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刘金田所著的《邓小平(一个世纪的传奇)》一书,全方位地、真实地再现了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奋斗的传奇历程,同时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智慧、惊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读者从中可以真切地看到邓小平传奇的人生历程,真切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历史脉搏和温度,深刻领略到伟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媒体推荐
在世界领导人中,邓小平是一位伟人;他的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繁荣,他拯救了中国。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一位令人敬仰的谈判家;他的远见卓识和富有原则的坚定信念造福于中国、美国和全世界。
——美国前总统卡特
邓小平推动中国进入了世界经济舞台,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
邓小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一国两制”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二十世纪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
——美国前国务抑基辛格
作者简介
刘金田,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的编辑和研究工作。主编《邓小平画传》、《邓小平教育理论教程》、《邓小平的历程》、《邓小平生平全记录》、《红色精神》等。著有《走出国门的邓小平》、《人民中的邓小平》、《邓小平视察中国》等。合著《毛泽东选集出版的前前后后》、《走出中南海的邓小平》、《邓小平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等。
目录
法兰西的五年求索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理论熏陶
投身国内革命
25岁的红七军政委
“毛派”头子
“跟着走”
立马太行
呕心沥血建边区
为争取和平而战
千里跃进大别山
决战淮海
“交给你指挥了”
主政大西南
和平解放西藏
初到中央
同高岗、饶漱石的斗争
当选党的总书记
走出中南海
在七千人大会上
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
关注三线建设
在江西的日子里
出席联大特别会议
与“四人帮”的斗争
领导全面整顿
第三次复出
决策恢复高考制度
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
北方谈话
出访日本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推动农村改革
平反冤假错案要加快
致力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倡办经济特区
提出“四个坚持”
主持起草历史决议
制定小康目标
“邓六条”
第一次特区之行
天才构想
百万大裁军
改善中苏关系
确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关注上海的发展
南方谈话
伟绩长存
文摘
这时,他的父亲邓绍昌在重庆听到那里将要举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捎话到家里,让邓小平去重庆,进预备学校读书,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的母亲舍不得,不赞成他到外国去。为此,邓小平和母亲还发生了一场争论。最后,邓小平还是说服了母亲。
1919年9月,邓小平结束了在广安中学一年的学习生活,和当时同在广安中学学习的远房叔父邓绍圣、同乡胡明德(胡伦)一起从广安的东门口码头乘船,赴重庆求学。
留法勤工俭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共同倡导。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正在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从思想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恩来在《留法勤工俭学之大波澜》一文中指出:“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耸动于‘劳工神圣’之思想,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
1912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同年夏天,同盟会会员、革命家吴玉章回到家乡四川,组织成立四川“留法俭学会”。1915年夏天,李石曾在巴黎,以“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6月,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在巴黎和北京分设办事机构,蔡元培和欧乐(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分任中法两方会长。华法教育会的宗旨是:“发展中法两国之友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
在华法教育会下,设有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及华工教育等部门,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蔡元培等人在国内一方面积极促成各省华法教育分会的成立,另一方面设立筹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使学生赴法前受到法语和劳动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当初,这类学校主要有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留法勤工俭学会高等预备学校、留法勤工俭学会初级预备学校3所。此后,全国相继成立留法预备学校二十几所。
1918年春,成都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并于1919年6月派出了第一批留法学生。与此同时,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教育局局长温少鹤等人也在重庆筹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19年9月,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正式开学。由汪云松任董事长,下设校长、教务及事务等负责人。校址设在重庆市夫子祠内。
1919年9月下旬,邓小平同邓绍圣、胡明德一起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学校的招生,分为公费生(或称贷费生)和自费生两种。邓小平的叔父邓绍圣取得贷费生资格,邓小平和胡伦则为自费生。自费生赴法的旅费,除由学校董事会补助100多元外,另须自行筹集一部分,凑足即可成行。
学校的招生对象是中学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青年,共招收100余人,分两班上课。凡中学毕业的读高级班,其余的读低级班。课程有法文、代数、几何、物理、中文及工业常识等,以法文为主。学习的目的是要粗通法语并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知识,为去法国勤工俭学做些准备。邓小平后来说:这个预备学校当时在重庆已算是最高的学校,所以考进去是很不容易的。
P2-3
刘金田所著的《邓小平(一个世纪的传奇)》一书,全方位地、真实地再现了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奋斗的传奇历程,同时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智慧、惊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读者从中可以真切地看到邓小平传奇的人生历程,真切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历史脉搏和温度,深刻领略到伟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媒体推荐
在世界领导人中,邓小平是一位伟人;他的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繁荣,他拯救了中国。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一位令人敬仰的谈判家;他的远见卓识和富有原则的坚定信念造福于中国、美国和全世界。
——美国前总统卡特
邓小平推动中国进入了世界经济舞台,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
邓小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一国两制”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二十世纪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
——美国前国务抑基辛格
作者简介
刘金田,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的编辑和研究工作。主编《邓小平画传》、《邓小平教育理论教程》、《邓小平的历程》、《邓小平生平全记录》、《红色精神》等。著有《走出国门的邓小平》、《人民中的邓小平》、《邓小平视察中国》等。合著《毛泽东选集出版的前前后后》、《走出中南海的邓小平》、《邓小平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等。
目录
法兰西的五年求索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理论熏陶
投身国内革命
25岁的红七军政委
“毛派”头子
“跟着走”
立马太行
呕心沥血建边区
为争取和平而战
千里跃进大别山
决战淮海
“交给你指挥了”
主政大西南
和平解放西藏
初到中央
同高岗、饶漱石的斗争
当选党的总书记
走出中南海
在七千人大会上
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
关注三线建设
在江西的日子里
出席联大特别会议
与“四人帮”的斗争
领导全面整顿
第三次复出
决策恢复高考制度
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
北方谈话
出访日本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推动农村改革
平反冤假错案要加快
致力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倡办经济特区
提出“四个坚持”
主持起草历史决议
制定小康目标
“邓六条”
第一次特区之行
天才构想
百万大裁军
改善中苏关系
确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关注上海的发展
南方谈话
伟绩长存
文摘
这时,他的父亲邓绍昌在重庆听到那里将要举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捎话到家里,让邓小平去重庆,进预备学校读书,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的母亲舍不得,不赞成他到外国去。为此,邓小平和母亲还发生了一场争论。最后,邓小平还是说服了母亲。
1919年9月,邓小平结束了在广安中学一年的学习生活,和当时同在广安中学学习的远房叔父邓绍圣、同乡胡明德(胡伦)一起从广安的东门口码头乘船,赴重庆求学。
留法勤工俭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共同倡导。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正在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从思想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恩来在《留法勤工俭学之大波澜》一文中指出:“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耸动于‘劳工神圣’之思想,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
1912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同年夏天,同盟会会员、革命家吴玉章回到家乡四川,组织成立四川“留法俭学会”。1915年夏天,李石曾在巴黎,以“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6月,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在巴黎和北京分设办事机构,蔡元培和欧乐(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分任中法两方会长。华法教育会的宗旨是:“发展中法两国之友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
在华法教育会下,设有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及华工教育等部门,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蔡元培等人在国内一方面积极促成各省华法教育分会的成立,另一方面设立筹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使学生赴法前受到法语和劳动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当初,这类学校主要有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留法勤工俭学会高等预备学校、留法勤工俭学会初级预备学校3所。此后,全国相继成立留法预备学校二十几所。
1918年春,成都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并于1919年6月派出了第一批留法学生。与此同时,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教育局局长温少鹤等人也在重庆筹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19年9月,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正式开学。由汪云松任董事长,下设校长、教务及事务等负责人。校址设在重庆市夫子祠内。
1919年9月下旬,邓小平同邓绍圣、胡明德一起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学校的招生,分为公费生(或称贷费生)和自费生两种。邓小平的叔父邓绍圣取得贷费生资格,邓小平和胡伦则为自费生。自费生赴法的旅费,除由学校董事会补助100多元外,另须自行筹集一部分,凑足即可成行。
学校的招生对象是中学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青年,共招收100余人,分两班上课。凡中学毕业的读高级班,其余的读低级班。课程有法文、代数、几何、物理、中文及工业常识等,以法文为主。学习的目的是要粗通法语并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知识,为去法国勤工俭学做些准备。邓小平后来说:这个预备学校当时在重庆已算是最高的学校,所以考进去是很不容易的。
P2-3
ISBN | 9787543875531 |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刘金田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