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之源 978781126930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王学之源》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卷一王阳明谪黔诗文
一、谪黔诗词
二、谪黔文章
卷二黔东地区阳明文化遗迹
一、驿站
二、书院
卷三贵阳市区阳明文化遗迹
一、行踪遗迹
二、书院祠亭
卷四修文县阳明文化遗迹
一、驿站
二、阳明文化遗迹
卷五水西地区阳明文化遗迹
一、文化遗址
二、祠堂书院
卷六黔中王学研究
一、黔中阳明文化史实考
二、研究概况及活动
三、阳明文化节及研讨会贺函致辞
四、王阳明龙场故事
五、贵州出版阳明文化书籍
卷七碑记摩崖
一、贵阳阳明文化碑记
二、龙场阳明文化碑记
三、黔东黔西阳明文化碑记
四、阳明洞摩崖碑刻
卷八游记祝词
一、信札游记
二、祭祀祝词
卷九咏颂诗联
一、咏颂诗词
二、赞颂楹联
附:王阳明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仙人洞景区是由三清殿、三官殿、来仙洞、仙灯洞、八仙洞等组成。来仙洞为一天然洞穴,洞前是百丈高悬崖峭壁,岩壁间有数处摩崖石刻,此洞遇见阴雨天气,时有烈风呼啸而出,四周群山互相响应,犹如铜鼓震天,所以又称为铜鼓山。山状如雄狮回首,山顶可环视贵阳全貌。来仙洞则位于山腰,在形状似狮嘴的崖壁中,相传唐代时八仙曾栖息此洞中,故而得名来仙洞。此处景点有三清殿、三官殿、舍身岩、会仙桥等景观。沿岩壁凿有小道直上山顶来仙洞,远看小径如挂在山壁上长蛇,蔚为壮观。王阳明曾两次浏览栖霞山和来仙洞,赋有《栖霞山》《来仙洞》《游来仙洞早发道中》三首诗,描绘此间景色,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铜鼓山上旧有武侯祠,但弘治末年己被毁坏。正德末年,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将南门外的旧圣寿寺改为武侯祠,御史席春、副使刘瓒作有记。嘉靖《贵州通志》祠祀上,载有巡按御史王杏作《武侯祠》诗:“殊方通道是谁功,汉相威灵望眼中。八阵风云布时雨,七擒牛马壮秋风。豆笾远垒溪苹绿,灯火幽祠夕照红。千载孤负独凛烈,口碑时听蜀山翁。”但在万历《贵州通志·艺文》上,记载《谒武侯祠》诗为王阳明作,这是万历《贵州通志》记错了。
南霁云祠
南霁云祠又名忠义宫、黑神庙,位于贵阳市中心大十字南边,始建于元朝,为纪念唐朝安史之乱时保卫睢阳而战死的南霁云将军而建。南霁云后代有人在贵州为官,行善政,百姓欲立祠奉祀,后人推辞不肯接受,请改立其祖先南霁云将军。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修;景泰二年(1451),贵州按察使王宪上疏请于朝廷,遂赐匾额“忠烈”,改建时更名为“忠烈宫”;正德元年(1506)重修。
清康熙十二年(1673)时暴雨,致使忠烈宫正殿毁损,遂复建;乾隆中、后期又两次重修;道光中期时扩建;光绪中期再次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革新派人士黄干夫等借用忠烈宫的部分房屋创办“算学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更名为“达德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达德学校;民国二十五年(1936),曾作为贵山民众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作为南明区政府礼堂。20世纪90年代,贵阳市人民政府拨款,按照原貌进行全面维修。2003年时,把当年供奉南霁云的忠烈宫正殿改为为达德戏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正德四年(1509)10月,王阳明主讲贵阳文明书院时,曾游南霁云祠,赋有《南霁云祠》诗一首,诗中颂扬了唐代忠臣南霁云的忠勇行为和卓著功绩,生动地描绘了黔中百姓在祠中祭祀的景象。
ISBN9787811269307
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德俊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