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岁月有痕:从苏联到俄罗斯亲历》是唐修哲先生担任驻苏联(俄罗斯)记者期间的随笔,分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叶利钦时期和友谊常青等六个部分。唐修哲先生是中国第壹代留苏大学生,是亲聆毛泽东同志莫斯科著名讲话的学子之一。学成回国后一直在新华社工作,历任驻列宁格勒记者站站长、莫斯科分社社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目录
再版说明
前言
(一)赫鲁晓夫时期
1.跨出国门
2.激情燃烧的留学岁月
3.“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4.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引起的震动
5.初出茅庐
6.战斗在“反修”第一线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
1.拨乱反正
英雄的妈妈有过反华言论吗
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中国“平反”
千秋功过,人民自有评说——访斯大林故乡
中国女排的“破冰之旅”
莫斯科体育馆内响起了中国国歌
2.病夫治国
柯西金下台派生出一篇全国好新闻
为柯西金送行
迷恋个人迷信的勃列日涅夫
附一:“驸马爷”受审记
附二:“乘龙快婿”今何在?
(三)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
1.鲍文来华“搭桥”“探路”
2.红场上的新冢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
1.出师不利
反酗酒——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乌克兰的一场核风波
2.采访“禁区”
第一次踏进苏共中央大厦
与苏联军队的一次亲密接触
访黄色凹地——谨以此文悼念逝去的母亲
参观苏联战略导弹基地
苍穹为你敞开了大门——访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附:成败在此一举
克格勃稍稍撩起神秘的面纱
克格勃的变迁
3.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
10个阶段70年
著名新闻界人士评已故领导人
十月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综述
4.来自“左”和右的挑战
戈尔巴乔夫是“挥泪斩马谡”吗?
引人注目的论战
5.苏美领导人三次会晤
一场“人权战”——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苏联
地中海的波涛——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
无可奈何花落去——苏美领导人最后的一次峰会
6.别了,苏联!
“8·19事件”始末
红旗落地目击记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哈萨克纪行
震撼世界的1991年
从总统到平民——访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
(五)叶利钦时期
1.换了人间
心系俄罗斯
再访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乌克兰
2.庆祝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
郁金香花今开更红
俯首山向英雄致敬
《红场——伟大胜利的见证》
卫国战争老战士的珍贵回忆
他随同朱可夫元帅走完战争全程
3.社会百态
暗杀、暗杀、暗杀
倒卖军火的俄罗斯老妇人
俄罗斯人对奥姆真理教的反思
公园里的“核恐怖”事件
杜达耶夫家族布下疑团种种
俄罗斯的新行业——“包装”政治家
总统的女儿当上老爸的顾问
高稿酬丑闻扯出丘拜斯
“新俄罗斯人”面面观
4.“新沙皇鲍里斯”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俄罗斯总统选举记实
叶利钦心脏手术的前前后后
约旦国王侯赛因葬礼上的“不速之客”
(六)友谊常青
1.友谊是相互的奉献
2.特殊演员的不寻常演出
3.岁月无情人有情30年后重相逢
4.她始终眷恋着中国
附录一唐修哲文章补遗
1.那些城市的青春往事
2.我的“记者梦”和新华情
3.莫斯科分社的风风雨雨
4.“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驻外记者的座右铭
5.—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苏联解体的日日夜夜
6.迎奥运——忆我经历的体育报道
7.好稿是怎样诞生的?
8.试论转抄报刊言论如何添加背景材料
9.我在莫斯科见证中苏关系变化
10.普京面临考验
11.解读北约与俄罗斯的“新型关系”
12.从来没有的中苏大论战背后的是非曲直
附录二孙润玉文章补遗
1.列宁格勒散记
2.苏联报刊谈“瑞典模式”
3.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
4.谢瓦尔德纳泽现象
5.东山再起的盖达尔
附录三他已化作千缕微风去
文摘
版权页: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出于内政的需要,大幅度调整了对外政策,推动了裁军谈判,改善了同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关系。苏联采取的一系列主动行动已使东西方关系由对抗转向缓和。
马耳他会晤对国际缓和起了新的促进作用,已出现了结束二次大战后“冷战”的势头。戈尔巴乔夫在会谈结束后两国领导人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已从冷战时代转入一个新时代。布什也表示要为“结束军事对抗而共同努力”。
通过这次会晤,苏美各削减50%战略核武器条约已可望明年6月在华盛顿签署,欧洲裁减常规武器的谈判有可能在明年达成协议,禁止化学武器也有了达成协议的希望。军控谈判的进展将会使军备竞赛水平大大下降,国际缓和的势头将会继续。
这次马耳他会晤是在东欧一系列国家发生了重大政局变化的背景下举行的。西方对这一局势的变化感到高兴,力图利用局势进一步促使苏联和东欧向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这次苏美领导人会晤推动了东西方的接近。布什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西方盟国共同作出耐心的努力,并加强与苏合作,那么将实现持久和平,并把东西方关系变成持久合作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和东欧的变化加速了历史的进程,东西方正在“迎面走近”。
第二,会晤表明欧洲是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主战场。
二次大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东部。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对峙,共同体和经互会两大经济组织形成了两个相互隔开的经济实体,随着两大集团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变化,东方集团已处于劣势,西方集团以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显得“趾高气扬”。由于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上的缺点和执政党的失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正经受着新旧体制过渡时期的困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这一形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和平演变”的攻势。中国平息暴乱打掉了西方在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幻想,因此西方把注意力转向东欧,欧洲已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战场。
《岁月有痕:从苏联到俄罗斯亲历》是唐修哲先生担任驻苏联(俄罗斯)记者期间的随笔,分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叶利钦时期和友谊常青等六个部分。唐修哲先生是中国第壹代留苏大学生,是亲聆毛泽东同志莫斯科著名讲话的学子之一。学成回国后一直在新华社工作,历任驻列宁格勒记者站站长、莫斯科分社社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目录
再版说明
前言
(一)赫鲁晓夫时期
1.跨出国门
2.激情燃烧的留学岁月
3.“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4.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引起的震动
5.初出茅庐
6.战斗在“反修”第一线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
1.拨乱反正
英雄的妈妈有过反华言论吗
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中国“平反”
千秋功过,人民自有评说——访斯大林故乡
中国女排的“破冰之旅”
莫斯科体育馆内响起了中国国歌
2.病夫治国
柯西金下台派生出一篇全国好新闻
为柯西金送行
迷恋个人迷信的勃列日涅夫
附一:“驸马爷”受审记
附二:“乘龙快婿”今何在?
(三)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
1.鲍文来华“搭桥”“探路”
2.红场上的新冢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
1.出师不利
反酗酒——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乌克兰的一场核风波
2.采访“禁区”
第一次踏进苏共中央大厦
与苏联军队的一次亲密接触
访黄色凹地——谨以此文悼念逝去的母亲
参观苏联战略导弹基地
苍穹为你敞开了大门——访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附:成败在此一举
克格勃稍稍撩起神秘的面纱
克格勃的变迁
3.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
10个阶段70年
著名新闻界人士评已故领导人
十月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综述
4.来自“左”和右的挑战
戈尔巴乔夫是“挥泪斩马谡”吗?
引人注目的论战
5.苏美领导人三次会晤
一场“人权战”——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苏联
地中海的波涛——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
无可奈何花落去——苏美领导人最后的一次峰会
6.别了,苏联!
“8·19事件”始末
红旗落地目击记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哈萨克纪行
震撼世界的1991年
从总统到平民——访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
(五)叶利钦时期
1.换了人间
心系俄罗斯
再访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乌克兰
2.庆祝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
郁金香花今开更红
俯首山向英雄致敬
《红场——伟大胜利的见证》
卫国战争老战士的珍贵回忆
他随同朱可夫元帅走完战争全程
3.社会百态
暗杀、暗杀、暗杀
倒卖军火的俄罗斯老妇人
俄罗斯人对奥姆真理教的反思
公园里的“核恐怖”事件
杜达耶夫家族布下疑团种种
俄罗斯的新行业——“包装”政治家
总统的女儿当上老爸的顾问
高稿酬丑闻扯出丘拜斯
“新俄罗斯人”面面观
4.“新沙皇鲍里斯”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俄罗斯总统选举记实
叶利钦心脏手术的前前后后
约旦国王侯赛因葬礼上的“不速之客”
(六)友谊常青
1.友谊是相互的奉献
2.特殊演员的不寻常演出
3.岁月无情人有情30年后重相逢
4.她始终眷恋着中国
附录一唐修哲文章补遗
1.那些城市的青春往事
2.我的“记者梦”和新华情
3.莫斯科分社的风风雨雨
4.“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驻外记者的座右铭
5.—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苏联解体的日日夜夜
6.迎奥运——忆我经历的体育报道
7.好稿是怎样诞生的?
8.试论转抄报刊言论如何添加背景材料
9.我在莫斯科见证中苏关系变化
10.普京面临考验
11.解读北约与俄罗斯的“新型关系”
12.从来没有的中苏大论战背后的是非曲直
附录二孙润玉文章补遗
1.列宁格勒散记
2.苏联报刊谈“瑞典模式”
3.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
4.谢瓦尔德纳泽现象
5.东山再起的盖达尔
附录三他已化作千缕微风去
文摘
版权页: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出于内政的需要,大幅度调整了对外政策,推动了裁军谈判,改善了同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关系。苏联采取的一系列主动行动已使东西方关系由对抗转向缓和。
马耳他会晤对国际缓和起了新的促进作用,已出现了结束二次大战后“冷战”的势头。戈尔巴乔夫在会谈结束后两国领导人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已从冷战时代转入一个新时代。布什也表示要为“结束军事对抗而共同努力”。
通过这次会晤,苏美各削减50%战略核武器条约已可望明年6月在华盛顿签署,欧洲裁减常规武器的谈判有可能在明年达成协议,禁止化学武器也有了达成协议的希望。军控谈判的进展将会使军备竞赛水平大大下降,国际缓和的势头将会继续。
这次马耳他会晤是在东欧一系列国家发生了重大政局变化的背景下举行的。西方对这一局势的变化感到高兴,力图利用局势进一步促使苏联和东欧向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这次苏美领导人会晤推动了东西方的接近。布什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西方盟国共同作出耐心的努力,并加强与苏合作,那么将实现持久和平,并把东西方关系变成持久合作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和东欧的变化加速了历史的进程,东西方正在“迎面走近”。
第二,会晤表明欧洲是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主战场。
二次大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东部。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对峙,共同体和经互会两大经济组织形成了两个相互隔开的经济实体,随着两大集团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变化,东方集团已处于劣势,西方集团以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显得“趾高气扬”。由于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上的缺点和执政党的失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正经受着新旧体制过渡时期的困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这一形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和平演变”的攻势。中国平息暴乱打掉了西方在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幻想,因此西方把注意力转向东欧,欧洲已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战场。
ISBN | 9787010165721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唐修哲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