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认知治疗》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认知治疗概论
第一节认知与认知治疗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特点
第四节认知治疗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原则及适应症
第一节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原则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适应症
第三章埃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
第一节埃利斯生平
第二节理性情绪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理性情绪治疗的目标与步骤
第四章贝克的认知治疗
第一节贝克生平
第二节贝克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贝克认知治疗的目标、步骤
第四节贝克认知治疗与理性情绪治疗的比较
第五章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法
第一节梅肯鲍姆小传
第二节认知行为矫正法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行为改变过程
第六章杨德森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
第一节杨德森个人简介
第二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历史
第三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基本步骤
第五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理论评价
第七章认知团体治疗
第一节认知团体治疗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认知团体治疗的特点
第三节认知团体治疗的团体过程
第四节认知团体治疗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认知治疗的技术与应用
第一节认知技术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情绪技术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行为技术
第九章认知治疗的治疗过程
第一节认知治疗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实施过程
第十章认知治疗的会谈结构
第一节认知治疗的结构方法
第二节不同治疗阶段的治疗结构
第十一章认知治疗的评估
第一节诊断性评估
第二节治疗效果的评估
第三节治疗师自我能力评估
第四节影响治疗评估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常见心理障碍的认知治疗
第一节焦虑症的治疗
第二节抑郁症的认知治疗
第三节抑郁症自杀的心理危机干预
第四节强迫症的认知治疗
第十三章认知治疗评析
第一节认知治疗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贡献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局限
第十四章认知治疗的发展趋向
第一节认知治疗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认知治疗在中国的发展
附录工作表和清单
文摘
版权页:
第二,认知和情感、行为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保持三者的和谐统一。抑郁症被理解为情绪障碍、适应不良行为和负性认知互相影响并互相加强的恶性循环。正是这种恶性循环使抑郁症迁延不愈,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
第三,情绪障碍来访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歪曲正是来访者情绪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识别和矫正,来访者的情绪必将获得迅速改善。
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向来访者作出通俗易懂的说明,鼓励来访者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疑虑,不要求来访者完全掌握认知治疗原理,也不必要求来访者对治疗毫无保留,只要来访者觉得有一定道理,愿意试试,就可以达成治疗协议。
认知歪曲是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任何认知改变只能南来访者完成,而不能由外部强加,治疗师应说明来访者要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以“自助”的开放的态度参与治疗过程。治疗师告诉来访者:状态改变是可能的,只要来访者能学会识别和检验负性思维,并努力寻找比较现实的替代想法,采取行动打破情绪障碍和负性认知的恶性循环,情绪感觉必将获得改善。
已经有大量实验研究证实并支持贝克的一些主要论点,如已经证明情绪抑郁和非抑郁来访者之间在下列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对前途的期望、梦的内容、对想象情境的解释、认知功能的问卷调查评分。相关问卷有自动化思维问卷(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等。认知技术也已经显示对抑郁心境以及消极思维等有心理矫正作用。
贝克的病理心理学认知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偏执状态、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症的理论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根据贝克的理论假设: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
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我们理解认知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所激活;
3.治疗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既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程,又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以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
《认知治疗》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认知治疗概论
第一节认知与认知治疗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特点
第四节认知治疗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原则及适应症
第一节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原则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适应症
第三章埃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
第一节埃利斯生平
第二节理性情绪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理性情绪治疗的目标与步骤
第四章贝克的认知治疗
第一节贝克生平
第二节贝克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贝克认知治疗的目标、步骤
第四节贝克认知治疗与理性情绪治疗的比较
第五章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法
第一节梅肯鲍姆小传
第二节认知行为矫正法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行为改变过程
第六章杨德森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
第一节杨德森个人简介
第二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历史
第三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基本步骤
第五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理论评价
第七章认知团体治疗
第一节认知团体治疗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认知团体治疗的特点
第三节认知团体治疗的团体过程
第四节认知团体治疗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认知治疗的技术与应用
第一节认知技术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情绪技术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行为技术
第九章认知治疗的治疗过程
第一节认知治疗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实施过程
第十章认知治疗的会谈结构
第一节认知治疗的结构方法
第二节不同治疗阶段的治疗结构
第十一章认知治疗的评估
第一节诊断性评估
第二节治疗效果的评估
第三节治疗师自我能力评估
第四节影响治疗评估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常见心理障碍的认知治疗
第一节焦虑症的治疗
第二节抑郁症的认知治疗
第三节抑郁症自杀的心理危机干预
第四节强迫症的认知治疗
第十三章认知治疗评析
第一节认知治疗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贡献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局限
第十四章认知治疗的发展趋向
第一节认知治疗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认知治疗在中国的发展
附录工作表和清单
文摘
版权页:
第二,认知和情感、行为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保持三者的和谐统一。抑郁症被理解为情绪障碍、适应不良行为和负性认知互相影响并互相加强的恶性循环。正是这种恶性循环使抑郁症迁延不愈,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
第三,情绪障碍来访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歪曲正是来访者情绪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识别和矫正,来访者的情绪必将获得迅速改善。
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向来访者作出通俗易懂的说明,鼓励来访者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疑虑,不要求来访者完全掌握认知治疗原理,也不必要求来访者对治疗毫无保留,只要来访者觉得有一定道理,愿意试试,就可以达成治疗协议。
认知歪曲是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任何认知改变只能南来访者完成,而不能由外部强加,治疗师应说明来访者要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以“自助”的开放的态度参与治疗过程。治疗师告诉来访者:状态改变是可能的,只要来访者能学会识别和检验负性思维,并努力寻找比较现实的替代想法,采取行动打破情绪障碍和负性认知的恶性循环,情绪感觉必将获得改善。
已经有大量实验研究证实并支持贝克的一些主要论点,如已经证明情绪抑郁和非抑郁来访者之间在下列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对前途的期望、梦的内容、对想象情境的解释、认知功能的问卷调查评分。相关问卷有自动化思维问卷(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等。认知技术也已经显示对抑郁心境以及消极思维等有心理矫正作用。
贝克的病理心理学认知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偏执状态、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症的理论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根据贝克的理论假设: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
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我们理解认知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所激活;
3.治疗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既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程,又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以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
ISBN | 9787513108423 |
---|---|
出版社 | 开明出版社 |
作者 | 王昕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