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哈尼梯田:历史现状、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可供从事生态水文学、森林水文学、水土保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历史与现状
1.1哈尼梯田概述
1.1.1中国梯田形成及发展简史
1.1.2中国梯田分布
1.1.3哈尼梯田概况
1.2历史沿革
1.2.1哈尼族历史
1.2.2哈尼族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
1.2.3哈尼梯田的形成
1.2.4哈尼梯田核心区元阳县历史
1.3哈尼梯田修建(筑)和利用
1.3.1形成条件
1.3.2梯田的构建与管护
1.4哈尼梯田分布特征
1.4.1数据来源
1.4.2分布特征
1.5哈尼梯田景观与动态变化特征
1.5.1景观类型图
1.5.2基本格局
1.5.3景观格局动态特征分析
1.5.4梯田动态分析
1.5.5景观指数分析
第2章气候与河流
2.1气候
2.1.1气温
2.1.2降水量
2.1.3雾
2.2河流水系
江水系及主要支流特征
2.2.2藤条江水系及主要支流特征
2.2.3金子河流域及主要特征
2.2.4三大水系特征对比
2.3水资源
2.4流域水质
2.4.1采样点的布设及样品采集
2.4.2主要技术指标及测定方法
2.4.3水质分析
2.4.4水质评价
2.4.5小结
第3章水文与过程
3.1森林水文
3.1.1研究方法
3.1.2结果与分析
3.1.3小结
3.2土壤水文
3.2.1土壤入渗特性
3.2.2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3.2.3土壤水分时间变化
3.2.4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3.3坡面水文
3.3.1降雨特征
3.3.2不同植被类型坡面的产流特征
3.4小流域水文
3.4.1流域降雨特征及变化规律
3.4.2小流域产流特征
3.4.3小结
3.5植物水分利用
3.5.1材料与方法
3.5.2旱冬瓜
3.5.3西南山茶
3.5.4印度木荷
3.5.5不同优势树种水分利用差异
3.5.6小结
第4章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4.1土壤
4.1.1土壤种类及分布
4.1.2土壤基本物理特征
4.1.3典型田块中土壤的肥力测定及其耕作性能分析
4.2土壤抗冲性
4.2.1原状土冲刷试验
4.2.2实地放水冲刷法
4.2.3土壤根系情况测定
4.2.4土壤团聚体的测定
4.2.5结果与分析
4.2.6小结
4.3土壤抗蚀性
4.3.1样品采集与测定
4.3.2水稳性团聚体测定
4.3.3土壤微团聚体测定
4.3.4土壤中根系情况测定
4.3.5结果分析
4.3.6小结
4.3.7讨论
4.4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
4.5土壤的抗剪性
4.5.1森林土壤抗剪性能
4.5.2梯田埂坎材料及其抗剪性能
4.6土壤侵蚀
4.6.1土壤侵蚀概况
4.6.2土壤侵蚀分布状况
4.7水土保持
第5章生态与安全
5.1植被
5.1.1植物区系的科、属、种组成
5.1.2研究区植物科的数量统计
5.1.3森林群落类型
5.1.4小结
5.2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
5.2.1样地调查
5.2.2生物多样性测定
5.2.3结果与分析
5.2.4小结
5.3生态系统
5.3.1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5.3.2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5.3.3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
5.4生态安全
5.4.1数据来源
5.4.2研究方法
5.4.3评价结果与分析
5.4.4小结
第6章资源与发展
6.1资源特征
6.1.1自然资源
6.1.2社会资源
6.2梯田保护
6.2.1梯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2.2梯田保护的思路
6.2.3梯田保护的内容
6.2.4保护的途径与措施
6.3梯田可持续发展
6.3.1可持续发展内涵
6.3.2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
6.3.3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3)旱冬瓜、滇常山群落。见于沟箐和山脚处,呈小块状分布,群落高14~17m,结构简单。乔木盖度为60%左右,主要为旱冬瓜,伴生滇常山。灌木主要为旱冬瓜幼树,草本层稀疏,处于演替前期。
(4)旱冬瓜、盐肤木群落。面积不大,常沿山箐及沟谷呈小块状分布,土壤多为山地黄壤。群落结构较简单,有明显的乔、灌、草三个层次,林下灌木及草本层比较发达,种类也较丰富。
(5)苦栎、荚莲、芒萁群落。在有少量的裸石、公路边缘地段较为常见。群落种类组成简单。
8)暖温性针叶林
暖性针叶林遍布于云南亚热带各地,海拔范围为800~2800m。暖温性针叶林以滇中高原山地为主体。土壤为黄壤、棕壤,母岩是片麻岩、砂岩,土层厚约Im。长期受放牧及耕地的影响。主要为杉木林,该类型林分内土壤渗透性能较好(段兴风等,2011a),杉木为研究区常见的水土保持乔木树种。乔、灌、草层次分明。乔木层繁茂,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发育较好,种类较多。
(1)杉木、红木荷、尖子木群落。一般在立地条件优厚的山脚、阴坡、平缓洼地。乔木层以杉木为优势,多为人工林,组成大面积纯林,林下种植草果(Amomum tsaoko),林地的枯枝落叶层较发达。灌木层较为发达。草本层贫乏,在林木稀疏处有芒萁、蕨菜等。
(2)杉木、旱冬瓜群落。分布在坡面平缓的地方,群落盖度达90%。灌木层十分贫乏,仅个别红果樟幼树。草本层有大面积的蕨类植物。
9)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
稀树灌木草丛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群落结构不稳定,乔灌草的比例因地而异。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分布在海拔1500~2500m处,它的原生植被主要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其次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哈尼梯田:历史现状、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可供从事生态水文学、森林水文学、水土保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历史与现状
1.1哈尼梯田概述
1.1.1中国梯田形成及发展简史
1.1.2中国梯田分布
1.1.3哈尼梯田概况
1.2历史沿革
1.2.1哈尼族历史
1.2.2哈尼族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
1.2.3哈尼梯田的形成
1.2.4哈尼梯田核心区元阳县历史
1.3哈尼梯田修建(筑)和利用
1.3.1形成条件
1.3.2梯田的构建与管护
1.4哈尼梯田分布特征
1.4.1数据来源
1.4.2分布特征
1.5哈尼梯田景观与动态变化特征
1.5.1景观类型图
1.5.2基本格局
1.5.3景观格局动态特征分析
1.5.4梯田动态分析
1.5.5景观指数分析
第2章气候与河流
2.1气候
2.1.1气温
2.1.2降水量
2.1.3雾
2.2河流水系
江水系及主要支流特征
2.2.2藤条江水系及主要支流特征
2.2.3金子河流域及主要特征
2.2.4三大水系特征对比
2.3水资源
2.4流域水质
2.4.1采样点的布设及样品采集
2.4.2主要技术指标及测定方法
2.4.3水质分析
2.4.4水质评价
2.4.5小结
第3章水文与过程
3.1森林水文
3.1.1研究方法
3.1.2结果与分析
3.1.3小结
3.2土壤水文
3.2.1土壤入渗特性
3.2.2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3.2.3土壤水分时间变化
3.2.4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3.3坡面水文
3.3.1降雨特征
3.3.2不同植被类型坡面的产流特征
3.4小流域水文
3.4.1流域降雨特征及变化规律
3.4.2小流域产流特征
3.4.3小结
3.5植物水分利用
3.5.1材料与方法
3.5.2旱冬瓜
3.5.3西南山茶
3.5.4印度木荷
3.5.5不同优势树种水分利用差异
3.5.6小结
第4章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4.1土壤
4.1.1土壤种类及分布
4.1.2土壤基本物理特征
4.1.3典型田块中土壤的肥力测定及其耕作性能分析
4.2土壤抗冲性
4.2.1原状土冲刷试验
4.2.2实地放水冲刷法
4.2.3土壤根系情况测定
4.2.4土壤团聚体的测定
4.2.5结果与分析
4.2.6小结
4.3土壤抗蚀性
4.3.1样品采集与测定
4.3.2水稳性团聚体测定
4.3.3土壤微团聚体测定
4.3.4土壤中根系情况测定
4.3.5结果分析
4.3.6小结
4.3.7讨论
4.4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
4.5土壤的抗剪性
4.5.1森林土壤抗剪性能
4.5.2梯田埂坎材料及其抗剪性能
4.6土壤侵蚀
4.6.1土壤侵蚀概况
4.6.2土壤侵蚀分布状况
4.7水土保持
第5章生态与安全
5.1植被
5.1.1植物区系的科、属、种组成
5.1.2研究区植物科的数量统计
5.1.3森林群落类型
5.1.4小结
5.2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
5.2.1样地调查
5.2.2生物多样性测定
5.2.3结果与分析
5.2.4小结
5.3生态系统
5.3.1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5.3.2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5.3.3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
5.4生态安全
5.4.1数据来源
5.4.2研究方法
5.4.3评价结果与分析
5.4.4小结
第6章资源与发展
6.1资源特征
6.1.1自然资源
6.1.2社会资源
6.2梯田保护
6.2.1梯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2.2梯田保护的思路
6.2.3梯田保护的内容
6.2.4保护的途径与措施
6.3梯田可持续发展
6.3.1可持续发展内涵
6.3.2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
6.3.3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3)旱冬瓜、滇常山群落。见于沟箐和山脚处,呈小块状分布,群落高14~17m,结构简单。乔木盖度为60%左右,主要为旱冬瓜,伴生滇常山。灌木主要为旱冬瓜幼树,草本层稀疏,处于演替前期。
(4)旱冬瓜、盐肤木群落。面积不大,常沿山箐及沟谷呈小块状分布,土壤多为山地黄壤。群落结构较简单,有明显的乔、灌、草三个层次,林下灌木及草本层比较发达,种类也较丰富。
(5)苦栎、荚莲、芒萁群落。在有少量的裸石、公路边缘地段较为常见。群落种类组成简单。
8)暖温性针叶林
暖性针叶林遍布于云南亚热带各地,海拔范围为800~2800m。暖温性针叶林以滇中高原山地为主体。土壤为黄壤、棕壤,母岩是片麻岩、砂岩,土层厚约Im。长期受放牧及耕地的影响。主要为杉木林,该类型林分内土壤渗透性能较好(段兴风等,2011a),杉木为研究区常见的水土保持乔木树种。乔、灌、草层次分明。乔木层繁茂,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发育较好,种类较多。
(1)杉木、红木荷、尖子木群落。一般在立地条件优厚的山脚、阴坡、平缓洼地。乔木层以杉木为优势,多为人工林,组成大面积纯林,林下种植草果(Amomum tsaoko),林地的枯枝落叶层较发达。灌木层较为发达。草本层贫乏,在林木稀疏处有芒萁、蕨菜等。
(2)杉木、旱冬瓜群落。分布在坡面平缓的地方,群落盖度达90%。灌木层十分贫乏,仅个别红果樟幼树。草本层有大面积的蕨类植物。
9)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
稀树灌木草丛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群落结构不稳定,乔灌草的比例因地而异。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分布在海拔1500~2500m处,它的原生植被主要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其次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ISBN | 7030505816,9787030505811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宋维峰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