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世泽——朱子传 978721107469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为往圣继绝学”,卓有建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居功至伟,被世人尊称为朱子。林文志编著的《大儒世泽(朱子传)》展现了朱熹的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热衷学术研究与传播的思想精神,让读者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朱熹。

作者简介

祝熹,福建省作协会员、南平市文史研究员、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福建文学》《福建乡土》《南方》《文史天地》等刊物。先后出版长篇人物传记《法医鼻祖·宋慈传》《蔡氏九儒》《大宋御史·廖刚传》。创作的朱子题材散文《云谷辨“欲”》《从寒泉出发》分别获福建省作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我心中的朱子”征文三等奖和福建省百花文艺研究会等部门举办的“胜日寻芳——走进朱子故里”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

目录

序章——儒道昌明
第一章辗转乱世,寓居五夫
乱世艰难,母子平安
随父辗转,幼年向学
离京城,回建州
环溪精舍
求学三先生,为学不自弃
道谦禅师
第二章进土及第,经时济世
洞房花烛,金榜题名
徽州故园
大道茫茫。何处下手
县学学官
同民安乐
道禅皆误,杜鹃声里初归儒
寓居九日山,开讲畏垒庵
拜师李侗
一边是困学,一边是天下
论“战”。面圣
布排战局,却只剩求和
第三章承继道统,构建理学
溯源北宋四子
湖湘之游
拼雪登衡山
天下社仓
倡明二程理学,政治生态却不乐观
庐墓之侧,修百代国史
寒泉著述——探求正知正见
朱吕之会,合编《近思录》
鹅湖之会
云谷山,天地之悟
五夫灵秀地
丧痛之下的论道、问道、卫道
第四章救世安民,大儒争锋
南康,信仰的重建
灾年自救
仁政,流言却说是暴政
理想国——白鹿洞书院
一个人的坚持
巡行浙东,抗天灾,治人祸
台州风云
才与德的较量
武夷精舍
王霸义利,英雄所见不同
无极太极,与陆氏兄弟争锋再起
第五章风寒渐起,立学考亭
学术之争被林栗引向了政治的歧途
为国上封事,为民行经界
办教育刻“四书”
回建阳——建新居,葬长子
朱子、辛弃疾、陈亮的错过
到潭州去
入京,内禅后的帝陵之议
天子的老师
考亭溪水平静,朝廷风云诡谲
劲风中的逐翁
生离死别
尾声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致政大夫
完成的和未能完成的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附录一朱子年谱简编
附录二朱子历朝褒封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为往圣继绝学”,卓有建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居功至伟,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为圣贤树碑立传,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由福建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南平市政协和武夷山市政协联手推出的《大儒世泽——朱子传》,历时两年,数易其稿;举多方之力,反复论证。编委会邀我为之作序,念成书不易,在翻阅书稿及有关资料后,掩卷遐思,勉力应允,权作读后札记。
朱子是福建的。他一生71载,除了9年在外为官、讲学外,其他时间大都在福建度过。据考,福建是朱子的出生地、成长地、终老地,福建能够孕育、成就朱子是个文化现象。福建在唐以前属于化外之地。它的过化中兴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原文化的四次南迁。“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而历史上入闽的四条通道,有三条是在闽北。中原人涌入,带来兴学之风,最具代表性的是“独先天下兴州学”。在浓郁学风的浸淫下,群贤辈出,蔚为大观。据资料统计,两宋合计28933名进士,福建占7144名,接近四分之一,排名全国第一。朱熹生逢其时,一生勤勉,是福建学子中的佼佼者,更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子也是中国的。朱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最主要的代表者,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第一人。“北孔南朱”,后人将孔子与朱子的师承学说相提并论。他不仅与时俱进地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而且构建了儒、佛、道融合的文化体系。创建朱子理学,所达到的深度、广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人能出其右;其著述之多,门类之广,多达2500余万字,在古代学人流传的典籍中首屈一指。其主要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诗集传》等成为新的重要儒学典籍,“天下之学皆朱子之书”。朱子理学是福建文化、南宋文化的突出标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子更是世界的。率先将朱子学说引入西方的是利玛窦。1593年,他翻译了“四书”,开启了“东学西渐”新时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启蒙思想家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孟德斯鸠等,都受到朱子学说的影响。诚如国外专家的评价:“在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熹的哲学体系。”1972年,毛泽东主席把《楚辞集注》作为国礼赠送给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其中对文化多样性的描述就引用了朱子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016年,南平市有关部门首次应邀到“联合国中文日”讲坛推介朱子文化。武夷山能够成功入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朱子在此生活、讲学40余年。朱子为武夷争光,武夷为朱子留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夷山定位为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的摇篮。“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1982年第一次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夏威夷举行。1993年在韩国汉城组建了“世界朱氏联合会”,如今会员遍布世界各地。朱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珍贵的一笔遗产,更是对世界文明最重要的一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迄今存留的文明,缘于中华文化延绵不绝、历久弥新;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间走完了西方强国300年的发展历程,也离不开数千年历史文化积聚的力量。由此更加印证,中国特色道路、理论和制度无不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从容和更加坚定地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文化自觉中传承文脉。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充分表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诸多有关朱子文化的提案。既有民进福建省委的《保护朱子文化遗存,打造福建文化品牌》,又有南平市省政协委员小组的《关于推动“朱子之路”融入“一带一路”,把朱子文化打造成国家级文化品牌的建议》,还有省政协委员的《关于让朱子文化之精华尽快活起来的建议》《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加快推进我省朱子文化品牌建设》等建议。尤其是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把《关于把朱子文化打造成福建文化第一品牌的建议》列为省政协重点提案,对朱子文化遗存的保护、朱子文化思想的传播、朱子文化品牌的建设都是很大的促进。这次由省、市、县三级政协组织联袂合作的《大儒世泽——朱子传》,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在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又进了一步,这必将在文脉流芳上留下一瓣馨香,在厚植文化土层上增添一杯黄土。
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前进需要集聚各方力量,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的软实力;既要有物质基础的展示,还要有文化符号的表达。而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又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有鉴于此,中共福建省委有关部门拟就了《福建朱子文化宣传纲要》,正在广泛地征求意见。政协文史资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协参政议政的一个特色品牌。因此,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应当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化复兴、朱子文化品牌建设的热潮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耕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于“古”而成于“今”。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朱子的思想不可避免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既不能苛求古人,也不能照单全收,而是应当将朱子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去伪存真、资政育人、启智立德,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重要的源泉。同时在传承和活化传统文化上,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增进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强,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后记

《大儒世泽——朱子传》经过四年的酝酿、创作、修改、编辑,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早在2012年,南平市就定下了《血脉——闽北十大历史名人传》丛书的征编规划,并马上着手筹备工作。结合2008年闽北日报、广播电视及大武夷新闻网开展的“闽北十大历史名人”评选活动,加上充分考虑各县(市、区)情况,提出十大历史名人建议名单,并提交市四届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研究通过。而后,向各县(市、区)发出征集作者的通知,同时登报征集作者,经过调查筛选,我们确定了十位作者,每位作者独立完成一位名人专辑的创作。名人所属的县(市、区)则作为联合出版方,负责名人传的创作工作。
《大儒世泽——朱子传》是其中特殊的一本,由福建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南平市委员会和政协武夷山市委员会联合编撰。为了把这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写好,必须搜集更多的素材和资料,查阅、核实史实。几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祝熹于2016年初完成了传记初稿的创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专门成立了由以下领导和学术同仁组成的顾问团: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陈向先,福建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陈维山,福建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凌冰,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照南,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南平市政协副主席林文志,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邦才,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朱茂男,福建省政协港区委员、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向,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朱杰人,厦门大学国学院教授朱人求,南平市政协秘书长陈育进,武夷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朱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品端,南平市朱子办副主任、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朱美珍,南平市台办罗小平,松溪县政协副主席吴孔宝,建阳区电视台记者、《朱熹传奇》作者黄家鹏,南平市政协文史学习委主任余玉平,福建师范大学徐涓博士等。他们对初稿进行了全面审阅,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
本书的出版工作,还得到了省、市政协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张昌平作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亲自审稿并作序;林文志副主席直接领导亲自审稿,并多次召开征编工作会;陈育进秘书长为此书的编撰出版提供了多方面保障。省政协和武夷山市政协作为联合编撰方,为书稿的问世做了大量的工作。祝熹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和增删。在此对上述帮助深为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第一章辗转乱世,寓居五夫
乱世艰难,母子平安
乱世。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在建州代理职官的朱松得到消息:一支金兵追击隆佑太后,穷追不舍,直入江西,攻犯建昌的同时,刀锋指向福建,传檄建州隔壁的邵武。朱松大惊,慌忙带着妻子祝五娘和家人迁往政和,寓居垄寺。宋王朝的最高领导人赵构被另一支金兵追赶,也在一路狂奔,扬州、瓜洲、镇江、常州、无锡、平江、秀州、杭州……
所幸金人北去,外患稍平。
然而喘息才定,内患又起。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初,龚仪的叛军在处州(今丽水)燃起一把熊熊大火后又长驱入闽,逼近政和,一时间,政和也不再平和。朱松买舟携家又迁往南剑州的尤溪,寓居南溪别墅。乱兵过尤溪,朱松一家简直无处可逃,只好躲到山中。一个月后.乱兵远去,朱松搀着有孕在身的祝五娘回到南溪别墅,略微安顿下来。
七月,建州瓯宁县(今属建瓯)回源洞的私盐贩范汝为起事,范汝为部众往来建州、南剑州,击败官军,四处横行……
在范汝为部众暂时没有侵扰尤溪的短暂沉寂中,嘹亮的啼哭声打破了南溪别墅的寂静。
九月十五日,祝五娘为朱松生下第三个儿子。朱松给孩子取名朱熹。栖栖遑遑,没有心思去大张旗鼓地庆贺,但家中添丁,洗三朝的仪式不能免除。九月十七日,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客人来了,孩子洗了浴,刮了胎毛,酒菜带着寡淡的喜气窜出厨房。
南溪别墅的主人郑安道也前来庆贺了。郑安道,号义斋。朱松到尤溪任县尉时,郑安道的儿子郑德与任尤溪县令。郑德与迷恋城南公山的雅致清幽,选址山麓,营建别墅。别墅依山傍水,青印溪欢唱着流过门前。因为别墅坐落在青印溪的南面,就称南溪别墅。青印溪北岸是尤溪县治,再不远,可以看到城北的玉釜山盈盈伫立,郑安道的宅院就在玉釜山下。
添丁的喜宴持续到夜幕降临。月亮升空,桂子飘香,菊花已应时怒放,婆娑的竹影摇曳在杯盏之间。良月夜,汤饼吃了,醇酒也喝了,此际诗兴大发,郑安道和众宾客起哄要主人朱松写诗。于是,朱松写下《洗儿二首》:
其一
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
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冠儒?
其二
举子三朝寿一壶,百年歌好笑掀须。
厌兵已识天公意,不忍回头更指渠。
战乱让人胸无大志,四处奔逃,为了活下来,朱松自己都疏懒了。少年时的赋诗作文,读经治史,立志屠龙之术,何等意气风发。曾以为学得满身文武艺就可贩给帝王家,现在却落得个四处流落的境地,他这堂堂七尺男儿无地自容啊。自己都越发慵懒了,哪还期盼儿子光耀门楣?内忧外患,兵来卒往,如此乱世,只怕儿子长大后只是个戍卒——“有子添丁助征戍”。
郑安道倒是乐天派,他吟出充满喜庆的句子,视界也比朱松高远,“渥洼无异种,丹穴岂凡胞”。郑安道且诗且歌,终于意兴阑珊、酒足饭饱,告别而去。朱松送这位老先生到青印溪畔,看着老先生拄杖戴月往城北而归。抬起头,天宇深蓝幽远,九月十七日那一轮金黄的月儿已挂到中天。
秋后的月色晶亮如霜,夜已凉。溪水流过平水滩。平水滩的水下有一块青印石。前些天,听人说平水滩的青印石露出水面了。相传唐代一位异僧过青印溪时留下一段偈语:“塔前青印见,家家亲笔砚。水流保安前,尤溪出状元。”先前,尤溪人不向学,从未有进士登科的,庆历年问,林积第一个登进士第。果然青石如印,露出水面。青印显现,难道真是有所暗示?
祝五娘临盆的前几天,一位术士路过,与朱松聊起阴阳吉凶,朱松便随口问起娘子腹中孩子的前程。术士说:“富也如此,贵也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孔夫子有异相,头形很奇怪,“首上圩顶”,四周高中间低。儿子的脸上长着七个痣,像北斗七星,难道和孔夫子一样有异相?
青印溪再往前流,汇入沈溪(后改称尤溪),潺潺谖谖,朱松给季子取了小名,就唤沈郎。还取了个小字,称季延:一来,沈溪出尤溪口后,不远是南剑州,南剑州曾称延平;二来,枚乘《七发》中有“沈沈援谖,蒲伏连延”的句子。沈郎是第三个儿子,称季延正合适。按沈郎在朱家族辈的排行又称五二郎。
且不管沈郎是夫子还是戍卒,辗转乱世,只要沈郎能平安快乐就好。
朱松转身步入书房,剪了烛花,回身展纸写信,他要给岳丈祝确回封信报平安了。醮笔,一丝不苟地写下:
松奉娘子幸安,小五娘九月十五日午时免娠,生男子,幸皆安乐……P7-9
ISBN9787211074693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