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常识/不可不读的文化常识书系》比较系统地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概况以外,本书还写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进步,也写了某些重要的文化生活和历史人物;既阐明了历史上的光明面,也叙述了历史上的黑暗面。此外,对于民间口头传说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班门弄斧、约法三章、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扁鹊再世、三顾茅庐、闻鸡起舞、风声鹤唳等,都通过具体史实,给以详尽的说明,这种叙述比一般辞书要详细一些,丰富一些,也更生动一些,使读者不但便于记忆,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吴晗先生一生著述甚丰,成绩卓著,发表过学术论文、札记、杂文等600余篇。出版有《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四卷等。
目录
第一编
一中国猿人
二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四黄帝炎帝蚩尤
五尧舜禹
六夏商周
七殷墟甲骨文
八周文王姜子牙
九周公
十春秋战国
十一五霸七雄
十二管仲
十三子产
十四卧薪尝胆
十五商鞅变法
十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十七苏秦张仪
十八火牛阵
十九完璧归赵
二十将相和
二十一毛遂自荐
二十二信陵君救赵
二十三图穷匕首见
二十四端午节
二十五诸子百家
二十六四书五经
二十七孔子孟子
二十八老子墨子韩非
二十九孙武《孙子兵法》
三十班门弄斧
三十一屈原
三十二都江堰郑国渠
第二编
三十三秦灭六国
三十四秦始皇
三十五灵渠
三十六孟姜女哭长城
三十七陈胜吴广
三十八约法三章鸿门宴
三十九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四十汉初三杰
四十一汉武帝
四十二司马迁《史记》
四十三赵过
四十四苏武牧羊
四十五昭君出塞
四十六王莽
四十七绿林赤眉
四十八党锢之祸
四十九佛教道教
五十《论衡》
五十一班昭
五十二张衡张机
五十三扁鹊再世华佗重生
五十四黄巾起义
五十五赤壁鏖兵
五十六曹操
五十七文姬归汉
五十八三顾茅庐
五十九晋朝的建立
六十石崇、王恺斗富
六十一八王之乱
六十二南北朝六朝
六十三闻鸡起舞
六十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六十五魏孝文帝
六十六葛荣起义
六十七王羲之
六十八顾恺之
六十九祖冲之
七十范缜
七十一《文选》《文心雕龙》
七十二《齐民要术》
七十三《水经注》
七十四云冈、龙门石窟
第三编
七十五隋朝的建立
七十六隋朝的崩溃
七十七隋末农民起义
七十八贞观之治
七十九魏徵
八十文成公主
八十一武则天
八十二唐代的长安
八十三安史之乱
八十四黄巢起义
八十五刘知畿杜佑
八十六李白杜甫
八十七白居易元稹
八十八唐代著名书法家
八十九唐代著名画家。
九十唐代著名的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13】
九十一孙思邈
九十二玄奘取经
九十三敦煌艺术
九十四五代十国
九十五周世宗柴荣
九十六陈桥兵变
九十七杯酒释兵权。
九十八杨家将
九十九澶渊之盟
一百范仲淹
一百零一包公
一百零二 王安石
一百零三梁山好汉
一百零四方腊起义
一百零五契丹
一百零六女真
一百零七宋代临安
一百零八八字军
一百零九黄天荡之役
一百一十岳家军
一百一十一郾城大捷
一百一十二秦桧
一百一十三唐宋八大家
一百一十四宋初四大类书
一百一十五《资治通鉴》
一百一十六《梦溪笔谈》
一百一十七李清照
一百一十八辛弃疾陆游
一百一十九宋朝四大书法家
一百二十宋朝著名的画家
第四编
一百二十一元朝忽必烈。
一百二十二文天祥
一百二十三元曲
一百二十四郭守敬。
一百二十五黄道婆
一百二十六红巾军
一百二十七朱元璋
一百二十八靖难之变
一百二十九迁都北京
一百三十土木之变
一百三十一于谦
一百三十二戚继光
一百三十三澳门被占
一百三十四东林党
一百三十五《永乐大典》
一百三十六李时珍
一百三十七潘季驯
一百三十八徐光启
一百三十九明朝著名画家
一百四十李白成
一百四十一张献忠
一百四十二努尔哈赤
一百四十三吴三桂
一百四十四史可法
一百四十五江阴人民抗清斗争
一百四十六郑成功
一百四十七康熙皇帝
一百四十八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一百四十九文字狱
一百五十《四库全书》
一百五十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聊斋志异》《红楼梦》
一百五十二洪异孔尚任
第五编
一百五十三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正式纪年
一百五十四我国历史上的朝代
一百五十五我国的民族
一百五十六首都北京
一百五十七六大名都
一百五十八天干地支
一百五十九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一百六十我国历史上的赋税制度
一百六十一我国古代兵役制
一百六十二世卿政治官僚政治
一百六十三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官制
一百六十四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一百六十五古代选拔制度
一百六十六科举制度
一百六十七三教九流
一百六十八我国古代主要的农作物
一百六十九四大发明
一百七十弓箭弩
一百七十一养蚕缫丝
一百七十二六畜
一百七十三船舶
一百七十四瓷器
一百七十五砖瓦
一百七十六漆器
一百七十七煤石油
一百七十八酿酒
一百七十九糖
一百八十茶
一百八十一汉字
一百八十二少数民族文字
一百八十三文房四宝
一百八十四书
一百八十五报纸254
一百八十六锅灶
一百八十七家具
一百八十八跪拜
一百八十九穿衣打扮
一百九十音乐
一百九十一舞蹈
第六编
一百九十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百九十三鸦片战争
一百九十四林则徐虎门销烟
一百九十五关天培陈化成
一百九十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一百九十七《南京条约》
一百九十八《望厦条约》
一百九十九拜上帝会
二百金田起义
二百零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百零二太平天国的北伐
二百零三杨韦事件
二百零四石达开
二百零五曾国藩湘军
二百零六陈玉成李秀成
二百零七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二百零八《资政新篇》
二百零九小刀会
二百一十大成国
二百一十一捻军
二百一十二张秀眉杜文秀李文学
二百一十三宋景诗
二百一十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百一十五圆明园
二百一十六北京政变
二百一十七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二百一十八租界
二百一十九中国海关
第七编
二百二十洋务运动
二百二十一天津教案
二百二十二中法战争
二百二十三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斗争
二百二十四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二百二十五邓世昌
二百二十六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百二十七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二百二十八门户开放
二百二十九公车上书
二百三十强学会保国会
二百三十一《时务报》
二百三十二严复
二百三十三百日维新
二百三十四戊戌六君子
二百三十五《大同书》
二百三十六义和团运动
二百三十七八国联军
二百三十八《辛丑条约》
二百三十九东南互保
二百四十颐和园
二百四十一慈禧太后
二百四十二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的银行
二百四十三退款兴学
第八编
二百四十四新政预备立宪
二百四十五派遣留学生
二百四十六日俄战争
二百四十七英国侵略西藏
二百四十八中国同盟会
二百四十九三民主义
二百五十保皇会
二百五十一《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
二百五十二《苏报》案
二百五十三秋瑾
二百五十四中国最早的铁路
二百五十五保路运动
二百五十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二百五十七文学社共进会
二百五十八武昌起义
二百五十九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百六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百六十一宋教仁
二百六十二二次革命
二百六十三袁世凯的皇帝梦护国运动
二百六十四张勋复辟
二百六十五北洋军阀
二百六十六护法运动
二百六十七京剧
二百六十八现代话剧
序言
我国历史时期这么长,历史文献这么多,要人人都学点历史,有点历史常识,真是像前人所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下手呢?何况历史文献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当时通行的古文编写的,今天的绝大多数青年还不能掌握、运用古文,这个关过不了,要学,又从何学起呢?
当然,这些年来,我们也编出了几套篇幅不等的通史,但是,一般地说,字数都比较多,而且,对象都是在学的各级学校的学生,对广大青年来说,还是不大适合的。
广大青年,都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但是缺乏可读的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我们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就是为了适应这个强烈的要求,帮助广大青年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并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是形式活泼。针对着读者对象,为读者设想,这部书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法,要不,已经有了那么多套教科书了,何必重复?也不能写成历史故事,故事必然会有虚构、夸张成分,而这部书的目的是给读者以必需的历史常识,这个区别是必须弄清楚的。当然,更不能写成历史论文,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经过研究,采用类目形式,而且要求简短精练,每个类目一般只有一千多字,具体说明一两个问题。每个类目都有独立性,各个类目之间又有连贯性。读者随便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阅读一两个类目,获得知识。既可以随时看,也可以随时放下。把读过的东西连贯起来,则又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第二是取材广泛。由于形式比较活泼,不拘泥于一定格式,在一般教科书中所不可能接触到的题材,在这部书里就有了用武之地了。除了比较系统地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概况以外,本书还写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进步,也写了某些重要的文化生活和历史人物;既阐明了历史上的光明面,也叙述了历史上的黑暗面。此外,对于民间口头传说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班门弄斧、约法三章、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扁鹊再世、三顾茅庐、闻鸡起舞、风声鹤唳等,都通过具体史实,给以详尽的说明,这种叙述比一般辞书要详细一些,丰富一些,也更生动一些,使读者不但便于记忆,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发。
第三是文字通俗。为了使读者都能够读懂这部书,所有作者都在写作中力求通俗,尽量避免用生僻的字和词句,写法也力求流畅,明白易晓。有些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其中有些较生僻的字难于避免的,也用汉语拼音和汉字注音,使读者省去翻查字典的麻烦。在讲述中还穿插了一些有关的故事情节,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容易阅读。
此外,由于内容涉及的方面多,篇幅也不免较多。本书第一到第五编是古代史部分:其中,第一编是先秦,第二编是秦汉到南北朝,第三编是唐到宋,第四编是元、明、清,第五编是古代史专题知识部分。近代史部分则是第六至八编。
最后,应该特别提出的是,这部书的编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历史学界和其他有关方面广泛支持的成果。就单位来说,参加写作的有二十多个,就写作成员来说,一共有八十多人担任分题撰写。从最初商定选题到最后定稿,经过反复修改、审订,都是通过广泛的协作进行的。参加的人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老一辈的长者,充分体现了青老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发挥了学术工作者独立钻研的积极性。其中,参加制订选题计划,讨论编写要求的有(以姓氏笔画为序,下同):丁名楠、白寿彝、何兹全、郑天挺、胡厚宣、谢承仁、戴逸等同志,其他大多数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参加审改稿件的,第一编有何兹全、胡厚宣同志;第二编有何兹全同志;第三编有邓广铭、汪筏、陈乐素同志;第四编有郑天挺、翁独健同志;第五编有何兹全同志;审阅近代史的是戴逸同志。此外,谢承仁同志担负的劳动最为繁重,他参加了古代史全部书稿的编辑工作,逐篇逐段地协同进行了审阅、修改和统一加工的工作。在此,我们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附带声明两点。第一,这部书是通俗读物,为了避免在读者中引起对事物认识的混乱,所论述的只限于学术界已经论定的、有了一致意见的。至于学术界尚在争论,说法不一的问题,则尽量不涉及。有些必须涉及的问题,例如春秋、战国的起迄年代,则把各家说法同时提出。第二,在编写中,我们主观上的要求是立论正确,要富有教育意义,但是因为时间匆促和水平的限制,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可能还是会有若干错误的。同样,在文字表达方面,虽然力求通俗,但是也没有完全做到,离生动活泼、浅显明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热忱要求读者和各方面专家,随时提出批评,以便在再版时更正,使之不断提高,成为比较可读、易读的通俗读物。
1963年4月17日
文摘
七殷墟甲骨文
“殷墟”是指现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五里小屯村北面洹(hu6n)河两岸以及附近一些地方。这里是三千多年前,商代后半期从商王盘庚迁都以后直到纣王灭亡二百七十三年间的国都所在地。商代灭亡后,这里就成为废墟,后来人们就称它为“殷墟”。
“甲骨”是指乌龟的背甲和腹甲、牛的肩胛骨和肋骨。商王和贵族奴隶主是最迷信鬼神的,不论有什么疑难的事都要用甲或骨来占卜,占卜后就在上面刻写下占卜情况的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当时通用的文字,也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字——研究这种文字的学者称它为“甲骨文”。甲骨文是1899年(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在殷墟开始发现的。
根据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再结合古书中有关商代历史的记载一并研究,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奴隶制文明大国,共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又以盘庚迁殷(小屯村)为分界,分为前后两期。这时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使用的农具大部分为木、石、蚌类制成,同时也开始使用青铜制成的工具;种植的农作物有黍、麦、稷、稻、粟等。畜牧业也很发达,猪、马、牛、羊、鸡、狗已成为驯养的家畜,并且还能够驯养大象。捕鱼、打猎的技术也有了进步,用镞、用弹丸、用网打渔,用车攻、火焚、箭射、陷阱等方法捕捉野兽。
青铜的冶炼、铸造,陶、石、玉器的制作等手工业已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了规模较大的作坊进行生产。尤其是青铜器,种类非常多,有日常生活用器,祭祀用的祭器,生产工具和兵器,器物形制很精巧,花纹清晰美观,达到了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品制造的高峰。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祭器),重一千四百市斤,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古最大的青铜器之一。
我国古代早期城市的规模在商代后期也比较完整。具有民族形式特色的宫殿建筑遗址,在殷墟也发现了。
商王和贵族奴隶主是商代的统治阶级。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有维护奴隶主政权的军队组织。他们过着剥削广大奴隶的寄生生活,吃的是酒肉,穿的是华丽的衣服,住的是宫殿和漂亮的房屋,整天歌舞淫乐。而广大奴隶们的生活是很悲惨的,吃的是猪狗吃的食物,住的是茅屋土炕,成天不停地在田里和作坊中劳动,有的在劳动时还要戴着锁链,而且连生命也得不到保障。从甲骨文中就可以明白地看出:商王和贵族奴隶主还把奴隶当作牲口屠杀来祭祀天帝和祖先。从发掘殷墟许多墓葬的结果看出,杀殉奴隶是经常的事。有一次,在一个大奴隶主的墓葬里发现,被杀殉的奴隶就有一百多个。
(孟世凯)
八周文王姜子牙
很早的时候,至少从夏代末年开始,周族部落就住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商朝后期,周族的首领古公宜(d6n)父(即太王),因为遭到戎族和狄族的侵扰,率领周族从岐山之北迁到岐山之南的一片叫作“周”的平原上居住。古公宣父改革风俗,建筑城郭室屋,开垦荒地,设立官吏。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粗具规模的国家;周族的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古公宣父的儿子季历在位的时候,周族的力量渐强。商王文丁感到周国的威胁,竞将季历杀害了。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周文王。周文王是个政治家。他征收贡赋有节制,周国的百姓都很拥戴他。
商纣王看见周的势力日渐强盛,感到恐惧,曾下令将文王囚禁在羡(v6u)里(在今河南汤阴西北)。后来周国向纣王奉献美女、名马和其他珍宝等物,并且买通商的大臣,向纣王求情,文王才被释放。文王见到纣王暴虐无道,决心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一有时机,便兴起问罪之师,推翻商朝。
文王的臣僚中,虽然有不少人才,但是缺少一个极有才干能文会武的大贤做他的辅佐。他常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甚至在睡梦中也梦见大贤在向他微笑招手。
有一次,文王带着大队侍卫出去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磴(p6n)溪,遇见一个老人,正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钓鱼。文王同这老人谈话,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从那老人滔滔不绝见解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才能出众、学识渊博的人。于是,文王很高兴地向他说:“我的父亲从前常向我说:‘将来一定会有贤能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帮助我们治理国家,我们周族将会因此昌盛起来。’您是一个很贤能的人,我们想望您已经很久了。”说完,就请老人一同上车,回到京城。回去后,就立老人为“师”(武官名)。因为老人是太公(指文王的父亲)想望中的大贤,当时人们都称他做“太公望”(文王得到“太公望”的辅佐这是史实。但是否有访贤这一情节,历史记载中说法不一)。
P10-11
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常识/不可不读的文化常识书系》比较系统地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概况以外,本书还写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进步,也写了某些重要的文化生活和历史人物;既阐明了历史上的光明面,也叙述了历史上的黑暗面。此外,对于民间口头传说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班门弄斧、约法三章、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扁鹊再世、三顾茅庐、闻鸡起舞、风声鹤唳等,都通过具体史实,给以详尽的说明,这种叙述比一般辞书要详细一些,丰富一些,也更生动一些,使读者不但便于记忆,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吴晗先生一生著述甚丰,成绩卓著,发表过学术论文、札记、杂文等600余篇。出版有《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四卷等。
目录
第一编
一中国猿人
二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四黄帝炎帝蚩尤
五尧舜禹
六夏商周
七殷墟甲骨文
八周文王姜子牙
九周公
十春秋战国
十一五霸七雄
十二管仲
十三子产
十四卧薪尝胆
十五商鞅变法
十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十七苏秦张仪
十八火牛阵
十九完璧归赵
二十将相和
二十一毛遂自荐
二十二信陵君救赵
二十三图穷匕首见
二十四端午节
二十五诸子百家
二十六四书五经
二十七孔子孟子
二十八老子墨子韩非
二十九孙武《孙子兵法》
三十班门弄斧
三十一屈原
三十二都江堰郑国渠
第二编
三十三秦灭六国
三十四秦始皇
三十五灵渠
三十六孟姜女哭长城
三十七陈胜吴广
三十八约法三章鸿门宴
三十九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四十汉初三杰
四十一汉武帝
四十二司马迁《史记》
四十三赵过
四十四苏武牧羊
四十五昭君出塞
四十六王莽
四十七绿林赤眉
四十八党锢之祸
四十九佛教道教
五十《论衡》
五十一班昭
五十二张衡张机
五十三扁鹊再世华佗重生
五十四黄巾起义
五十五赤壁鏖兵
五十六曹操
五十七文姬归汉
五十八三顾茅庐
五十九晋朝的建立
六十石崇、王恺斗富
六十一八王之乱
六十二南北朝六朝
六十三闻鸡起舞
六十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六十五魏孝文帝
六十六葛荣起义
六十七王羲之
六十八顾恺之
六十九祖冲之
七十范缜
七十一《文选》《文心雕龙》
七十二《齐民要术》
七十三《水经注》
七十四云冈、龙门石窟
第三编
七十五隋朝的建立
七十六隋朝的崩溃
七十七隋末农民起义
七十八贞观之治
七十九魏徵
八十文成公主
八十一武则天
八十二唐代的长安
八十三安史之乱
八十四黄巢起义
八十五刘知畿杜佑
八十六李白杜甫
八十七白居易元稹
八十八唐代著名书法家
八十九唐代著名画家。
九十唐代著名的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13】
九十一孙思邈
九十二玄奘取经
九十三敦煌艺术
九十四五代十国
九十五周世宗柴荣
九十六陈桥兵变
九十七杯酒释兵权。
九十八杨家将
九十九澶渊之盟
一百范仲淹
一百零一包公
一百零二 王安石
一百零三梁山好汉
一百零四方腊起义
一百零五契丹
一百零六女真
一百零七宋代临安
一百零八八字军
一百零九黄天荡之役
一百一十岳家军
一百一十一郾城大捷
一百一十二秦桧
一百一十三唐宋八大家
一百一十四宋初四大类书
一百一十五《资治通鉴》
一百一十六《梦溪笔谈》
一百一十七李清照
一百一十八辛弃疾陆游
一百一十九宋朝四大书法家
一百二十宋朝著名的画家
第四编
一百二十一元朝忽必烈。
一百二十二文天祥
一百二十三元曲
一百二十四郭守敬。
一百二十五黄道婆
一百二十六红巾军
一百二十七朱元璋
一百二十八靖难之变
一百二十九迁都北京
一百三十土木之变
一百三十一于谦
一百三十二戚继光
一百三十三澳门被占
一百三十四东林党
一百三十五《永乐大典》
一百三十六李时珍
一百三十七潘季驯
一百三十八徐光启
一百三十九明朝著名画家
一百四十李白成
一百四十一张献忠
一百四十二努尔哈赤
一百四十三吴三桂
一百四十四史可法
一百四十五江阴人民抗清斗争
一百四十六郑成功
一百四十七康熙皇帝
一百四十八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一百四十九文字狱
一百五十《四库全书》
一百五十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聊斋志异》《红楼梦》
一百五十二洪异孔尚任
第五编
一百五十三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正式纪年
一百五十四我国历史上的朝代
一百五十五我国的民族
一百五十六首都北京
一百五十七六大名都
一百五十八天干地支
一百五十九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一百六十我国历史上的赋税制度
一百六十一我国古代兵役制
一百六十二世卿政治官僚政治
一百六十三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官制
一百六十四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一百六十五古代选拔制度
一百六十六科举制度
一百六十七三教九流
一百六十八我国古代主要的农作物
一百六十九四大发明
一百七十弓箭弩
一百七十一养蚕缫丝
一百七十二六畜
一百七十三船舶
一百七十四瓷器
一百七十五砖瓦
一百七十六漆器
一百七十七煤石油
一百七十八酿酒
一百七十九糖
一百八十茶
一百八十一汉字
一百八十二少数民族文字
一百八十三文房四宝
一百八十四书
一百八十五报纸254
一百八十六锅灶
一百八十七家具
一百八十八跪拜
一百八十九穿衣打扮
一百九十音乐
一百九十一舞蹈
第六编
一百九十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百九十三鸦片战争
一百九十四林则徐虎门销烟
一百九十五关天培陈化成
一百九十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一百九十七《南京条约》
一百九十八《望厦条约》
一百九十九拜上帝会
二百金田起义
二百零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百零二太平天国的北伐
二百零三杨韦事件
二百零四石达开
二百零五曾国藩湘军
二百零六陈玉成李秀成
二百零七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二百零八《资政新篇》
二百零九小刀会
二百一十大成国
二百一十一捻军
二百一十二张秀眉杜文秀李文学
二百一十三宋景诗
二百一十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百一十五圆明园
二百一十六北京政变
二百一十七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二百一十八租界
二百一十九中国海关
第七编
二百二十洋务运动
二百二十一天津教案
二百二十二中法战争
二百二十三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斗争
二百二十四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二百二十五邓世昌
二百二十六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百二十七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二百二十八门户开放
二百二十九公车上书
二百三十强学会保国会
二百三十一《时务报》
二百三十二严复
二百三十三百日维新
二百三十四戊戌六君子
二百三十五《大同书》
二百三十六义和团运动
二百三十七八国联军
二百三十八《辛丑条约》
二百三十九东南互保
二百四十颐和园
二百四十一慈禧太后
二百四十二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的银行
二百四十三退款兴学
第八编
二百四十四新政预备立宪
二百四十五派遣留学生
二百四十六日俄战争
二百四十七英国侵略西藏
二百四十八中国同盟会
二百四十九三民主义
二百五十保皇会
二百五十一《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
二百五十二《苏报》案
二百五十三秋瑾
二百五十四中国最早的铁路
二百五十五保路运动
二百五十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二百五十七文学社共进会
二百五十八武昌起义
二百五十九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百六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百六十一宋教仁
二百六十二二次革命
二百六十三袁世凯的皇帝梦护国运动
二百六十四张勋复辟
二百六十五北洋军阀
二百六十六护法运动
二百六十七京剧
二百六十八现代话剧
序言
我国历史时期这么长,历史文献这么多,要人人都学点历史,有点历史常识,真是像前人所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下手呢?何况历史文献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当时通行的古文编写的,今天的绝大多数青年还不能掌握、运用古文,这个关过不了,要学,又从何学起呢?
当然,这些年来,我们也编出了几套篇幅不等的通史,但是,一般地说,字数都比较多,而且,对象都是在学的各级学校的学生,对广大青年来说,还是不大适合的。
广大青年,都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但是缺乏可读的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我们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就是为了适应这个强烈的要求,帮助广大青年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并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是形式活泼。针对着读者对象,为读者设想,这部书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法,要不,已经有了那么多套教科书了,何必重复?也不能写成历史故事,故事必然会有虚构、夸张成分,而这部书的目的是给读者以必需的历史常识,这个区别是必须弄清楚的。当然,更不能写成历史论文,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经过研究,采用类目形式,而且要求简短精练,每个类目一般只有一千多字,具体说明一两个问题。每个类目都有独立性,各个类目之间又有连贯性。读者随便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阅读一两个类目,获得知识。既可以随时看,也可以随时放下。把读过的东西连贯起来,则又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第二是取材广泛。由于形式比较活泼,不拘泥于一定格式,在一般教科书中所不可能接触到的题材,在这部书里就有了用武之地了。除了比较系统地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概况以外,本书还写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进步,也写了某些重要的文化生活和历史人物;既阐明了历史上的光明面,也叙述了历史上的黑暗面。此外,对于民间口头传说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班门弄斧、约法三章、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扁鹊再世、三顾茅庐、闻鸡起舞、风声鹤唳等,都通过具体史实,给以详尽的说明,这种叙述比一般辞书要详细一些,丰富一些,也更生动一些,使读者不但便于记忆,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发。
第三是文字通俗。为了使读者都能够读懂这部书,所有作者都在写作中力求通俗,尽量避免用生僻的字和词句,写法也力求流畅,明白易晓。有些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其中有些较生僻的字难于避免的,也用汉语拼音和汉字注音,使读者省去翻查字典的麻烦。在讲述中还穿插了一些有关的故事情节,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容易阅读。
此外,由于内容涉及的方面多,篇幅也不免较多。本书第一到第五编是古代史部分:其中,第一编是先秦,第二编是秦汉到南北朝,第三编是唐到宋,第四编是元、明、清,第五编是古代史专题知识部分。近代史部分则是第六至八编。
最后,应该特别提出的是,这部书的编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历史学界和其他有关方面广泛支持的成果。就单位来说,参加写作的有二十多个,就写作成员来说,一共有八十多人担任分题撰写。从最初商定选题到最后定稿,经过反复修改、审订,都是通过广泛的协作进行的。参加的人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老一辈的长者,充分体现了青老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发挥了学术工作者独立钻研的积极性。其中,参加制订选题计划,讨论编写要求的有(以姓氏笔画为序,下同):丁名楠、白寿彝、何兹全、郑天挺、胡厚宣、谢承仁、戴逸等同志,其他大多数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参加审改稿件的,第一编有何兹全、胡厚宣同志;第二编有何兹全同志;第三编有邓广铭、汪筏、陈乐素同志;第四编有郑天挺、翁独健同志;第五编有何兹全同志;审阅近代史的是戴逸同志。此外,谢承仁同志担负的劳动最为繁重,他参加了古代史全部书稿的编辑工作,逐篇逐段地协同进行了审阅、修改和统一加工的工作。在此,我们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附带声明两点。第一,这部书是通俗读物,为了避免在读者中引起对事物认识的混乱,所论述的只限于学术界已经论定的、有了一致意见的。至于学术界尚在争论,说法不一的问题,则尽量不涉及。有些必须涉及的问题,例如春秋、战国的起迄年代,则把各家说法同时提出。第二,在编写中,我们主观上的要求是立论正确,要富有教育意义,但是因为时间匆促和水平的限制,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可能还是会有若干错误的。同样,在文字表达方面,虽然力求通俗,但是也没有完全做到,离生动活泼、浅显明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热忱要求读者和各方面专家,随时提出批评,以便在再版时更正,使之不断提高,成为比较可读、易读的通俗读物。
1963年4月17日
文摘
七殷墟甲骨文
“殷墟”是指现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五里小屯村北面洹(hu6n)河两岸以及附近一些地方。这里是三千多年前,商代后半期从商王盘庚迁都以后直到纣王灭亡二百七十三年间的国都所在地。商代灭亡后,这里就成为废墟,后来人们就称它为“殷墟”。
“甲骨”是指乌龟的背甲和腹甲、牛的肩胛骨和肋骨。商王和贵族奴隶主是最迷信鬼神的,不论有什么疑难的事都要用甲或骨来占卜,占卜后就在上面刻写下占卜情况的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当时通用的文字,也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字——研究这种文字的学者称它为“甲骨文”。甲骨文是1899年(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在殷墟开始发现的。
根据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再结合古书中有关商代历史的记载一并研究,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奴隶制文明大国,共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又以盘庚迁殷(小屯村)为分界,分为前后两期。这时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使用的农具大部分为木、石、蚌类制成,同时也开始使用青铜制成的工具;种植的农作物有黍、麦、稷、稻、粟等。畜牧业也很发达,猪、马、牛、羊、鸡、狗已成为驯养的家畜,并且还能够驯养大象。捕鱼、打猎的技术也有了进步,用镞、用弹丸、用网打渔,用车攻、火焚、箭射、陷阱等方法捕捉野兽。
青铜的冶炼、铸造,陶、石、玉器的制作等手工业已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了规模较大的作坊进行生产。尤其是青铜器,种类非常多,有日常生活用器,祭祀用的祭器,生产工具和兵器,器物形制很精巧,花纹清晰美观,达到了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品制造的高峰。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祭器),重一千四百市斤,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古最大的青铜器之一。
我国古代早期城市的规模在商代后期也比较完整。具有民族形式特色的宫殿建筑遗址,在殷墟也发现了。
商王和贵族奴隶主是商代的统治阶级。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有维护奴隶主政权的军队组织。他们过着剥削广大奴隶的寄生生活,吃的是酒肉,穿的是华丽的衣服,住的是宫殿和漂亮的房屋,整天歌舞淫乐。而广大奴隶们的生活是很悲惨的,吃的是猪狗吃的食物,住的是茅屋土炕,成天不停地在田里和作坊中劳动,有的在劳动时还要戴着锁链,而且连生命也得不到保障。从甲骨文中就可以明白地看出:商王和贵族奴隶主还把奴隶当作牲口屠杀来祭祀天帝和祖先。从发掘殷墟许多墓葬的结果看出,杀殉奴隶是经常的事。有一次,在一个大奴隶主的墓葬里发现,被杀殉的奴隶就有一百多个。
(孟世凯)
八周文王姜子牙
很早的时候,至少从夏代末年开始,周族部落就住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商朝后期,周族的首领古公宜(d6n)父(即太王),因为遭到戎族和狄族的侵扰,率领周族从岐山之北迁到岐山之南的一片叫作“周”的平原上居住。古公宣父改革风俗,建筑城郭室屋,开垦荒地,设立官吏。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粗具规模的国家;周族的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古公宣父的儿子季历在位的时候,周族的力量渐强。商王文丁感到周国的威胁,竞将季历杀害了。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周文王。周文王是个政治家。他征收贡赋有节制,周国的百姓都很拥戴他。
商纣王看见周的势力日渐强盛,感到恐惧,曾下令将文王囚禁在羡(v6u)里(在今河南汤阴西北)。后来周国向纣王奉献美女、名马和其他珍宝等物,并且买通商的大臣,向纣王求情,文王才被释放。文王见到纣王暴虐无道,决心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一有时机,便兴起问罪之师,推翻商朝。
文王的臣僚中,虽然有不少人才,但是缺少一个极有才干能文会武的大贤做他的辅佐。他常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甚至在睡梦中也梦见大贤在向他微笑招手。
有一次,文王带着大队侍卫出去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磴(p6n)溪,遇见一个老人,正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钓鱼。文王同这老人谈话,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从那老人滔滔不绝见解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才能出众、学识渊博的人。于是,文王很高兴地向他说:“我的父亲从前常向我说:‘将来一定会有贤能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帮助我们治理国家,我们周族将会因此昌盛起来。’您是一个很贤能的人,我们想望您已经很久了。”说完,就请老人一同上车,回到京城。回去后,就立老人为“师”(武官名)。因为老人是太公(指文王的父亲)想望中的大贤,当时人们都称他做“太公望”(文王得到“太公望”的辅佐这是史实。但是否有访贤这一情节,历史记载中说法不一)。
P10-11
ISBN | 9787510461637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作者 | 吴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