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修订版)(第3版) 978755029290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毫不过时的恶俗批判开山之作 揭穿装腔者、小资控的实用指南

媒体推荐

凭借非凡的才智和对虚伪的敏锐嗅觉,保罗?福塞尔以小短文的形式,精准地分析并揭露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种种恶俗事物。
——《出版人周刊》

保罗?福塞尔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评论并非都是讽刺,虽然经常被形容为“冷嘲热讽”,事实上,他的批判背后有着深切的关怀和悲悯。
——《卫报》

保罗?福塞尔是观点尖锐的文学学者、文化评论家,是影响力巨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具备写出博大精深又有趣的作品的才能,还敢于触犯一些势利的话题,比如等级、服饰、美国文化的愚蠢化等等。
——《纽约时报》

保罗?福塞尔是继托斯丹?凡勃伦和H.L.门肯之后目光最为锐利的美国评论家……他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愚蠢,还能令读者捧腹大笑。
——《芝加哥论坛报》

福塞尔真正谴责的,是人们在等级上的不安全感、愚蠢和褊狭……他既研究了恶俗影响下无知的大众文化,又以这本极为有趣的书,为美国丧失的魅力唱了一曲挽歌。
——《柯克斯评论》

作者简介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作家、文化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修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福塞尔的写作题材宽泛,包涵18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美国等级制度评论、战争记忆等。福塞尔在1975年所著的《“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 佳非虚构类图书”。

目录

推荐序
第一篇何为恶俗?
第二篇恶俗的日常事物
第三篇恶俗的大众传媒
第四篇恶俗的精神生活
第五篇一种想法
致谢
出版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恶俗银行
既然所有银行都已经拿自己的尊严换取了名声,并像恶俗世界的所有创造者一样热衷于吵吵嚷嚷的虚假广告,那他们就都是恶俗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很少有人能抵挡银行近乎于欺骗的赢利建议,比如万事达信用卡的账单会告诉客户只要偿还一部分欠款就可以了,以及银行多么喜欢你云云。容易轻信的人,以及在准确阅读艰深文本方面未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因此就会不知不觉被拖进18%利息率的大阴谋中。
恶俗银行喜欢像对待无产者、被赞助者或动物那样对待他们的顾客,强迫他们进入一个标明“入口在这里”,并用绳子隔开的空间。这些人在里头乱成一团,直到排在队伍前面的人终于挤到柜员的窗口,拥挤才会结束。即便你的钱在他们那儿存了50年,恶俗银行也从不知道你是谁,每次都还要费力地放大缩微胶片来检查你的签名,以此侮辱你一把。过去的银行看起来像大理石神殿,或宏伟的圣公会教堂。现在,它们看上去更像是由假装友好的家庭妇女们经营的中下等汽车旅馆办公室,对于你究竟是何许人,他们仍然一无所知。最上乘的恶俗银行能让你听到亨德尔或莫扎特的音乐,最下等的则让你听《让世界停下来,我要下车!》,或者《一步登天》(见“恶俗音乐”)。恶俗银行从不兑换外汇,并抗拒所有略微超出常规的业务,不论国际业务还是国内业务。
恶俗物品
一些物品恶俗得如此明显,以致它们立刻就被中产阶级拥抱住了。那些仅仅只是糟糕的物品(比如摆放在电视机上的大力水手石膏像),就只能博得下层人士的欢心。要想拥有恶俗物品,你就必须将自己看成相当特别且富有魅力的人。一件能令此类人兴奋的物品是希腊渔夫帽。上了年纪的中产阶级男士钟爱这种帽子,他们总想打扮得年轻、有教养且潇洒。
ISBN9787550292901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保罗?福塞尔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