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龚自珍--新旧一人/奇才集 978754408661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才华卓异,个性独特;身世离奇,惊心动魄!
吴文浩、苏珊著,张宇光、朱晋平主编的《奇才龚自珍--新旧一人/奇才集》讲述了奇才龚自珍,在万马齐喑的衰颓末世抖擞精神,终成为不拘一格的自由之才,横跨旧新两界,不愧为“传统文明最后的一位诗人,又是近现代文明最初的一位诗人”。

作者简介

郎生,本名张宇光,作家。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进藏,在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89年至今,在云南政协报任编辑、记者,主任编辑职称。出版作品有民俗学专著《山神之地》,长篇小说《拉萨的月亮》、《雪域历》,短篇小说集《一道花边》,散文集《直接体验》等。

目录

门阀傲江滨
少年奇气称才华
卓荦全凭弱冠争
何敢自矜医国手
百卷书成南度岁

序言

四年前的深秋,出版人孙轶女士约我去北京,参与一套史书的策划。有两天时间,大家聚在东四八条的一座四合院里商议,吃过晚饭便沿着胡同走走。临行前,又遇到了山西教育出版社的雷社长,孙女士拿来纸笔,要我给教育社再策划一套选题,我就写了“奇才集”三个字,又开列了一串古人的名录。没想到二位老师一看便认为可行,史书的事后来暂缓,这套“奇才集”倒排上了日程。
丛书的企划要点在于选准要写的人物,回昆明后我再三斟酌挑选,以确保所选名录品质。标准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精选出来的二十位人物均为一流,数量上已具丛书规模。
我做个企划案容易,孙老师他们组起稿来就费劲了。之后的一两年她都在操持这件事情,确定了以青年学者为班底,以前所未有的集、传结合的方式来编撰,既是原创,又兼顾阅读的雅俗,还可推出一批新面孔,显示一种新笔法,创造一个新方式。
以往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出版,都是集、传分开的,集是集,传是传。这次我们将集、传结合,非但形式新颖,重要的是能满足更多读者的实际需求,让他们一册在手,便能读到一位天纵文艺奇才的人生与作品。
选择青年学者来撰写,是想呈现一种新面貌。老学者有功底,学问扎实,他们的研究与书写偏重的是历史和政治,行文严肃。而青年学者注重的是品读和鉴赏,是人生,是文学和艺术本身。加之网络时代到来,写作和阅读都要有相应的快感,活泼的语言对读与写来说,均必不可少,这也是青年学者们的优势。
在策划案通过的两年之后,“奇才集”的书稿陆续出现在我面前。前十部稿子,均由我逐字逐句地修改删补,每改完一部还要写几百字的审读意见。从书稿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策划的要求,青年学者们清新活跃的笔调,一改史传人物生平考证和背景说明的繁杂、沉闷,让读者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了人物的生活与创作的情节上来。
文艺家与政治家或企业家不同,尤其是被称为“奇才”的天才诗人、哲人和画家,他们往往个性张扬,注重自我,个人生活也富有戏剧性。政治家与企业家的人生,与社会、现实和历史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在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作为。而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人生,却大都在孤独中进行着自己的文化创造,社会历史现实对他们而言,关系时常并不是很直接,或者只是他们的人生与作品的注脚。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使得文丛走上了轨道,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而山西教育出版社编辑们过硬的职业素养,那种为一个字查遍所有诗词版本的功夫,更确保了这套丛书的品位和质量。奇才龚自珍--新旧一人/奇才集
张宇光
2016年5月于昆明翠湖

文摘

门阀傲江滨
杭州——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风景秀丽,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对杭州的风景人物作了如下描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说,与商纣王一样“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的金朝皇帝完颜亮(海陵王)读了这首词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即兴题诗道:“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正隆三年(1158),完颜亮发兵南下,妄图占领大宋皇帝“行在”临安府(今杭州),统一中国。无奈,天不遂人愿,所部不仅在前方遭到虞允文等人的重创,而且后院起火,被部下勒死,杭州由此得以免遭一场兵燹之祸。
那杭州又是如何从“三吴都会”之地升格为宋朝皇帝“行在”之所呢?因为“靖康之变”!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朝臣,北宋由此灭亡。侥幸逃出东京城的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建立南宋,在经过政权初期的东躲西逃之后,最终在杭州重建稳定的政权,并将杭州升格为“临安府”。为了表示收复中原之志,南宋不称临安府为首都,而将其定位为“行在”,即皇帝所在的地方,但杭州确为南宋实际的首都。晋元帝南渡时,众多北方世家大族及普通民众纷纷南迁。宋高宗南渡后,这一幕又重新上演。
之所以提到两宋之际杭州地位的变化,是因为本书的主人公——龚自珍的先祖也正是这一时期随宋高宗南渡的,只不过龚氏先祖南迁后先是流寓余姚,后来才定居杭州,著籍仁和。到龚自珍的时候,龚氏一族在杭州已经居住了至少四百年,是地道的杭州人。杭州人杰地灵,受此山水浸润四百年的龚氏家族更是“门阀傲江滨”,以诗礼传家,是杭州的名门望族。至晚到龚斌——龚自珍的曾祖父时,龚家走上了科举仕进之途,龚斌著有《有不能草》一册,由此开启了龚氏诗礼传家的传统。
龚斌共有五个儿子,其中次子龚禔身是龚自珍的本生祖父,因大哥龚敬身多年未能得子,龚禔身就将次子龚丽正过继给龚敬身。
龚敬身,字屺怀,号匏伯,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三十四年(1769)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兼考功司事、礼部精膳司郎中兼祠祭司事等职,后出任云南楚雄知府,政绩卓著,升任迤南兵备道,因丁忧而未能出任,归隐家乡。龚敬身官至四品,是地方上很有名望的人物,著有杂文《桂隐山房遗稿》二卷,主编《平定州志》。
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字旸谷,又字赐泉,号闇斋,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徽州知府、安庆知府、江南苏松太兵备道,并曾署理江苏按察使。(P1-3)
ISBN9787544086615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文浩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