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透视从普通人到高端产业领军者的心路历程
寻找从创业者到成绩企业家的成长密码
中国开发区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创业训练、产业经营、员工进阶实用枕边书
青少年推荐阅读:看前辈如何从基层走上高级管理岗位
媒体推荐
“因你而亦”——亦庄因你而不同
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古中国如此,现中国如此,北京和北京亦庄更是如此。亦庄贤者云集,亦庄将这些贤者称之为“亦麒麟”人才,是因为这里的人才土壤特别,亦庄也因此而不同。为了让这个不同固化成文化,于是,这套《因你而亦》的系列丛书问世了。
成功的人和鲜活的事一旦跃然纸上,也就成了可以千古流传的文化,文化不仅可以激励人、鼓舞人,还可以鞭策那些创造奇迹的人才创造出更大、更令人激动的奇迹,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也是亦庄的魅力。
回想起来,很感慨。短短25个年头,在北京东南一隅已然聚集起25.8万名的人才队伍,光高端人才就有9000人,其中留学海归人员3300人、院士20人、“亦麒麟”人才530名(包括63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和117名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了不起的人才,这些管理者和经营者,合力打造出了四大知名品牌产业群——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也助力了亦庄制造向亦庄创造的转变,支撑了亦庄技术创新主阵地的建设。
北京亦庄始终重视创新,始终重视并爱惜人才,“亦者,大也”,体现北京亦庄以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姿态召唤各类人才到亦庄创新创业。所以亦庄开发区才聚集了北京市三分之一的“千人计划”人才和七分之一的“海聚工程人才”。正走在建设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示范区(市级人才特区)的路上。
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北京奔驰为龙头的高端汽车产业集群、以拜耳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SMC、ABB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以GE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
在每一个产业集群的背后,都有一个很好的人才群;在每一个人才群的背后,都有为人才尽心服务的一帮人。始终秉持着真诚、热情、积极的态度充分尊重、诚挚对待每一位很好人才,在生活上关怀,在事业上支持,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唱响了“亦麒麟”品牌,这就是亦庄。
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大局下,北京亦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若要在亦庄这片热土上创造更大的奇迹、铸就新的辉煌,必须再聚八方人才,牢记“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兴,则事业旺”。
《因你而亦》就是亦庄因你而不同,每一个在亦庄打拼的人才都是功臣,每一个要来亦庄的人才都是未来的功臣。这套丛书不仅会记录一批批建设亦庄的高端人才,而且会记录一代代延展亦庄内涵、改变亦庄面貌的各界精英,才会把亦庄的独特文化传承下去。
人才总是把梦想变成现实!
作者简介
杜芳山西乡宁人,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进入经济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为科技新闻部记者。作品曾多次荣获全国人大环资委、农业部、水利部、中科院、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新闻奖,个人获评经济日报社记者岗位能手。
佘惠敏湖北鄂州人,清华大学新闻学硕士,2003年进入经济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为科技新闻部主任记者。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人大新闻奖、科技好新闻等奖项,曾获“2013年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多次获评经济日报年度十佳记者。
林火灿福建安溪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进入经济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为主任记者。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报道,连续多年获评经济日报社十佳记者,第24届、25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目录
序麒麟人才,绽放精彩………………曹凤岐\1
前言“因你而亦”——亦庄因你而不同\5
王阳:阳光产业里的阳光人生\1
作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和苦读奋进留学生涯的人,王阳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并且幸运的由来和祖国的培育、改革和飞速发展密切相关,回报祖国是理所应当。回国后,他的目标很简单,希望能为国内生物创新药做贡献,至少做出一个能治病救人的、在全球销售的、中国公司生产的生物创新药,不管是蛋白、抗体还是疫苗。
胡邵京:在抗癌新药研发路上勇往直前\13
病人对科研人员哀求的目光,让胡邵京深深体会到了人对生命的渴望,他经常跟身边的研究人员感慨:得到病人的认可,让病人的生命尽可能延长,使他们获益,是对科研人员最至高无上的褒奖。
张兴民:让“中国版”创新药造福人类\23
作为一名创业者,张兴民志向远大。他想创办的是一个真正的创新药制药企业,为老百姓提供廉价又高效的创新药物。创新药物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创新药从项目设立到被药监部门批准上市是一个漫长、高风险、高投入的过程,在国外,一般需要8~10年研发周期和约1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
章华始:乐章最华彩的部分已开始\35
回国创业,让他发现更新了自我。在国外,他只做技术;在国内,除了做技术,还要做公司高管,还要和投资人谈融资,这不仅锻炼了他的管理能力,而且让他成为一个企业家,企业家就是这样炼成的。
刘国旭:在中国点亮最美“芯光”\47
时光荏苒,一晃就在异国他乡漂泊了20年。虽然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子女双全,刘国旭却始终心有缺憾。“那时我在美国知名企业做到中高层,年薪不菲,经济宽裕,孩子能进私立中学;但自己内心还是中国人,在那边再舒服还是客人。”
马宁宁:为细胞制药产业开山辟路\59
广泛的知识面、强大的自学能力,让马宁宁在日后爆发了强大的创新力。与此同时,他对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有了思考:国内的教育相对封闭,所有的考试都有正确答案,但是现实社会是开放的,所有要学的东西不再是课本上呈现过的东西,所有的问题都不知道答案,开放的世界有着开放的问题,需要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白先宏:创抗体新药“亮剑”癌症\71
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8年。在资金上,常常今天的开支应付走了,明天的工资又不知道从哪里来。资金以外,土地、设备和人力资源,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创业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白先宏每天还要面对从人人称羡到人人拒绝的角色转换。
吴小兵:行走在学术与产业间的先行者\83
每个个体都有他的价值追求,很多女性是通过培养孩子去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吴小兵觉得女性要通过自己去实现个人价值,在一生中应该自己亲自体验这种追求价值的过程。她喜欢研究病毒载体,这一生就是想追求智慧的极限,即使达不到这种极限也要去试着理解,到更高深的领域去。
吴汉明:芯片虽小乾坤大“老吴”伏枥志千里\95
“好面子”的吴汉明备受打击,深切体会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暗下决心奋发图强:学校要求兼修英语课程,他就把每篇英文课文都背下;课后题不管老师要不要求做,他都一道不落的做完;在其他人忙于政治活动时,他是班里唯一点着蜡烛学习的……吴汉明还特别感谢他的老师,“要不是老师帮着开小灶补基础,我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赶上大部队。”
魏世峰:助中国药剂登世界高峰\107
“改变中国药品出口主要依靠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局面,争取中国药物制剂产品出口。”30年前,在北医课堂里,诚静容教授和魏树礼教授的话一直萦绕着在魏世峰的心里。这个痛点,激起了魏世峰的斗志,使他确立了奋斗方向,踏上了药物制剂研究的漫漫征程。
孙乐:生死时速“智造”生命抗体\119
几经波折,勇于尝试的孙乐终于找到了他日后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单克隆抗体药。“人这一辈子,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你的潜力有多大!”回忆往事,孙乐感慨颇多:“如果当年稳稳当当在城里找份工作,我现在很可能已经下岗。”
杨启成:医药质量国际标准的国内领航者\131
虽然最初建立公司的时候,杨启成就做好了3年不开张5年不盈利的打算,但是真实的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困难,整整8年的时间,公司投了300多万美元建立国际质量体系,一直没有达到既定的盈利目标。
陈重建:让基因科技绽放生命之花\143
在外留学时,陈重建感到法国是发达的福利国家,整个社会的节奏都比较慢、比较悠闲,如果留在国外,会有很安逸和优越的生活,但是一辈子就看到了头,这不是他想过的生活,陈重建想趁年轻去闯一闯,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回来澎湃几年。
段润润:天生我“材”必有用\155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要在这个领域存活却并不容易。首先是融资的难度。用段润润的话说,“我们才刚开始融资,而其他做同期创业的互联网企业都成功融资几轮了”。资金的困难只是一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管理、产品生产管理等等,每一项任务都不轻松。
赵郁:让三叉星徽“耀闪”匠心之光\167
也许装100次和10000次做出来的汽车,对消费者来说并无区别,但对一个技师来说事关技术是否过硬,对北京奔驰来说事关汽车质量和品牌。赵郁的师傅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在你所负责的领域,你可以会干不干,但不能出了问题解决不了。”这也成了他对自己的要求。
刘泳:呕心沥血“孵”得花满园\179
从三亚天涯实业公司的失败,刘泳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得到了不少教训。经历了创业的实践,他意识到了在一个团队里,核心人物是关键,而团队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曹志刚:“大国工匠”御“风”而行\191
在风电行业重新迎来高增长之际,曹志刚提出,应该贯彻落实“工匠精神”,营造精细化和重质量的大环境。在曹志刚看来,在互联互通的大工业时代,行业内部每个企业不可能单独存在,产业链大环境下使所有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必须各企业都把“工匠精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张大光:央企大电商的先行者\203
2003年,张大光加入德国西门子交通运输集团任项目经理,年薪10万欧元。尽管有着不错的岗位和薪水,但刚刚工作一年的张大光很快就有了回国的想法。在张大光看来,在大公司工作虽然工资高,却也容易遇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一眼就可以看到30年后的自己:最多做个项目经理,很难获得职业发展的提升,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张学智:与显示屏结缘的“理工少帅”\213
鼓励研发,需要有相应的创新机制,使其激发出人们身上无穷的创造力。在张学智看来,创新就是公司的新鲜血液,必须鼓励年轻人创新搞新专利。公司专门设置了专利指标和激励机制两部分。
后记\223
透视从普通人到高端产业领军者的心路历程
寻找从创业者到成绩企业家的成长密码
中国开发区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创业训练、产业经营、员工进阶实用枕边书
青少年推荐阅读:看前辈如何从基层走上高级管理岗位
媒体推荐
“因你而亦”——亦庄因你而不同
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古中国如此,现中国如此,北京和北京亦庄更是如此。亦庄贤者云集,亦庄将这些贤者称之为“亦麒麟”人才,是因为这里的人才土壤特别,亦庄也因此而不同。为了让这个不同固化成文化,于是,这套《因你而亦》的系列丛书问世了。
成功的人和鲜活的事一旦跃然纸上,也就成了可以千古流传的文化,文化不仅可以激励人、鼓舞人,还可以鞭策那些创造奇迹的人才创造出更大、更令人激动的奇迹,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也是亦庄的魅力。
回想起来,很感慨。短短25个年头,在北京东南一隅已然聚集起25.8万名的人才队伍,光高端人才就有9000人,其中留学海归人员3300人、院士20人、“亦麒麟”人才530名(包括63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和117名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了不起的人才,这些管理者和经营者,合力打造出了四大知名品牌产业群——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也助力了亦庄制造向亦庄创造的转变,支撑了亦庄技术创新主阵地的建设。
北京亦庄始终重视创新,始终重视并爱惜人才,“亦者,大也”,体现北京亦庄以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姿态召唤各类人才到亦庄创新创业。所以亦庄开发区才聚集了北京市三分之一的“千人计划”人才和七分之一的“海聚工程人才”。正走在建设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示范区(市级人才特区)的路上。
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北京奔驰为龙头的高端汽车产业集群、以拜耳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SMC、ABB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以GE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
在每一个产业集群的背后,都有一个很好的人才群;在每一个人才群的背后,都有为人才尽心服务的一帮人。始终秉持着真诚、热情、积极的态度充分尊重、诚挚对待每一位很好人才,在生活上关怀,在事业上支持,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唱响了“亦麒麟”品牌,这就是亦庄。
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大局下,北京亦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若要在亦庄这片热土上创造更大的奇迹、铸就新的辉煌,必须再聚八方人才,牢记“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兴,则事业旺”。
《因你而亦》就是亦庄因你而不同,每一个在亦庄打拼的人才都是功臣,每一个要来亦庄的人才都是未来的功臣。这套丛书不仅会记录一批批建设亦庄的高端人才,而且会记录一代代延展亦庄内涵、改变亦庄面貌的各界精英,才会把亦庄的独特文化传承下去。
人才总是把梦想变成现实!
作者简介
杜芳山西乡宁人,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进入经济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为科技新闻部记者。作品曾多次荣获全国人大环资委、农业部、水利部、中科院、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新闻奖,个人获评经济日报社记者岗位能手。
佘惠敏湖北鄂州人,清华大学新闻学硕士,2003年进入经济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为科技新闻部主任记者。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人大新闻奖、科技好新闻等奖项,曾获“2013年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多次获评经济日报年度十佳记者。
林火灿福建安溪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进入经济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为主任记者。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报道,连续多年获评经济日报社十佳记者,第24届、25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目录
序麒麟人才,绽放精彩………………曹凤岐\1
前言“因你而亦”——亦庄因你而不同\5
王阳:阳光产业里的阳光人生\1
作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和苦读奋进留学生涯的人,王阳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并且幸运的由来和祖国的培育、改革和飞速发展密切相关,回报祖国是理所应当。回国后,他的目标很简单,希望能为国内生物创新药做贡献,至少做出一个能治病救人的、在全球销售的、中国公司生产的生物创新药,不管是蛋白、抗体还是疫苗。
胡邵京:在抗癌新药研发路上勇往直前\13
病人对科研人员哀求的目光,让胡邵京深深体会到了人对生命的渴望,他经常跟身边的研究人员感慨:得到病人的认可,让病人的生命尽可能延长,使他们获益,是对科研人员最至高无上的褒奖。
张兴民:让“中国版”创新药造福人类\23
作为一名创业者,张兴民志向远大。他想创办的是一个真正的创新药制药企业,为老百姓提供廉价又高效的创新药物。创新药物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创新药从项目设立到被药监部门批准上市是一个漫长、高风险、高投入的过程,在国外,一般需要8~10年研发周期和约1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
章华始:乐章最华彩的部分已开始\35
回国创业,让他发现更新了自我。在国外,他只做技术;在国内,除了做技术,还要做公司高管,还要和投资人谈融资,这不仅锻炼了他的管理能力,而且让他成为一个企业家,企业家就是这样炼成的。
刘国旭:在中国点亮最美“芯光”\47
时光荏苒,一晃就在异国他乡漂泊了20年。虽然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子女双全,刘国旭却始终心有缺憾。“那时我在美国知名企业做到中高层,年薪不菲,经济宽裕,孩子能进私立中学;但自己内心还是中国人,在那边再舒服还是客人。”
马宁宁:为细胞制药产业开山辟路\59
广泛的知识面、强大的自学能力,让马宁宁在日后爆发了强大的创新力。与此同时,他对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有了思考:国内的教育相对封闭,所有的考试都有正确答案,但是现实社会是开放的,所有要学的东西不再是课本上呈现过的东西,所有的问题都不知道答案,开放的世界有着开放的问题,需要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白先宏:创抗体新药“亮剑”癌症\71
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8年。在资金上,常常今天的开支应付走了,明天的工资又不知道从哪里来。资金以外,土地、设备和人力资源,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创业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白先宏每天还要面对从人人称羡到人人拒绝的角色转换。
吴小兵:行走在学术与产业间的先行者\83
每个个体都有他的价值追求,很多女性是通过培养孩子去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吴小兵觉得女性要通过自己去实现个人价值,在一生中应该自己亲自体验这种追求价值的过程。她喜欢研究病毒载体,这一生就是想追求智慧的极限,即使达不到这种极限也要去试着理解,到更高深的领域去。
吴汉明:芯片虽小乾坤大“老吴”伏枥志千里\95
“好面子”的吴汉明备受打击,深切体会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暗下决心奋发图强:学校要求兼修英语课程,他就把每篇英文课文都背下;课后题不管老师要不要求做,他都一道不落的做完;在其他人忙于政治活动时,他是班里唯一点着蜡烛学习的……吴汉明还特别感谢他的老师,“要不是老师帮着开小灶补基础,我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赶上大部队。”
魏世峰:助中国药剂登世界高峰\107
“改变中国药品出口主要依靠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局面,争取中国药物制剂产品出口。”30年前,在北医课堂里,诚静容教授和魏树礼教授的话一直萦绕着在魏世峰的心里。这个痛点,激起了魏世峰的斗志,使他确立了奋斗方向,踏上了药物制剂研究的漫漫征程。
孙乐:生死时速“智造”生命抗体\119
几经波折,勇于尝试的孙乐终于找到了他日后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单克隆抗体药。“人这一辈子,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你的潜力有多大!”回忆往事,孙乐感慨颇多:“如果当年稳稳当当在城里找份工作,我现在很可能已经下岗。”
杨启成:医药质量国际标准的国内领航者\131
虽然最初建立公司的时候,杨启成就做好了3年不开张5年不盈利的打算,但是真实的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困难,整整8年的时间,公司投了300多万美元建立国际质量体系,一直没有达到既定的盈利目标。
陈重建:让基因科技绽放生命之花\143
在外留学时,陈重建感到法国是发达的福利国家,整个社会的节奏都比较慢、比较悠闲,如果留在国外,会有很安逸和优越的生活,但是一辈子就看到了头,这不是他想过的生活,陈重建想趁年轻去闯一闯,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回来澎湃几年。
段润润:天生我“材”必有用\155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要在这个领域存活却并不容易。首先是融资的难度。用段润润的话说,“我们才刚开始融资,而其他做同期创业的互联网企业都成功融资几轮了”。资金的困难只是一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管理、产品生产管理等等,每一项任务都不轻松。
赵郁:让三叉星徽“耀闪”匠心之光\167
也许装100次和10000次做出来的汽车,对消费者来说并无区别,但对一个技师来说事关技术是否过硬,对北京奔驰来说事关汽车质量和品牌。赵郁的师傅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在你所负责的领域,你可以会干不干,但不能出了问题解决不了。”这也成了他对自己的要求。
刘泳:呕心沥血“孵”得花满园\179
从三亚天涯实业公司的失败,刘泳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得到了不少教训。经历了创业的实践,他意识到了在一个团队里,核心人物是关键,而团队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曹志刚:“大国工匠”御“风”而行\191
在风电行业重新迎来高增长之际,曹志刚提出,应该贯彻落实“工匠精神”,营造精细化和重质量的大环境。在曹志刚看来,在互联互通的大工业时代,行业内部每个企业不可能单独存在,产业链大环境下使所有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必须各企业都把“工匠精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张大光:央企大电商的先行者\203
2003年,张大光加入德国西门子交通运输集团任项目经理,年薪10万欧元。尽管有着不错的岗位和薪水,但刚刚工作一年的张大光很快就有了回国的想法。在张大光看来,在大公司工作虽然工资高,却也容易遇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一眼就可以看到30年后的自己:最多做个项目经理,很难获得职业发展的提升,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张学智:与显示屏结缘的“理工少帅”\213
鼓励研发,需要有相应的创新机制,使其激发出人们身上无穷的创造力。在张学智看来,创新就是公司的新鲜血液,必须鼓励年轻人创新搞新专利。公司专门设置了专利指标和激励机制两部分。
后记\223
ISBN | 9787519600587 |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栾笑语 金晶 于泳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