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财富》2015年度推荐书单十二本好书之一
媒体推荐
对不断演变的间谍世界的一次全面、睿智的审视。
——《科克斯书评》
我希望新老谍战大师,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想了解现代间谍定位的人,阅读这本非常准确且详尽的调查报告,其中涉及了中情局从冷战到反恐战争、从核打击到黑客攻击的转变。它捕捉到了这项未竟事业的核心——传统敌人的威胁依然存在,而新的敌人需要国家秘密机构去渗透并瓦解他们。史蒂芬·格雷在这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约翰·麦克加芬三世,中情局前副局长
许多关于情报的图书都是道听途说的二手资料搭配猜测的混合物,而格雷的作品却非如此。他采用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对现役情报官员的采访资料以及官方文件,并对近年来发生的最扑朔迷离的事件提供了一些令人称道的新见解……对那些身在秘密世界之外的人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对那些身处秘密世界之中的人而言也是一剂启迪思想的良药。
——《泰晤士报》
非常有价值并令人深思……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卫报》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史蒂芬·格雷(Stephen Grey) 译者:胡妮;梁小清
英国作家、调查记者,现为路透社一个特殊项目的通讯记者,拥有20多年情报报道的经验。他因在世界上独家曝光美国中情局“非常规引渡”项目以及报道科索沃、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冲突而为人所熟知,并因此获得了2005年度国际特赦传媒奖。他曾任《星期日泰晤士报》驻外通讯记者和调查编辑,并为《纽约时报》、《卫报》、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第4频道等撰稿。他以美国中情局“非常规引渡”项目为素材,著有《幽灵航班》一书。
目录
导读谍战大爆发001
第一部隐秘的情报世界(1909—1989)
第一章秘密特工023
第二章说谎高手046
第三章友情069
第二部新型谍战(1989—2008)
第四章晴空霹雳103
第五章圣战130
第六章买主当心160
第三部趋之若鹜(2008—2014)
第七章巴塞罗那阴谋191
第八章真主自有安排213
第九章相信机器设备242
第十章缔造和平的间谍265
第十一章疫苗293
第四部下一个目标
第十二章出色的间谍323
术语表357
大事年表363
作者的话366
注释367
参考书目390
致谢396
序言
序言:谍战大爆发
内心发话的时候,头脑很难找到抵制的理由。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09年12月31日,一个约旦医生推开了皮卡车的车门,准备与中央情报局官员见面,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车外有八人迎候。他们甚至还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中央情报局和白宫对这次会晤期待很高。医生其实是一个特工。他从巴基斯坦边境荒僻的部落地区一路驱车来到了这个地方,也就是位于阿富汗的霍斯特美军基地。他们希望他能带他们找到基地组织的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
他们的希望落空了。医生是为与他们站在另一头的基地组织工作的。他的手伸进衣袋,按动了起爆按钮,把自己炸飞了。七名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当场毙命,包括基地主管詹妮弗·马修斯,四名情报官员和两名安全护卫。第八个死者是一名约旦情报官;第九个是一名阿富汗裔司机。正是马修斯,亲手制作了蛋糕。几年来,她一直在搜寻本·拉登的踪迹。她太心急了,因而轻信了那个医生。不过,她确实疏忽了某些迹象。她还是对付基地组织的头号专家呢。有评论指出,她的死对情报界来说,“相当于一艘航母在海战中被击沉”。
实际上,医生是一个双面间谍,或许还是三重间谍。本来,他是他们所能找到的可以接近本·拉登的第一个暗线,一个大有希望的线索。他几乎可以算是一名十全十美的新型间谍:潜藏在美国继苏联之后最 大的敌对阵营里的一只“鼹鼠”。然而现在,一切都被炸得烟消云散了。
他的名字叫胡马姆·阿尔-巴拉维,约旦籍,但血统上是巴勒斯坦人,而巴勒斯坦人是专门和美国的亲密盟友以色列对着干的。他在难民营工作过一段时间,见证过他自认为是以色列暴行下的牺牲者,他有足够的理由对资助以色列的美国充满仇恨。其实,他流露过自己的愤恨,他在互联网上自己的博客里就曾宣称要对美国开战。他袭击中央情报局的动机再明显不过了,但反过来,他又是为中央情报局做暗线的理想人选。
这件事算得上一个精彩的封面故事。假如阿尔-巴拉维能为中央情报局工作,他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间谍之一。他的样子太不像间谍了,所以恰恰适合充当间谍这个角色。
事情原本不至于如此的,他们只需要多做一点调查即可以了。先前他们谁也没有见过他。可是他进入基地的时候,竟然没有受到盘查。詹妮弗不想让他受到丝毫冒犯。她只想对他表达足够的“尊重”。不过后来的听证会上播放的阿尔-巴拉维的录音说得一清二楚,他同时充当美国和约旦的间谍,已经干了好几周。
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市的中央情报局总部,后墙上有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又多镌刻了七颗星。这暗示着,在一次外勤行动中,他们又有七名同事以身殉职。自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以来,那上面已经多了二十五颗星。
欢迎来到凶险莫测的谍战世界。
后记
在某种程度上,以下叙述都是基于多年的访谈实录,时间上不仅包括为写作本书进行调查的五年.而且涉及作者以记者身份进行安全报道的20多年。书中所引众人的话语均基于这些访谈录或者与我个人或我的调查人员之间的通信。由于大部分参与访谈的对象都是或曾经是秘密情报界的积极活跃者,为了慎重起见,在引用他们的话时通常都采取了匿名的方式,并且不再提供更多与访谈有关的信息。如果引文出自另一个来源,我会在文中明确标识,或者在本书最后通过尾注的方式说明该来源的详细情况。如有任何遗漏或错误,或者你有任何其他评论,敬请通过本人的网页(www.stephengrey.com)进行联系,以便将来再版时做出必要的修改。
另外,还请注意的是,我提到某些个人的时候,有时候只用名字而不是姓名一起:这并不表示任何特别的偏好,而仅仅是为了简单清晰起见。此外,为了便于阅读,从始至终,提到某个间谍的时候,我都是用“他”来表示。尽管,理所当然,谍报人员有男性也有女性。
文摘
第六章 买主当心
一位情报专家正在阅读一本书,了解其中对某位特工的一些描写。这位化名弧线球的特工闻名全球,因为他曾报料,伊拉克的前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拥有若干流动实验室用于制造生物武器,即众所周知的细菌武器。该书被归入非小说类,并且获得了众多奖项。但是,作者在开篇明确表示,弧线球是他编的一个假名,尽管他花了280页的篇幅对其进行描写,却从没见过他本人。
其实,这位专家曾仔细审查过该特工的案例,所以在他一页一页地翻阅时,他在空白处潦草地写下一些愤怒的批注。他生气了,说开篇几页全是幻想。这几页描写的是弧线球1999年抵达德国的事情,以及他如何被德国秘密情报机构——德国联邦情报局发展为间谍的过程。
他从书中随便挑出一页:“远眺窗外,艾哈迈德·哈桑·穆罕默德几乎看不清自己的新家。每年春天或夏天的时候,来到慕尼黑弗朗茨·约瑟夫·斯特劳斯国际机场的乘客们通常都会瞥上一眼……”
情报专家对此生气了:“他从来没去过那儿!他是从法国坐汽车去的。”
“艾哈迈德的飞机从北非上空飞过……”
“那是法国!”
这位情报专家听我大声朗读了一段长达三页的描写:“(他的)袋子暴露了新的财富……这人一一拿回那些饱满的红枣、蜜饯柠檬、糖果和杏仁饼干……机场工作人员穿着霓虹黄色的雨衣在飞机旁边急匆匆地忙碌着……运输车漆成了警示性的橙色……长长的队伍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这位旅客(弧线球)颇有耐心……”
“前面两页半全是瞎编的!我猜他们得靠这些东西来卖书。”
“边境官员按下了桌上的一个按钮,然后是下一个……在众人的陪同下,这位旅客穿过了大厅,来到了一间小办公室的桌子前。”
“不是的。”
他与护照官员交谈起来,说:“我从巴格达来的,巴格达东北部。我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
“他父亲已经不在了。”
“我上的巴格达大学……”
“不对。是科技大学。”
“是的,我结婚了。”
“离了。”
“手里紧紧抓着自己的包和文件,他从巨大的机场大厅穿过,目标明确地朝外面的汽车站走去。”
“不对。他从来都没有去过那个机场。”
我朗读的这段描写来自美国记者鲍勃·德罗金的一本畅销书。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弥天大谎的故事,叙述者是一名特工,大家都叫他弧线球。他编的这个谎言实在太大了,于是有人指责他协助发动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德罗金的这本名为《弧线球》的著作出版于2007年,其副标题是“间谍、谎言和导致了一场战争的骗子”。封面上的一句引言来自悬疑小说作家弗里德里克·福赛斯,他将书中所讲述的事件称作“情报史上最彻底的惨败”。伊拉克战争时期的德国外交部部长约施卡·菲舍尔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就是弧线球,就是他。整个伊拉克战争就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的。”在针对萨达姆·侯赛因编织的所有证据中,对细菌武器的指控是最有血有肉,也是最震慑人心的。这一证据就是弧线球提供的。一项针对美国在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情报失察的官方调查(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委员会)称,弧线球是提供生物武器方面相关情报的“关键”性来源。该调查总结说:“基本上,情报界关于伊拉克拥有所谓流动性生物武器制造设备的所有信息全部来自一个化名‘弧线球’的消息人士,他是一个谎言制造者。”
不过,这样一些胡编乱造的谣言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如何得到全球著名情报机构认可的呢?对于现代社会中谍报行业以及谍战大师和人力情报的价值而言,这一过程又揭示了什么呢?当思想保守的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与自由奔放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不顾诸多抗议联手入侵伊拉克的时候,他们是本着一种时代精神,给公众提前干预某种麻烦的愿望赋予了一种形式,从而阻止发生类似于2001年9月11日那样的大屠杀、人权践踏和意外袭击事件。然而,执行这样的对外干涉需要高度精确可靠的情报。仔细查看弧线球案可以发现,即使肩负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谍报也能转变成谎言,无须刻意努力,甚至无须任何预谋。同时还可以发现,我们如何能够在今后避免类似的灾难。
德罗金写作该书的时候对弧线球这名特工当时的身份和个人所处环境还不是特别了解。像很多记者所做的那样,他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进行填空练习。他写道:“像每个作家所做的那样,我根据一些文字记录和相关参与者的回忆录,赋予人物以生命,使之变成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但是,德罗金在填空时用自己掌握的二手资料给自己的报道“赋予生命”,并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不经意地反映了一种最糟糕的特工生活。
这位情报专家继续阅读,他又发现了40多处错误,然后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很多错误虽然细小得微不足道,但有的错误却触及了整个故事的灵魂,即这个弥天大谎是如何孕育、诞生、塑形和成熟的?他还指出,德罗金错误百出的信息还涉及一些细节,事关听取弧线球汇报的关键人物:
这位案件官员笔直地站着,个子高大……他已经快60岁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非洲各地为德国收集情报……他对谍报活动中那一套冷酷无情的行话极为熟稔,可谓信手拈来。为了得到事实真相,他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如偷盗、撒谎、敲诈勒索,以及其他更极端的方式。即使在德国联邦情报局,大部分人对艾哈迈德(即弧线球)首席情报官员的了解都是通过他的化名舒曼,才知道的……舒曼的特长就是说服线人开口说话。
全是假的,他说。舒曼根本就不存在,压根就没有这样一个情报官员,大家都知道弧线球的管理人是谁,他可不是那样的人。
“舒曼迷惑了。所有这一切究竟是什么意思?他既不是工程师也不是微生物学家。”
“实际上,听取他汇报的彼得博士(不是真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有)哲学博士学位。”
“……蹩脚的英语……”
“不对,弧线球的英语很好。他们大学的所有课程全是用英语讲授的。”
“……他们采用隐形的录音机和摄像机……”
“德国联邦情报局没有秘密录音带也没有录像带。”
批评鲍勃·德罗金的错误不是我们的重点。倘若没有德罗金发表在《洛杉矶时报》上的首家报道提醒全世界要警惕这个骗子,或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弧线球这个人。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德罗金讲述这个故事所采用的文学技巧,而在于他第一次讲述该事件时没有呈现出的全部事实,德罗金自己也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此暗示过。提到情报失察问题的时候,我问过德罗金:“在你填空时所用的文学方法中有没有讽刺法?”德罗金表示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从未想过也永远不会期望我书中的最后一个词是:不可想象的。”他以英国战时的双面间谍锯齿为例,他的故事是在75年之后才为人所知的。在马克·鲍登的畅销书《黑鹰降落》中也有很多问题,没有提到本·拉登在击落直升机人员训练中的作用,他说。
当德罗金为该书写作搜集材料的时候,伊拉克内战正如火如荼,而且没有一个间谍承认自己在引起这次冲突的美国入侵事件中扮演过任何角色。“我试图要解析的是一个天才骗子所讲述的故事,其中涉及以撒谎为己任的情报机构、无须理由就可以不忠于事实的政治家和倘若我能看到的肯定是错误的档案文件。”
德罗金承认自己的叙述中最大的漏洞在于德国情报机构在弧线球管理方面所采用的“罪恶的”方式。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最富有想象的那部分内容所产生的误导在于一个无中生有凭空变出来的骗子居然打败了一个“精于各种间谍行话”的管理员领导下的精明的审讯官们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二是这一谎言是诞生于基层而不是源自华盛顿的阴谋。
《财富》2015年度推荐书单十二本好书之一
媒体推荐
对不断演变的间谍世界的一次全面、睿智的审视。
——《科克斯书评》
我希望新老谍战大师,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想了解现代间谍定位的人,阅读这本非常准确且详尽的调查报告,其中涉及了中情局从冷战到反恐战争、从核打击到黑客攻击的转变。它捕捉到了这项未竟事业的核心——传统敌人的威胁依然存在,而新的敌人需要国家秘密机构去渗透并瓦解他们。史蒂芬·格雷在这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约翰·麦克加芬三世,中情局前副局长
许多关于情报的图书都是道听途说的二手资料搭配猜测的混合物,而格雷的作品却非如此。他采用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对现役情报官员的采访资料以及官方文件,并对近年来发生的最扑朔迷离的事件提供了一些令人称道的新见解……对那些身在秘密世界之外的人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对那些身处秘密世界之中的人而言也是一剂启迪思想的良药。
——《泰晤士报》
非常有价值并令人深思……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卫报》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史蒂芬·格雷(Stephen Grey) 译者:胡妮;梁小清
英国作家、调查记者,现为路透社一个特殊项目的通讯记者,拥有20多年情报报道的经验。他因在世界上独家曝光美国中情局“非常规引渡”项目以及报道科索沃、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冲突而为人所熟知,并因此获得了2005年度国际特赦传媒奖。他曾任《星期日泰晤士报》驻外通讯记者和调查编辑,并为《纽约时报》、《卫报》、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第4频道等撰稿。他以美国中情局“非常规引渡”项目为素材,著有《幽灵航班》一书。
目录
导读谍战大爆发001
第一部隐秘的情报世界(1909—1989)
第一章秘密特工023
第二章说谎高手046
第三章友情069
第二部新型谍战(1989—2008)
第四章晴空霹雳103
第五章圣战130
第六章买主当心160
第三部趋之若鹜(2008—2014)
第七章巴塞罗那阴谋191
第八章真主自有安排213
第九章相信机器设备242
第十章缔造和平的间谍265
第十一章疫苗293
第四部下一个目标
第十二章出色的间谍323
术语表357
大事年表363
作者的话366
注释367
参考书目390
致谢396
序言
序言:谍战大爆发
内心发话的时候,头脑很难找到抵制的理由。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09年12月31日,一个约旦医生推开了皮卡车的车门,准备与中央情报局官员见面,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车外有八人迎候。他们甚至还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中央情报局和白宫对这次会晤期待很高。医生其实是一个特工。他从巴基斯坦边境荒僻的部落地区一路驱车来到了这个地方,也就是位于阿富汗的霍斯特美军基地。他们希望他能带他们找到基地组织的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
他们的希望落空了。医生是为与他们站在另一头的基地组织工作的。他的手伸进衣袋,按动了起爆按钮,把自己炸飞了。七名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当场毙命,包括基地主管詹妮弗·马修斯,四名情报官员和两名安全护卫。第八个死者是一名约旦情报官;第九个是一名阿富汗裔司机。正是马修斯,亲手制作了蛋糕。几年来,她一直在搜寻本·拉登的踪迹。她太心急了,因而轻信了那个医生。不过,她确实疏忽了某些迹象。她还是对付基地组织的头号专家呢。有评论指出,她的死对情报界来说,“相当于一艘航母在海战中被击沉”。
实际上,医生是一个双面间谍,或许还是三重间谍。本来,他是他们所能找到的可以接近本·拉登的第一个暗线,一个大有希望的线索。他几乎可以算是一名十全十美的新型间谍:潜藏在美国继苏联之后最 大的敌对阵营里的一只“鼹鼠”。然而现在,一切都被炸得烟消云散了。
他的名字叫胡马姆·阿尔-巴拉维,约旦籍,但血统上是巴勒斯坦人,而巴勒斯坦人是专门和美国的亲密盟友以色列对着干的。他在难民营工作过一段时间,见证过他自认为是以色列暴行下的牺牲者,他有足够的理由对资助以色列的美国充满仇恨。其实,他流露过自己的愤恨,他在互联网上自己的博客里就曾宣称要对美国开战。他袭击中央情报局的动机再明显不过了,但反过来,他又是为中央情报局做暗线的理想人选。
这件事算得上一个精彩的封面故事。假如阿尔-巴拉维能为中央情报局工作,他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间谍之一。他的样子太不像间谍了,所以恰恰适合充当间谍这个角色。
事情原本不至于如此的,他们只需要多做一点调查即可以了。先前他们谁也没有见过他。可是他进入基地的时候,竟然没有受到盘查。詹妮弗不想让他受到丝毫冒犯。她只想对他表达足够的“尊重”。不过后来的听证会上播放的阿尔-巴拉维的录音说得一清二楚,他同时充当美国和约旦的间谍,已经干了好几周。
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市的中央情报局总部,后墙上有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又多镌刻了七颗星。这暗示着,在一次外勤行动中,他们又有七名同事以身殉职。自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以来,那上面已经多了二十五颗星。
欢迎来到凶险莫测的谍战世界。
后记
在某种程度上,以下叙述都是基于多年的访谈实录,时间上不仅包括为写作本书进行调查的五年.而且涉及作者以记者身份进行安全报道的20多年。书中所引众人的话语均基于这些访谈录或者与我个人或我的调查人员之间的通信。由于大部分参与访谈的对象都是或曾经是秘密情报界的积极活跃者,为了慎重起见,在引用他们的话时通常都采取了匿名的方式,并且不再提供更多与访谈有关的信息。如果引文出自另一个来源,我会在文中明确标识,或者在本书最后通过尾注的方式说明该来源的详细情况。如有任何遗漏或错误,或者你有任何其他评论,敬请通过本人的网页(www.stephengrey.com)进行联系,以便将来再版时做出必要的修改。
另外,还请注意的是,我提到某些个人的时候,有时候只用名字而不是姓名一起:这并不表示任何特别的偏好,而仅仅是为了简单清晰起见。此外,为了便于阅读,从始至终,提到某个间谍的时候,我都是用“他”来表示。尽管,理所当然,谍报人员有男性也有女性。
文摘
第六章 买主当心
一位情报专家正在阅读一本书,了解其中对某位特工的一些描写。这位化名弧线球的特工闻名全球,因为他曾报料,伊拉克的前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拥有若干流动实验室用于制造生物武器,即众所周知的细菌武器。该书被归入非小说类,并且获得了众多奖项。但是,作者在开篇明确表示,弧线球是他编的一个假名,尽管他花了280页的篇幅对其进行描写,却从没见过他本人。
其实,这位专家曾仔细审查过该特工的案例,所以在他一页一页地翻阅时,他在空白处潦草地写下一些愤怒的批注。他生气了,说开篇几页全是幻想。这几页描写的是弧线球1999年抵达德国的事情,以及他如何被德国秘密情报机构——德国联邦情报局发展为间谍的过程。
他从书中随便挑出一页:“远眺窗外,艾哈迈德·哈桑·穆罕默德几乎看不清自己的新家。每年春天或夏天的时候,来到慕尼黑弗朗茨·约瑟夫·斯特劳斯国际机场的乘客们通常都会瞥上一眼……”
情报专家对此生气了:“他从来没去过那儿!他是从法国坐汽车去的。”
“艾哈迈德的飞机从北非上空飞过……”
“那是法国!”
这位情报专家听我大声朗读了一段长达三页的描写:“(他的)袋子暴露了新的财富……这人一一拿回那些饱满的红枣、蜜饯柠檬、糖果和杏仁饼干……机场工作人员穿着霓虹黄色的雨衣在飞机旁边急匆匆地忙碌着……运输车漆成了警示性的橙色……长长的队伍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这位旅客(弧线球)颇有耐心……”
“前面两页半全是瞎编的!我猜他们得靠这些东西来卖书。”
“边境官员按下了桌上的一个按钮,然后是下一个……在众人的陪同下,这位旅客穿过了大厅,来到了一间小办公室的桌子前。”
“不是的。”
他与护照官员交谈起来,说:“我从巴格达来的,巴格达东北部。我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
“他父亲已经不在了。”
“我上的巴格达大学……”
“不对。是科技大学。”
“是的,我结婚了。”
“离了。”
“手里紧紧抓着自己的包和文件,他从巨大的机场大厅穿过,目标明确地朝外面的汽车站走去。”
“不对。他从来都没有去过那个机场。”
我朗读的这段描写来自美国记者鲍勃·德罗金的一本畅销书。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弥天大谎的故事,叙述者是一名特工,大家都叫他弧线球。他编的这个谎言实在太大了,于是有人指责他协助发动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德罗金的这本名为《弧线球》的著作出版于2007年,其副标题是“间谍、谎言和导致了一场战争的骗子”。封面上的一句引言来自悬疑小说作家弗里德里克·福赛斯,他将书中所讲述的事件称作“情报史上最彻底的惨败”。伊拉克战争时期的德国外交部部长约施卡·菲舍尔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就是弧线球,就是他。整个伊拉克战争就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的。”在针对萨达姆·侯赛因编织的所有证据中,对细菌武器的指控是最有血有肉,也是最震慑人心的。这一证据就是弧线球提供的。一项针对美国在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情报失察的官方调查(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委员会)称,弧线球是提供生物武器方面相关情报的“关键”性来源。该调查总结说:“基本上,情报界关于伊拉克拥有所谓流动性生物武器制造设备的所有信息全部来自一个化名‘弧线球’的消息人士,他是一个谎言制造者。”
不过,这样一些胡编乱造的谣言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如何得到全球著名情报机构认可的呢?对于现代社会中谍报行业以及谍战大师和人力情报的价值而言,这一过程又揭示了什么呢?当思想保守的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与自由奔放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不顾诸多抗议联手入侵伊拉克的时候,他们是本着一种时代精神,给公众提前干预某种麻烦的愿望赋予了一种形式,从而阻止发生类似于2001年9月11日那样的大屠杀、人权践踏和意外袭击事件。然而,执行这样的对外干涉需要高度精确可靠的情报。仔细查看弧线球案可以发现,即使肩负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谍报也能转变成谎言,无须刻意努力,甚至无须任何预谋。同时还可以发现,我们如何能够在今后避免类似的灾难。
德罗金写作该书的时候对弧线球这名特工当时的身份和个人所处环境还不是特别了解。像很多记者所做的那样,他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进行填空练习。他写道:“像每个作家所做的那样,我根据一些文字记录和相关参与者的回忆录,赋予人物以生命,使之变成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但是,德罗金在填空时用自己掌握的二手资料给自己的报道“赋予生命”,并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不经意地反映了一种最糟糕的特工生活。
这位情报专家继续阅读,他又发现了40多处错误,然后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很多错误虽然细小得微不足道,但有的错误却触及了整个故事的灵魂,即这个弥天大谎是如何孕育、诞生、塑形和成熟的?他还指出,德罗金错误百出的信息还涉及一些细节,事关听取弧线球汇报的关键人物:
这位案件官员笔直地站着,个子高大……他已经快60岁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非洲各地为德国收集情报……他对谍报活动中那一套冷酷无情的行话极为熟稔,可谓信手拈来。为了得到事实真相,他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如偷盗、撒谎、敲诈勒索,以及其他更极端的方式。即使在德国联邦情报局,大部分人对艾哈迈德(即弧线球)首席情报官员的了解都是通过他的化名舒曼,才知道的……舒曼的特长就是说服线人开口说话。
全是假的,他说。舒曼根本就不存在,压根就没有这样一个情报官员,大家都知道弧线球的管理人是谁,他可不是那样的人。
“舒曼迷惑了。所有这一切究竟是什么意思?他既不是工程师也不是微生物学家。”
“实际上,听取他汇报的彼得博士(不是真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有)哲学博士学位。”
“……蹩脚的英语……”
“不对,弧线球的英语很好。他们大学的所有课程全是用英语讲授的。”
“……他们采用隐形的录音机和摄像机……”
“德国联邦情报局没有秘密录音带也没有录像带。”
批评鲍勃·德罗金的错误不是我们的重点。倘若没有德罗金发表在《洛杉矶时报》上的首家报道提醒全世界要警惕这个骗子,或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弧线球这个人。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德罗金讲述这个故事所采用的文学技巧,而在于他第一次讲述该事件时没有呈现出的全部事实,德罗金自己也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此暗示过。提到情报失察问题的时候,我问过德罗金:“在你填空时所用的文学方法中有没有讽刺法?”德罗金表示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从未想过也永远不会期望我书中的最后一个词是:不可想象的。”他以英国战时的双面间谍锯齿为例,他的故事是在75年之后才为人所知的。在马克·鲍登的畅销书《黑鹰降落》中也有很多问题,没有提到本·拉登在击落直升机人员训练中的作用,他说。
当德罗金为该书写作搜集材料的时候,伊拉克内战正如火如荼,而且没有一个间谍承认自己在引起这次冲突的美国入侵事件中扮演过任何角色。“我试图要解析的是一个天才骗子所讲述的故事,其中涉及以撒谎为己任的情报机构、无须理由就可以不忠于事实的政治家和倘若我能看到的肯定是错误的档案文件。”
德罗金承认自己的叙述中最大的漏洞在于德国情报机构在弧线球管理方面所采用的“罪恶的”方式。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最富有想象的那部分内容所产生的误导在于一个无中生有凭空变出来的骗子居然打败了一个“精于各种间谍行话”的管理员领导下的精明的审讯官们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二是这一谎言是诞生于基层而不是源自华盛顿的阴谋。
ISBN | 9787515514321,7515514329 |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作者 | 史蒂芬·格雷 (Stephen Grey)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