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书中对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并容易被忽视的营养问题以及部分门诊病例等一一进行解读,从点滴小事出发,让更多的人了解营养,重视营养,避开营养雷区。这本书没有采用以往营养类科普书籍的模式,而是在协和医院营养科医生手记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漫画形式呈现出来,所以读者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更加乐意去阅读!
名人推荐
此书以一个临床营养科医生的身份,捡起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落下的营养碎片,从科学的角度更正了一些常见的营养误区。而更加可贵的是,小到与日常行为有关的营养问题,大到临床中遇到的重大疾病营养问题,作者都以故事漫画的方式轻松地表达出来。
——李兆萍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医学教授
这本书由协和医院陈伟教授主编,中国医促会营养分会协助,与绝大多数同类书籍相比,在专业性上更有保障;内容上,涵盖了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漫画的形式,以生动的人物、贴合生活的场景,将一个个复杂的营养知识点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小故事讲述出来。这本书好读、好玩儿,读者又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饮食健康理念,消除很多常见的困惑和误解,诚挚向大家推荐!
——顾中一 知名营养师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
作者简介
陈伟
男,1972年生。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负责临床会诊、基础工作。1995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营养系, 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担任营养医师工作,2004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内科硕士学位,2007年获卫生部副主任医师资格。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分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健康管理学组组员,参加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撰写科普书籍近二十部,从事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大众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
目录
一关于食物选择的误区
1食物越精细越好?
2“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你信吗?
3“食物相克”真的存在吗?
4吃饭有主食就够了?
5喝汤最滋补,好过吃肉?
6营养强化食品,吃还是不吃?
7有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安全,*好不吃?
8有机食品最健康?
9不爱吃蔬菜,可以用水果替代?
10孕期要大补特补才能保证营养充足?
二关于谷类食物的营养误区
1大米、面粉越白越好?
2吃主食会发胖?
三关于蔬菜的营养误区
1吃土豆容易胖?
2蔬菜的营养价值和颜色无关?
3薯类含淀粉高,当菜吃比当饭吃好?
4吃维生素片可以代替蔬菜?
5荤菜比蔬菜更有营养?
四关于水果的营养误区
1烂水果削掉腐烂部分,还可以吃?
2西瓜解暑,夏天多吃无妨?
3水果榨汁喝比直接吃更有营养?
4只吃水果能减肥吗?
五关于牛奶和奶制品的营养误区
1脱脂牛奶无脂肪且有营养,可以当水喝?
2喝牛奶会致癌?
3现挤的牛奶无污染,无添加剂,可以直接饮用?
4儿童牛奶比普通牛奶对孩子更有营养?
5患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注定与奶无缘?要完全放弃吃奶和奶制品?
六关于大豆和豆制品的营养误Ⅸ
1豆腐菠菜同吃不利于健康?
2豆浆可以代替牛奶?
3生豆浆煮开就安全了?
4豆制品营养高,人人都可以吃?
5不辨豆腐好坏,认为在哪买都一样?
6豌豆、青豆、黄豆都是大豆?
七关于鱼和海鲜的营养误区
1鱼和其他肉食营养差不多?
2烤鱼片和鱼松都可以代替鱼肉?
3低脂肪的螃蟹可以多吃?
八关于禽畜肉的误Ⅸ
1究竟是吃白肉好,还是红肉好?
2动物内脏胆固醇高,如狼似虎?
3香肠、腊肉好吃,可您知道到底该怎么吃吗?
4有钱难买老来瘦?
5胖,都是因为爱吃肉?
九关于蛋类的营养误区
1蛋黄胆固醇高,只吃蛋白?
2产妇坐月子,鸡蛋吃得越多越好?
3鲜嫩的“溏心蛋”好吃更营养?
十关于油、盐、酱、醋等调味品的营养误区
1植物油哪种都一样?
2蜂蜜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肥?
3红糖补血效果好,产妇坐月子可多吃?
4对“看不见油”的食物,不加限制?
5味精、鸡精、蘑菇精,都是“妖精”吗?
6甜味的食品不含盐?
十一关于饮用水、饮料的营养误区
1矿泉水含有容易被人体吸收的矿物盐,那就只喝它?
2山泉水无污染,更甘甜?能直接喝吗?
3不爱喝白水,可以用饮料代替?
十二关于饮酒的营养误区
1多喝葡萄酒有益身体健康?
2喝酒虽伤身,但“解酒药”可以解酒保肝?
3服药期间可以饮酒吗?
十三关于坚果和零食的营养误区
1零食没营养,孩子应该敬而远之?
2坚果能量高,不吃为妙?
3“非油炸”零食更健康?
4全麦杂粮饼干很健康,可以代表主食?
十四关于食品安全的营养误区
1别让“当家菜”成为健康杀手!
2雾霾的食疗秘方:吃黑木耳清肺?
3常吃烧烤、熏制食品真的致癌吗?
后记259
序言
营养误区何其多
为何对于营养会有如此多的误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已非遥不可及,健康长寿也成为多数人的期望。然而,当大家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改善健康的营养处方时,却发现关于营养有如此多的不确定结论,如此多的谣传与误区。从绿豆到泥鳅,从攻击牛奶到扔掉蛋黄……网络与电视上充斥着“酵素、纳豆、黑蜂胶、诺丽果”等各种名词,一个个神话诞生又破灭,不禁有人呼吁,何时能还“营养”一个科学真相。
今天的营养科学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营养研究的缺陷和局限性,也使这个领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结论,这也是导致营养建议让人无所适从的最大原因。例如,西红柿究竟是抗癌的还是致癌的,酒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好处……这种矛盾和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人们对食物和营养健康的了解总是一片模糊。这其中有几方面原因,需要广大读者了解,以便更好地了解营养的知识,减少困惑,避免上当。
(1)科学的问题总要通过科学研究获取准确答案,然而对于营养学中的大多数重要问题,却很难通过目前的科学实验方法获得答案。比如,我们很难通过让一组人一生只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另一组人则只吃培根和炸鸡,来推断哪一类膳食更容易让人得癌症或心脏病,哪部分人的寿命更短,哪部分人的皱纹更多,哪部分人更聪明之类的结论。营养对健康的影响,往往都是长期的、慢性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2)营养常常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研究中很难被屏蔽。比如想了解大量吃红肉的人和大量吃鱼的人会有什么差异,其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无法完全屏蔽这两组人群可能存在的很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都会导致健康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3)人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食物也具有多样性。以色列科学家近期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一周时间内持续追踪800 多名受试者,监控他们的血糖水平,观察不同的人对相同食物的反应,结果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食物,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食物的反应差异也很大,这表明一些统一的膳食建议即使对于个体来说实用价值也很有限。
当然,您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全世界的营养研究人员正在尽可能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以期获得一些验证性的结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知道孕妇缺少叶酸会引起新生儿缺陷,我们知道摄入大量反式脂肪酸对心脏有害,我们同样也知道喝太多含糖饮料会提高患糖尿病和脂肪肝的风险。在“吃”这件事情上,真正的研究者都不会说一定要吃某种特定食物或完全不吃某种食物,他们不会去宣称某种特定的水果、蔬菜或肉类具备健康功效,只是简单地建议某一种膳食结构可能是健康的。而这些语句却经常被媒体断章取义,也常常被“保健品商业推广”所利用,久而久之,谣言和误区就产生了。
其实,目前公认的通用健康膳食结构都是多食用蔬菜、水果、全麦食品、低脂或脱脂奶制品、海产品、豆类和坚果;适量饮酒(成年人),少食红肉和加工肉类,少食用添加糖的食品和精制谷物。我们只需要学习科学知识,擦亮眼睛,不迷信、不盲从,便能够平心静气地走向健康长寿。
陈伟 北京协和医院
重视营养,任重道远
2014 年夏天,我从美国完成医学营养本科学业回国后,有幸进入北京协和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科实习,成为一名实习营养医生。实习第一天跟随陈伟大夫接诊时,我被在科室外排队等候的人数震撼到了,这里的就诊人数要远远多于其他临床科室。这种场面是我在过去几年里没有见到过的。这足以反映国内百姓对营养的重视,对科学饮食探知欲的加深。
起初,因为中美两国在饮食、生活、环境、人群体质及营养知识体系上巨大的差异,我一度无法融入到国内营养学的大环境中。在跟诊过程中,对于咨询者的每一类健康问题的营养解决方案我都充满了疑问,懵懵懂懂。于是,我就将每次跟诊时有意思的病例与陈主任给出的方案以及当天接诊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这也是我从医以来最珍贵的记忆。渐渐地,我对营养知识在国内人群中的运用逐渐得心应手,这让我不禁感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可以这样被多元化地运用到实践中的,更加感叹我们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每次接诊时对营养充满热情的人数之多,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将这宝贵的资源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让更多有营养疑问的人们从中受益呢?这也就成为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同时,从与前来进行营养咨询的人们的交流中,更加注意到,大家对营养问题的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咨询者中不乏因为新闻媒体宣传而对营养产生误解的人,也有很多对网络谣言深信不疑或是忽略某些关键性营养问题的人,当然还有对多种疾病共存的复杂性营养问题的众多疑问。因此,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对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并容易被忽视的营养问题以及部分门诊病例等进行解读,从点滴小事出发,让更多的人了解营养,重视营养,避开营养雷区。这本书没有采用以往营养类科普书籍的模式,而是在我原来手记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漫画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我相信读者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更加乐意去阅读!
在这里,感谢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陈伟老师以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还有所有帮助完成这本书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帮助和对营养的热情,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健康和营养,谢谢!
刘姿君(君仔)
2016 年3 月13 日午夜于美国纽约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书中对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并容易被忽视的营养问题以及部分门诊病例等一一进行解读,从点滴小事出发,让更多的人了解营养,重视营养,避开营养雷区。这本书没有采用以往营养类科普书籍的模式,而是在协和医院营养科医生手记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漫画形式呈现出来,所以读者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更加乐意去阅读!
名人推荐
此书以一个临床营养科医生的身份,捡起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落下的营养碎片,从科学的角度更正了一些常见的营养误区。而更加可贵的是,小到与日常行为有关的营养问题,大到临床中遇到的重大疾病营养问题,作者都以故事漫画的方式轻松地表达出来。
——李兆萍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医学教授
这本书由协和医院陈伟教授主编,中国医促会营养分会协助,与绝大多数同类书籍相比,在专业性上更有保障;内容上,涵盖了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漫画的形式,以生动的人物、贴合生活的场景,将一个个复杂的营养知识点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小故事讲述出来。这本书好读、好玩儿,读者又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饮食健康理念,消除很多常见的困惑和误解,诚挚向大家推荐!
——顾中一 知名营养师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
作者简介
陈伟
男,1972年生。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负责临床会诊、基础工作。1995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营养系, 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担任营养医师工作,2004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内科硕士学位,2007年获卫生部副主任医师资格。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分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健康管理学组组员,参加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撰写科普书籍近二十部,从事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大众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
目录
一关于食物选择的误区
1食物越精细越好?
2“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你信吗?
3“食物相克”真的存在吗?
4吃饭有主食就够了?
5喝汤最滋补,好过吃肉?
6营养强化食品,吃还是不吃?
7有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安全,*好不吃?
8有机食品最健康?
9不爱吃蔬菜,可以用水果替代?
10孕期要大补特补才能保证营养充足?
二关于谷类食物的营养误区
1大米、面粉越白越好?
2吃主食会发胖?
三关于蔬菜的营养误区
1吃土豆容易胖?
2蔬菜的营养价值和颜色无关?
3薯类含淀粉高,当菜吃比当饭吃好?
4吃维生素片可以代替蔬菜?
5荤菜比蔬菜更有营养?
四关于水果的营养误区
1烂水果削掉腐烂部分,还可以吃?
2西瓜解暑,夏天多吃无妨?
3水果榨汁喝比直接吃更有营养?
4只吃水果能减肥吗?
五关于牛奶和奶制品的营养误区
1脱脂牛奶无脂肪且有营养,可以当水喝?
2喝牛奶会致癌?
3现挤的牛奶无污染,无添加剂,可以直接饮用?
4儿童牛奶比普通牛奶对孩子更有营养?
5患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注定与奶无缘?要完全放弃吃奶和奶制品?
六关于大豆和豆制品的营养误Ⅸ
1豆腐菠菜同吃不利于健康?
2豆浆可以代替牛奶?
3生豆浆煮开就安全了?
4豆制品营养高,人人都可以吃?
5不辨豆腐好坏,认为在哪买都一样?
6豌豆、青豆、黄豆都是大豆?
七关于鱼和海鲜的营养误区
1鱼和其他肉食营养差不多?
2烤鱼片和鱼松都可以代替鱼肉?
3低脂肪的螃蟹可以多吃?
八关于禽畜肉的误Ⅸ
1究竟是吃白肉好,还是红肉好?
2动物内脏胆固醇高,如狼似虎?
3香肠、腊肉好吃,可您知道到底该怎么吃吗?
4有钱难买老来瘦?
5胖,都是因为爱吃肉?
九关于蛋类的营养误区
1蛋黄胆固醇高,只吃蛋白?
2产妇坐月子,鸡蛋吃得越多越好?
3鲜嫩的“溏心蛋”好吃更营养?
十关于油、盐、酱、醋等调味品的营养误区
1植物油哪种都一样?
2蜂蜜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肥?
3红糖补血效果好,产妇坐月子可多吃?
4对“看不见油”的食物,不加限制?
5味精、鸡精、蘑菇精,都是“妖精”吗?
6甜味的食品不含盐?
十一关于饮用水、饮料的营养误区
1矿泉水含有容易被人体吸收的矿物盐,那就只喝它?
2山泉水无污染,更甘甜?能直接喝吗?
3不爱喝白水,可以用饮料代替?
十二关于饮酒的营养误区
1多喝葡萄酒有益身体健康?
2喝酒虽伤身,但“解酒药”可以解酒保肝?
3服药期间可以饮酒吗?
十三关于坚果和零食的营养误区
1零食没营养,孩子应该敬而远之?
2坚果能量高,不吃为妙?
3“非油炸”零食更健康?
4全麦杂粮饼干很健康,可以代表主食?
十四关于食品安全的营养误区
1别让“当家菜”成为健康杀手!
2雾霾的食疗秘方:吃黑木耳清肺?
3常吃烧烤、熏制食品真的致癌吗?
后记259
序言
营养误区何其多
为何对于营养会有如此多的误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已非遥不可及,健康长寿也成为多数人的期望。然而,当大家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改善健康的营养处方时,却发现关于营养有如此多的不确定结论,如此多的谣传与误区。从绿豆到泥鳅,从攻击牛奶到扔掉蛋黄……网络与电视上充斥着“酵素、纳豆、黑蜂胶、诺丽果”等各种名词,一个个神话诞生又破灭,不禁有人呼吁,何时能还“营养”一个科学真相。
今天的营养科学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营养研究的缺陷和局限性,也使这个领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结论,这也是导致营养建议让人无所适从的最大原因。例如,西红柿究竟是抗癌的还是致癌的,酒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好处……这种矛盾和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人们对食物和营养健康的了解总是一片模糊。这其中有几方面原因,需要广大读者了解,以便更好地了解营养的知识,减少困惑,避免上当。
(1)科学的问题总要通过科学研究获取准确答案,然而对于营养学中的大多数重要问题,却很难通过目前的科学实验方法获得答案。比如,我们很难通过让一组人一生只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另一组人则只吃培根和炸鸡,来推断哪一类膳食更容易让人得癌症或心脏病,哪部分人的寿命更短,哪部分人的皱纹更多,哪部分人更聪明之类的结论。营养对健康的影响,往往都是长期的、慢性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2)营养常常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研究中很难被屏蔽。比如想了解大量吃红肉的人和大量吃鱼的人会有什么差异,其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无法完全屏蔽这两组人群可能存在的很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都会导致健康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3)人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食物也具有多样性。以色列科学家近期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一周时间内持续追踪800 多名受试者,监控他们的血糖水平,观察不同的人对相同食物的反应,结果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食物,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食物的反应差异也很大,这表明一些统一的膳食建议即使对于个体来说实用价值也很有限。
当然,您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全世界的营养研究人员正在尽可能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以期获得一些验证性的结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知道孕妇缺少叶酸会引起新生儿缺陷,我们知道摄入大量反式脂肪酸对心脏有害,我们同样也知道喝太多含糖饮料会提高患糖尿病和脂肪肝的风险。在“吃”这件事情上,真正的研究者都不会说一定要吃某种特定食物或完全不吃某种食物,他们不会去宣称某种特定的水果、蔬菜或肉类具备健康功效,只是简单地建议某一种膳食结构可能是健康的。而这些语句却经常被媒体断章取义,也常常被“保健品商业推广”所利用,久而久之,谣言和误区就产生了。
其实,目前公认的通用健康膳食结构都是多食用蔬菜、水果、全麦食品、低脂或脱脂奶制品、海产品、豆类和坚果;适量饮酒(成年人),少食红肉和加工肉类,少食用添加糖的食品和精制谷物。我们只需要学习科学知识,擦亮眼睛,不迷信、不盲从,便能够平心静气地走向健康长寿。
陈伟 北京协和医院
重视营养,任重道远
2014 年夏天,我从美国完成医学营养本科学业回国后,有幸进入北京协和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科实习,成为一名实习营养医生。实习第一天跟随陈伟大夫接诊时,我被在科室外排队等候的人数震撼到了,这里的就诊人数要远远多于其他临床科室。这种场面是我在过去几年里没有见到过的。这足以反映国内百姓对营养的重视,对科学饮食探知欲的加深。
起初,因为中美两国在饮食、生活、环境、人群体质及营养知识体系上巨大的差异,我一度无法融入到国内营养学的大环境中。在跟诊过程中,对于咨询者的每一类健康问题的营养解决方案我都充满了疑问,懵懵懂懂。于是,我就将每次跟诊时有意思的病例与陈主任给出的方案以及当天接诊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这也是我从医以来最珍贵的记忆。渐渐地,我对营养知识在国内人群中的运用逐渐得心应手,这让我不禁感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可以这样被多元化地运用到实践中的,更加感叹我们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每次接诊时对营养充满热情的人数之多,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将这宝贵的资源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让更多有营养疑问的人们从中受益呢?这也就成为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同时,从与前来进行营养咨询的人们的交流中,更加注意到,大家对营养问题的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咨询者中不乏因为新闻媒体宣传而对营养产生误解的人,也有很多对网络谣言深信不疑或是忽略某些关键性营养问题的人,当然还有对多种疾病共存的复杂性营养问题的众多疑问。因此,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对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并容易被忽视的营养问题以及部分门诊病例等进行解读,从点滴小事出发,让更多的人了解营养,重视营养,避开营养雷区。这本书没有采用以往营养类科普书籍的模式,而是在我原来手记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漫画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我相信读者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更加乐意去阅读!
在这里,感谢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陈伟老师以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还有所有帮助完成这本书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帮助和对营养的热情,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健康和营养,谢谢!
刘姿君(君仔)
2016 年3 月13 日午夜于美国纽约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ISBN | 9787121300301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