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最后一年(全本) 978750979171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苏联的最后一年(全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罗伊·麦德维杰夫(Рой Медведев),男,生于1925年11月4日,格鲁吉亚梯比里斯城人,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劳动人民社会党主席之一。在长达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撰写了大量作品,一共出版40多本书,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社会、文学、哲学等众多领域,其中很多被译成英、法、意、日、汉、西等24种外国文字。其作品很早就被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发行,很受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欢迎。
王晓玉,译有《苏联的最后一年(增订再版)》、《苏联的最后一年(典藏版)》。
姚强,译有《苏联的最后一年(增订再版)》、《苏联的最后一年(典藏版)》等。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改革是如何开始的
第一章克里姆林宫以及老广场上的新面孔
新领袖
戈尔巴乔夫的首个班子
改革的主要环节——打击酗酒
1985~1986年的经济改革措施
“官本位革命”
打击“非劳动收入”
切尔诺贝利事故
1985~1986年的文化及意识形态
国际事务
第二章苏联1980年代的经济危机
1985~1987年经济形势的恶化
苏联经济中的两本以及多本账
苏联社会主义的整体危机
苏联经济以及社会制度中的某些失衡
居民的贫困
苏联金融危机的深化
1987~1988年的经济举措
苏联经济学研究的状况
第三章苏联和苏共政治危机的深化
释放政治犯
有关“新思维”的最初表述及举措
公开性政策和文化领域的变化
“非正式组织”运动
莫斯科的事态发展,叶利钦与苏共中央领导层的冲突
对党内反对派人士的平反
1988年3~4月改变意识形态方向的尝试
意识形态堤坝的决口
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
苏共中央领导层中的人事变动
外交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民族问题尖锐化
“改革督导者”
第二部分改革的失败。1989~1990年的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
第四章改革的失败
1989年,失去希望
戈尔巴乔夫的含糊意图
苏联人民代表选举
首届代表大会
政治反对派的形成
社会问题的激化与工人运动的开始
民族问题的激化
苏联军队的状况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苏联总统
鲍里斯·叶利钦——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
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退却及危机
党纪的松懈,苏共内部的意识形态及政治界线的划分
俄罗斯共产党的组建
第五章东欧苏维埃阵营的解体
东欧国家敲响的警钟
波兰的革命性改革
柏林墙的倒塌及德国的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
匈牙利的剧变
罗马尼亚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被推翻,保加利亚的变化
第三部分1991年,苏联的最后一年
第六章1991年,逼近崩溃
经济加速下滑
戈尔巴乔夫身边的新面孔
立陶宛危机
1991年头几个月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事关苏联命运的全民公决
自由落体般的国民经济
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
戈尔巴乔夫亲信中出现的分歧
与“七国”领导人在伦敦的会见
苏联共产党的状况
新奥加廖沃进程
第七章8月事件的幕后
福罗斯之谜
恐慌在莫斯科不断蔓延
《莫斯科新闻报》引爆了局势
1991年8月18日的福罗斯和莫斯科
“8·19”事件的意义、评价及不同观点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动的损失
第八章穷途末路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解散后的三天
苏联议会的最后日子(个人亲身的经历)
新奥加廖沃进程的失败
俄罗斯的反共浪潮
苏维埃联盟最后的日子
苏联的解体及西方的反应
第九章苏联解体的原因
几点初步看法
反俄罗斯的民族主义
俄罗斯的分离主义
冷战和西方施压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戈尔巴乔夫的作用
叶利钦与苏联的解体
苏联基础和承重结构的脆弱性
几点补充看法

序言

前言

早在1991年岁末,我便开始撰写此书。最近17年来,对它的创作一直未停,只是偶有中断。这本著作的个别章节曾以文章的形式,被刊登在报纸、杂志上,或是出版过单行本。它们不只在俄罗斯,也在中国发行过。中国对苏联最后数年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导致苏联、苏共解体的原因尤感兴趣。在这一版本中,我将上述所有材料汇总到一起,进行了重大的加工。对1985~1991年所发生的事件,我不仅是极为认真的,同时也是近距离的观察者。因此,此书不只是建立在文献以及事件亲历者浩如烟海的回忆录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包括我个人的印象、与当事人的会面及交谈。在描写和分析给我们过去生活带来如此重大改变的事件的过程当中,我尽可能地让自己做到客观。

文摘

版权页:

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上台之后,戈尔巴乔夫成为新总书记最信赖的人之一。1983年年底,他的职务及权力均得到提升。以他为中心,苏共中央的新书记、新委员团体逐步壮大起来,但它不是戈尔巴乔夫而是安德罗波夫本人打造起来的。在后者去世时,这个羽翼未丰的团体尚未做好治理国家及管理苏共的准备。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已经54岁了,但所有人都用“年轻”来形容他。他朝气蓬勃、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但已经不年轻了。列宁在40岁时就被称作“老头”,54岁时已经离世。作为政治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确稚嫩、缺乏经验。事实上,他只在国家的一个领域、一个地区拥有领导经验。1984年秋,他参观莫斯科近郊的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研究和生产中心,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生产火箭的超大型工厂。如此规模的企业,他先前从未见过。厂方决定在专门的大型展台上,给他演示对接过程。对接环节的设计师预先提醒戈尔巴乔夫,对接时可能产生巨响。因为厂方知道,倘若不提醒参观者,后者可能会惊慌失措。数个月后,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所有报纸上看到戈尔巴乔夫的巨幅肖像时都感到非常震惊。苏联以及苏共的领导人中,大概从来没有人像1985年3月时的戈尔巴乔夫一样默默无闻,不谙权力及治国之道。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来得过于轻松,然而,要将权力稳稳握在手中,对他而言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但当时他并未意识到,也没有想过这一点。
ISBN978750979171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罗伊·麦德维杰夫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