来尊重。
甚至连诸位有识之士也不可能全部吃透帕坦伽利所拥有的知识。我们发现他以神圣的灵性知识论及范围博大的主题—艺术、舞蹈、数学、天文学、占星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神经学、心灵感应、教育、时间和引力理论。
他是宇宙能量的完美之师;他知晓人体内气的各个能量中心;他的智性(菩提)就像水晶一样通透,他的言辞表明他是个纯粹而圆满的存在者。
帕坦伽利的经文体现了他在语言和思想上的巨大灵活性。他用一个世俗结构来表达宗教素材的各个公正良善的方面,这使得他能够巧妙地呈现物质与灵性世界的智慧,让它们交融为一种普世文化。
帕坦伽利的每一句经文都充满经验性智慧,像根线一样延展开来,并被编织成一个智慧的珍珠花冠,而那些热爱瑜伽、活在瑜伽里的人作为生活中的智者,为这个花冠增添光彩。
每一句经文都传达了修习背后的实践和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供求道者和修习者在生活中遵循。

什么是修习 ?
修习(sādhanā)是用来实现修习者(sādhaka)的生活目标的一种有条理的、连续的方法。修习者的目标是正确的职责(正法,dharma)、正当的手段与目的(财富,artha)、正确的倾向(欲乐,kāma)和最终的放松或解脱(解脱,mok?a)。
如果说正法是职责的补偿(atonement),那么财富便是净化行动的方法。经由神圣文本的研习和朝着智慧的成长,我们的倾向(欲乐)变得良善,而解脱则要通过虔信和冥想才能臻达。
正法提升身体、精神、道德、智性和灵性上的堕落之人,或行将堕落之人。因此,正法高举、维持和支撑着人。
这些目标都是通往完满知识(吠檀多)道路上的不同阶段。吠檀多(vedānta)一词来自吠陀(Veda),“veda”的意思是知识,而“anta”指知识的精华。知识的真正精华是从一切不完满中解脱。因而这趟旅程或者说吠檀多是一种行动:追求视见智慧,从而转变行为举止,为的是经验生活的终极实相。
由于缺乏知识或者由于误解、恐惧、自恋、执着和对物质世界的厌恶,人的行为举止被扰乱。这些扰乱表现为淫欲、愤怒、贪婪、痴迷、沉溺和怨恨。所有这些情绪动荡通过对智性的遮蔽而影响灵魂。
帕坦伽利的瑜伽修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苦行,以便尽量减少或根除这些搅扰人的、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化想法及其引发的行动。

帕坦伽利的瑜伽修习
帕坦伽利的瑜伽修习是一种有节律的三层修习,将瑜伽八支囊括在克里亚瑜伽(kriyā yoga)—行动的瑜伽中,由此将一切行动交托给神(见《修习篇》经文 2.1)。“三层”为身体、思想和言语。
因此:

1.身体层面上,苦行或净化让学习者实践正确的行动之路,从而使其成长。
2.思想层面上,通过仔细研习私我和意识中的心意,学习者发展出自我知识,走上智慧之路。
3.随后,通过宇宙之音“唵”进行深度冥想(参见经文1.27和1.28),引导自我放弃我慢并感受良善(virtuousness),这是虔信之路。

苦行是对禁欲的、虔诚的修习的强烈渴求,方法为禁制、劝制、体式(坐法)和调息。这净化身体和感官,使人脱离痛苦。
自我研习(svādhyāya)指对《吠陀》(确定真与不真的灵性经典)的学习,或者对自身(从身体到自我)的研究。这种对灵性科学的研习激发和启迪学习者自我前进。因此,研习是为了控制心意波动,而意识的清醒带来平静。在此,瑜伽八支除了前面提到的苦行的各个方面,还包括制感(pratyāhāra)和专注(dhāra?ā)。
臣服于神(ī?varapra?idhāna),是把自己交托给神,这是瑜伽修习最精微的方面。帕坦伽利把神解释为一个至上灵魂,永远脱离痛苦,不受行动及其反应或残余的影响。他建议我们以深度冥思重复神名(念诵),以此来牢记神,这样,追求者的言语可以得到圣化,从而永远根除不完满或缺陷的种子。
从这里开始,追求者的修习虔诚地、不间断地持续着。这种修习将继续产生知识,直到触及高高在上的智慧(参见《修习篇》经文2.28)。
凭借克里亚瑜伽这个容器,帕坦伽利解释了原质的宇宙演化论,以及如何在身体、思想和言语中最终调和原质。通过苦行、研习、臣服于神,学习者可摆脱原质的无常游戏,留在神我的居所。
在《修习篇》经文2.19 中,帕坦伽利定义了可分的或实际显现的(vi?e?a,特殊的)标记,和未分的或精微的(avi?e?a,非特殊的)要素,它们构成存在,它们被转变,带领个体进入本体(li?ga,标记的)状态。然后,通过瑜伽八支和三层修习,整个原质(ali?ga,未标记的)融合为一。
他将原质的可分标记定义为五种元素—土、水、火、风、空;五种行动器官(五作根);五种感觉器官(五知根);以及心意(末那)。未分标记被定义为五唯(声、触、色、味、香)和我慢。这二十二谛必须融入“觉”(mahat,宇宙意识),然后消融在原质中。前十六种可分标记通过苦行—规训和修习—来控制,后六种未分标记通过研习—学习和念诵—来控制。原质和宇宙意识则通过并在(though and in)臣服于神中合一。
此时,塑造存在的三德的所有波动停止了,原质被征服。由于原质的沉寂,神我(普鲁沙)就像永不褪色的太阳闪闪发光。
在《哈达瑜伽之光》中,斯瓦特玛拉摩(Svātmārāmā)解释了某种相当类似的东西。他说通过体式和调息,连同禁制和劝制,惰性的、答摩性的身体被提升至心意那活跃的、罗阇性的层面。当身体如同心意一样活跃时,通过自我研习和修习,心意和身体都朝着萨埵的本体状态上升。出于萨埵,修习者将自我交托给神,成为脱离三德者(gu?ātītan)。
斯瓦特玛拉摩对不同能力进行解释,帕坦伽利同样做了尝试,并指出能力弱、中、强的学习者可以有的期待(参见经文 1.22)。帕坦伽利引导从零开始的初学者(答摩性的修习者)遵循持戒、精进、体式和调息,把它们作为苦行,由此成为活跃的、罗阇性的;接着将修习增强为制感和专注,把它们作为学习之道,即研习;随后通过冥想走向萨埵,并通过臣服于神,从受制于三德进入三摩地,即最深刻的冥想状态。
根据修习者所处的层面,通过这一循序渐进的修习,所有修习者必定会以强烈而快乐的修习(参见经文1.21)触及普鲁沙。
所以,克里亚瑜伽三层修习涵盖了瑜伽八支的所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补充其他的方面。当修习变得精细时,苦行、研习和臣服于神与瑜伽八支协力,使修习者的心意(末那)、智性(菩提)和“我”意识(我慢)得到净化。只有到那时,才算成为一名瑜伽士。友善、怜悯、喜乐与合一在他的身体、意识和言语中仁慈地流动,他生活在至福中。
感谢邵胜思设计的这个独特版本的《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让读者得以沉浸在修习中,品尝不朽之甘露。
这便是帕坦伽利阐明的修习之道,它甚至提升从零开始的修习者,使他在修习中臻达圆满,体验解脱。

后记

对帕坦伽利《瑜伽经》的阐释到此结束。帕坦伽利是印度已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穿越时空对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言说: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性价值与灵性价值的匮乏,我们人类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在《瑜伽经》的结尾处,我们迎来的是对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希望,是对帕坦伽利的普世哲学重燃兴趣的希望,这种普世哲学以全人类的善为目标。
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瑜伽已经取得了如此轰动的成功,并被如此广泛地修习,若非如此,我所说的就是徒劳无益的。尽管瑜伽讨论的是超越的内容,但瑜伽不再被视为一个“边缘”学科,仅仅为凤毛麟角的精英服务。它不是一种蛊惑人心的理论,而是切实的、科学的,具有被证实的价值。瑜伽之火已经为全世界的修习者照亮了通往身体之健康、精神之强健和灵性之成长的道路。
印度被认为是“文明的母亲”。帕坦伽利以“瑜伽之父”著称。在我们印度人自己的祈祷中,我们奉他为元老(patriarch)、诸多世代的灵性之父、可敬的圣人。
他的《瑜伽经》是本简明之作,风格雄辩,用最少的词语传达了无与伦比的丰富含义。
经文非常凝练,却充满智慧的珍宝,可深思,可赖以生活。帕坦伽利深刻研究了人的处境,并表明了人为何受苦,以及人如何离苦——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能过一种更加圆满、更加幸福的生活。
他是意识及其各种状态和情绪的分析师。他的方法论展现了他的独创思想,他清晰而有穿透力的智性,以及他惊人的分析能力。
他为我们提供了意识的总体模式,既包括内在的方面,又包括外在的方面;意识如何转向外部,如何转向内部,以及如何在其自身之中安静地休眠。他向我们清晰地解释了自然界——但凡它与我们的意识、感觉和行动发生联结之处。他提供了意识进化与超越的阶梯式方法。他描述了三德引发的个体差异,并解释了每一个人如何根据自身的倾向和智性状态通过追求自由来整合自身。有趣的是,他不认为人们在心灵层面有着根本的差异。他引领我们从特殊性、差异性走向不可见的绝对者。
然而,帕坦伽利不是个干巴巴的心理学家或哲学家。他没把我们带到心意与意识的迷宫里,而是带到了内在的自我之中,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平静与庇护。这份平静永在我们的存在之核心,等待我们,指引我们,时而对我们隐匿,时而捉弄我们,时而欢迎我们。通过瑜伽修习,我们找到这份内在的平静。
帕坦伽利没有忽略印度传统在人的提升方面的独特贡献:通过禁制和劝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体式和调息的技术帮助我们进入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的状态。如果没有这些,一个人的生命将是呆板、空洞而缺乏生机的。
《瑜伽经》作为人的生存的指引,被安置在普世的背景中,对每个人都有效。难道不是人人都在避苦求乐吗?帕坦伽利的教导方式非常实用,他尽可能少地讲述“什么”,尽可能多地提供“如何”,他一步步地向我们揭示如何从生命的痛苦走向自由。反复阅读《瑜伽经》,我们会注意到他多么频繁地抛出救命绳索,以便每个人都可在某处抓住它。每个篇章都解释、阐明并整合了其它篇章。
通过修习可以控制感官和心意,可以消除痛苦,可以让智性变得稳定与成熟。成熟的智性带来弃绝。帕坦伽利在探索一个人如何成功以及为何失败时,完全不带任何偏见。他说:“做吧!你自己会明白!”他不向我们承诺任何物质性回报,因为最诱人的奖赏是需要回避的。
无论我们今生是否能达到目标,瑜伽的自我修持之旅本身是值得我们努力的:我们都想要提炼我们的理解力,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随着我们读完《解脱篇》,我们获得的各种持续的印象伴随着光明、芬芳、清澈、质朴以及彻底的消融。虽然帕坦伽利是个严师,但他是个全然慈悲的引导者,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
最后,帕坦伽利的瑜伽体系不应拿来与其他传统的或现代的思想、知识或智慧相比较。他的工作是绝对完善与永恒的,不应从外部来评判。只有满怀信仰地实践并充满爱地弃绝的修习者,才会发现它的真理。
如果我们勤奋地、一丝不苟地遵循帕坦伽利的教导,并从内部自我的深处沉思其内在意义,那么我们将学会在新的光明中理解自我和他人。现在,让我们简单地概括这是如何发生的。
根据瑜伽哲学,原质有三德,它们渗透心意(末那)、智性(菩提)和意识(心)。智性可分为三层:精微的、较精微的和最精微的。它们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强烈的和极其强烈的”智性敏锐性。
由此,帕坦伽利定义了智性与意识觉知的不同状态,据此,瑜伽修习者能够认识他的进化层次,并通过修习不断提升及超越,直至抵达存在的核心——观者。从此,他安住于灵魂的居所。这个本源无始无终,它是生命力永恒的、不间断的流动。
意识(心)有七面,它们是:生起心,控制心,应心,平静心,专注心,有穿心,以及神圣心。
如果修习者揭开了意识的这七面,那么他就抵达了那尊贵的、不可见的存在之境,在那里,对自我的追求终结,追求者成为了观者。
帕坦伽利根据修习者所处的智性和觉知层次,对每一类修习者都给出了指导。针对普通智性的人,他解释了五种痛苦,以及它们在心中导致波动的方式。针对具有敏锐智性的人,他强调去研究可导致痛苦的五种意识波动。针对智性最为敏锐的修习者,他解释了可在意识之源泉中出现的裂隙。他因材施教地引导每一个层次的修习者,帮助他们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克服所遇到的各种障碍。
帕坦伽利将整本著作的论题串连起来,某些观点重复出现。每当它们重现,我们就能看到略微不同的、更加深刻的洞见。例如,在谈到行动的作用(业报,kanllaphala)时,他解释说,虽然作用可能略有变化,但内容是不变的(对比经文2.13—14和4.1—2)。在经文2.20和4.18中,他给出了几乎一致的解释。针对普通智性的人,他谈论尚未到来的悲伤与痛苦可通过修习来避免(经文2.16);针对具有最精微、最敏锐之智性的人,他解释说,意识中所生裂隙的作用能立刻被体验到。在经文1.23,1.29和经文2.11,4.6中,他给出了相同的方法来克服痛苦和波动,但在后两节经文中,阐释得更加深入和精微。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将来,对《瑜伽经》的经文及它们和不同领域——比如儿童教育——的关联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将是富有成效的。
我们对孩子的最初规训是“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可以比作“禁制”和“劝制”。等孩子长大一些,就要鼓励他和别的孩子玩。他学会让行动器官与感觉器官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发展出友爱、伙伴关系和运动精神。这对应“体式”和“调息”。上学以后,他的心意从玩乐转向学习,在此,我们看到“制感”原理的应用。将自己沉浸在学习中的过程就是“专注”。实现他的教育目标就是“冥想”。此时,他开始探究这个过程是出于自私的还是无私的理由,并认识到只有无私的进路才能通往生命的最深处。
然而,帕坦伽利这位得到天启的观者最重要的信息——穿过岁月抵达我们——是: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横渡幻海,从世俗欢愉的此岸走向解脱与永乐的彼岸。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帕坦伽利哲学的核心思路是普鲁沙(神我)和原质(自性)之间的关系。我们生于原质之中,如果离开原质,就无物可移、无物可变、无物发生。我们寻求摆脱原质,以便超越原质,获得持久的自由。
感官缠缚导致执着、欲望、挫败与愤怒。这会带来迷失,以及我们的真智的最终腐朽。通过禁制、劝制、体式、调息和制感的办法与技巧,我们学会控制。通过学习指引和扩散意识,无论是专注于神,专注于呼吸,还是在体式中达到专注,这些都是控制意识的外在手段。这种学习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得到发展,它比较简单,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的,二元化的过程。然而,主体如何能够作用于主体,意识如何能够作用于意识呢?换言之,一个人的眼睛如何能够看到他自己的眼睛呢?在经文3.9—15,帕坦伽利阐述了方法。
你很可能会问,为什么要那样做?经文3.13—14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使人能够在自己的意识内部确认原质的精微属性,分辨这些属性,并区分何者经历时间的变化和压力、何者是永恒不变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在内部的探求中获得与我们在外部的努力中获得的同样的自由——摆脱原质的自由。我们从时间的暴政,从绝对的幻象之下获得的这种自由尤其重要。斩断我们意识内部与感官对象的捆绑比我们与外物的分离重要得多:若非如此,一个单独监禁的囚犯就会是半个瑜伽士。通过内部探求,欲望、吸引和厌恶等内在的方面将会终结。
在经文3.4中,帕坦伽利表明,专注、冥想和三摩地三股线拧成了一根完整的、延展的绳子。接下来,他介绍了与它们直接相关的三种意识转变,这三种转变依次上升至最高层次,意识在那里反射灵魂之光。三种意识转变分别是:变入控制(nirodha parinamah),变入三摩地(samadhi parinamah)和变入心注一处(ekagrata parinamah)。它们与原质中的三种转变相关联,即法变(dharma parinamah)、相变(laksana parinama)和境变(avastha parinamah)(参见经文3.13),这三者缘起于我们的感知之提升,即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了解原质的实相。“转变”一词使我们联想到某个静态结构中的一系列步骤,然而想象一股和谐之流——比如现代粒子物理学所提出的那样——会更有益。
ISBN9787544367691,754436769X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艾扬格 (B.K.S.Iyengar)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