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奇人王一亭 978750049885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672521 类别: 图书 艺术与摄影 传记 书画
编辑推荐

王一亭是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买办资本家、民主革命家、慈善家、书画家、宗教领袖和对外友好交流的使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沈文泉著的《海上奇人王一亭》分“白龙山人”、“海上大亨”、“革命斗士”、“慈善大家”、“虔诚信徒”、“书画巨擘”、“友好使者”、“救亡战士”八章,反映了王一亭充实而传奇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研究王一亭最全面、最完整、最深入的著作,书中在不少地方纠正了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错误观点,如王一亭与吴昌硕的关系,王一亭与日本天皇和伊藤博文、西园寺公望等人的关系等,有不少创新的地方。

作者简介

沈文泉,字言射,号大同龙。1964年11月生。浙江省湖州市人。198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湖州电视台工作,曾任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2003年5月至2006年6月在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2006年6月至2015年9月任湖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室(所)主任(所长)、副研究员。2015年9月起任湖州文学院副院长、《南太湖》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主持工作)。系湖州市政协委员,湖州市文联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市文学学会、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湖州名人志》、《海上奇人王一亭》、《朱疆村年谱》等著作12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白龙山人
第一节世居白龙山
第二节诞生大上海
第三节情系桑梓
第二章海上大亨
第一节学徒出身
第二节航运起家
第三节海上大亨
第四节商界领袖
第五节为商之道
第三章革命斗士
第一节维新立宪
第二节光复上海
第三节反袁护国
第四章慈善大家
第一节慈善商人
第二节慈善画家
第三节慈善官员
第五章虔诚信徒
第一节我心佛心
第二节护教弘法
第三节居士林长
第四节国际交流
第六章书画巨擘
第一节跻身书画圈
第二节拜师任伯年
第三节深交吴昌硕
第四节领军海上画派
第五节书画赞助第一人
第六节致力中日书画交流
第七章友好使者
第一节接待爱因斯坦
第二节日本的“王菩萨”
第三节结缘日本皇室
第四节民间大使
第八章救亡战士
第一节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第二节誓死不做亡国奴
尾声
王一亭先生年谱
王一亭先生家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王一亭(1867—1938),名震,以字行,号梅花馆主、海云楼主,40岁后又自号白龙山人,50岁礼佛后取法名觉器,字苦行头陀。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曾任日商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买办、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副会长、豫园书画善会副会长、上海总商会协理、沪军都督府交通总长和农工商务总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上海多家慈善机构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常委、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系清末民国间上海三大买办之一,又是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民主革命家、书画家、慈善家和宗教领袖。台北故宫博物院学者赖毓芝说,“其多重的身份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生致力于追求“政治上强国、佛教上救赎众生、艺术上保存传统文化”的理想,死后被人们赞誉为“一代完人”。
1987年12月20日,政协浙江省湖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局、湖州市佛教协会和湖州书画院联合在湖州著名的省级文保单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的铁佛寺举办了“王一亭诞辰120周年纪念书画展”。我以湖州电视台新闻部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这次展览。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王一亭这位乡贤的名字。
1999年12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坛湖州十家》一书。该书主编、湖州书法家王似锋先生不仅将王一亭列入“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坛湖州十家”之列,还将他排在仅次于吴昌硕的第二位。这让我初步知道了王一亭在书画界的地位和分量。
2003年6月,我被以“上挂锻炼”的名义由湖州电视台调到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工作,并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参与湖州历史文化名人园的建设。在名人园建设的前期谋划阶段,我们原计划为湖州历史上的11位名人塑像。在从100多位候选名人中选出的11位名人中,没有王一亭。后来,我们根据广大市民要求增加塑像名人的强烈愿望,将原定的1l座个雕改为7座个雕和4座群雕,其中的一座就是以吴昌硕为代表的现代书画家群雕。在以师生关系为纽带为吴昌硕群雕选配角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王一亭。那时我认为,王一亭与吴昌硕虽然是至交,但也有师徒关系,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外,我们还为吴昌硕的群雕配了吴昌硕的外甥兼学生,20世纪著名的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诸闻韵(1894—1940)和诸乐三(1902—1984)兄弟,以及著名的湖州本土书画家谭建丞(1898—1995)先生。
在为雕塑家提供创作素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答复一位湖州市政协委员关于“王一亭也是很有‘名’的日本货经销奸商”的质询时,我查阅了在湖州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王一亭的资料,并请教了一些专家,从而使我对王一亭的认识又进了一步。这时我不仅知道王一亭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一位著名的书画家,还知道他是一个民主革命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曾任上海总商会协理和沪军都督府交通总长、农工商务总长,退出政坛后一边学习和探索书画艺术创作,一边从事慈善事业,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乃至全国著名的慈善家,还担任过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等职。王一亭为中国民主革命、经济建设、书画艺术、慈善和宗教等事业作出过很大贡献,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2006年3月3日,我和湖州市文化界的几位朋友一起走访了王一亭的故里——吴兴区杨家埠镇香水桥村白龙山自然村,登临了他钟情的白龙山,并在他家一个女佣后裔的帮助下找到了他爱妻曹氏的墓。这座墓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墓碑的小土堆了。现在,连这个“小土堆”也被王一亭家那个女佣的后裔移走了,因为他们听说湖州有关方面准备推平白龙山,建设工业区。到本书完稿的时候,白龙山已经在湖州文人的心痛中永远地消失了。
2006—2007年,我在编纂《湖州名人志》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7年4月20日于湖州认识王一亭先生的曾孙王孝方先生,并看了王先生赠送的《中国名画家全集·王一亭》、《友好的钟》和《王氏家谱》等资料以后,对王一亭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和完整了。于是,我申报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办公室“文化研究工程”中“吴兴名商王一亭”的课题,有幸获得批准。
王一亭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70多年来,对于这位曾经创造过商业奇迹的成功商人、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大亨,对于这位曾经和吴昌硕先生一起引领海派艺术走向巅峰的艺术大师,对于这位曾经以菩萨心脏满腔热情帮助过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慈善大家,人们对他的研究和宣传是很不够的,与他的贡献和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比之于在艺术上与他齐名的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研究和宣传更是差距巨大,不可同日而语。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现有的近代艺术史书籍中,王一亭并没有占居重要的席位。……以他当时对艺术界所作出的多方面的贡献,在近代艺术史上应享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并不是如王琪森所说的那样,“正是王一亭身份的多重性和角色的多元化,影响了对他的客观评价和深入研究”,也不是萧芬琪所说的那样,“其原因大概是王一亭商家的形象太明显,影响了学者对他在书画界以至近代艺术史上地位的评估”,更不是“从事近代艺术史研究的学者的一大疏忽”,而是在于王一亭有长期担任日本人买办和曾经支持蒋介石的历史。
……
上海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祖恩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李华兴教授在王一亭国际文化基金会和湖州市辛亥革命研究会的资助下,于2007年9月出版了王一亭的第一本传记《白龙山人王一亭传》。
2010年8月,上海王中秀先生编著的78万字的《王一亭年谱长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上述文章和专著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王一亭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书画家的层面上,对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书画艺术方面。然而,这是片面的,很不够的。王一亭首先是一个商人,一个近现代有名的浙商、湖商,上海滩上的大亨。此外,他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富有爱心的慈善家、渴望普度众生的宗教领袖、热心中日文化交流和促进中外友好的民间友好使者。我做“吴兴名商王一亭”这个课题,除了要介绍王一亭作为与吴昌硕齐名、并称“海上双璧”的海派艺术巨擘的艺术人生和艺术成就外,还要着重研究和介绍他作为近现代最成功的浙商、湖商之一的财富人生和商业成就,以及他在革命、慈善、宗教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活动和成就,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王一亭。
本书尽可能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王一亭,并对他的功与过、是与非作出客观的、符合历史的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王一亭的人生和成就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已往对王一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书画创作及其书画成就方面,而且对他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认识不足,评价不高,与王一亭的实际地位和贡献不相符合,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王一亭只是一个较有成就的书画家而已。本课题不仅从海派书画巨擘、海上画派盟主、与吴昌硕并为“海上双璧”的高度来审视王一亭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艺术贡献和艺术地位,还专章介绍王一亭在经济、政治、宗教、慈善、对外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活动和成就,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完整、饱满、真实和令人景仰。
二是对一些存有疑问、异议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普遍误认为对的问题,提出质疑,深入考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社会上甚至学术界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王一亭是吴昌硕弟子,而本课题以深入、翔实的考证,得出王一亭只是吴昌硕的忘年交而非弟子的观点;还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说王一亭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有的甚至说他曾两度担任会长,本课题经过深入考证,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王一亭在上海总商会的最高职务是协理,相当于现在的副会长;郑逸梅说王一亭曾在豫园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画像,他的这一说法为《白龙山人王一亭传》等研究成果所引用,本课题经过考证后也予以否定,认为王一亭为之画像的日本前首相不是伊藤博文,而是西园寺公望;为了考证王一亭是否曾受到日本天皇召见及王一亭的住宅梓园是否为日本天皇所赐建的问题,笔者还远赴日本考察,并委托在日本的朋友查阅当年的报纸,最后均予以推翻。此外,还有王一亭的学徒生涯是始于怡春堂裱画店还是“慎馀钱庄”的问题、他的幼年丧父问题等,也都一一予以考证。
三是实事求是地论述了王一亭的缺点和错误。写传记,如何正确地对待传主的缺点和错误,一直是一个问题。人无完人,王一亭也不例外。对于王一亭的缺点和错误,笔者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以分析和批判。比如对他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的表现,对于他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九·一八”事变等历史事件中对日斗争的软弱和动摇,对他与日本极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的交往,对他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的表现,以及他与蒋介石的关系等问题,本课题均作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后记

拙著出版至今已5年有余。承蒙广大读者厚爱,尤其是上海王孝方先生等传主王一亭先生后裔在海内外的宣传推广,首版图书已经售罄。兹应读者需求,也应上海王孝方先生、澳门王孝行先生需求,再版此书。
此次出版,笔者根据王一亭曾孙、澳门保利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孝行先生所提供的资料,对书后所附《王一亭先生家谱》作了补充。此外,根据上海浦东画家陈佐凡先生在博文《王一亭外舅初考——兼与湖州沈文泉先生商榷》对拙著所提出的批评,对第一章第二节作了修改。在此,再次向陈先生表示感谢!
沈文泉
2017年1月12日于湖州文学院

文摘

第三节情系桑梓
尽管王一亭没有出生在家乡的白龙山下,也没有在湖州成长和接受教育,甚至他家族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遇难于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家乡的感情。他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吴兴人感到自豪。
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父亲王馥堂去世后,王一亭就将父亲归葬吴兴道场山,既遂父亲“叶落归根”之愿,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认同。虽然王一亭的第二位夫人曹氏是周浦人。但是当她于1914年6月13日因难产去世后,王一亭还是选择吴兴的白龙山为她的长眠之地,将她隆重地安葬,并告诉家人:自己百年后也要回到家乡来,在白龙山上和爱妻相伴始终。他的原配奚氏虽然葬在周浦,但在湖州,王一亭也为她设立了一座坟茔。令人遗憾的是,王一亭自己归葬白龙山与爱妻相伴始终这一朴素而美好的愿望竟未能实现。1924年7月12日,蒋赵太夫人以83岁高龄辞世,王一亭于11月17日经水路将母亲的灵柩从梓园宅邸运抵吴兴老家,和父亲一起葬在南门道场山麓。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事业有成的王一亭衣锦还乡,在白龙山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从此自号白龙山人。台湾“中研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美籍学者康豹博士则说:“1906这一年,王一亭都居住在家乡吴兴附近的白龙山,他开始自号白龙山人。”同年9月30日,王一亭参加了在静安寺路斜桥颐园召开的湖州同乡大会,会后参与建设同乡会馆。从此,他更加关心家乡,热情地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和赈灾等事业。
就在王一亭长住白龙山的那一年,他投入巨资参与创办浙江铁路公司,并担任驻沪经理人,负责该公司在上海的业务。次年,他又积极参与了浙江旅沪公学的创立,并于9月17日在愚园的会议上被近200名与会代表推选为12名会董之一。
1911年闰六月间,故乡湖州连降大雨,七月初四、五、六日三天,又东风大作,昼夜倾盆,导致山洪暴发,太湖水泛滥,所属各县一片汪洋,受灾乡亲急需救济。消息传到上海,王一亭心急如焚,一面电请浙江省政府紧急赈灾,一面谋划着如何救济父老乡亲。9月21日,他与老乡杨信之、潘祥生、凌铭之、庞莱臣、孙冠臣、许润泉、顾敬斋、沈联芳、朱五楼、王亦梅等联名在上海《时报》刊登《湖州水灾求募急赈》,发起筹募赈款救济灾民活动。随后,他又与杨信之、庞莱臣、沈联芳、顾敬斋等人及沪上绅商沈仲礼、虞洽卿、朱葆三等共同发起,于9月29日至10月2日假座英国商人哈同的爱俪园举行游艺会,募集善款5万元赈济湖州、宁波两府水灾灾民。
1920年,湖州市发生“数十年未有之奇灾”,王一亭和杨信之、沈田莘、朱五楼、庞元济、刘锦藻、沈联芳、周庆云、钱新之、黄缙绅等旅沪湖商一起发起成立湖属水灾筹赈会,数月间筹集善款5.27万元,派人送往家乡赈济被灾父老乡亲。同年,浙江省的台州地区遭受强台风袭击,风灾又带来水灾,“洪潮泛滥,巨浪奔腾,致旧台属之临海、黄岩、温岭、宁海等县一带,遍地尽成泽国,冲决塘堤数十丈,淹没田地数万顷,庐墓人畜多有漂流溺毙”。尽管浙中的台州和浙北的湖州属于两个不同的地区,但都属于浙江,素有大同乡观念的王一亭对台州百姓的灾难深表同情,积极参加了由朱葆三领导的旅沪台属急赈会的救灾工作,并于11月8—10日,与友人关炯之等人在天蟾舞台组织了三场义演,为浙江台州地区的台风水灾筹集救济款,并以书画作品数百件提供观戏赠号摸彩。
1922年秋,浙江台州、温州、严州、处州、衢州等地迭遭飓风暴雨,复加以山洪暴发,江海河湖水位猛涨,全省受灾达50余县,被水冲没而死的达数万人,灾民65万,被陶水木称为“北洋时期浙江遭受的最严重水灾”。经过华洋义赈会驻杭州、宁波等地分支机构及其他慈善机构的调查,“。非四百万不济”。面对家乡的巨灾,王一亭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募款赈灾的重任,亲自担任华洋义赈会浙灾募款委员会会长,分设25个总队分任劝募,募集赈款达124.33万元。与此同时,王一亭还与杨信之、庞元济、沈联芳等人一起,再度成立浙江湖属水灾筹赈会,筹款,购米面,置衣被,赈济家乡灾民。10月10日,王一亭又亲自与华洋义赈会同人赴南京谒见江苏督军、省长等要员。要求为遭受重灾的浙江开展赈灾活动。在得到允准后,华洋义赈会迅速发起浙灾募款委员会,组织了35个征募队开展募款活动,目标是在上海募集100万元,不足部分通电英美及南洋华侨乞赈,并电请北京华洋义赈总会支持,成立全国募款大会,由黎元洪总统任会长,葡萄牙驻华公使任副会长,面向全国募集善款。
P13-16
ISBN978750049885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沈文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