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学校工程师教育培养规划教材:制冷与热泵技术》既可以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和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的辅导教材,也可以作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还可以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0章绪论
0.1制冷与热泵的定义
0.2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
0.3热泵技术的发展历程
0.4制冷方法
0.5国内外制冷与热泵行业相关的学会(协会)简介
0.6制冷与热泵技术的新进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1章制冷与热泵工质
1.1制冷剂的种类及性能
1.1.1制冷剂的种类及编号方法
1.1.2对制冷剂的要求及常用制冷剂的性能
1.2CFCs及HCFCs的淘汰与替代
1.3载冷剂
1.3.1对载冷剂物理化学性质的要求
1.3.2载冷剂分类
1.4蓄冷介质
1.5润滑油
1.6制冷剂—吸收剂工质对
第2章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循环
2.1理想制冷(热泵)循环——逆卡诺循环
2.2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理论循环
2.2.1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2.2.2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的性能指标及热力计算
2.2.3液体过冷、蒸气过热及回热循环
2.3双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循环
2.3.1一次节流、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2.3.2一次节流、不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2.3.3二次节流、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2.3.4二次节流、不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2.3.5双级压缩制冷循环中间压力的确定
2.4复叠式制冷循环
2.5CO2跨临界制冷(热泵)循环
2.5.1CO2制冷循环的分类及其特点
2.5.2CO2跨临界循环的热力计算
2.5.3CO2跨临界循环的应用
2.6实际制冷(热泵)循环
2.6.1实际循环在压焓图上的表示
2.6.2实际循环的性能
第3章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机组
3.1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压缩机
3.1.1制冷(热泵)压缩机的分类
3.1.2活塞式压缩机
3.1.3螺杆式压缩机
3.1.4涡旋式压缩机
3.1.5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3.1.6离心式压缩机
3.2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换热设备
3.2.1蒸发器
3.2.2冷凝器
3.3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节流机构及辅助设备
3.3.1节流机构
3.3.2辅助设备
3.4制冷(热泵)机组
3.4.1制冷(热泵)机组的分类
3.4.2空气源热泵
3.4.3地源热泵
3.4.4空气调节机组
3.5制冷(热泵)机组的能效及性能评价指标
3.5.1制冷(热泵)机组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3.5.2制冷(热泵)机组的工况和性能指标
3.6制冷(热泵)机组的测试方法
第4章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
4.1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组成
4.2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设计
4.2.1制冷剂管道系统的设计原则
4.2.2制冷剂管道的材质
4.2.3制冷剂管道系统的设计
4.2.4R717制冷剂管道系统的设计
4.2.5制冷剂管道直径的选择
4.2.6制冷剂管道的安装
4.3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自动控制
4.3.1制冷(热泵)系统自动控制的主要环节
4.3.2制冷(热泵)系统自动控制的实施
4.4制冷(热泵)机组的经济运行
第5章吸收式制冷(热泵)
5.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理论循环
5.1.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
5.1.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理论循环
5.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分类、特点及其主要性能参数
5.2.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分类及其特点
5.2.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3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5.3.1吸收式热泵的能量、温度转换
5.3.2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5.3.3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5.3.4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特点
5.4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结构特点及附属措施
5.4.1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结构特点
5.4.2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主要附加措施和制冷量衰减
5.5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设计选型及机房布置
5.5.1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设计选型
5.5.2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机房布置
5.6吸收式热泵在能量回收中的利用
5.6.1工业企业的余热回收利用
5.6.2热电厂的余热回收利用
5.6.3在可再生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5.7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经济运行
第6章小型冷库设计的基础知识
6.1冷库围护结构的热工计算
6.1.1冷库温、湿度要求
6.1.2冷库建筑围护结构的设置
6.1.3冷库围护结构的热工计算
6.2冷库制冷系统设计及设备选择
6.2.1冷库制冷系统的组成
6.2.2冷库的冷负荷计算
6.2.3制冷系统的选择
6.2.4冷库制冷系统设备选型
6.2.5装配式冷库的选型
6.3气调储藏
6.4氨制冷冷库的安全运行
6.4.1近年的氨制冷系统安全事故及其原因分析
6.4.2热氨融霜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6.4.3系统的改进措施
第7章蓄能技术及其应用
7.1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7.1.1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
7.1.2蓄冷系统的基本运行方式
7.1.3蓄冷技术的应用场合
7.1.4蓄冷技术的分类
7.2水蓄冷
7.2,1水蓄冷系统的组成
7.2.2水蓄冷空调的特点
7.3冰蓄冷
7.3.1冰蓄冷系统的形式
7.3.2冰蓄冷系统的特点
7.4蓄冷系统的设计步骤及内容
7.4.1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步骤
7.4.2蓄冷负荷的确定
7.4.3蓄冰装置容量的确定
7.4.4蓄冷系统的控制
7.5蓄热系统的类型、系统组成及设置要求
7.5.1蓄热系统的分类
7.5.2电锅炉蓄热系统
7.5.3蓄热系统的设置要求和运行保养
7.5.4电锅炉容量及蓄热设备的确定
7.6蓄冷(蓄热)与制冷机(热泵)耦合技术
7.6.1蓄冷—热泵耦合系统构成及工作流程
7.6.2蓄冷—热泵耦合系统的特点
……
第8章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制冷剂管道阀门的单体试压
制冷设备及管道的阀门,均应经单独压力试验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再正式装至其规定的位置上;强度试验的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倍,保压5min应无泄漏;常温严密性试验,应在最大工作压力下关闭、开启3次以上,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应分别停留1min,其填料各密封处应无泄漏现象,合格后应保持阀体内的干燥。
2)制冷剂管道的安装要求
(1)制冷剂管道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 50235—201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184—2011)、《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 50093—2013)和《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2010)的有关规定。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制冷剂管道安装还应执行《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 174—2010)的有关规定。
(2)输送制冷剂的碳素钢管道的焊接,应采用氩弧焊封底、电弧焊盖面的焊接工艺。
(3)从液体干管引出支管,应从干管底部或侧面接出;从气体干管引出支管,应从干管顶部或侧面接出。有两根以上的支管与干管相接,连接位置应相互错开。供液管不应出现上凸的弯曲;吸气管除专设的回油管外,不应出现下凹的弯曲。
(4)与压缩机或其他设备相接的管道不得强迫对接。法兰、螺纹等连接处的密封材料,应选用金属石墨垫、聚四氟乙烯带、氯丁橡胶密封液或甘油一氧化铝;与制冷剂氨接触的管路附件不得使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制冷剂接触的铝密封垫片应使用纯度高的铝材制作。
(5)管道穿过墙或楼板应设钢制套管,焊缝不得置于套管内。钢制套管应与墙面或楼板底面平齐,但应比底面高20mm。管道与套管的空隙宜为10mm,应用隔热材料填塞,并不得作为管道的支撑。
(6)制冷剂管道的弯管及三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弯管的弯曲半径宜为3.5D~4D,椭圆率不应大于8%。不得使用焊接弯管(虾壳弯)及褶皱弯管。
《普通高等学校工程师教育培养规划教材:制冷与热泵技术》既可以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和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的辅导教材,也可以作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还可以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0章绪论
0.1制冷与热泵的定义
0.2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
0.3热泵技术的发展历程
0.4制冷方法
0.5国内外制冷与热泵行业相关的学会(协会)简介
0.6制冷与热泵技术的新进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1章制冷与热泵工质
1.1制冷剂的种类及性能
1.1.1制冷剂的种类及编号方法
1.1.2对制冷剂的要求及常用制冷剂的性能
1.2CFCs及HCFCs的淘汰与替代
1.3载冷剂
1.3.1对载冷剂物理化学性质的要求
1.3.2载冷剂分类
1.4蓄冷介质
1.5润滑油
1.6制冷剂—吸收剂工质对
第2章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循环
2.1理想制冷(热泵)循环——逆卡诺循环
2.2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理论循环
2.2.1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2.2.2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的性能指标及热力计算
2.2.3液体过冷、蒸气过热及回热循环
2.3双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循环
2.3.1一次节流、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2.3.2一次节流、不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2.3.3二次节流、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2.3.4二次节流、不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2.3.5双级压缩制冷循环中间压力的确定
2.4复叠式制冷循环
2.5CO2跨临界制冷(热泵)循环
2.5.1CO2制冷循环的分类及其特点
2.5.2CO2跨临界循环的热力计算
2.5.3CO2跨临界循环的应用
2.6实际制冷(热泵)循环
2.6.1实际循环在压焓图上的表示
2.6.2实际循环的性能
第3章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机组
3.1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压缩机
3.1.1制冷(热泵)压缩机的分类
3.1.2活塞式压缩机
3.1.3螺杆式压缩机
3.1.4涡旋式压缩机
3.1.5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3.1.6离心式压缩机
3.2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换热设备
3.2.1蒸发器
3.2.2冷凝器
3.3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节流机构及辅助设备
3.3.1节流机构
3.3.2辅助设备
3.4制冷(热泵)机组
3.4.1制冷(热泵)机组的分类
3.4.2空气源热泵
3.4.3地源热泵
3.4.4空气调节机组
3.5制冷(热泵)机组的能效及性能评价指标
3.5.1制冷(热泵)机组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3.5.2制冷(热泵)机组的工况和性能指标
3.6制冷(热泵)机组的测试方法
第4章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
4.1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组成
4.2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设计
4.2.1制冷剂管道系统的设计原则
4.2.2制冷剂管道的材质
4.2.3制冷剂管道系统的设计
4.2.4R717制冷剂管道系统的设计
4.2.5制冷剂管道直径的选择
4.2.6制冷剂管道的安装
4.3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自动控制
4.3.1制冷(热泵)系统自动控制的主要环节
4.3.2制冷(热泵)系统自动控制的实施
4.4制冷(热泵)机组的经济运行
第5章吸收式制冷(热泵)
5.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理论循环
5.1.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
5.1.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理论循环
5.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分类、特点及其主要性能参数
5.2.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分类及其特点
5.2.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3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5.3.1吸收式热泵的能量、温度转换
5.3.2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5.3.3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5.3.4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特点
5.4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结构特点及附属措施
5.4.1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结构特点
5.4.2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主要附加措施和制冷量衰减
5.5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设计选型及机房布置
5.5.1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设计选型
5.5.2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机房布置
5.6吸收式热泵在能量回收中的利用
5.6.1工业企业的余热回收利用
5.6.2热电厂的余热回收利用
5.6.3在可再生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5.7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经济运行
第6章小型冷库设计的基础知识
6.1冷库围护结构的热工计算
6.1.1冷库温、湿度要求
6.1.2冷库建筑围护结构的设置
6.1.3冷库围护结构的热工计算
6.2冷库制冷系统设计及设备选择
6.2.1冷库制冷系统的组成
6.2.2冷库的冷负荷计算
6.2.3制冷系统的选择
6.2.4冷库制冷系统设备选型
6.2.5装配式冷库的选型
6.3气调储藏
6.4氨制冷冷库的安全运行
6.4.1近年的氨制冷系统安全事故及其原因分析
6.4.2热氨融霜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6.4.3系统的改进措施
第7章蓄能技术及其应用
7.1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7.1.1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
7.1.2蓄冷系统的基本运行方式
7.1.3蓄冷技术的应用场合
7.1.4蓄冷技术的分类
7.2水蓄冷
7.2,1水蓄冷系统的组成
7.2.2水蓄冷空调的特点
7.3冰蓄冷
7.3.1冰蓄冷系统的形式
7.3.2冰蓄冷系统的特点
7.4蓄冷系统的设计步骤及内容
7.4.1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步骤
7.4.2蓄冷负荷的确定
7.4.3蓄冰装置容量的确定
7.4.4蓄冷系统的控制
7.5蓄热系统的类型、系统组成及设置要求
7.5.1蓄热系统的分类
7.5.2电锅炉蓄热系统
7.5.3蓄热系统的设置要求和运行保养
7.5.4电锅炉容量及蓄热设备的确定
7.6蓄冷(蓄热)与制冷机(热泵)耦合技术
7.6.1蓄冷—热泵耦合系统构成及工作流程
7.6.2蓄冷—热泵耦合系统的特点
……
第8章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制冷剂管道阀门的单体试压
制冷设备及管道的阀门,均应经单独压力试验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再正式装至其规定的位置上;强度试验的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倍,保压5min应无泄漏;常温严密性试验,应在最大工作压力下关闭、开启3次以上,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应分别停留1min,其填料各密封处应无泄漏现象,合格后应保持阀体内的干燥。
2)制冷剂管道的安装要求
(1)制冷剂管道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 50235—201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184—2011)、《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 50093—2013)和《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2010)的有关规定。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制冷剂管道安装还应执行《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 174—2010)的有关规定。
(2)输送制冷剂的碳素钢管道的焊接,应采用氩弧焊封底、电弧焊盖面的焊接工艺。
(3)从液体干管引出支管,应从干管底部或侧面接出;从气体干管引出支管,应从干管顶部或侧面接出。有两根以上的支管与干管相接,连接位置应相互错开。供液管不应出现上凸的弯曲;吸气管除专设的回油管外,不应出现下凹的弯曲。
(4)与压缩机或其他设备相接的管道不得强迫对接。法兰、螺纹等连接处的密封材料,应选用金属石墨垫、聚四氟乙烯带、氯丁橡胶密封液或甘油一氧化铝;与制冷剂氨接触的管路附件不得使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制冷剂接触的铝密封垫片应使用纯度高的铝材制作。
(5)管道穿过墙或楼板应设钢制套管,焊缝不得置于套管内。钢制套管应与墙面或楼板底面平齐,但应比底面高20mm。管道与套管的空隙宜为10mm,应用隔热材料填塞,并不得作为管道的支撑。
(6)制冷剂管道的弯管及三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弯管的弯曲半径宜为3.5D~4D,椭圆率不应大于8%。不得使用焊接弯管(虾壳弯)及褶皱弯管。
ISBN | 7030510100,9787030510105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吴延鹏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