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 978750636850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650605 类别: 图书 家庭教育 青春期教育
编辑推荐

《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是一部对青少年培养教育十分有效的专著。作者总结了自己五十多年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提出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点,只有把三者结合好,才能达到 效果,并详细阐述了具体的应用办法。
在青少年教育中孩子在家逆反父母,在学校逆反老师,在现实生活中逆反社会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我们怎样对待父母,子女就会怎样对待我们,什么样的父母培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有针对性地培养,作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过程。父母、老师和孩子能够坚持一同修身正己、接受教育,就会实现双蠃,把自己和孩子一起打造成为具有先进思想、学习毅力、感恩真情、创新精神的人。

作者简介

熊捍朝(原名熊汉潮),男,四川南江人,大学文化程度,副教授。在五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工作中,从事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有较强的学校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所撰学术专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考分会科研立项项目《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研究》,曾获教育部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会优秀论著奖。

目录

写在前面1
第一篇教育孩子树德
第一章启迪孩子修心4
父母与孩子共同修心5
启迪孩子修炼孝敬心8
启迪孩子修炼仁爱心11
启迪孩子修炼自信心16
启迪孩子修炼忠诚心20
启迪孩子修炼宽容心22
启迪孩子修炼进取心26
启迪孩子修炼感恩心28
第二章指导孩子正念33
指导孩子纠正不孝的心念34
指导孩子纠正自卑的心念38
指导孩子纠正自私的心念43
指导孩子纠正嫉妒的心念45
指导孩子纠正任性的心念48
指导孩子纠正自傲的心念54
指导孩子纠正逆反的心念57
指导孩子纠正霸道的心念62
第三章帮助孩子养性66
帮助孩子养成领先型性格66
帮助孩子养成负责型性格70
帮助孩子养成快乐型性格74
帮助孩子养成善思型性格77
帮助孩子养成谦逊型性格79
帮助孩子养成稳健型性格82
帮助孩子养成坚忍型性格84
帮助孩子养成交际型性格86
第四章培养孩子习惯88
培养孩子正视现实的习惯88
培养孩子孝忠两全的习惯91
培养孩子善于学习的习惯97
培养孩子敢为人先的习惯102
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习惯107
培养孩子正确花钱的习惯109
培养孩子跨越逆境的习惯112
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115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118
培养孩子感念荣辱的习惯121
培养孩子牵手合作的习惯122
培养孩子保护安全的习惯126
培养孩子开拓创新的习惯131
第五章教导孩子做人134
教导孩子树立人生目标134
教导孩子正确自己思路137
教导孩子掌握成功方法140
教导孩子总结经验教训144
教导孩子掌握说话艺术147
教导孩子娴熟办事技巧156
教导孩子拥有良好人脉162
教导孩子写正“人”字166
第二篇教育孩子益智
第一章启迪孩子智慧173
启迪孩子懂得为谁学习173
帮助孩子感悟读书意义178
指导孩子做学习的主人182
第二章开发孩子智力188
教育孩子学好每门功课189
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204
做好差生转化进步工作209
让电视电脑成为好伙伴216
掌握赞美批评孩子技巧222
第三章检阅孩子才智227
教育孩子迎接教学考试227
选好专业实现就业梦想235
第三篇教育孩子健体
第一章把握强身要素241
让孩子拥有愉快心情241
良好孩子的人际环境245
爱护保健孩子的五官250
让孩子学会科学餐饮253
父母同孩子一起锻炼256
第二章培养健康习惯260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260
教育孩子防范早恋265
第三章确保安全第一深化生命意义270
确保安全第一深化生命意义270
第四篇教育孩子审美
第一章讲究心灵美278
启迪孩子修身正己优美心灵278
预防腐朽文化侵蚀孩子心灵281
第二章讲究语言美285
指导孩子文明修身优美语言285
教育孩子告别粗鲁讲究文明287
第三章讲究行为美290
要求孩子健康修身优美行为291
教育孩子不赶时尚不追名牌294
第四章讲究环境美297
帮助孩子科学修身优美环境298
读懂孩子共创良好成长环境304
第五章追求生活美306
鼓励孩子艺术修身优美素养306
教育孩子感受生活中真善美309
第五篇教育孩子勤劳
第一章热爱劳动懂得生活314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美德314
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318
让孩子快乐做生活的主人324
第二章动手动脑培养能力327
提高孩子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327
同孩子一起寻找事物的“为什么”330
第三章开拓进取创新未来333
让孩子手脑并用拥有创新能力333
肯定、欣赏、赞美孩子的创新337
让孩子梦想翱翔在奇思妙想中341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让青少年茁壮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346
后记353
主要参考文献357

序言

写在前面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究竟怎么培养?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当不辱神圣使命,共同肩负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无人能够替代、责无旁贷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通过家庭教育,让父母受到教育,成为一流父母,让孩子受到教育,培养一流孩子,获得父母优秀、孩子成才的双丰收。因此,家庭教育既是“根”的教育,又是“源”的教育,根深才会树大,源远才会流长。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传播文明的使者,是博学、善良、挚爱和智慧的化身,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学校教育是孩子学习科学、增长知识、睿智聪慧、放飞梦想的殿堂。在学校读书期间,青少年既长知识、又长身体,是世界观和道德品质逐渐成熟的时期,学校教育像阳光雨露一样,沐浴和滋润着孩子的茁壮成长,塑造着青少年的灵魂,开拓生命成长的力量,创新功著千秋的辉煌。
在社会教育中,热心社会教育的工作者和志愿者,承担着能者为师的责任,在培养青少年追寻科学兴趣和爱好的教育中,通过实践,让孩子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展示个性,实现梦想,尽情享受知识王国所赐予的愉悦与欢乐,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成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催生的孩子自我教育中,让我们的青少年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以学习毅力振奋自己,用感恩深情激励自己,以反思实意鞭策自己,用创新精神全新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为现代化建设人才。
教育是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培养一流人才的这副沉重的担子,历史地落在了家庭父母、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肩上,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以家庭教育为重心、力主与学校和以社区(村)为代表的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共同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让青少年茁壮成长在祖国同一片蓝天下。同时,通过热情、积极、求实的探索,形成了本书的特色:
一、本书希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教育方针既是中华民族教育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科教兴国的传家宝。对于它的全面理解和执行,关系着“教育是立国之本”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根据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本书特别对德、智、体、美、劳进行了并列表述,旨在引起大家对劳动教育的足够重视,正确掌握青少年的科
学教育方法,重视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西先进文化的交融、民主与科学为主线的教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教育孩子树德,教育孩子益智,教育孩子健体,教育孩子审美,教育孩子勤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每一位父母和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青少年成才的根本任务。
二、本书希望全民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在建国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历程中,正因为我们的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了教育方针,才铸就了中华教育今日的辉煌。但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且是家庭教育和以社区(村)为代表的社会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今天,我们应当正视现实、遵循规律、追赶跨越、创新发展,让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到每个家庭、每个学校和每个社区(村),落实到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掀起全民兴教的热潮,把教育责任转化为科学育人的自觉行动,进一步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质,加速复兴伟大中华的历史进程。
三、本书希望更好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教育孩子往往是从给孩子讲故事、打比方、说范例开始的,本书在简述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插入一些故事或范例进行了类比说明,力求深入浅出,求真务实,解决青少年教育中应当注意解决的81个实际问题。本书既是一位老年父亲修身正己、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又是一个老年教师教书育人、培桃育李的切身感悟。本书真诚希望能够得到老一辈父母的指点,年轻父母的支持,学校老师的帮助,有志青少年自己教育自己的认同和理解。本书以《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命名,希望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会同更多的有识之士研究中国教育,探索育人之道,共同迎接更多创新家庭、学校和社区(村)为代表的社会教育、更好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力作,问世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
大千世界,有人类,就有父母,有学生,就有教师。父母不仅肩负着传宗接嗣、繁衍子孙的任务,而且担当着培育子女成才、献身人民、造福百姓的责任。教师的价值在于传播人类文明,让学生拥有知识和本领,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大展时代宏图,超越前人所无法超越的境界,不断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父母的责任多么重大,教师的工作多么艰巨,父母的任务多么光荣,教师的使命多么崇高!
致敬,培育子女成才的伟大父母!敬礼,传播人类文明的伟大灵魂工程师!

后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我走进教师队伍的第一天,校长杨成章对我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永远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自那一天起,这句话引领我从乡下走到了县城,从县城走上了省城,从省城走进了首都,完整了我从学前教育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教育人生。二00六年五月,我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考分会的科研立项项目《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研究》的写作任务,同年六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一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并且在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和感悟中,写出的心得体会。二00九年五月,五十多年的学校教育生涯结束后,已经年逾古稀的我,从北京回到了我的故乡——四川南江。这时,我才正式从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春夏,走进了舒心愉悦、收获果实的金秋。每天,除了体育锻炼之外,仍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探索着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养生、怎样做人的规律,希望有一天能够将我在收获时节的成果,总结成文,传承子孙,奉献社会,让“永远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伴随我的一生。
多少年来,在教育工作中,我总以为,我们的孩子洁白无暇、纯净无染,可以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不愧为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我深深地热爱着他们。我不懈探索着怎样启迪、引导、鼓励、帮助、教育他们茁壮成长起来的科学方法。《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就是我二〇〇九年春天离开首都学校、赋闲巴山蜀水后得到的一分收获。我经常想,身为人子,我的父母怎样教育我?身为人父,我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长期从事课堂传授知识和学校班主任工作,身为先生,我怎样教育学生?身为人师,我怎样自己教育自己?这些育人的问题,我有特别的感慨,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要求父母、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工作者,积极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必须首先教育好自己。因以提出教育青少年常见的81个实际问题,意在与一切关心青少年教育的父母、学校老师与社会教育工作者共同勉励: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以其榜样的力量,科学教育,成功育才。
本书既是一位老年父亲修心自省、教育子女、立身社会、处世做人的心得体会,又是一个老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青少年的切身感悟。但我深知,本书的实际水平与我良好的愿望差距甚远,对于它的写作,能力与健康所限,时间仓促,行文粗糙,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多么希望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中老年朋友与青少年朋友指出我的不足,纠正我的谬误,完美我的表述,科学育人,收获丰硕,帮助我走完终身接受教育的晚霞路,特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蕴酿和写作《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承蒙许多领导、同志、亲友、乡邻和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使本书今天终于得以问世。中国地质大学原副校长赵克让、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穆大英、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原院长何福泉、原教学院长金建国、北京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原院长刘立伦、该院原高级政工师乔秀英、首师大教授张清利、北京科技大学原教授吳继庚、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原财经系主任张东海、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教务处原副处长陈国纲、张广武、教务处原工作骨干李鹏、彭继贤、杨波、赵鹏、薛明明、邴艳娟、郭博娜、教授刘祖政、章克林、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剑华、副研究员何国涛、四川教育学院教授朱国宝、四川省委直属机关党校原教授熊光政、四川自修大学龙泉校区原副校长陆文霞、冉祯平不因山川遥远,电话问候,亲切交流,真诚祝福,催人奋进。四川省汶川县委书记(原南江县委书记)青理东、南江县委书记刘凱、南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善君、南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治中、南江县常务副县长符大纲亲切指示,励人创新。南江县科协主席赵湛、南江县老科协会长王道先、常务副会长赵子爵、毛盛纪、秘书长李兆庭关心出版,高度重视。南江县委办公室原主任董绍达、南江中学原校长马政文、南江县建设委员会原主任张昌让、南江县教育局原局长潘广钦、牟宗太、黄显岳、南江县科委原主任肖南根、南江县教育工会主席周德义、南江中学校长康华、南江三中校长何其容、南江四中校长韩万奎、南江县教师进修校原高级讲师蒲守易、南江县中小学教研室原主任杨光泉、南江县实验小学校长杜健、南江镇二完小校长杨新跃诚挚慰勉、支持帮助。南江县进修校原讲师何特殊热情赋诗、情真意切。南江县小河职中第一任校长、南江县成人中专校原优秀班主任陈正荣、南江县人民医院原医生潘忠良、南江县沙河乡原党委书记何碧中、原党委副书记冯学义、刘德兴、南江县沙河镇中学原校长赵明书、罗高轩、侯家乡小学原校长熊维乾、南江镇二完小原教导主任杨秀莲、原小学教师熊登题、潘永鼎、罗运锋、苗雄、张崇烈、原洛坪铁工厂老师熊启贵、亲戚朋友杨华、张培禄、梅泰山、岳崇兴、赵东元、农民安子秀、熊朝国、杨绍康、辜德明、张德成热忱企盼、美好祝愿。曾患癌症的妻子杨建莲倾心支持、照顾生活。弟弟熊湘潮、妹妹熊俊潮、熊玉潮多方关照,鼓励鞭策。长子熊努、女儿熊力、次子熊军、三子熊壮、儿媳程德利、胡雪琴、赵丽丽、女婿赵文、义子伍平、义媳杨永兰、学生李林果都以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让我为他们操心为支持,从吃、穿、住、行到环境卫生关心无微不至,给了我许多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和照料,才让我享有更多的时间,实现既定的写作目标。
当年,我作家长,就以这样的理念鞭策我的孩子:一个家长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岀类拔萃的子孙,超越他们前辈所无法超越的境界。当年,我作教师,就以这样的理念激励我的学生: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在于教育自己的学生到达他们师长所不能到达的目标。当年,我作学校校长,就以这样的理念鼓励我的员工:一个领导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自己的下级在政治经济上超越自己,迈步他们上级可望而不可及的殿堂。做人一生,我总是以这样的理念自己教育自己:人生的价值在于希望和帮助别人生活得比自己更美好。多少年来,我同大家一起,在一个阶梯攀登上另一个阶梯的长足赛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完美自己的人生。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我和杨建莲在街上拾得一个金利莱皮包,内装现金和银行卡共计60余万元人民币,当即交给了南江县公安局,并于第一时间找到了失主,如数归还给遗拾者——四川新立富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岳顶聪。现在,我的这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仍然感染拾金不昧着我们的子女、学生、亲友和同事。我的子女和当年在故乡的学生都已做了孩子的父母,他们企盼我早日成书,帮助他们教育好自己的子孙。我亦认为,父母教育子女的天职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越俎代庖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当然,特殊因素例外),而应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拾金不昧之以渔”的原则,将如何教育青少年孩子的科学方法,传授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年轻父母,让他们做好青少年的家长,获得良好的教育效益。因此,我仍像以前在学校工作那样,每天不少于10小时的超负荷工作,希望早日写成《怎样做家长》,把我育人的心得体会告诉给我的晚辈、亲友和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但是,岁月不饶人,年龄不允许,当我拟出写作提纲,全面拉开写作序幕的时候,便为病疾所折磨,并于二〇一〇年暮春,被迫停笔养息。正因为大家知道我有这样的写作愿望和企盼,我的妹妹熊玉潮、三子熊壮安排了专项资金为我治病、疗养。学生李林果、毛明海为了让我能够有充沛的精力完成本书写作任务,想方设法,调节我的心情,让我能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写作工作。最近两年,李林果安排我三赴成都、都江堰、青城山、汶川、绵阳、江油、平武等地旅游,毛明海安排我观光了人间仙境九寨沟,女儿熊力、学生李林果分别安排我去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旅游。每次,他们都包干了我和家人旅途之中的一切支付。侄儿熊政华、侄媳廖雪琴、侄女李清文为我寻医问药,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著名医生王曾礼教授给我治病。亲戚朋友宋正鼎、吴琼英、吴理才、熊永朝、黄远义、李晓、李琼、李九思、何军、吴林璞与当年学生何大雨、何大俊、张世仁、赵北平、赵显峰、熊政伍、熊竹梅、熊虹、熊正强、吴品元、刘尧、曾勇、康军等人或亲临看望、或热忱宴请、激励鞭策、诚恳祝福,对我鼓舞确实不小。正因为有了这么好的领导关怀、同志鼓励、亲友照料、学生慰勉,才使我的身体得以迅速康复。特别是故乡四川南江又是5.12汶川大地震中的重灾县,灾后重建的精神时时激励与鞭策着我,以极大的热情战胜疾病,站立起来,重新投入写作工作。二〇一〇年岁末,我终于提起笔来,重新命选书名,拟定写作计划,疗养与写作结合,每天不少于8小时伏案工作,多次挑战生命的极限,拼命完成了《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的写作任务。现在,本书的审定倾注了作家岀版社的领导与同志们的大量心血,使之得以问世。谨在此向上述领导、同志、亲友和当年学生一并致以深切谢意!
今年,时值我的父亲熊登甲诞辰110周年、母亲潘永珍诞辰100周年,为此,谨以本书献给抚育我成长、教我学会做人的父亲、母亲和我们伟大的祖国与人民,迎接小康社会的到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祝愿我们祖先的教育思想、方法和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让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繁荣昌盛,未来辉煌。
熊捍朝
二〇一二年八月第三次修改于四川南江沙河诸葛寨

文摘

第一篇教育孩子树德
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就是以德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支柱——佛、道、儒、医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其首要宗旨:佛家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家主张“心存善念,不修自炼”,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医家主张“救死扶伤,奉为人道”,都把道德心性放在首位。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古人的心目中,“道”,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德”,是人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因此,闻“道”,必须修“德”,道德是人类永恒的财富。
在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我们,只有根植于社会,加强个人品质的修养,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襟怀坦荡,诚心做人,积极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才能肩负治国理政、富民强国宏伟大业的光荣使命。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比拿到名牌学校文凭更重要。“人”字,是由简单的一撇一捺所构成。如果,让这个“人”字,支撑起一个幸福家庭,就要教育孩子担负起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让这个家庭生存、发展起来。如果,让这个“人”字支撑起一片天空,自立于社会,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以身作则、身先示范教育孩子树立道德观念,提高思想素质,规范言语行为,具有立身处世、求真做人的品质和本领。依靠诚信、善良、礼貌和文明,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心中有他人的人,就应该对父母敬重孝顺,对朋友坦诚热情,对同志实在真诚,对群众亲善关爱,在社会生活中,树直形象,挺立起来。同时,依靠思想、意志、精神和力量,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就应该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标,逐步实现自己的抱负,铸就自己的品格,夯实高屋建瓴的基础,在社会竞争中,战胜艰险,发展起来。而修炼心态、正确心念、美化性格、优良习惯、科学做人正是孩子成才、科学发展、创造福祉、辉煌未来的根本。因为,心念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人生跟着改变。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品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在教育青少年孩子树德过程中,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启迪孩子修心、指导孩子正念、帮助孩子养性、培养孩子习惯、教导孩子做人,掌握德育的精髓: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遵纪守法、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让现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一章启迪孩子修心
中国传统文化讲“正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内圣外王”,讲“天人合一”。首先必须“内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后才能“外王”,为社会作出贡献,“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生存发展。在修养方面,“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就是按照规格、比照要求,进行磨制、修整与提高,让心念臻于完美。“养”就是涵养、培育和陶冶,进行养成、充实与升华,使性格优化健美。
在现实生活中,心态就是人生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判断,心态主宰成败,健康的心态是我们成功命运的指南针。我们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往往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因为,“健康的心理能够使我们感到生命的高贵和快乐”。一个人如果他的心理健康,即使身体残废,意志却很坚强,能够勇克时艰,战胜困难,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获得成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他有健康的体魄,因为精神空虚,不思进取,犹如思想残废,根本不是一个健康有为的人。因此,教育孩子拥有心理健康,就必须修心,保持良好的心态。修心以正确心念,正确心念以培养性格,培养性格以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以更好做人。一个人只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正确对待,始终对生活与前途充满信心。这不仅有利于成长中的孩子,更有利于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受到教育,健康自己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发展。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了广大父母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一起修炼,共同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已经广泛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主题。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把自己也变成孩子,有一颗童心,抛开“父母”、“大人”等身份,接纳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理解你、认同你、相信你,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诚与孩子一起修心养性,共同参与健心活动,在亲子互动、彼此勉励中,加强心理建设,双双赢得可贵的健康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密切相处,跟他们频繁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注意他们的反应和态度,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出快乐、高兴、激动等积极的情绪,相反则会产生失望、忧愁、愤怒等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会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活动能力,消极的情绪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极端消极的情绪还会使孩子的智力下降,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可见,孩子的情绪是随外部世界的刺激而发生变化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观察孩子情绪的变化,根据外部刺激可以转化孩子情绪的规律,随时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抑制消极情绪,让孩子生活在快乐之中。通常,父母心平气和对待孩子,避免使用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与孩子说话,让孩子亲近父母,信任父母。孩子有了疑问,等孩子把话说完,并且耐心解答,做出满意的回复,让孩子贴近父母,热爱父母。父母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以免产生代沟,与孩子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关系。在互相理解中,深厚亲子情缘,实行家庭民主,让孩子在完全可以信赖的父母关心和爱护中慢慢长大。其实,亲子的情缘和话题源于生活,这就需要父母通过身边事物,培养出孩子对事物的敏锐与好奇心,提高孩子的观察力,焕发出孩子热爱生活的激情,让孩子在愉悦生活中茁壮成长起来。
在孩子学习中,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疏忽。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切忌存在无效的说教、烦人的唠叨、过激的言行、紧张的家庭气氛、僵持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心烦意乱,焦虑冲动,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可以理解,很多父母重视孩子学习,但是,要求过高,期望值过大,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心理误区。以致孩子萌生厌学情绪,产生学习、生活甚至工作障碍,养成不良习惯,后果十分严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值得父母与孩子在共同修心中探索、思考、研究,找到教育孩子认真学习的答案。
在与人交际中,孩子的意识行为值得关注。现代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人的精神、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孩子与亲人、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同学的关系等社会交往能力又决定着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实践证明,应当从父母与孩子共同修心开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培养出孝敬、仁爱、自信、忠诚、宽容、进取和感恩心,开创孩子的美好未来。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青少年孩子共同修心的核心价值和重大意义,应当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高度重视,它可以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充分发挥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双边互动、康乐吉祥、科学发展的作用。
父母与孩子共同修心。在家庭教育中,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正确解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更加亲密,就会在共同进步中快乐生活每一天,就会迎来青少年的科学发展,我们的接班人就会茁壮成长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
一、博古通今,共同进步。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如同有了七音八调的差异,才演奏出美丽动听的音乐。在绚丽多姿的国际环境中,父母应该引领孩子,不辱使命,学会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学会处事、共事与做人,让多样性文化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浩浩荡荡,奋勇向前。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传承着不少心理教育的文化资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决定着孩子的一切,智慧的父母教育出智慧的孩子,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父母和青少年在智慧的家庭教育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孟母三迁与断织》的故事,它讲述了孟母教子的感人事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孟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跟妈妈相依为命。最初,他们住在乡下,他家附近的小山上,有一块墓地。经常有出殡的人群路过家门口,小孟轲常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效仿着他们,做些抬棺材、挖坑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对孩子教育不利,就搬到了街上。然而,他家的附近住着几个屠户,天长日久,小孟轲竟然和小朋友一起玩起学着杀猪卖肉的玩意儿。孟母认为这样会耽误孩子前程,于是又搬了家。经过郑重的选择,他们搬到一个学校旁边住了下来。每天,小孟轲看着孩子们上学放学,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感到十分新奇和有趣,便又学着他们读起书来。孟母看到孩子喜欢读书,非常高兴。当时,孟母十分注意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确很有见地。小孟轲上学读书了。有一天,孟轲因为贪玩,没等到放学就跑回家来。当时,孟母正在织布,也知道孟轲逃学了,十分生气,拿起织布的梭子猛摔在地,把梭子也摔断了。只见孟母叹口气说:“织布要一梭一梭地穿,日积月累,才能织成一匹布;读书同织布一样,也要一天一天地学,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取得成就。一个人学习没有毅力,半途而废,将来是不会成为有用之材的!”小孟轲听了母亲的话,返回了学校。从此,发愤读书,从不间断,进步很快。
ISBN9787506368506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熊汉潮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