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研究 7509793483,978750979348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陈利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南亚经济。著作有:《云南烟草行业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云南烟草资本聚集与扩散效应分析》《中国与印度信息产业合作新趋势》《印度对外经济政策研究》《不发达区域经济学》等。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新格局 1
第一节美国优势地位明显 1
第二节OPEC控制力下降 10
第三节俄罗斯地位不断上升 16
第四节非洲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23
第五节其他国家影响不容忽视 24
第二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安全环境 26
第一节能源争夺日趋激烈 26
第二节能源外交日益活跃 32
第三节能源格局不断变化 64
第四节中国能源形势日益严峻 71
第三章中国西南能源地缘政治环境 78
第一节东南亚能源地缘政治环境 79
第二节南亚能源地缘政治环境 87
第四章中国西南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99
第一节云南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99
第二节广西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117
第三节贵州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133
第四节重庆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148
第五节四川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166
第五章中国西南边疆周边国家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189
第一节越、老、缅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190
第二节泰柬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201
第三节印度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207
第四节巴基斯坦、尼泊尔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212
第五节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216
第六节不丹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218
第六章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234
第一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234
第二节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247
第三节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能源合作案例 251
第七章中国西南周边国家能源外交战略与政策 310
第一节越、缅、泰、老、柬能源外交战略与政策 310
第二节南亚国家能源外交战略与政策 318
第八章加强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24
第一节立足国内构筑能源安全体系 324
第二节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60
第三节建设西南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保障石油供给安全 376
第四节积极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的投资与开发 389
第五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406
附录世界能源形势一览表 421
参考文献 447

序言

序言

能源是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能源安全简而言之就是能源供应充足可靠、价格合理稳定,足以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而能源供应严重不足,脆弱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对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现代化建设构成了很大威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供给能力大大增强,能源自给率迄今仍然接近90%,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的比重逐步下降,石油、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占的比重上升,能源结构逐步优化,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把节约能源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四是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广泛使用,输变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正在大力建设特高压和智能电网,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大大提高。五是中国已与世界许多国家或组织建立了双边或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广泛参与了国际能源合作,还建成了中哈、中俄、中缅等油气管道,大大提升了中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能源资源约束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加,使得中国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求缺口越来越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2014年已达59.6%。再加上能源体制改革尚未到位、能源特别是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低、环境问题突出、“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受到诸多限制,中国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还十分脆弱。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缓解能源供求矛盾。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如《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加大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要彻底改变粗放型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增长模式,建成以低碳能源为主的结构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目前能源消费量持续攀升、供应缺口不断加大、新能源投入不足、开发技术落后、获取海外能源资源难度加大、能源话语权缺失、战略储备不足的情况,更增加了中国构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不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化解我国能源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将会付出更高的能源成本和发展代价。
尽管近年来世界石油、天然气储量增加,特别是伴随着油页岩的开采,石油供应格局有所变化,但油气资源分布仍然很不均衡,中东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尽管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也有所变化,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仍然占主导地位;尽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但还远远达不到替代传统能源的地步。随着世界化石能源资源的减少与枯竭,能源资源正成为世界各国争夺和博弈的重要内容,这对中国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东南亚、南亚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南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能源形势不断变化,它们也面临着能源安全问题,使得中国同时要面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竞争。由此,中国向海外寻求能源合作必然会遇到发达国家施加的压力和一些周边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如何处理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成为中国“走出去”不可回避或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对外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西南作为一个重要特殊区域,保障西南的能源安全不仅对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也具有重要作用。西南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为石油缺乏而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70%,其中四川、云南占全国的比重都超过20%。云南、贵州煤炭资源丰富,其中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川渝两地的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开发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投入不足、油气资源量有限等因素制约,西南的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能源供应十分紧张。如何充分利用西南能源资源丰富以及临近印度洋、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区位优势,改变西南处于全国能源供给线“末端”的状况,构建更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便捷的能源供给体系,成为缓解西南能源供需矛盾、推动西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西南能源供求矛盾突出,国内外学者加强了对西南能源问题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西南能源通道、能源运输安全、破解“马六甲困局”、“川气东送”、“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能源安全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还涉及政治、对外战略、能源外交、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而且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安全难以做到独善其身,需要多方面长期努力并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保障,这也是我们继续对其展开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通过更多研究,进一步深化区域能源合作,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尽管目前建设西南能源安全保障体系面临诸多问题,但也有许多机遇和条件。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不断推进。二是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南亚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三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关系不断改善。四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五是西南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竞争力增强。六是西南“走出去”步伐加快,与周边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能源合作。七是国家高度重视西南能源基地与通道建设。只要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西南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就有望加快建立。
建设西南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必须立足西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节约优先、绿色低碳、创新驱动战略,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自身能源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构建具有西南特色的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西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本书分析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安全环境,评价了中国西南、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形势,归纳总结了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对外能源战略与政策,阐述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维护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的对策建议。相信本书的出版可以为那些希望了解中国及西南地区、东南亚、南亚国家能源安全的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料,为中国及其他地区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研究分析中,我们不仅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尽量运用权威的最新数据与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既探讨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安全问题,又探讨了中国以及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能源合作问题,同时还探讨了西南怎样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问题。但由于本书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多、能源安全内容繁多、能源形势变化较快,以及水平有限、时间等原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分工情况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由杨思灵执笔,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由马勇、胡娟、杨思灵执笔,第四章由李敏、陈利君执笔,第六章由马勇、陈利君、胡娟执笔,第八章由陈利君执笔,附录由杨思灵整理。

陈利君
2015年3月10日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3.建立西南能源合作机制,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体系
目前,西南能源需求量大,而自身能源的生产和储备却较少,供需极度不平衡。尽管西南已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但能源领域的合作机制缺乏,主要是通过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来推动能源合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东油西送”规模不断扩大,东部输往西南的成品油管道以广东茂名为起点以云南昆明为终点,已全线贯通输油,茂名石化公司提供了西南地区成品油市场50%多的消费量。
2007年7月25—26日,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第十七届会议在广东省茂名市举行。来自四川、云南、贵州等六省区的30多个城市市长共同探讨了西南经济区合作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提出了加强务实合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与“泛珠三角”合作互联互动等构想,就区内资源能源领域的合作达成了新的共识。贵阳市表示要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开展区域能源的合作与开发,提倡将能源的有效开发、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等整合起来,通过区域城市之间能源的循环利用和信息的充分共享,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贵阳市打算与区域内各方在煤化工产业链的相关环节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煤化工技术方面寻求支持,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走“资源开发一资源利用一生态恢复一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昆明市表示要与区域内各城市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精深加工、水能和煤炭资源开发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进行合作。攀枝花市建议由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共同起草“西南经济区资源能源合作开发与利用整体规划”,以资源能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为契机,按照一体化思路促进西南经济区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百色市提出要努力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资源互换关系,并指出资源互换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取得“双赢”的必由之路。
ISBN7509793483,978750979348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陈利君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