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日本当代重量級社会思想家
中央公论新社新书大奖第1名
作者简介
小熊英二,1962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国际社会科学专业博士。现任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系教授。著述颇丰,有《1968》《民主与爱国》《日本人的境界》《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所谓日本》《我们现在在哪里?——小熊英二时评集》《东北重建》《从边境开始——东京/东北论》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当今日本身居何处001
已成往事的“工业社会”001
何谓工业社会002
后工业社会004
自由多样的社会006
年轻人的幸福指数之高出人意料007
日式工业社会009
日式工业社会运转失灵011
问题因天灾而暴露013
核电事故与工业社会016
因核电站事故而改变的苏联017
补贴支撑下的核电018
始于战争的电力市场管制019
无人负责的体制021
大限将至的核电产业022
核电成本024
核电,日本社会问题的象征025
日本已步入激变期027
第二章社会运动的变迁030
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运动030
道德主义与先锋党031
新社会运动033
“年轻人”和“女性”034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运动037
风险社会039
“68年”与后工业社会040
第三章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043
日本社会运动的特点043
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044
特点催生的弱点046
日本社会运动中的道德主义049
1960年反安保斗争与“共同体”051
2000万人大签名053
没有“无党派人士”的社会054
战争体验与战争记忆055
“保护民主主义”056
收入倍增计划推出,抗议浪潮消退058
共同体的瓦解059
学生会的变化060
大学学生会与新左翼062
何谓“宗派”063
大学教育普及化引发不满064
新现实与旧意识的鸿沟065
对高速经济增长的困惑066
工业污染与市民运动067
越南战争068
“战后民主主义的欺瞒”069
“全学联”与全学共斗会071
“自由式运动”的局限073
全学共斗会运动的特点074
新左翼与全学共斗会076
道德主义的弊端与危害078
联合赤军事件081
由1970年代迈向1980年代082
“昭和日本”的确立085
对“经济大国日本”的批判087
反核电运动的历史088
1980年代的“脱核电新潮流”089
日本的战后“第三代”089
“福岛”之后090
50年不遇的严重事态093
“自由”阶层的扩大095
今后的社会运动097
第四章何谓民主主义099
鼠女寻婿,徒劳无功099
何谓“代表选举”100
有限选举论102
“我们”的代表103
古希腊的民主主义104
重要的是“群情激奋、万众沸腾”108
辩论的意义110
“代表”与“代议政治”111
“公”与“私”112
祭祀与音乐的世界114
王、祭祀与市场117
涂尔干的“自杀论”118
超越自我之境121
“国家未来”与“市场之手”123
柏拉图的“理型”125
数学与几何学127
“哲学王”的培养系统128
“数字”与“本质”131
问答法132
统治的变迁133
法治136
“代表”与“王”137
公私意识大逆转138
第五章近代自由民主主义及其局限141
火药与指南针141
印刷术与《圣经》142
世界观的变化143
近代科学与实验145
战乱时代146
近代理性与笛卡儿147
数学与近代性主体148
牛顿与炼金术151
以计算公式呈现的本质的运动154
近代科学的对话与公开155
由近代科学到近代政治思想156
基于契约创建“国家”158
“民主主义之父”卢梭161
亚当·斯密与自由经济165
边沁与功利主义168
现代自由民主主义171
托克维尔的美国论172
“游行示威会破坏民主主义”吗?175
对自由民主主义的批判177
“代表”与“68年”179
自由民主主义的终结?181
第六章探索不同以往的新形态183
对“理性行使主体”的质疑183
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185
“安全标准”186
胡塞尔与现象学189
关系论而非个体论190
社会调查与观测数据193
社会建构主义194
物象化195
辩证法198
在参与及社会运动中改变200
自反性现代化203
选择的多样化205
自反性的增强207
“传统”也是塑造的209
为何左右两派都会日暮途穷211
“范畴”的局限213
保守主义的反作用214
激进主义216
对话与公开217
赋权218
严惩重罚的反作用219
弹性保障221
高效的基本保障223
由保护转向激活224
有效利用自发结社226
回力镖效应229
何谓“风险”230
做比不做好231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232
第七章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235
“国体”思维235
现代社会中“改变社会”是指什么237
现代日本的“贫富差距”意识237
在现代日本,“改变社会”是指什么239
物色“好干事”不如“吃火锅”242
各类社会运动论244
议程关注周期论245
信息的两级传播与“革新者理论”246
认识架构论247
建构主义与运动主体的确立248
道德经济249
“借花献佛”250
各种运动理论该如何评价251
社会运动理论的运用254
理论运用方法的“方法论”254
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256
国际NGO257
生活俱乐部258
水俣病诉讼259
越南和平联合会261
如此运作必败无疑264
非个体论运动265
个体论战略思维268
快乐的社会运动269
后记273
序言
前言
想改变社会的人可能很多,但又并不认为真能改变。或者到底该怎么做也并不清楚。即便选举时去投票,即便自己当选为政治家,但对此举能改变社会持怀疑态度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相继发生后,爆发了多次脱核电游行。《朝日新闻》的舆论调查(2011年12月30日晨刊)显示:“大地震后想为社会尽一己之力的心情比以前强烈”的人约占71%,而面对“游行能否推动政治”的提问,44%的人回答说“能”,特别是20—30岁这一年龄层,占到50%。
但是,回答“对参加游行有抵触感”的,整体占比为63%,在20—30岁年龄层中,为68%。“有政治参与意愿”的人则占37%。
在不想参与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即便参与社会也并不会轻易改变”,为67%。可另一方面,认为“交给现在的政治家就可以”的却仅有3%。
从中,可以隐约窥见这样的一种心情: 有改变当前社会之心,可就算自己参与也不会改变,于是就不参与政治。但另一方面,当看到游行爆发时又会觉得“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社会会改变吗?又如何去改变?
经常有报社记者问我:“游行又能改变什么?”“投票不是更好吗?”“不组建政党将手无缚鸡之力吧?”“不过是满足自我而已吧?”等。但说到底,所谓改变社会,到底指什么呢?
似乎很多人认为,前去投票,选举出议员、政党,通过法律,这就是改变社会了。但就如将在第四章中阐述的,这不过是诞生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近代代议制民主主义思维,若抱住不放,思路就未免狭窄了。那成立NPO(非营利组织)呢,创业呢?是不是就能改变社会了?但这也依然稍嫌狭窄,都是近20年,最多不过是约200年前出现的陈旧套路。
那该怎么办呢?在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的是,今天的日本到底在发生什么?而本书整体而言,就是要从历史的,社会结构的或思想的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对日本社会现状的考察。其中将对作为社会运动主题于2011年浮出水面的核电问题在日本社会中的定位加以思考。
第二章要阐述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运动又是如何变化的。第三章是在此基础上对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史加以描述,并思考其现代日本的“现代”划分起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本书将沿用此“现代”的概念。译者定位。
第四章至第六章,则要思考民主主义到底是指什么,代表选举是怎么回事,发展到今天,这一制度又是如何寸步难行的。
这三章分别选取了不同领域的部分内容,第四章是古希腊思想,第五章是近代政治哲学,第六章则是现代思想。看上去像在绕远,但要探讨仅靠“投票选举议员”能否改变社会,就有必要通过这样的回顾和思考来拓宽思路。并且,这部分内容本身也是意想不到的有趣。
在前六章的基础上,我们将在第七章再次回到现代日本,并对投身社会运动时可能具有参考价值的若干理论进行简要的解说。
第四章至第六章均独立成篇,对到底什么是民主主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从这部分读起。
文摘
自由多样的社会
但后工业社会也有好的一面。这就是,所拥有的“自由”越来越多了。
稳定、长期雇用职位减少,非正式、短期雇用职位增多,无论是好是坏,工作方式确实是“自由”和“多样”起来了。差距虽在拉开,但一说正式员工便是西装笔挺、定点上下班等却也不复存在了。
而一旦工作方式多样化,各类生活方式也就被社会所容许和接纳了。比如一边从事临时性工作一边为音乐梦想努力,较之以前很容易就可做到。
此外,优质商品也便宜了。工业时代的大批量生产,其成本虽较手工业时代有所下降,但都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产品,质量未必好。并且,因其在发达国家内部生产,价格无论如何也无法低于某一水平线之下。当然,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但其工业产品易出故障,服装等的设计也很糟糕。正因如此才便宜吧。要想买优质的非流水线产品,就只能买价格不菲的品牌。
但最近,只要用电子邮件把精密的图纸数据送往发展中国家的工厂,就能做出与设想一致的产品了。再将之进口到国内,就可以低廉价格提供优质商品。即便是贴有品牌商标的服装、包包等,实际上它的生产过程是,图纸由意大利设计师画成,日本公司再将之送往柬埔寨的工厂加工。
因信息技术及快递业务普及,要改变生产及流通渠道也简单了,多品种少量生产、多样化配送方式成为可能且更便宜了。工业化时代无法奢望的适合自己品位的产品及服务,通过网络检索就能轻易到手。工业化时代,在“今年流行这一款”的宣传下,大批量生产的“新作”席卷市场的现象一去不返,一切,都成了各自的自由选择。
对消费者来说,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社会。但对生产者和劳动者来说,日子就不好过了。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又为提供好的产品而不断压低工资,改用非正式员工,将订单发往海外,时刻注意市场动向,可谓忙碌不堪。对于无须劳动的单纯消费者或能获取高额回报的精英自然不错,但剩下的人却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更加辛苦地工作,借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来自我安慰,聊以消愁。
年轻人的幸福指数之高出人意料
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年轻人的失业率都在攀升,从事非正式工作的则在增加。要打入核心员工圈绝非易事,就算挤进去,等待自己的也是无日无休的激烈竞争……
但意外的是,无论哪个发达国家,其年轻人的幸福指数均普遍偏高。日本内阁府每五年一次的“世界青年意识调查”也显示,无论哪个国家,18—24岁的年轻人中,回答“幸福”或“若二选一,那就幸福”的基本占到了九成(截至2003年的数字,2008年度的调查已没有这一设问)。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众说纷纭,但首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年轻人远不晓得什么叫严酷。身体很棒,大小病没有,说到将来,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无来由乐观。即便在各类不同国家中调查,年轻人的幸福感普遍高于年富力强,30—50岁的所谓中坚阶层,也是一个几乎共通的倾向。
此外,好东西可很便宜地买到,自由、乐趣多多,似乎也是年轻人颇感幸福的原因所在。网络、电子游戏、手机等不断翻新,着装及工作方式也比以前自由了。时装也好,音乐也罢,优质之物均可低价享受。
比如听音乐,在1968年,一张LP唱片每分钟33又1/3转的长时唱片,后被CD取代。译者要2000日元左右,而当时一名大学毕业生的起步工资仅有30600日元,换算到今天,买一张LP唱片就得掏13000日元;但现在连每月800日元即可随便下载的音乐网站都有了。
在1980年代初,一件长外套的标价约为70000日元,但现在却只要2000日元。过去,只有唱片公司才能具备的专业录制器械,现在几万日元即可到手,且性能更好,所以从事非正式工作的音乐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制作出自己的CD。
此外,18—24岁的多数人还只是学生,并没走向社会。因现在的社会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幸福指数高一点也不足为怪。即便走出校门后暂时从事非正式工作,只要月入十几万日元,也依然能生活得相当快乐。
但话说回来,这些年轻人对未来人生的展望却并不乐观。买得起越南产的电器、柬埔寨制的服装,却买不起国产的住房;工业产品可以进口,却无法进口土地。房租不菲,也就无法离开父母的那片屋檐。无法进口的,还有以人为对象的服务。其中,可随便找人替换的便利店店员等虽然人工便宜,但专业性服务比如教育就昂贵了。在今天的日本,要把一个孩子养到大学毕业,试算下来会是一笔少则3000万,多则6000万日元的庞大开支。这就导致年轻人极易陷入“离不开父母、结不了婚、生不了孩子”的窘境。即便鼓起勇气结婚生子,若夫妻俩都没有正式工作,生活不稳定不说,也无法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要真正感触到这些,多数人要到30岁以后。再加周围的成年人都还保留着前一时代的感觉,穿着够气派,一色儿的智能手机,难免会让人认为,这不还相当富有吗?说不定我也有那一天。于是,年轻人幸福感的小小火焰,又蹿升出一截。
日本当代重量級社会思想家
中央公论新社新书大奖第1名
作者简介
小熊英二,1962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国际社会科学专业博士。现任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系教授。著述颇丰,有《1968》《民主与爱国》《日本人的境界》《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所谓日本》《我们现在在哪里?——小熊英二时评集》《东北重建》《从边境开始——东京/东北论》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当今日本身居何处001
已成往事的“工业社会”001
何谓工业社会002
后工业社会004
自由多样的社会006
年轻人的幸福指数之高出人意料007
日式工业社会009
日式工业社会运转失灵011
问题因天灾而暴露013
核电事故与工业社会016
因核电站事故而改变的苏联017
补贴支撑下的核电018
始于战争的电力市场管制019
无人负责的体制021
大限将至的核电产业022
核电成本024
核电,日本社会问题的象征025
日本已步入激变期027
第二章社会运动的变迁030
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运动030
道德主义与先锋党031
新社会运动033
“年轻人”和“女性”034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运动037
风险社会039
“68年”与后工业社会040
第三章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043
日本社会运动的特点043
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044
特点催生的弱点046
日本社会运动中的道德主义049
1960年反安保斗争与“共同体”051
2000万人大签名053
没有“无党派人士”的社会054
战争体验与战争记忆055
“保护民主主义”056
收入倍增计划推出,抗议浪潮消退058
共同体的瓦解059
学生会的变化060
大学学生会与新左翼062
何谓“宗派”063
大学教育普及化引发不满064
新现实与旧意识的鸿沟065
对高速经济增长的困惑066
工业污染与市民运动067
越南战争068
“战后民主主义的欺瞒”069
“全学联”与全学共斗会071
“自由式运动”的局限073
全学共斗会运动的特点074
新左翼与全学共斗会076
道德主义的弊端与危害078
联合赤军事件081
由1970年代迈向1980年代082
“昭和日本”的确立085
对“经济大国日本”的批判087
反核电运动的历史088
1980年代的“脱核电新潮流”089
日本的战后“第三代”089
“福岛”之后090
50年不遇的严重事态093
“自由”阶层的扩大095
今后的社会运动097
第四章何谓民主主义099
鼠女寻婿,徒劳无功099
何谓“代表选举”100
有限选举论102
“我们”的代表103
古希腊的民主主义104
重要的是“群情激奋、万众沸腾”108
辩论的意义110
“代表”与“代议政治”111
“公”与“私”112
祭祀与音乐的世界114
王、祭祀与市场117
涂尔干的“自杀论”118
超越自我之境121
“国家未来”与“市场之手”123
柏拉图的“理型”125
数学与几何学127
“哲学王”的培养系统128
“数字”与“本质”131
问答法132
统治的变迁133
法治136
“代表”与“王”137
公私意识大逆转138
第五章近代自由民主主义及其局限141
火药与指南针141
印刷术与《圣经》142
世界观的变化143
近代科学与实验145
战乱时代146
近代理性与笛卡儿147
数学与近代性主体148
牛顿与炼金术151
以计算公式呈现的本质的运动154
近代科学的对话与公开155
由近代科学到近代政治思想156
基于契约创建“国家”158
“民主主义之父”卢梭161
亚当·斯密与自由经济165
边沁与功利主义168
现代自由民主主义171
托克维尔的美国论172
“游行示威会破坏民主主义”吗?175
对自由民主主义的批判177
“代表”与“68年”179
自由民主主义的终结?181
第六章探索不同以往的新形态183
对“理性行使主体”的质疑183
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185
“安全标准”186
胡塞尔与现象学189
关系论而非个体论190
社会调查与观测数据193
社会建构主义194
物象化195
辩证法198
在参与及社会运动中改变200
自反性现代化203
选择的多样化205
自反性的增强207
“传统”也是塑造的209
为何左右两派都会日暮途穷211
“范畴”的局限213
保守主义的反作用214
激进主义216
对话与公开217
赋权218
严惩重罚的反作用219
弹性保障221
高效的基本保障223
由保护转向激活224
有效利用自发结社226
回力镖效应229
何谓“风险”230
做比不做好231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232
第七章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235
“国体”思维235
现代社会中“改变社会”是指什么237
现代日本的“贫富差距”意识237
在现代日本,“改变社会”是指什么239
物色“好干事”不如“吃火锅”242
各类社会运动论244
议程关注周期论245
信息的两级传播与“革新者理论”246
认识架构论247
建构主义与运动主体的确立248
道德经济249
“借花献佛”250
各种运动理论该如何评价251
社会运动理论的运用254
理论运用方法的“方法论”254
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256
国际NGO257
生活俱乐部258
水俣病诉讼259
越南和平联合会261
如此运作必败无疑264
非个体论运动265
个体论战略思维268
快乐的社会运动269
后记273
序言
前言
想改变社会的人可能很多,但又并不认为真能改变。或者到底该怎么做也并不清楚。即便选举时去投票,即便自己当选为政治家,但对此举能改变社会持怀疑态度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相继发生后,爆发了多次脱核电游行。《朝日新闻》的舆论调查(2011年12月30日晨刊)显示:“大地震后想为社会尽一己之力的心情比以前强烈”的人约占71%,而面对“游行能否推动政治”的提问,44%的人回答说“能”,特别是20—30岁这一年龄层,占到50%。
但是,回答“对参加游行有抵触感”的,整体占比为63%,在20—30岁年龄层中,为68%。“有政治参与意愿”的人则占37%。
在不想参与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即便参与社会也并不会轻易改变”,为67%。可另一方面,认为“交给现在的政治家就可以”的却仅有3%。
从中,可以隐约窥见这样的一种心情: 有改变当前社会之心,可就算自己参与也不会改变,于是就不参与政治。但另一方面,当看到游行爆发时又会觉得“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社会会改变吗?又如何去改变?
经常有报社记者问我:“游行又能改变什么?”“投票不是更好吗?”“不组建政党将手无缚鸡之力吧?”“不过是满足自我而已吧?”等。但说到底,所谓改变社会,到底指什么呢?
似乎很多人认为,前去投票,选举出议员、政党,通过法律,这就是改变社会了。但就如将在第四章中阐述的,这不过是诞生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近代代议制民主主义思维,若抱住不放,思路就未免狭窄了。那成立NPO(非营利组织)呢,创业呢?是不是就能改变社会了?但这也依然稍嫌狭窄,都是近20年,最多不过是约200年前出现的陈旧套路。
那该怎么办呢?在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的是,今天的日本到底在发生什么?而本书整体而言,就是要从历史的,社会结构的或思想的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对日本社会现状的考察。其中将对作为社会运动主题于2011年浮出水面的核电问题在日本社会中的定位加以思考。
第二章要阐述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运动又是如何变化的。第三章是在此基础上对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史加以描述,并思考其现代日本的“现代”划分起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本书将沿用此“现代”的概念。译者定位。
第四章至第六章,则要思考民主主义到底是指什么,代表选举是怎么回事,发展到今天,这一制度又是如何寸步难行的。
这三章分别选取了不同领域的部分内容,第四章是古希腊思想,第五章是近代政治哲学,第六章则是现代思想。看上去像在绕远,但要探讨仅靠“投票选举议员”能否改变社会,就有必要通过这样的回顾和思考来拓宽思路。并且,这部分内容本身也是意想不到的有趣。
在前六章的基础上,我们将在第七章再次回到现代日本,并对投身社会运动时可能具有参考价值的若干理论进行简要的解说。
第四章至第六章均独立成篇,对到底什么是民主主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从这部分读起。
文摘
自由多样的社会
但后工业社会也有好的一面。这就是,所拥有的“自由”越来越多了。
稳定、长期雇用职位减少,非正式、短期雇用职位增多,无论是好是坏,工作方式确实是“自由”和“多样”起来了。差距虽在拉开,但一说正式员工便是西装笔挺、定点上下班等却也不复存在了。
而一旦工作方式多样化,各类生活方式也就被社会所容许和接纳了。比如一边从事临时性工作一边为音乐梦想努力,较之以前很容易就可做到。
此外,优质商品也便宜了。工业时代的大批量生产,其成本虽较手工业时代有所下降,但都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产品,质量未必好。并且,因其在发达国家内部生产,价格无论如何也无法低于某一水平线之下。当然,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但其工业产品易出故障,服装等的设计也很糟糕。正因如此才便宜吧。要想买优质的非流水线产品,就只能买价格不菲的品牌。
但最近,只要用电子邮件把精密的图纸数据送往发展中国家的工厂,就能做出与设想一致的产品了。再将之进口到国内,就可以低廉价格提供优质商品。即便是贴有品牌商标的服装、包包等,实际上它的生产过程是,图纸由意大利设计师画成,日本公司再将之送往柬埔寨的工厂加工。
因信息技术及快递业务普及,要改变生产及流通渠道也简单了,多品种少量生产、多样化配送方式成为可能且更便宜了。工业化时代无法奢望的适合自己品位的产品及服务,通过网络检索就能轻易到手。工业化时代,在“今年流行这一款”的宣传下,大批量生产的“新作”席卷市场的现象一去不返,一切,都成了各自的自由选择。
对消费者来说,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社会。但对生产者和劳动者来说,日子就不好过了。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又为提供好的产品而不断压低工资,改用非正式员工,将订单发往海外,时刻注意市场动向,可谓忙碌不堪。对于无须劳动的单纯消费者或能获取高额回报的精英自然不错,但剩下的人却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更加辛苦地工作,借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来自我安慰,聊以消愁。
年轻人的幸福指数之高出人意料
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年轻人的失业率都在攀升,从事非正式工作的则在增加。要打入核心员工圈绝非易事,就算挤进去,等待自己的也是无日无休的激烈竞争……
但意外的是,无论哪个发达国家,其年轻人的幸福指数均普遍偏高。日本内阁府每五年一次的“世界青年意识调查”也显示,无论哪个国家,18—24岁的年轻人中,回答“幸福”或“若二选一,那就幸福”的基本占到了九成(截至2003年的数字,2008年度的调查已没有这一设问)。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众说纷纭,但首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年轻人远不晓得什么叫严酷。身体很棒,大小病没有,说到将来,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无来由乐观。即便在各类不同国家中调查,年轻人的幸福感普遍高于年富力强,30—50岁的所谓中坚阶层,也是一个几乎共通的倾向。
此外,好东西可很便宜地买到,自由、乐趣多多,似乎也是年轻人颇感幸福的原因所在。网络、电子游戏、手机等不断翻新,着装及工作方式也比以前自由了。时装也好,音乐也罢,优质之物均可低价享受。
比如听音乐,在1968年,一张LP唱片每分钟33又1/3转的长时唱片,后被CD取代。译者要2000日元左右,而当时一名大学毕业生的起步工资仅有30600日元,换算到今天,买一张LP唱片就得掏13000日元;但现在连每月800日元即可随便下载的音乐网站都有了。
在1980年代初,一件长外套的标价约为70000日元,但现在却只要2000日元。过去,只有唱片公司才能具备的专业录制器械,现在几万日元即可到手,且性能更好,所以从事非正式工作的音乐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制作出自己的CD。
此外,18—24岁的多数人还只是学生,并没走向社会。因现在的社会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幸福指数高一点也不足为怪。即便走出校门后暂时从事非正式工作,只要月入十几万日元,也依然能生活得相当快乐。
但话说回来,这些年轻人对未来人生的展望却并不乐观。买得起越南产的电器、柬埔寨制的服装,却买不起国产的住房;工业产品可以进口,却无法进口土地。房租不菲,也就无法离开父母的那片屋檐。无法进口的,还有以人为对象的服务。其中,可随便找人替换的便利店店员等虽然人工便宜,但专业性服务比如教育就昂贵了。在今天的日本,要把一个孩子养到大学毕业,试算下来会是一笔少则3000万,多则6000万日元的庞大开支。这就导致年轻人极易陷入“离不开父母、结不了婚、生不了孩子”的窘境。即便鼓起勇气结婚生子,若夫妻俩都没有正式工作,生活不稳定不说,也无法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要真正感触到这些,多数人要到30岁以后。再加周围的成年人都还保留着前一时代的感觉,穿着够气派,一色儿的智能手机,难免会让人认为,这不还相当富有吗?说不定我也有那一天。于是,年轻人幸福感的小小火焰,又蹿升出一截。
ISBN | 7532773159,9787532773152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 小熊英二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