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江西朱子后学群体研究 978721006270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宋元明江西朱子后学群体研究》是对宋元明时期朱熹后学群体研究的学术著作,是《朱子学与地方文化丛书》中的一部。

作者简介

周茶仙,女,汉族,1964年10月生,江西上饶市人,副教授职称。1983—1987年在江西师大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专门史。现为上饶师院政法系教师,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安徽史学》、《江西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论著5部。
胡荣明,男,1981年生,江西余江人,史学硕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近期主要从事宋元明江西朱子后学及赣东北地区社会文化史研究,在《南昌大学学报》、《朱子学刊》、《国际阳明学》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十几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学术史回顾及本书的方法与资料运用
第二章 宋元明江西朱子后学群体概述
上篇 江西朱子学发展的地域家族性
第三章 家族、学术交游圈与朱子学的流传:以宋元德兴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第四章 家族境遇、人际关系与朱子学的流传:以若干家族为比较
第五章 接受与传承:陈文蔚与信州朱子学的传播
第六章 地域、家族与学术交流网络:介轩学派的形成与特点
第七章 遗民与词人:庐陵地域文化与巽斋学派的形成
中篇 江西朱子学的地域性思想传统
第八章 融合朱陆:三汤与存斋晦静息庵学派
第九章 夹杂陆学:饶鲁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
第十章 对朱学的偏离:草庐学派及其学术特点
第十一章 兼采朱陆之长:吴与弼与崇仁之学
第十二章 江西朱子后学群体的心学化倾向:对汤氏、双峰、草庐及崇仁的综合考察
下篇 宋元明江西理学流派交融嬗变
第十三章 吴澄对陆学的体认:兼论元代饶州、抚州地区的陆学传统
第十四章 宋元明金溪士人的思想世界:以金溪吴氏家族为中心
第十五章 元代陆学士人的日常空间与社会关系网络:以李存《俟庵集》为中心
第十六章 地域空间与社会网络:宋元明陆学士人与龙虎山道士的交游
第十七章 从朱子学到阳明学:以德兴地区思想传统的转变为例
余论
第十八章 宋元明江西朱子学发展的地域家族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江西朱子后学群体的地域分布
附录二 《宋元学案》对江西朱子后学群体的记述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经由以上考辨,我们厘清了一点,即程端蒙、董介轩、董鼎、董季真等人皆为德兴人士,因此,我们可以说鄱阳县并非介轩学派之中心,亦不是理学传人新安之枢纽。事实是,德兴才是介轩学派之中心,德兴尤其是德兴海口方为理学传人新安之枢纽。而德兴尤其是海口之所以成为介轩学派的中心根据地,有着深刻的地域背景。
(二)德兴的地理人文环境
宋代德兴人才之盛,在饶州乃至整个江南东路可谓旨屈一指。李玫对宋代德兴的科举与家族做了充分的研究,她指出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彻底改变家族了的命运,科举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同时,伴随科举而来的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区学术文化氛围的高涨,这些科举家族往往也是学术之族如张,董、程、余诸姓都是科举家族。在朱子学进入德兴之前,德兴地区已然成为学术中心,只不过该学术中心是以新营张氏为中心。此后,随着张氏家族的衰弱,张氏亦逐步淡出德兴地区的学术圈,更与朱子学失之交臂。但却围绕着董、程、余等三个科举家族形成了新的朱子学学术圈,朱子学经由这些家族士人之手,或师传或家传,得以广泛流传。
可见,宋元之际德兴地区的以家族血缘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学术交流圈是朱子学在德兴地区传播并流传开来的基本要素。这其中尤以海口董氏最为显著,形成了以董梦程、董鼎、董季真等为代表的介轩学派,当然,银城余氏亦为介轩学派中文重要一脉,但因事迹不显于世,故略而不述。
ISBN9787210062707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茶仙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