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差异性社会共识理论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志红,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1995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政治伦理学。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
目录
导论在转型与变革中承认差异凝聚共识
第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动态及现状
第一节国外社会共识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及其现状
第二节我国关于社会共识问题的研究路径与现状
第二章差异性社会共识的理论现实及困境分析
第一节差异性社会共识的概念内涵及其差异性原理
第二节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下的差异性社会共识
第三节差异性社会共识的困境分析
第四节差异性共识的社会整合功能与实现方式
第三章西方寻求差异性价值共识的哲学方法论
第一节传统社会共识的一元价值论
第二节近代启蒙理性主义的知识论共识原则
第三节从一元向多元价值论的哲学方法论转向
第四章在差异中寻求共识: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第一节康德“理想与现实二分”的道义共识论
第二节黑格尔“理性与现实和解”的真理共识论
第三节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革命共识论
第五章统治阶级价值共识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共识形成
第二节莫斯卡的意识形态共识理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六章阶级冲突与共识的现代意识形态解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论”面临的挑战与重估
第二节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转型
第三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识的合理化策略
第七章差异性思维下马克思主义的多向度解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差异性思维
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差异性解读模式及其当代价值
第三节寻求差异性共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八章冲突与整合:走向中国特色差异性和谐共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转换与交往共识的价值原则
第二节革命与创新:中国现代性视野下改革发展观的转换
第三节东西方文化传统下和谐价值的差异性共识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青年黑格尔派在对现实社会的批评中,打着宗教批判的旗帜,事实上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在《论犹太人间题》这篇文章中,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等人所主张的“政治解放”的批判,揭示了鲍威尔所渴望的“解放”,所力争的宗教信仰平等、自由,看似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普遍原则,但实际上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是犹太人的问题。马克思说:“德国的犹太人渴望解放。他们渴望什么样的解放?公民的解放,政治解放。”鲍威尔力图将犹太人的宗教问题上升到“政治国家”的自由、平等等一般性、普遍性等公共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际上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自由、平等、解放等公共理性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已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即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这时候已经瓦解。但是这种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打着公共性或共同利益旗号的反封建、反神学思想解放运动在欧洲各个国家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仍然将自己打扮成公共领域公共性的DAI言人。实际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已转变成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德国作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较慢的国家,仍然处于普鲁士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但是受到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呈现不同于英、法、美等国家公共领域的新特征,这被马克思称为一种“时代的错乱”。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对鲍威尔犹太人问题的批判都揭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瓦解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时代的到来。因此,无论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供职时期的政论文章还是后来的这几篇文章都揭示了资产阶级公共性的虚假性,也揭示了公共知识精英学术思潮的幼稚、空洞、脱离实际和立场的转变。他主张用阶级意识、阶级革命代替原来的理性思辨的批判。
《差异性社会共识理论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志红,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1995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政治伦理学。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
目录
导论在转型与变革中承认差异凝聚共识
第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动态及现状
第一节国外社会共识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及其现状
第二节我国关于社会共识问题的研究路径与现状
第二章差异性社会共识的理论现实及困境分析
第一节差异性社会共识的概念内涵及其差异性原理
第二节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下的差异性社会共识
第三节差异性社会共识的困境分析
第四节差异性共识的社会整合功能与实现方式
第三章西方寻求差异性价值共识的哲学方法论
第一节传统社会共识的一元价值论
第二节近代启蒙理性主义的知识论共识原则
第三节从一元向多元价值论的哲学方法论转向
第四章在差异中寻求共识: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第一节康德“理想与现实二分”的道义共识论
第二节黑格尔“理性与现实和解”的真理共识论
第三节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革命共识论
第五章统治阶级价值共识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共识形成
第二节莫斯卡的意识形态共识理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六章阶级冲突与共识的现代意识形态解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论”面临的挑战与重估
第二节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转型
第三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识的合理化策略
第七章差异性思维下马克思主义的多向度解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差异性思维
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差异性解读模式及其当代价值
第三节寻求差异性共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八章冲突与整合:走向中国特色差异性和谐共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转换与交往共识的价值原则
第二节革命与创新:中国现代性视野下改革发展观的转换
第三节东西方文化传统下和谐价值的差异性共识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青年黑格尔派在对现实社会的批评中,打着宗教批判的旗帜,事实上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在《论犹太人间题》这篇文章中,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等人所主张的“政治解放”的批判,揭示了鲍威尔所渴望的“解放”,所力争的宗教信仰平等、自由,看似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普遍原则,但实际上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是犹太人的问题。马克思说:“德国的犹太人渴望解放。他们渴望什么样的解放?公民的解放,政治解放。”鲍威尔力图将犹太人的宗教问题上升到“政治国家”的自由、平等等一般性、普遍性等公共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际上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自由、平等、解放等公共理性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已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即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这时候已经瓦解。但是这种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打着公共性或共同利益旗号的反封建、反神学思想解放运动在欧洲各个国家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仍然将自己打扮成公共领域公共性的DAI言人。实际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已转变成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德国作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较慢的国家,仍然处于普鲁士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但是受到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呈现不同于英、法、美等国家公共领域的新特征,这被马克思称为一种“时代的错乱”。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对鲍威尔犹太人问题的批判都揭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瓦解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时代的到来。因此,无论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供职时期的政论文章还是后来的这几篇文章都揭示了资产阶级公共性的虚假性,也揭示了公共知识精英学术思潮的幼稚、空洞、脱离实际和立场的转变。他主张用阶级意识、阶级革命代替原来的理性思辨的批判。
ISBN | 9787520100458,7520100456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王志红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