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修订版)(第3版) 978755029291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精确而剌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媒体推荐

他的目的就是要冒犯大众……他成功了,用他源源不断的机智和善意的恶毒。
——《泰晤士报》

狡猾而又富消遣性……在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指南中,福塞尔先生的书显然是最全面的一本,同时也是最机智的书之一……在观察美国人的行为举止、习俗和文化品味方面,他的目光犀利得令人畏惧。
——《纽约时报》

悄然的震撼……保罗?福塞尔以他的丰富、密集、富于洞见和批判性使你不得不爱不释手地在一个晚上读完这本书,并且还满怀乐趣。
——《旧金山纪事报》

机智、挑剔、富于启发性……极为令人惊异并常常辛辣尖刻……福塞尔击中了要害……极富挑动性。
——《芝加哥太阳报》

一本少见的好书……丰富的历史向度、敏锐的洞察力、刺骨的滑稽,投向美国等级社会的一线强光。
——合众国际社

这本书的独到和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无处不在的格调区分。
——《中国青年报》

格调——有时候,品味是一个人过去、现在生活的全部展现,你是谁,你就有怎样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脱,说也说不清。
——《世界时装之苑》

正如人们曾经谈论“媚俗”、“品味”一样,《格调》出版后又开始流行一个词语——格调。
——《文汇报》

这是一本极好玩的书。
——《新周刊》

《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北京青年报》

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看看别人的生活状态和群体特征,也许我们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想想生活趣味的多种可能。
——《时尚》

作者简介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作家、文化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修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福塞尔的写作题材宽泛,包涵18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美国等级制度评论、战争记忆等。福塞尔在1975年所著的《“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 佳非虚构类图书”。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篇敏感话题
第二篇解剖等级
第三篇以貌取人
第四篇住房
第五篇消费、休闲和摆设
第六篇精神生活
第七篇“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第八篇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第九篇冲破常规的另类
第十篇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中译本第1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中译本第2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出版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社交活动中,上层贫民一律守时不误,迟到二十来分钟是等级更高的标志。如果你打算在酒吧估测一位男人的等级地位,不妨找个借口与他聊聊,直到他摸出自己的钱夹,上层贫民的钱夹总是鼓鼓囊囊的,里头不光有妻女儿孙的快照,以备酒后展示一番直至被感伤情绪淹没,更有各类让人留恋的纸张纪念品,比如重要的体育比赛门票票根、信件,以及其他一些能随时掏出来“证明”什么的文件。百分之百的上层贫民钱夹,上面一定绑着一根宽宽的橡皮筋。
贫民阶层人士无一例外地对广告和商标抱有高度的敬意。了解这些东西,你就能够展示聪明和时髦,同时将自己与广告商品的成功联系在一起。热天喝一听包装醒目的可口可乐,并不单单是为解渴消热,还意味着你与比你优越的人们——可口可乐公司——以及你的邻居分享一种公认的成功模式,他们还会认为你的举动是地道的美国化,简直妙不可言。约翰·布鲁克斯发现,纽约地铁车厢里的涂鸦作者会在任何地方涂鸦,但几乎不碰广告牌,“似乎这些创作者尊重社会的这一方面:广告”。
菲利浦·罗斯所著的一本书里的主人公索菲亚·波特诺,一直在中产阶级和上层贫民之间徘徊。若说她那措辞强烈的自我夸耀是中产阶级式的,她对广告商标的尊敬和对物价的敏感则很有上层贫民的味道。她在谈到黑人女佣时对儿子说:“只有我一个人对她那么好。只有我一个人给了她整整一罐金枪鱼作午饭。我说的可不是那些不值钱的破烂玩意儿,阿历克斯,我说的可是优质的,被称为‘海中鸡肉’的那种……四毛九两罐。”以“蓝领妇女”为主要目标的《真实故事》杂志(True Story),向它的广告商们信誓旦旦地承诺,这本杂志的读者“对商标最最忠贞不贰”,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如果你是一位上层贫民,你所做的一切正是这个商业社会要求你必须做的。
在西南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欣然表示接受,以避“精英主义”之嫌),上层贫民阶层家庭最流行的晚间娱乐活动是去洗车行洗车,并顺便在回家的路上光顾一下当地的连锁食品超市,也可以去看冰上表演,招牌上写的是:“太空邦尼虫”。
ISBN9787550292918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保罗?福塞尔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