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选择:13个育儿困惑解答给你一个科学教养观 978750866192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养育的选择:13个育儿困惑解答给你一个科学教养观》用“科学”来说话!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发展心理学博士告诉你99%的家长都会困惑的13种养育难题背后的秘密,了解儿童发展的全局,父母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纠正目前流行的各种教育迷思以及关于美国教育的种种错误传言,为家长溯本清源,从根本为父母解压,让父母回归理性和从容。
用爱跟孩子相处,灵活的是方法。作者分享与两个孩子相处的生活案例,并在每章最后给父母 “实战”Tips供参考,看看儿童心理学家是如何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

名人推荐

活了一辈子,我发现,很差的老师总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似乎让他们成了高高在上的专家。反倒是那些极好的老师,能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优雅。陈忻恰是一位难得的老师,她让理论变得极富可操作性,极其贴近生活;她以坚实的科研结果为核心基础,用简单的日常用语表述出来,这让我们无比安心,重归平静。——蒋佩蓉(婚姻、亲子专家)

陈忻是学发展心理学的,这就让她的文字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大方向),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并不囿于她所学的科学知识,而是仍然用自己的感受去跟孩子相处,这使得她和孩子的相处充满了灵活性和灵动性。当我们把科学和直觉,大脑和感受结合起来,互相印证,所得到的,就是经过了双重认证的知识&
经验结合体,这样的专家,置信度就相对很高。
——刘未鹏(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微软西雅图总部,《暗时间》作者,爱好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心理学)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错误的育儿理念在广为流传呢?一个原因是,现在年轻的父母可能没有经过理性思维的训练;另一个原因是,现代认知神经科学诞生于 1997 年,而流行的育儿理念,都是 20 年以前甚至 100 年以前诞生的,缺乏来自脑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支持。我也是个 5 岁女儿的爸爸,每当我遇到育儿困惑的时候,我愿意跟既是发展心理学博士,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陈忻讨教经验。她不仅纠正各种养育迷思,同时基于自己的研究和生活实践提出一整套育儿理念,并提供简单易行的小技巧。
——魏坤琳(北大心理系博导、科学评审叨叨魏、爱贝睿儿童实验室主任)

学术专精,科学素养极高的妈妈,不少;能够将高深前沿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讲明白的妈妈,很少;能坚持十年,热情输出育儿实践建议,既懂西方,又懂中国的妈妈,全世界只有陈忻老师一个。
——阳志平(现任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认知科学专家与科学作家)

陈忻博士的文章,总是写得太好,喜欢每一篇,每次看完都觉得是给自己知识系统的一次梳理,还要迫不及待的让爸爸看。
——爱贝睿公众号网友留言

作者简介

陈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研究婴幼儿心理的发展,专注于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现任教于玛丽维尔私立文理学院(maryville college)。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致力于将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与育儿实践有机结合,在国内的杂志和报纸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儿童发展的科普文章和育儿文章,向父母传播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为很多被曲解的概念和理论正本清源,并结合大量的育儿实践,为父母的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目录

第1章 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吗? // 001
第2章 早教有必要吗?什么是好的早教? // 025
第3章 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 // 045
第4章 电视节目是早教还是伤害? // 065
第5章 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吗? // 085
第6章 我的孩子为什么脾气那么大? // 107
第7章 延迟满足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 // 129
第8章 为什么越称赞,孩子越说不得了? // 151
第9章 孩子会越挫越勇吗? // 167
第10章 要不要鼓励孩子争第一? // 185
第11章 快乐成长就是让孩子时刻都快乐吗? // 201
第12章 要求孩子“听话”会抹杀独立性吗? // 223
第13章 学习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 243

序言

全新的时代,应该更新你的育儿理念了
我的女儿今年5岁了,初为人父之时,我忐忑不安。虽然学过很多书本上的知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但当我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时,却发现以前学到的知识只是知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首先想到的是看育儿书、上网查资料,却发现目前流传的各种育儿观念中,有不少都是错误的,比如对敏感期的过度解读,误以为只有在早教机构孩子才能接受好的早教,把“快乐”奉为成长的要素,等等。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错误的育儿理念广为流传呢?一个原因是,年轻的父母可能没有经过理性思维的训练;另一个原因是,现代认知神经科学诞生于1997年,而流行的育儿理念,都是20年以前甚至100年以前诞生的,缺乏来自脑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支持。
陈忻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修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留在美国的大学任教,养育了两个男孩。每当我遇到育儿困惑的时候,时常跟她讨教经验。陈忻作为发展心理学博士和两个孩子的妈妈,讲解育儿观念时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母亲的细腻,语言专业又平实易懂。
在这本书中,她不仅纠正各种养育迷思,同时基于自己的研究和生活实践提出一整套育儿理念,并提供简单易行的小技巧。比如,当宝宝生气发脾气时,父母需要认同他的情绪,并帮助他按照“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的原则来表达情绪:可以用语言讲出来,可以画画,也可以想象自己的头上在冒烟……
我们的孩子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在过去20年飞速发展,大量新的知识每年都在产生,原有的许多儿童教育理论已经与时代脱节。有感于此,我与阳志平老师、陈忻博士等合作发起了面向未来的爱贝睿儿童教育项目,基于脑科学和大脑科技,帮助孩子更好地探索和创造未来。
我相信陈忻博士的教育理念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帮助大家在科学育儿的路上走得更从容。希望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大家的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魏坤琳
爱贝睿儿童实验室主任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后记

走出养育的迷思
这本书是我和网上的爸爸妈妈们灌水灌出来的(在网上讨论大家戏称“灌水”)。看完了此书,大家可能会发现,书里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们在网上和生活中经常问、经常讨论、经常纠结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帮助父母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减少一些焦虑和困惑。如果看完这本书,一些父母想通了一些儿童发展中的问题,感到放下了重担,从容育儿,那么,写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心理系学发展心理学,获得心理博士学位。在博士答辩的那个星期,我有了宝宝。在养孩子的时候,我发现,虽然很多理论和研究不能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但是,我的专业训练对我当妈妈确实有很多帮助。
首先,我了解婴幼儿发展大致的过程,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比如,宝宝满月以后,明显越来越爱哭。我学过,宝宝的啼哭次数会逐渐增加并在第6~8周达到顶峰,过了4个月之后会慢慢减少,然后变得稳定。所以,当宝宝变得爱哭我并没有变得很焦虑,也没有怀疑自己哪里做错了。因为我知道绝大部分宝宝都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而且我有预期,过一阵子会逐渐减少,光明就在前方。我把这个常识告诉家人,大家在宝宝哭的时候都能保持比较平稳的情绪。了解宝宝发展规律让自己比较自信和从容,有底气,有预期。
其次,父母的观察力很重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孩子,才能了解他们,才能因材施教。做婴幼儿研究锻炼了我的观察力。来我们实验室的有几个月的小婴儿,也有1~2岁的幼儿。当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怎么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感到比较安心,能够完成一些“任务”(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游戏)?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察言观色,让宝宝和父母在我们的实验室都能比较放松。回头看,那些经历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对我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解决一些问题起到很大的帮助。
当了妈妈以后有很多宝宝吃喝拉撒的问题,我经常逛北美的一个育儿网站,看多了就发现,网上充斥着无数问题,有些问题每隔几天就被问一次。因为父母描述的表象不尽相同,很多人回答问题常常根据儿童的行为或者表象提出解决方案。然而,仅根据表象往往无法解决问题,还容易增加父母的困惑和养育上的混乱。有时候孩子的行为类似,但形成这种行为的原因不同,照着别人的方子就治不了自家的病。
于是我有空就回答这些问题。我通常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去理解孩子某些行为或者问题的本质,有些只是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父母只需耐心观察和等待就好。另一些行为,我则让父母了解孩子在某个阶段是什么发展特点,发展变化是什么样子的,他的行为可能由什么原因造成,要解决可能需要做哪些工作。当然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如果这些父母接着提问,我就接着想出各种可能、可行的办法。有几个当年一起讨论的妈妈,到现在仍是我天涯若比邻的好友。
后来我被邀请去了一个宝宝俱乐部,和很多新妈妈一起在网上讨论,互相学习并开阔思路。在那些“灌水”的日子里,因为和很多妈妈讨论各种问题,我深深体会了婴幼儿的个体差异之大。这些经历让我跳出教科书或者育儿书的框子,尽量不以教科书或育儿书去判断别人的教养行为,也不以自家的情况去判断别人。我一方面帮助父母了解他们孩子某个年龄段甚至某个月龄的特点,这是婴幼儿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尽量多提问,通过父母的描述去了解某个特定孩子的特点,他是什么个性,什么兴趣,多了解一些事情发生时的情景,就事论事地去提供一些办法。如果还不能解决,就接着跟进一些问题,多了解,再提出多一些的可能性。这些经历形成了我写文章的风格,我会介绍儿童发展的共性,这是育儿的大方向。然后我会继续提供一些在生活中实用、可操作的办法。在俱乐部和大家一起讨论的日子里,我能很快得到这些父母的反馈,哪些办法有效,哪些办法需要继续跟进提问,待多了解后再提出具体的办法。这些经历让我贴近父母,感同身受,而不是站得高高地去批评他们,并在提供办法的时候尽量讲清楚条件,尽量灵活。在有科学研究证据的发展心理学指引下,我们有了正确的养育大方向。但是,每个家庭具体怎么做,这里面的空间非常大。养育有时候不见得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需要父母针对自家的情况,将一些原则和理念灵活运用起来。
当我有了微博以后,我发现中国父母的问题更多,纠结的事情更广泛。一方面由于父母对发展心理学不了解,如果他们不了解每个阶段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就很容易把正常现象当成问题,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育儿的信心。比如,很多妈妈抱怨孩子两岁多就会和父母作对,不听话。其实这是发展正常现象,说明他们正在建立自我感。父母需要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顺应他们的发展特点,以柔克刚。另一方面,一些理论在传入中国的时候走样了,导致了养育行为的混乱。比如,对“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误解,引发了父母的很多疑问,而且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后果。还有很多人喜欢跟风,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使得在中国流行的教育概念极多,但由于不了解其内涵,很多人往往做得不到位,比如挫折教育、赏识教育、敏感期等一些概念,都存在着极多的误区。在微博上和很多网友交流、讨论,我逐步了解了中国父母的特有育儿环境,以及他们的困惑和焦虑。本书选取的13个问题,就是在网上广泛讨论、特别纠结的问题。我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做出解释,提供方向,并且结合我自己和很多网友的育儿实践,给大家提供实际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我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请大家把这些案例放在理论里去理解,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让自己的育儿实践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细节上却是灵活的。
很多时候,父母的焦虑和困惑都源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他们往往在某一个小问题钻进牛角尖,觉得这样做,有这样的风险;那样做,有那样的风险。总之,只看到儿童发展的一个点而看不到全部,从而越来越焦虑。当他们了解儿童是怎么发展的,每个阶段是什么发展特点,才看得到儿童发展的全局。看到全局,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全局的眼光下看一个问题,也许心结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开。写这本书,我把13个问题分开写,但是我也希望大家整合所有的信息,因为早教、敏感期和看电视这三章有着相关的信息,情绪、赏识、竞争、快乐这几章也互有关联。希望大家把育儿这件事情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地从各个方面培养孩子,要有全局和长远的
眼光。
前阵子重温《射雕英雄传》。江南七怪教了郭靖十多年,始终进步不大,然而被马钰调教两年,有了内功,他武功大有进益。我想,了解孩子各个阶段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这个样子,了解他们发展的外在现象和本质,这大概就是内功了。当然,当我们是新手的时候,我们从一招一式学起,因为这样有招可循,容易入门,但同时必须增进自己的内功。通过大量的练习,某一天我们也就有可能成为无招胜有招的高手了。希望这本书里讲过的原理和理论可以成为大家育儿的内功,一些案例可以当作招式练手,但最终大家会抛弃这些固定的招式,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成为融会贯通、心里有爱的好父母。
养育中充满了无数选择。为人父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代替父母思考和选择,而是分享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以及我自己和其他父母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如果有人从来未曾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那么,我愿意为大家打开这扇窗。

文摘

早教有必要吗?什么是好的早教?

早教非常有必要,但早教不是越多越早就越好。生活即早教,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军。对孩子充满爱的照料,让孩子身体、智力和社会化情感等方面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才是好的早教。只有意识到这点,我们才不会迷失。

很多孩子一两岁的宝爸宝妈会问我:需要送宝宝去早教机构吗?什么样的早教机构比较好?总之,一提起“早教”这个词,大部分父母会马上联想到“早教机构”,仿佛“早教”只能在“早教机构”中才能进行。而事实上,早教实际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

早教有必要吗?大脑的可塑性决定了早教的必要性
为什么早教那么重要?因为婴幼儿期间大脑发育飞速,并且极具可塑性。在人生的头三年,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突飞猛进。当他们两三岁时,大脑突触的数量是成人的两倍。越来越多的突触是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那么,由此可见,婴幼儿在其生命早期所面临的环境,对其大脑的发育与一生的成长都影响重大。

从1965年开始,美国有了启智计划:对低收入家庭0~5岁的幼儿提供教育、健康、营养、社会服务等各种帮助——增进孩子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为将来上学做好全面的准备。启智计划从1965年制订至今,已经帮助了3 000万美国儿童。

美国对这些受到早期帮助的儿童做了20年的长期追踪,发现这些孩子并不仅仅在上学的时候受益,通过这些早期的帮助,好处往往到成年以后还能显现。得到这个项目帮助的儿童被追踪到27岁的时候,比起没有得到帮助的同伴,高中毕业率要高,收入多,结婚率也高,并且入狱的可能小。所以即使是贫困儿童或者发育迟缓的儿童,在得到帮助以后,他们的成长过程也依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与早期大脑的可塑性息息相关。

那么,什么样的早教是好的早教呢?

各种感官均衡发展才是好的早教
婴幼儿对世界的了解来自他们的各种感官和他们的动作。他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尝或者咬、用手摸等,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他们的触觉、运动知觉等是探索世界的基石。任何生活中的经验和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多样化的环境,让他们的各种感官得到均衡的发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亦是早教的重要目标。

早教不是越多越早就越好
早教需要符合宝宝的发展特点,也就是说,输入宝宝大脑的信息,方式和强度都要适当。
有些父母总想让宝宝学习一些技能,比如看图识字、数数。我曾经收到家长私信,问我该不该让宝宝去上个画画班。我一问,孩子才两周岁。其实对于两周岁的宝宝,应该先发展他们的精细动作,让他们操作各种物品,而不是画画。

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迈克尔?纳格尔博士指出,因为孩子的情感调节能力、压力调节能力都有限,如果父母让他们太早接受太多学习任务且目的性太强的话,很可能会破坏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将来的长期发展都很关键。所以父母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教授带了几只小白鼠回家,给孩子当宠物养,小白鼠可以自由地在整个房子里活动。有一次,他把小白鼠带回实验室,发现在走迷宫的任务中,家里养的小白鼠比在实验室里养的兄弟姐妹们犯的错误少,完成得更快。他认为,家里的环境比实验室的环境更丰富,更好地促进了小白鼠大脑的发育。
接着,行为神经学家威廉?格里诺(William Greenough)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对小白鼠的影响,把小白鼠分别放在三个环境里生活。一组隔离在小笼子里,单一环境并没有任何“鼠际交往”。第二组在一个相当大的笼子里,和其他几只小白鼠生活在一起。第三组生活在信息输入特别多的环境里,就跟迪士尼乐园一样,有各种滑梯、轮子等,这一组也是几只小白鼠生活在一起。结果当然是生活在“迪士尼”的小白鼠完成迷宫任务最快、最有效。
然后,他们把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和实验室里的三组小白鼠对比,发现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大脑发育比以上三组都好。他们推测,这是因为,在自然环境里,小白鼠经历自然环境的各种体验,碰到各种其他小动物、小昆虫,鼠际交往更复杂。
所以说,自然环境比实验室笼子里创造的迪士尼环境更有利于小白鼠的大脑发育。于是很多科学家认为,对人类婴儿来说,自然的环境也可能比刻意创造的丰富环境更有利于大脑的健康发育。对人类婴幼儿早期训练要更加谨慎,也许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造成伤害。

早教机构难以实现早教的重点——均衡发展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特别是养育孩子方面。其实,只要我们牢记早教的目标是均衡发展,就会淡定下来了。
哈佛大学教授伯顿?怀特在哈佛幼儿园的研究项目中发现,让孩子看起来聪明似乎比较容易做到,经过有些机构的强化培训,幼儿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早熟”。然而,这些早教机构并不关心幼儿的社交技能,比如和小朋友适度地交往,表达自己的需要,与人合作等,也不关心幼儿的情绪发展,当然也不关心幼儿是否快乐。这些早教机构很难实现我们所说的早教重点——均衡发展。

天普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凯西?赫什–帕萨科等人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幼儿个人“学业”上的早熟也许并不是好事。他们随机挑选了120个孩子,有些上以学业为主的幼儿园,有些上以社交为主的幼儿园。当他们5岁时,以学业为主的幼儿确实比以社交为主的幼儿知道更多的字母和数字,但当他们上小学以后,前者并没有比后者表现出更高的智商。可以说,他们在知识储备或者说技能上的优势这个时候已不明显了,而后者反而比前者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对学习更有热情。

该不该培养孩子一些才艺特长?
现在很多孩子基本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每个周末、放学的时间都被父母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才艺班。要知道,任何人要训练滑冰、阅读、弹钢琴、下棋等才艺都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幼儿更是如此。如果每天都要以小时计地练习某项技能,很可能会伤害他们自发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和内心的动力。同时,他们其他方面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就减少了,发现其他兴趣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另外,幼儿的很多社会技能、情绪发展都需要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去自己体验和学习。如果过多占用了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
有着20多年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詹姆斯?泰勒博士在儿童和青少年咨询中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有特长的孩子在情感发展上落后2~5年,这是由于父母在他们的特长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却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发展。情感发展不成熟往往导致孩子无法面对挫折、人际沟通弱化等问题。
所以,不管是什么方面的早教,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个均衡发展的孩子。回到这一章开头的纠结,父母困惑要不要上学前认字、数数,其实上学前最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一些能力,以便让他们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比如——
在生活中加以引导和练习,以便料理自己的一些事情,像绑鞋带、整理自己的书包等。
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一定要认识字)。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万物有强烈的兴趣。
在玩玩具的时候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在游戏中学会和同伴交往,包括解决冲突,等等。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将来适应学校和促进学业进步,有助于他们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早教,就是提供各种条件,帮助儿童均衡发展。我们需要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

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早教,什么样的早教是好的早教,就会承认,父母和家庭是早教的主力军,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唯有我们放开对早教机构的纠结,才能回归早教的真义,才能赢得早教的广阔天地。
ISBN9787508661926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陈忻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