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悲歌:太原保卫战 978730718883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关山悲歌:太原保卫战》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胡博,自幼爱好阅读历史和军事图书;战史研习者和作者,尤擅抗战史的写作,曾在海峡两岸公开发表抗战史方面的著述多种。

目录

序表里山河
第一章太原城内
第二章太原的命运
第三章傅家军与日军
第四章保卫计划出台
第五章计划不容更改
第六章太原城防
第七章日军逼近
第八章孤立的守军
第九章初战城郊
第十章劝降闹剧
第十一章炸弹厂的激战一
第十二章东北角的危机一
第十三章东北角缺口的争夺
第十四章混乱之夜
第十五章傅作义逃跑了?
第十六章城北、城西战事
第十七章东北角和城东战事
第十八章失守
第十九章突围
第二十章败退的洪流
第二十一章三位上将的心思
第二十二章战平遥
第二十三章吕梁山上
第二十四章东阳关告急
第二十五章韩侯岭
第二十六章最后的“反攻太原”
第二十七章铁蹄下的太原
第二十八章光复太原
鸣谢
主要参考资料

序言

表里山河
每当提到山西,“表里山河”这个来自《左传》的词汇都会穿越时间浮现出来。两千年来,人们似乎没有找到过更准确的评价来代替。太行山脉隔绝了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只留太行八径作为通道;黄河自西南两面环绕山西,东岸则有吕梁山脉雄峙,自古便是易守难攻的地区。山西北部虽然门户较为开阔,也有内外两道长城可做依托。民国以来历次军阀混战之中,还没有哪支军队能攻入山西腹地搅个天翻地覆。
20世纪工业化进入山西最明显的标志是铁路,特别是从大同经太原抵达蒲州风陵渡的同蒲铁路,成为纵贯山西南北的干线,连通了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与运城盆地,为军队在省内的调动提供极大的便利。只要控制同蒲铁路,便可将南方的部队和物资向北源源输送,依托太行山打击纵贯华北平原的动脉平汉铁路。可以说,如果想打通平汉铁路,必须打通同蒲铁路。
其实,同蒲铁路并未真正抵达大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同蒲铁路还有8公里便能从十里河南岸连接大同城。这天,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在日记里写下“恨敌骄”:已过九一八,今日卢沟桥,我未现代化,国中任敌骄。言语中不无事业未竟的感叹。
卢沟桥事变后,中日间局势的变化远非九一八可比。7月3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称“自从九一八以后,我们愈忍耐退让,他们愈凶横压迫,得寸进尺,了无止境,到了今日,我们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了。我们要全国一致起来与倭寇拼个他死我活!”次日,阎锡山准备动身前往南京参加军事会议,并在日记中写下“扶病南行参国计,但求此去不空回”。
几天的会议让阎锡山感慨良多。8月4日的日记说“国家事太大,误下补救难,卅年当国者,罪尤实难宽”,6日说“我骄奢淫逸,消耗数十年。日本则励精图治,积蓄数十年。我不得已而抗战,何能说有无把握”。但局势的变化已经不容得从“有无把握”上衡量了。8月7日,蒋介石、汪精卫及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召集五院院长、行政院各部部长、军委会各部门长官和阎锡山、白崇禧、刘湘、何健、余汉谋等地方实力派代表召开国防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战和问题,做出最后决定——“战争是最后的决心,我方方针照原定方针进行,进退迟速之间由中央作主,何时战亦由中央决定,各省与中央取一致进行,无异言异心”。蒋介石日记中的记载更加简明“决定主战”。
就在同一天,日本“中国驻屯军”也做出了占领平津地区之后的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席卷察哈尔省,进入山西省北部及绥远地区”。8月8日,阎锡山飞返太原,当日的日记只有六个字“决计易——定策难”。
局势的变化已经不容得阎锡山再仔细定策了。抗战初期出版的《中国抗战地理》一书中,作者许卓山评价山西“进可以攻,则平汉线的敌军不敢长驱直下;退可以守,则华北的军事重心仍能保存”。但是,已经决定入侵山西北部的日军中国驻屯军以重兵向南口进犯,关东军也出兵进犯张家口。8月26日,南口、张家口同时陷落,日军开始南进山西。8月28日,阎锡山亲自前往太和岭口督战,试图在大同进行决战,但仓促间部队未能集中,只得匆匆放弃。许卓山评论“南口是察南的门户,同时也可说是晋北的前线。南口不守,察南完结,而晋北的天镇、高阳以至大同,当然也保不住了”。随后,阎锡山又组织部队在平型关准备会战,但因日军攻占茹越口、繁峙,守军交通线被切断,集中在平型关当面的部队被迫继续南撤。阎锡山在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撤兵令下意凄凉,指挥杂军愧无方,原由平行复南口,孰意茹越殡鉴堂(注:鉴堂指第203旅少将旅长梁鉴堂,他在茹越口与日军作战时阵亡)”。
10月初,阎锡山依托五台山和宁武山区,以同蒲铁路沿线的忻口为中心,组织起新的防御阵线,迎战日军的攻势,为时一个月的忻口会战就此爆发。与此同时,日军也不再把目标限定于山西省北部。10月1日,新成立的日军华北方面军接到来自东京的“敕命”,“着以一部进行山西北部作战,攻占太原”。
一场大战未息,又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涿州的规模要比太原小很多,毕竟一个是省会大城,一个只是县城。涿州攻方的实力,奉军5万余人,而且都是精锐,装备也是当时各路军阀部队中的佼佼者。但与日军相比,作战模式却有很大差别。奉军一开始是抱着轻敌的态度进攻的,而且是分批分散着进攻,并没有重点目标,这为守军争取了不少时日。等到奉军知道守军的厉害并调重炮、战车支持时,战事已经过去了近一半时间。
当时参与进攻的奉军炮兵火力,可以
说已经超过日军一个师团的炮兵编成了。但是奉军的炮兵十分迷信,对于晋军炮兵用来作为观测的两座佛寺塔迟迟不愿摧毁,反使晋军炮兵能够准确地集中火力压制奉军冲锋的步兵。此外,奉使用来掩护步兵进攻的战车质量着实差劲,有的甚至被鸟枪射击观察孔的方式解决了。后来经过了解,这些战车都是法国提供的次货。奉军屡攻涿州不下,想到了通过挖掘地道爆破城墙的办法,结果又被守军查知并予以破坏。时间一长,不仅进攻的部队士气低迷,就连各级部队长也都开始“消极怠工”了。反观晋军,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依然团结一致拼死抵抗。如此种种,都为傅作义守涿州创造了条件。
ISBN9787307188839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