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从哥本哈根到巴黎—国际气候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2009年到2015年的七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为节点,深入探讨了国际气候制度变迁的驱动力、主要参与方的谈判策略以及“德班谈判”的关键综合性问题,呈现了在大国引领下多边机制发生变迁的渐进过程及其必然性。
作者简介
作者:朱松丽
1970年生,山西霍州人。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能源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研究。在多项国家项目支持下对国际气候制度发展进行了深入跟踪和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从哥本哈根到巴黎——缘起
第一节作为国际显学的气候变化问题
一、从科学到环境问题
二、从环境问题到政治问题
三、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四、气候谈判推波助澜
第二节为什么要研究从哥本哈根到巴黎这一段历史
一、从哥本哈根到巴黎的重要性
二、本书将如何研究从哥本哈根到巴黎这一段历史
三、本书“路线图”
第二章从哥本哈根到德班
第一节从气候公约到“巴厘路线图”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诞生
二、《议定书》的诞生及其演进
三、2005年蒙特利尔会议
四、2007年巴厘岛会议和“巴厘授权”
第二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一、会议动态
二、会议过程和“失败”原因
三、会后“众生相”
四、重新评价哥本哈根会议
第三节从“巴厘授权”到“德班授权”
一、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
二、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国际气候制度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进展
一、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气候变化基本事实
二、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进展
三、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研究进展
四、气候变化减缓研究进展
五、小结
第二节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一、世界政治发展格局
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三、这些变化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影响
第三节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变化
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格局
第四节低碳发展的技术进步
第五节公约内外相关活动及其影响
一、公约内外机制类型
二、公约内外机制关系分析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德班平台谈判的综合性问题分析
第一节原则之争:公约基本原则及其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实质
三、谈判走向和影响
四、中国的选择
第二节模式之争:减缓责任分担规则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实质
三、谈判走向和影响
第三节内容之争:如何在“2015年协议”各要素中体现公约原则
一、减缓——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
二、适应以及损失和危害
三、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
四、透明度
第四节科学与政治之争:长期目标及相关问题
一、IPCC提出的要求
二、谈判进展和影响
三、中国的选择
第五节法律形式之争:谈判成果法律形式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实质
三、谈判成果“法律形式”几种可能的结果
四、谈判进展和影响
五、德班平台谈判成果的法律形式情景分析
第六节公约磋商和决策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实质
三、进展和影响
第七节小结
第五章主要缔约方动向和谈判策略
第一节发达国家和集团
一、欧盟气候政策和对国际气候制度的构想
二、美国气候政策及其对国际气候制度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集团
一、基础四国
二、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和拉美独立国家联盟
三、小岛屿国家联盟
四、小结
第三节跨阵营集团
第四节小结
第六章多哈、华沙和利马气候大会
第一节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
一、会议成果
二、会议成果评价
三、会议进程
四、《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新特征
五、《京都议定书》的“遗产”
第二节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
一、会议成果
二、会议成果评价
三、会议进程
第三节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
一、利马会议前的各种促进活动
二、主要成果
三、会议成果评价
四、会议进程
第四节德班平台谈判总体进展评估
一、对“共区”原则争取各方接受的扩充解读
二、“国家自主”扩大了参与度,但削弱了约束力和雄心
三、气候变化谈判回归“大国政治”格局
第五节小结
……
第七章巴黎气候大会和《巴黎协定》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下降更多依赖于天然气和核电。英国“转向天然气”(gas for dash)运动兴起的缘由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英国电力市场自由化。该自由化风潮催生私营电力公司的出现,并推动这些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兴建新型燃气发电厂。究其原因,主要是天然气价格低廉且天然气发电厂建设周期较短。此外,“转向天然气”运动还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和完善的联合循环燃气涡轮机(CCGT)技术。“转向天然气”运动带来碳排放的大幅削减,并促使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均为酸雨的主要来源)排放量呈骤减趋势。1990年,英国能源供应行业共计排放温室气体2.37亿吨CO2—eq;至2013年,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骤超20%至1.78亿吨。自2009年以来,支持者们纷纷要求英国开展第二次“转向天然气”运动,以此加强能源安全。这一要求源于英国大型非常规天然气储备的开发潜能,运动支持者们希望借此复制美国的有益经验,通过助推国内页岩气行业的蓬勃发展压低能源价格。2013年以来,英国计划对“水力压裂”技术给予税收方面的激励,支持对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对待核能,英国的态度一度趋冷,后又开放市场,并成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英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2013年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仅为5.1%,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15%),在28个成员国中仅高于马耳他和卢森堡;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为13.9%,而欧盟平均水平为25.4%。这为远期的深度减排带来隐忧。
《从哥本哈根到巴黎—国际气候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2009年到2015年的七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为节点,深入探讨了国际气候制度变迁的驱动力、主要参与方的谈判策略以及“德班谈判”的关键综合性问题,呈现了在大国引领下多边机制发生变迁的渐进过程及其必然性。
作者简介
作者:朱松丽
1970年生,山西霍州人。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能源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研究。在多项国家项目支持下对国际气候制度发展进行了深入跟踪和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从哥本哈根到巴黎——缘起
第一节作为国际显学的气候变化问题
一、从科学到环境问题
二、从环境问题到政治问题
三、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四、气候谈判推波助澜
第二节为什么要研究从哥本哈根到巴黎这一段历史
一、从哥本哈根到巴黎的重要性
二、本书将如何研究从哥本哈根到巴黎这一段历史
三、本书“路线图”
第二章从哥本哈根到德班
第一节从气候公约到“巴厘路线图”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诞生
二、《议定书》的诞生及其演进
三、2005年蒙特利尔会议
四、2007年巴厘岛会议和“巴厘授权”
第二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一、会议动态
二、会议过程和“失败”原因
三、会后“众生相”
四、重新评价哥本哈根会议
第三节从“巴厘授权”到“德班授权”
一、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
二、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国际气候制度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进展
一、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气候变化基本事实
二、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进展
三、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研究进展
四、气候变化减缓研究进展
五、小结
第二节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一、世界政治发展格局
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三、这些变化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影响
第三节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变化
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格局
第四节低碳发展的技术进步
第五节公约内外相关活动及其影响
一、公约内外机制类型
二、公约内外机制关系分析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德班平台谈判的综合性问题分析
第一节原则之争:公约基本原则及其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实质
三、谈判走向和影响
四、中国的选择
第二节模式之争:减缓责任分担规则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实质
三、谈判走向和影响
第三节内容之争:如何在“2015年协议”各要素中体现公约原则
一、减缓——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
二、适应以及损失和危害
三、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
四、透明度
第四节科学与政治之争:长期目标及相关问题
一、IPCC提出的要求
二、谈判进展和影响
三、中国的选择
第五节法律形式之争:谈判成果法律形式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实质
三、谈判成果“法律形式”几种可能的结果
四、谈判进展和影响
五、德班平台谈判成果的法律形式情景分析
第六节公约磋商和决策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实质
三、进展和影响
第七节小结
第五章主要缔约方动向和谈判策略
第一节发达国家和集团
一、欧盟气候政策和对国际气候制度的构想
二、美国气候政策及其对国际气候制度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集团
一、基础四国
二、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和拉美独立国家联盟
三、小岛屿国家联盟
四、小结
第三节跨阵营集团
第四节小结
第六章多哈、华沙和利马气候大会
第一节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
一、会议成果
二、会议成果评价
三、会议进程
四、《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新特征
五、《京都议定书》的“遗产”
第二节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
一、会议成果
二、会议成果评价
三、会议进程
第三节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
一、利马会议前的各种促进活动
二、主要成果
三、会议成果评价
四、会议进程
第四节德班平台谈判总体进展评估
一、对“共区”原则争取各方接受的扩充解读
二、“国家自主”扩大了参与度,但削弱了约束力和雄心
三、气候变化谈判回归“大国政治”格局
第五节小结
……
第七章巴黎气候大会和《巴黎协定》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下降更多依赖于天然气和核电。英国“转向天然气”(gas for dash)运动兴起的缘由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英国电力市场自由化。该自由化风潮催生私营电力公司的出现,并推动这些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兴建新型燃气发电厂。究其原因,主要是天然气价格低廉且天然气发电厂建设周期较短。此外,“转向天然气”运动还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和完善的联合循环燃气涡轮机(CCGT)技术。“转向天然气”运动带来碳排放的大幅削减,并促使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均为酸雨的主要来源)排放量呈骤减趋势。1990年,英国能源供应行业共计排放温室气体2.37亿吨CO2—eq;至2013年,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骤超20%至1.78亿吨。自2009年以来,支持者们纷纷要求英国开展第二次“转向天然气”运动,以此加强能源安全。这一要求源于英国大型非常规天然气储备的开发潜能,运动支持者们希望借此复制美国的有益经验,通过助推国内页岩气行业的蓬勃发展压低能源价格。2013年以来,英国计划对“水力压裂”技术给予税收方面的激励,支持对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对待核能,英国的态度一度趋冷,后又开放市场,并成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英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2013年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仅为5.1%,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15%),在28个成员国中仅高于马耳他和卢森堡;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为13.9%,而欧盟平均水平为25.4%。这为远期的深度减排带来隐忧。
ISBN | 9787302459149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朱松丽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