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陈芝敏、刘晨著的《韶华老人周天初》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周天初在1949年以后对浙江艺术教育和美术事业发展的贡献,也使周天初这位历史人物形象在大众脑海中鲜活起来。从1950年代初组织杭州市中等学校美术教研大组活动,到1952年发起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第一个山水画组织“国画山水写生组”,再到1962年组织“杭州书画研究社”,从参与筹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到出任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再到出任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副主席,周天初组织美术教研,组织美术社团,组织美术会展,在更高更宽广的平台上抒发着自己的美育情怀,奉献着自己的美育才干,丰富着自己的美育人生。
媒体推荐
周天初,浙江奉化人(1894-1970),居杭州。少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院,终身为图画教师。初擅西画,继学国画,能以自然为师而独创新风。老年犹作画不息,探索新的艺术境界。参与筹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出任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出任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副主席,周天初以其数十年艺术教坛的耕耘、认可的艺术造诣、结交广泛的艺术圈人脉和务实的社会活动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建国后浙江美术事业发展的核心组织者之一。本书是其传记,给后世留存下一个更为完整的周天初人生轮廓,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于周天初这位艺术教育前辈的印象。
目录
序一:周天初与他的时代轮廓
序二:今天想要读懂外公
第一章生平家世
第一节周天初生平
第二节周天初的父亲周世棠
第三节周天初的家庭
第二章求学之路
第一节沪上求学
第二节东瀛求学
第三章毕生侍教,桃李满园
第一节施教历程
第二节校史评价,同仁评说
第三节为人师表,德艺双馨
第四章设计筹建淞沪战役纪念塔
第一节杭州淞沪战役纪念塔背景
第二节杭州淞沪战役纪念塔的筹建
第三节建碑后续
第五章笔墨寄情,诗画会友
第一节周天初与郁达夫
第二节周天初与潘天寿
第三节筹建美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
第六章艺术情怀和造诣
第一节西泠印社复社
第二节殇情岁月,笔耕不止
第三节雁荡情结
第四节朋友遍天下
第五节书画常馨,弦音犹存
附录
附录一《周天初先生担任教席念五周年、执教杭师十六周年纪念册》缘起和序文
附录二回忆怀念篇
附录三周天初作品篇(部分画作、手稿、论文、诗剩)
附录四周天初主要经历年表
附录五参考文献和资料
后记
序言
今天想要读懂外公
外公在我们孙辈眼中一直是个慈祥的老人。20世纪50年代杭州师范学校他的学生都称其为周老夫子,其实那时他才五六十岁。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外公,瘦瘦高高挺拔的身子,瘦削的脸庞,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书时再加一副(带两副眼镜的特征有很多人记得),长长的下巴翘着,留着山羊胡子。郁达夫曾调侃我外公:“未出庭前三五步,下颌先到酒杯前。”他时常穿着的是对襟竖领的衬衣,冬天灰色的棉袍长到膝盖下。我孩童时的记忆中,外公经常外出,不是去上课、开会就是去参观,或者是画展、写生、会友。在家的时候总是在伏案看书、写字,还在旧报纸上练字。干干净净的书桌上,一旦铺开毡垫,打开砚盖,就是他写字作画的时候了,我们就会悄悄地退到楼梯口,蹑手蹑脚摸下楼去。父母不在杭州工作,是外公外婆陪着我和弟弟妹妹长大的。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正是学校停课胡闹阶段,外公的身体不断出现不良状况,晚上胆囊痛得直不起腰,我们几个小孩用毛竹躺椅抬着他去医院挂盐水。家里除了外婆,只有我们几个孩子,时时还有陌生人上门,对他设计筹建、刘开渠雕塑的杭州淞沪战役纪念塔问题进行逼问和调查,病榻上的老人苦不堪言。外公只要病情稍缓,依然坚持起床写写字看看书,拄着拐棍腰板也是笔挺的。直到1969年,我十七岁去黑龙江离开他们,他还给我写诗鼓励我在边疆好好工作,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我与外公的永别。
我原来觉得自己很了解外公,但直到我也过了花甲,确定要给他出书的时候,才发现对他的了解太少了。
外公去世45年后的现在,在失去他的大多同辈朋友,失去13箱蚁害书画,失去他的学生和朋友的联系方法的时候,我以微薄之力在网上搜索,去图书馆查阅,找他的学生和他当年的忘年之交进行采访,复印翻拍他送出或被拍卖的作品。……然后我查阅、浏览、“翻译”(草书或繁体)外公早年用纯熟的毛笔书法写下的诗词;看他的画作以及画上的题词,从中了解他的人生历程;听他的学生讲述他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才开始慢慢进入了他的思想、情感、艺术追求、教书育人的世界中去,才略略了解到外公做得最多的是教书育人的(美术)工作,交往最多的是艺术界朋友,同时他在书法、画画、诗词、音乐上都有相当的造诣,艺术让他的精神、情感得以抒发。
可是收集过程中发现,经过战争年代逃难搬迁、十年“文革”的多次折腾,资料流失许多,教学工具也未能保留。特别是我外公收藏的13箱画作在多年无暇打理后的1953年,发现被白蚁统统糟蹋了。如今能够找到熟悉他的人少,找到他遗留的东西更少。
非常感谢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收藏了杭州师范学校于1947年为周天初出版的纪念册。更要感谢谭启方、祝其乐、孔祥嘉、张厚植、罗迪光、柯秉铎、唐颖犀、孙多慈、章子琨、吴作求、唐兆祥、庄祖定、包容、汤鸿翥、唐光华、王敬五、邹士润、司琦、孙承志、余礼海、张威、徐曛、张荣清、杜春法、汤钧等25位同仁为纪念册发起并解囊出资,校长孔祥嘉亲自作序。纪念册为我外公留下了他中年时期的一些教学成绩、诗剩画作,更珍贵的是留下了周天初在那段艰苦历程中的真实足印和史料。
从一些画作的题词中,看到我外公对祖国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对杭州师范学校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对朋友的热心,对学生的尽责。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历史时代和对艺术家了解得不够,不少信息是凭当事人记忆口述的,所记载的事情难免会有偏颇。我还在努力地搜寻、了解、理解中,在修改完善中,还望读者批评指正,更期待了解周天初生平的朋友提供详实的内容。
陈芝敏
2015年10月18日
后记
陈芝敏
在周天初辞世46周年的今天,《韶华老人周天初》将要出版。《韶华老人周天初》最早是2005年因杭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收集现代与杭州有关系之文化名人史料的约稿,我第一次为外公撰写了《韶华老人周天初》一文,刊登在《耆英影事:现代文化名人与杭州》一书内。由于收集资料时间紧,很多经历无暇进一步考证,故尚未入文,而且因年代久远知情人凭记忆口述,在文章刊出后发现一些偏差,编辑在删减修改时亦有几处出错。所幸那时的采写抢住了10年时间,留下一些弥足珍贵的资料。10年过去了,又间闻外公的一些工作经历,偶尔又收集到他的一些诗文图画,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原文中有些述事和名称逐渐得到更为确凿的详情。为此,我有重写周天初传记的愿望,但因工作、生活总是忙忙碌碌,既没有提笔的勇气,也没有适当的机会。
在杭州师范大学邓晴南老师的推荐下,得到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陈星先生的首肯,他对周天初前辈有相当的了解并十分推崇,他还委派刘晨教授与我合作,让我有了信心。同时,杭州市民盟要做老盟员回顾的编辑,周天初也被推荐入选。在此机会的鼓励下,时不我待,历经艰辛,在诸多友人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终于重新编著了《韶华老人周天初》。
草稿初成,惶惶然担忧。一忧自己水平不够文字苍白,再忧周天初更多的经历和轶事无法详尽收集,随着时间流失、知情老人陆续故去,资料收集变得更为困难。
本人花甲已过,精力体力欠缺,在采集、挖掘、考证周天初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投入这项工作。为希望得到更翔实的资料,我与刘晨老师分头采集素材。我去了浙江图书馆、浙江档案馆、杭州图书馆、杭州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等地;采访了当年文联的领导,找到了当年西泠印社的篆刻、裱画老师,找到了那时杭州书画社的工作人员,听取了外公最后兼课学校学生的座谈……。伴随着疲劳和辛苦,外公的往事一幕幕清晰起来,虽不能全面,但点点滴滴也汇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喜怒哀乐的艺术家教育家的一生经历;同时也知道些许周天初父亲周世棠的生平,以及太公对周天初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点滴作用;更多地了解到周天初就学所处时代,正是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时期,了解到中国美育的先驱们,如何将科举时代中国美育的贫乏,开拓启蒙引进发展到现代美育的进步历程。周天初的一生,正是美育在人们思想和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并发挥积极作用的时期,他在美术教育和自我艺术修养追求中,成为这一时代的受益者也是其中的践行者。
此次编写过程虽有艰辛,却也时时有快乐、有收获。这些收获不光有新获知的兴奋、也有得到考证的欣喜,更有对原文事件的时间、名称曾经误传得以纠偏删减的心里踏实。下面我分别举几个例子:
新得知的事情有:
周天初父亲周世棠的经历。了解到祖辈的点滴经历,虽不能全面,却也增加了不少翔实的资料。浙江图书馆王丽萍女士帮助我找到了周世棠60岁时刊印的《甬正棠诗集》(民国十九年);本书作者之一的刘晨老师查到周世棠、孙海环1906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查到周天初1949在《浙江第一次全省美展纪念特刊》上发表的《希望》和《读罗两锋所作丁敬身先生像》等文章,让我了解到祖上的文化遗传和遗训,知道了周天初的父亲为科举私塾教育向学堂教育的过渡,办学堂,引进、翻译、审阅、出版教科书,在全国做图书发行,编地图集、历史教材、校阅矿物学教科书等,对新文化的传播贡献之大,理解了周天初对浙江美术发展心心念念之希望;也了解到周天初及其父亲周世棠在教育中之倾注,让我们后辈为之敬佩和尊重。
在细读《周天初先生担任教席念五周年、执教杭师十六周年纪念册》后,对周天初的经历有了更多详实的补充。
外公学生董也山、劳诚烈、吕仲华、吴丽丹、金轶强、胡炯炯、陈可、王月琴、金国光等人的座谈,钱立新、陈日唐先生等的回忆都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潘云鹤校长作为周天初的学生,为周天初题写了求是缘字词。
得到考证的事情有:
在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档案馆等处查到历史档案,为周天初的经历取得考证:如周天初在上海美术图画院(上海美专)的毕业名录、上海美专留学归国授课老师名单、国立艺专(中国美院)教职员工名单、国立英士大学周天初的课程目录、周天初获教育部和教育厅表彰资料、周世棠与孙表卿的新学会社出版的诸多图书等等。陈星先生给我寄来《东京美术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一书,让我了解了外公当初留学日本的背景、教师和毕业作品,同时他还赠予《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史的文献汇编》,给我提供了更加系统的参考资料。
得以纠偏删减的事情有:
《杭州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的朱馥生《我与潘韵先生的交往》有写:“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一行50人,由贺龙陪同访问杭州,周恩来专程来杭迎候并陪同参观梅家坞等地。在此期间,潘天寿、潘韵、周天初应邀合作绘制一幅《如花之盛万年常青》的巨幅国画,赠送给伏罗希洛夫。”(第26页)此事咸信在《毕生致力美术教育的周天初先生》一文中也有记述(邹士润、陈凤法记忆)。为了查找画作的照片,我去了浙江档案馆找到伏罗希洛夫来杭州的具体时间为1957年4月25日,再去浙江图书馆查到当天的报纸,不太清晰的画作旁边一行小字,注有潘天寿和潘韵的名字。虽失望,但即刻将周天初名字删除。事后得知为何会有传周天初,原来此事先是文联邀请潘天寿和周天初,而周天初知道潘韵绘大幅画的水平,他去请潘韵合作,所以周、潘双方家人回忆此事时都认为是潘天寿、潘韵、周天初三人合作。
另有几处对2005年杭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耆英影事:现代文化名人与杭州》书中《韶华老人周天初》一文内容的更正:一为西泠印社复社时,刘海粟画鹰祝贺,周天初写诗庆祝,而编辑校改时把两人的作品用逗号链接,误为一幅画中的题词,故而在此更正;二为20世纪50年代初组织成立“杭州市中等学校美术教研大组”,故对原文“杭州市中学生美术教研大组”作改错;三为解放初期周天初与潘天寿等8人成立的浙江山水画组织“国画创作小组”修正为“山水画写生小组”(出处为西湖国际美术家联谊会编《湖上学人——王伯敏》,远东文化艺术中心2013年1月版)。这要感谢俞连法先生将王伯敏《浙江20世纪下半叶山水画的回忆》资料提供给我,获得半个世纪前浙江山水画组织的活动情况和更为确切的名称。
本次撰写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合作者刘展教授为本书的付出。感谢潘崇辉老师对我的帮助、鼓励和提示。
感谢姜丹书先生的儿子姜书凯先生,给我鼓励并赠送姜丹书先生的《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等书,书中记载的我国近现代美术史料弥足珍贵,其中多处记载有周天初的足迹,对此作多有帮助。他还帮我找到外公给姜丹书先生的书信。对我影响的还有姜书凯先生的精神,他老年ft学电脑亲自打字,完成出版了父亲文集、诗集、画集的三个夙愿,目前七十多岁还笔耕不止撰写专业史书。
外公留下的诗作、画上的题词多为繁体且典故词语颇难阅读和理解。是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方爱龙教授抽出宝贵时间,给周天初题画诗剩作句读、繁体改简体并打印为横排版;是浙江省之江诗社常务理事连金法先生和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画院院长、书画家董也山先生给部分诗剩作了书面注释。杭州师范大学的劳诚烈教授在我们写作过程中,对诗词的典故解释亦给予很多帮助。因为有上述译者的相助(包括周天初自己的注释),方便理解并发现周天初的诗词即抒怀又纪事,起到了诗史的作用。诗里词间无不反映了周天初所处时期或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民风纪实、国家兴亡、师友情谊、教学体会、时局心境。诗词及其注释、记载,更是本书撰写查考之重要依据和来源。在此对上述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再次感谢浙江图书馆,是浙江图书馆古籍馆保存了民国十九年出版的我太外公周世棠的《甬正堂诗集》,保存了新学会社出版的166部书籍,保存了1908年周世棠与孙海环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保存了1947年杭州师范同仁为周天初集资编写的纪念册。纪念册为我外公留下了他中年时期的教学成绩、诗剩画作,更珍贵的是留下了周天初那段艰苦历程中的真实足印和史料。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宁波图书馆均保存了周世棠、孙海环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感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保存了近百年的周天初留学档案和毕业作品。
感谢杭州师范大学邓晴南老师,她对音乐教育家顾西林生平与教学研究书籍,帮助我更多了解外公所在师范学校美术音乐教育的状况以及学校避难时的境遇。外公和顾西林不仅私交很好,他们更是同校同一艺术学科的负责人,两人有很多相同的处境。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高宁先生提出的很多宝贵意见,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和旧照,帮助校改、补充了周世棠和周天初施教历程等章节,并应邀为本书作序。感谢潘天寿的外孙朱仁民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配以插图;感谢潘云鹤先生的题词;感谢包辰初、劳诚烈、董也山、金轶强、陈威遐、祝富荣先生等人撰写的回忆文章或所作之书画;感谢徐碧圭女士的宝贵回忆;更感谢已故朱琦先生、柳村先生、咸信先生生前对周天初所作的追忆。他们的支持为本书的完成和出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我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留在本书中的缺失与遗憾暂难补救,好在对周天初的研究已经开了头。我以《韶华老人周天初》的出版来告慰外公的在天之灵,作为他诞生121周年的纪念吧。
2016年4月于杭州
文摘
第一节周天初生平
周天初(1894—1970),浙江奉化人,号耕云,别号天衣居士,奉化诗人石虞先生之哲嗣。出生于耕读世家,其父为清末举人。周天初浙江第四中学毕业①,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16年毕业后经刘海粟推荐留校任教②。1918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习画,1923年毕业。1922年交付毕业作业提前学成回国③。先后在浙江省公立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大学)、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高级蚕丝学校、杭州高级中学等任教,1931年转入新创办的杭州师范学校任教(抗战时期曾合并为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加上留学前和退休后续任教时间,一生教书达40年。其间,1924年曾应沈定一之请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师范兼教西画1年半;1928年应林凤眠、潘天寿之请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院)任教8年,主要教授色彩学、透视学;1942年到1944年,在国立英士大学教西洋美术史、艺术解剖学、色彩学、透视学。他先后在国立英士大学、上海美专、上海艺专、上海东方艺术大学执教14年①。退休后特聘为杭州美专授书法。周天初初擅西画,继学国画,能以自然为师而独创新风,终身从事美术教育。②
1958年,周天初因病退休。退休后仍坚持写诗作画,并投身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和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的建设和筹划中。1968年春,不幸染上传染性黄疸肝炎,自谓“沉疴宿疾,不堪疲惫”。1969年9月写有《久病》七言四章,全诗达观豁脱,对前景充满希望。1970年10月27日逝世,享年76岁。生前曾任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副主席,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市民盟三届、四届、五届委员。
周天初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前辈之一,他毕生以培养美术教育人才为己任,从事美术教育40年,专一持恒,从未间断,即使战争时期也不例外。在美术教育事业上硕果累累,学生遍及浙江乃至全国的美术界、教育界。曾获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嘉奖。1947年,在杭州师范学校16周年校庆、周天初担任教席25周年和执教杭师16年之际,为纪念其为浙江美术教育所做之杰出贡献,由25名同仁共同倡议发起,集资出版《周天初先生担任教席念五周年、执教杭师十六周年纪念册》①。
1922年,周天初与丰子恺在杭州成立西湖画会。②1949年提议并参与策办浙江省第一届美展。1952年秋冬,周天初发起,与潘天寿、吴茀之等8人成立新中国建立后浙江国画山水的第一个组织,名为“国画山水写生组”③。1960年他配合杭州市文联与徐碧圭等人筹备成立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1961年他配合浙江省文联与朱琦一起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1962年他与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等人组织“杭州书画研究社”。
中青年时期,周天初即与郁达夫、林风眠、张宗祥、潘天寿、姜丹书、吴梦非、陈望道、常书鸿、许碧筠、缪祖同、崔东伯、孙志昆、郑晓沧、李季谷、顾西林、朱恒有、邹士润、钱君匋、马一浮等人交厚。社会活动繁多,晚年更是相交满天下。
周天初现存作品不多。他设计筹建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战争纪念塔,当时全名为“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杭州湖滨西湖边。画作有《鹳山图)×(鹰和蟹》《兔》《红泥小炉》《自画像浇水图》《日光回忆图)×(碧湖红叶图)×(白浪岛(碧湖))×(吴家塘水库)×(碧湖秋晚》《碧湖秋晚初冬)×(河口归渡》《后周堡(松阳)》《蝴蝶》《鸡冠峰(缙云仙都)》《乌桕》《石笋仙钟)×(水车》《仙都倪翁洞》《香橼》《月镜岩》等。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保存的《纪念册》中有画作和诗稿若干(诗稿中提及画作数十幅已不知去向),另有菊花写生手册及一些晚年诗稿。《山花烂漫》合作画赠送“杭州市文教卫生群英会”,更多的一些画作诗稿已被社会各界所珍藏。
周天初在美术教育岗位上育人无数;同时在组织美术教研,组织美术社团,组织美术会展,在更高更宽广的平台上抒发着自己的美育情怀,奉献着自己的美育才干,丰富着自己的美育人生;在艺术上擅诗文、能书画、喜三弦;性情上为人豪放、爱广交、勤助人,深得同仁尊敬,可以说,周天初以其数十年艺术教坛的耕耘、艺术造诣、结交广泛的艺术圈人脉和务实的社会活动能力,践行着他的美育人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美术事业发展的核心组织者之一。人称周老夫子。
P1-4
陈芝敏、刘晨著的《韶华老人周天初》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周天初在1949年以后对浙江艺术教育和美术事业发展的贡献,也使周天初这位历史人物形象在大众脑海中鲜活起来。从1950年代初组织杭州市中等学校美术教研大组活动,到1952年发起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第一个山水画组织“国画山水写生组”,再到1962年组织“杭州书画研究社”,从参与筹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到出任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再到出任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副主席,周天初组织美术教研,组织美术社团,组织美术会展,在更高更宽广的平台上抒发着自己的美育情怀,奉献着自己的美育才干,丰富着自己的美育人生。
媒体推荐
周天初,浙江奉化人(1894-1970),居杭州。少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院,终身为图画教师。初擅西画,继学国画,能以自然为师而独创新风。老年犹作画不息,探索新的艺术境界。参与筹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出任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出任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副主席,周天初以其数十年艺术教坛的耕耘、认可的艺术造诣、结交广泛的艺术圈人脉和务实的社会活动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建国后浙江美术事业发展的核心组织者之一。本书是其传记,给后世留存下一个更为完整的周天初人生轮廓,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于周天初这位艺术教育前辈的印象。
目录
序一:周天初与他的时代轮廓
序二:今天想要读懂外公
第一章生平家世
第一节周天初生平
第二节周天初的父亲周世棠
第三节周天初的家庭
第二章求学之路
第一节沪上求学
第二节东瀛求学
第三章毕生侍教,桃李满园
第一节施教历程
第二节校史评价,同仁评说
第三节为人师表,德艺双馨
第四章设计筹建淞沪战役纪念塔
第一节杭州淞沪战役纪念塔背景
第二节杭州淞沪战役纪念塔的筹建
第三节建碑后续
第五章笔墨寄情,诗画会友
第一节周天初与郁达夫
第二节周天初与潘天寿
第三节筹建美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
第六章艺术情怀和造诣
第一节西泠印社复社
第二节殇情岁月,笔耕不止
第三节雁荡情结
第四节朋友遍天下
第五节书画常馨,弦音犹存
附录
附录一《周天初先生担任教席念五周年、执教杭师十六周年纪念册》缘起和序文
附录二回忆怀念篇
附录三周天初作品篇(部分画作、手稿、论文、诗剩)
附录四周天初主要经历年表
附录五参考文献和资料
后记
序言
今天想要读懂外公
外公在我们孙辈眼中一直是个慈祥的老人。20世纪50年代杭州师范学校他的学生都称其为周老夫子,其实那时他才五六十岁。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外公,瘦瘦高高挺拔的身子,瘦削的脸庞,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书时再加一副(带两副眼镜的特征有很多人记得),长长的下巴翘着,留着山羊胡子。郁达夫曾调侃我外公:“未出庭前三五步,下颌先到酒杯前。”他时常穿着的是对襟竖领的衬衣,冬天灰色的棉袍长到膝盖下。我孩童时的记忆中,外公经常外出,不是去上课、开会就是去参观,或者是画展、写生、会友。在家的时候总是在伏案看书、写字,还在旧报纸上练字。干干净净的书桌上,一旦铺开毡垫,打开砚盖,就是他写字作画的时候了,我们就会悄悄地退到楼梯口,蹑手蹑脚摸下楼去。父母不在杭州工作,是外公外婆陪着我和弟弟妹妹长大的。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正是学校停课胡闹阶段,外公的身体不断出现不良状况,晚上胆囊痛得直不起腰,我们几个小孩用毛竹躺椅抬着他去医院挂盐水。家里除了外婆,只有我们几个孩子,时时还有陌生人上门,对他设计筹建、刘开渠雕塑的杭州淞沪战役纪念塔问题进行逼问和调查,病榻上的老人苦不堪言。外公只要病情稍缓,依然坚持起床写写字看看书,拄着拐棍腰板也是笔挺的。直到1969年,我十七岁去黑龙江离开他们,他还给我写诗鼓励我在边疆好好工作,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我与外公的永别。
我原来觉得自己很了解外公,但直到我也过了花甲,确定要给他出书的时候,才发现对他的了解太少了。
外公去世45年后的现在,在失去他的大多同辈朋友,失去13箱蚁害书画,失去他的学生和朋友的联系方法的时候,我以微薄之力在网上搜索,去图书馆查阅,找他的学生和他当年的忘年之交进行采访,复印翻拍他送出或被拍卖的作品。……然后我查阅、浏览、“翻译”(草书或繁体)外公早年用纯熟的毛笔书法写下的诗词;看他的画作以及画上的题词,从中了解他的人生历程;听他的学生讲述他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才开始慢慢进入了他的思想、情感、艺术追求、教书育人的世界中去,才略略了解到外公做得最多的是教书育人的(美术)工作,交往最多的是艺术界朋友,同时他在书法、画画、诗词、音乐上都有相当的造诣,艺术让他的精神、情感得以抒发。
可是收集过程中发现,经过战争年代逃难搬迁、十年“文革”的多次折腾,资料流失许多,教学工具也未能保留。特别是我外公收藏的13箱画作在多年无暇打理后的1953年,发现被白蚁统统糟蹋了。如今能够找到熟悉他的人少,找到他遗留的东西更少。
非常感谢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收藏了杭州师范学校于1947年为周天初出版的纪念册。更要感谢谭启方、祝其乐、孔祥嘉、张厚植、罗迪光、柯秉铎、唐颖犀、孙多慈、章子琨、吴作求、唐兆祥、庄祖定、包容、汤鸿翥、唐光华、王敬五、邹士润、司琦、孙承志、余礼海、张威、徐曛、张荣清、杜春法、汤钧等25位同仁为纪念册发起并解囊出资,校长孔祥嘉亲自作序。纪念册为我外公留下了他中年时期的一些教学成绩、诗剩画作,更珍贵的是留下了周天初在那段艰苦历程中的真实足印和史料。
从一些画作的题词中,看到我外公对祖国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对杭州师范学校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对朋友的热心,对学生的尽责。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历史时代和对艺术家了解得不够,不少信息是凭当事人记忆口述的,所记载的事情难免会有偏颇。我还在努力地搜寻、了解、理解中,在修改完善中,还望读者批评指正,更期待了解周天初生平的朋友提供详实的内容。
陈芝敏
2015年10月18日
后记
陈芝敏
在周天初辞世46周年的今天,《韶华老人周天初》将要出版。《韶华老人周天初》最早是2005年因杭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收集现代与杭州有关系之文化名人史料的约稿,我第一次为外公撰写了《韶华老人周天初》一文,刊登在《耆英影事:现代文化名人与杭州》一书内。由于收集资料时间紧,很多经历无暇进一步考证,故尚未入文,而且因年代久远知情人凭记忆口述,在文章刊出后发现一些偏差,编辑在删减修改时亦有几处出错。所幸那时的采写抢住了10年时间,留下一些弥足珍贵的资料。10年过去了,又间闻外公的一些工作经历,偶尔又收集到他的一些诗文图画,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原文中有些述事和名称逐渐得到更为确凿的详情。为此,我有重写周天初传记的愿望,但因工作、生活总是忙忙碌碌,既没有提笔的勇气,也没有适当的机会。
在杭州师范大学邓晴南老师的推荐下,得到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陈星先生的首肯,他对周天初前辈有相当的了解并十分推崇,他还委派刘晨教授与我合作,让我有了信心。同时,杭州市民盟要做老盟员回顾的编辑,周天初也被推荐入选。在此机会的鼓励下,时不我待,历经艰辛,在诸多友人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终于重新编著了《韶华老人周天初》。
草稿初成,惶惶然担忧。一忧自己水平不够文字苍白,再忧周天初更多的经历和轶事无法详尽收集,随着时间流失、知情老人陆续故去,资料收集变得更为困难。
本人花甲已过,精力体力欠缺,在采集、挖掘、考证周天初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投入这项工作。为希望得到更翔实的资料,我与刘晨老师分头采集素材。我去了浙江图书馆、浙江档案馆、杭州图书馆、杭州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等地;采访了当年文联的领导,找到了当年西泠印社的篆刻、裱画老师,找到了那时杭州书画社的工作人员,听取了外公最后兼课学校学生的座谈……。伴随着疲劳和辛苦,外公的往事一幕幕清晰起来,虽不能全面,但点点滴滴也汇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喜怒哀乐的艺术家教育家的一生经历;同时也知道些许周天初父亲周世棠的生平,以及太公对周天初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点滴作用;更多地了解到周天初就学所处时代,正是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时期,了解到中国美育的先驱们,如何将科举时代中国美育的贫乏,开拓启蒙引进发展到现代美育的进步历程。周天初的一生,正是美育在人们思想和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并发挥积极作用的时期,他在美术教育和自我艺术修养追求中,成为这一时代的受益者也是其中的践行者。
此次编写过程虽有艰辛,却也时时有快乐、有收获。这些收获不光有新获知的兴奋、也有得到考证的欣喜,更有对原文事件的时间、名称曾经误传得以纠偏删减的心里踏实。下面我分别举几个例子:
新得知的事情有:
周天初父亲周世棠的经历。了解到祖辈的点滴经历,虽不能全面,却也增加了不少翔实的资料。浙江图书馆王丽萍女士帮助我找到了周世棠60岁时刊印的《甬正棠诗集》(民国十九年);本书作者之一的刘晨老师查到周世棠、孙海环1906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查到周天初1949在《浙江第一次全省美展纪念特刊》上发表的《希望》和《读罗两锋所作丁敬身先生像》等文章,让我了解到祖上的文化遗传和遗训,知道了周天初的父亲为科举私塾教育向学堂教育的过渡,办学堂,引进、翻译、审阅、出版教科书,在全国做图书发行,编地图集、历史教材、校阅矿物学教科书等,对新文化的传播贡献之大,理解了周天初对浙江美术发展心心念念之希望;也了解到周天初及其父亲周世棠在教育中之倾注,让我们后辈为之敬佩和尊重。
在细读《周天初先生担任教席念五周年、执教杭师十六周年纪念册》后,对周天初的经历有了更多详实的补充。
外公学生董也山、劳诚烈、吕仲华、吴丽丹、金轶强、胡炯炯、陈可、王月琴、金国光等人的座谈,钱立新、陈日唐先生等的回忆都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潘云鹤校长作为周天初的学生,为周天初题写了求是缘字词。
得到考证的事情有:
在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档案馆等处查到历史档案,为周天初的经历取得考证:如周天初在上海美术图画院(上海美专)的毕业名录、上海美专留学归国授课老师名单、国立艺专(中国美院)教职员工名单、国立英士大学周天初的课程目录、周天初获教育部和教育厅表彰资料、周世棠与孙表卿的新学会社出版的诸多图书等等。陈星先生给我寄来《东京美术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一书,让我了解了外公当初留学日本的背景、教师和毕业作品,同时他还赠予《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史的文献汇编》,给我提供了更加系统的参考资料。
得以纠偏删减的事情有:
《杭州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的朱馥生《我与潘韵先生的交往》有写:“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一行50人,由贺龙陪同访问杭州,周恩来专程来杭迎候并陪同参观梅家坞等地。在此期间,潘天寿、潘韵、周天初应邀合作绘制一幅《如花之盛万年常青》的巨幅国画,赠送给伏罗希洛夫。”(第26页)此事咸信在《毕生致力美术教育的周天初先生》一文中也有记述(邹士润、陈凤法记忆)。为了查找画作的照片,我去了浙江档案馆找到伏罗希洛夫来杭州的具体时间为1957年4月25日,再去浙江图书馆查到当天的报纸,不太清晰的画作旁边一行小字,注有潘天寿和潘韵的名字。虽失望,但即刻将周天初名字删除。事后得知为何会有传周天初,原来此事先是文联邀请潘天寿和周天初,而周天初知道潘韵绘大幅画的水平,他去请潘韵合作,所以周、潘双方家人回忆此事时都认为是潘天寿、潘韵、周天初三人合作。
另有几处对2005年杭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耆英影事:现代文化名人与杭州》书中《韶华老人周天初》一文内容的更正:一为西泠印社复社时,刘海粟画鹰祝贺,周天初写诗庆祝,而编辑校改时把两人的作品用逗号链接,误为一幅画中的题词,故而在此更正;二为20世纪50年代初组织成立“杭州市中等学校美术教研大组”,故对原文“杭州市中学生美术教研大组”作改错;三为解放初期周天初与潘天寿等8人成立的浙江山水画组织“国画创作小组”修正为“山水画写生小组”(出处为西湖国际美术家联谊会编《湖上学人——王伯敏》,远东文化艺术中心2013年1月版)。这要感谢俞连法先生将王伯敏《浙江20世纪下半叶山水画的回忆》资料提供给我,获得半个世纪前浙江山水画组织的活动情况和更为确切的名称。
本次撰写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合作者刘展教授为本书的付出。感谢潘崇辉老师对我的帮助、鼓励和提示。
感谢姜丹书先生的儿子姜书凯先生,给我鼓励并赠送姜丹书先生的《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等书,书中记载的我国近现代美术史料弥足珍贵,其中多处记载有周天初的足迹,对此作多有帮助。他还帮我找到外公给姜丹书先生的书信。对我影响的还有姜书凯先生的精神,他老年ft学电脑亲自打字,完成出版了父亲文集、诗集、画集的三个夙愿,目前七十多岁还笔耕不止撰写专业史书。
外公留下的诗作、画上的题词多为繁体且典故词语颇难阅读和理解。是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方爱龙教授抽出宝贵时间,给周天初题画诗剩作句读、繁体改简体并打印为横排版;是浙江省之江诗社常务理事连金法先生和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画院院长、书画家董也山先生给部分诗剩作了书面注释。杭州师范大学的劳诚烈教授在我们写作过程中,对诗词的典故解释亦给予很多帮助。因为有上述译者的相助(包括周天初自己的注释),方便理解并发现周天初的诗词即抒怀又纪事,起到了诗史的作用。诗里词间无不反映了周天初所处时期或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民风纪实、国家兴亡、师友情谊、教学体会、时局心境。诗词及其注释、记载,更是本书撰写查考之重要依据和来源。在此对上述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再次感谢浙江图书馆,是浙江图书馆古籍馆保存了民国十九年出版的我太外公周世棠的《甬正堂诗集》,保存了新学会社出版的166部书籍,保存了1908年周世棠与孙海环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保存了1947年杭州师范同仁为周天初集资编写的纪念册。纪念册为我外公留下了他中年时期的教学成绩、诗剩画作,更珍贵的是留下了周天初那段艰苦历程中的真实足印和史料。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宁波图书馆均保存了周世棠、孙海环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感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保存了近百年的周天初留学档案和毕业作品。
感谢杭州师范大学邓晴南老师,她对音乐教育家顾西林生平与教学研究书籍,帮助我更多了解外公所在师范学校美术音乐教育的状况以及学校避难时的境遇。外公和顾西林不仅私交很好,他们更是同校同一艺术学科的负责人,两人有很多相同的处境。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高宁先生提出的很多宝贵意见,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和旧照,帮助校改、补充了周世棠和周天初施教历程等章节,并应邀为本书作序。感谢潘天寿的外孙朱仁民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配以插图;感谢潘云鹤先生的题词;感谢包辰初、劳诚烈、董也山、金轶强、陈威遐、祝富荣先生等人撰写的回忆文章或所作之书画;感谢徐碧圭女士的宝贵回忆;更感谢已故朱琦先生、柳村先生、咸信先生生前对周天初所作的追忆。他们的支持为本书的完成和出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我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留在本书中的缺失与遗憾暂难补救,好在对周天初的研究已经开了头。我以《韶华老人周天初》的出版来告慰外公的在天之灵,作为他诞生121周年的纪念吧。
2016年4月于杭州
文摘
第一节周天初生平
周天初(1894—1970),浙江奉化人,号耕云,别号天衣居士,奉化诗人石虞先生之哲嗣。出生于耕读世家,其父为清末举人。周天初浙江第四中学毕业①,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16年毕业后经刘海粟推荐留校任教②。1918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习画,1923年毕业。1922年交付毕业作业提前学成回国③。先后在浙江省公立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大学)、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高级蚕丝学校、杭州高级中学等任教,1931年转入新创办的杭州师范学校任教(抗战时期曾合并为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加上留学前和退休后续任教时间,一生教书达40年。其间,1924年曾应沈定一之请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师范兼教西画1年半;1928年应林凤眠、潘天寿之请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院)任教8年,主要教授色彩学、透视学;1942年到1944年,在国立英士大学教西洋美术史、艺术解剖学、色彩学、透视学。他先后在国立英士大学、上海美专、上海艺专、上海东方艺术大学执教14年①。退休后特聘为杭州美专授书法。周天初初擅西画,继学国画,能以自然为师而独创新风,终身从事美术教育。②
1958年,周天初因病退休。退休后仍坚持写诗作画,并投身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和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的建设和筹划中。1968年春,不幸染上传染性黄疸肝炎,自谓“沉疴宿疾,不堪疲惫”。1969年9月写有《久病》七言四章,全诗达观豁脱,对前景充满希望。1970年10月27日逝世,享年76岁。生前曾任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副主席,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市民盟三届、四届、五届委员。
周天初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前辈之一,他毕生以培养美术教育人才为己任,从事美术教育40年,专一持恒,从未间断,即使战争时期也不例外。在美术教育事业上硕果累累,学生遍及浙江乃至全国的美术界、教育界。曾获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嘉奖。1947年,在杭州师范学校16周年校庆、周天初担任教席25周年和执教杭师16年之际,为纪念其为浙江美术教育所做之杰出贡献,由25名同仁共同倡议发起,集资出版《周天初先生担任教席念五周年、执教杭师十六周年纪念册》①。
1922年,周天初与丰子恺在杭州成立西湖画会。②1949年提议并参与策办浙江省第一届美展。1952年秋冬,周天初发起,与潘天寿、吴茀之等8人成立新中国建立后浙江国画山水的第一个组织,名为“国画山水写生组”③。1960年他配合杭州市文联与徐碧圭等人筹备成立杭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1961年他配合浙江省文联与朱琦一起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1962年他与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等人组织“杭州书画研究社”。
中青年时期,周天初即与郁达夫、林风眠、张宗祥、潘天寿、姜丹书、吴梦非、陈望道、常书鸿、许碧筠、缪祖同、崔东伯、孙志昆、郑晓沧、李季谷、顾西林、朱恒有、邹士润、钱君匋、马一浮等人交厚。社会活动繁多,晚年更是相交满天下。
周天初现存作品不多。他设计筹建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战争纪念塔,当时全名为“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杭州湖滨西湖边。画作有《鹳山图)×(鹰和蟹》《兔》《红泥小炉》《自画像浇水图》《日光回忆图)×(碧湖红叶图)×(白浪岛(碧湖))×(吴家塘水库)×(碧湖秋晚》《碧湖秋晚初冬)×(河口归渡》《后周堡(松阳)》《蝴蝶》《鸡冠峰(缙云仙都)》《乌桕》《石笋仙钟)×(水车》《仙都倪翁洞》《香橼》《月镜岩》等。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保存的《纪念册》中有画作和诗稿若干(诗稿中提及画作数十幅已不知去向),另有菊花写生手册及一些晚年诗稿。《山花烂漫》合作画赠送“杭州市文教卫生群英会”,更多的一些画作诗稿已被社会各界所珍藏。
周天初在美术教育岗位上育人无数;同时在组织美术教研,组织美术社团,组织美术会展,在更高更宽广的平台上抒发着自己的美育情怀,奉献着自己的美育才干,丰富着自己的美育人生;在艺术上擅诗文、能书画、喜三弦;性情上为人豪放、爱广交、勤助人,深得同仁尊敬,可以说,周天初以其数十年艺术教坛的耕耘、艺术造诣、结交广泛的艺术圈人脉和务实的社会活动能力,践行着他的美育人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美术事业发展的核心组织者之一。人称周老夫子。
P1-4
| ISBN | 9787542657176 |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出版社 |
| 作者 | 陈芝敏 |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