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类线粒体基因组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9787030518118,703051811X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蝶类线粒体基因组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可供从事昆虫系统发育、昆虫保护生物学,以及昆虫多样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阅。

目录

前言
第1章蝴蝶的分类研究
1.1国外蝶类分类研究
1.2国内蝶类分类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章蝶类线粒体基因组
2.1蝶类昆虫线粒体基因组
2.2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方法
2.2.1基于物理分离的方法
2.2.2基于常规PCR技术的方法
2.2.3基于LA—PCR技术的方法
2.2.4高通量测序技术
2.2.5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方法
2.3蝶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序进展
2.4线粒体基因组在蝶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2.4.116SrDNA基因
2.4.2Cytb基因
2.4.3COI和COII基因
2.4.4ND1和ND5基因
2.4.5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参考文献
第3章蝶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3.1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蛋白质水平标记
3.1.2DNA分子标记
3.1.3DNA序列分析
3.2系统发育的推断方法—构建分析系统发育树
3.2.1系统发育树
3.2.2常用的系统发育树
3.3蝶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4章材料与方法
4.1材料
4.2方法
4.2.1DNA提取
4.2.2引物设计
4.2.3PCR扩增
4.2.4序列的拼接和注释
4.3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3.1序列比对
4.3.2系统发育信号检测
4.3.3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5章10种蝴蝶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5.1玉斑凤蝶线粒体基因组
5.1.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组成
5.1.2基因间隔与重叠
5.1.3碱基组成特征
5.1.4蛋白质编码基因
5.1.5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5.1.6A+T富含区
5.2玉带凤蝶线粒体基因组
5.2.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组成
5.2.2基因间隔与重叠
5.2.3碱基组成特征
5.2.4蛋白质编码基因
5.2.5核糖体RNA及转运RNA
5.2.6A+T富含区
5.3碧凤蝶线粒体基因组
5.3.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组成
5.3.2基因间隔与重叠
5.3.3碱基组成特征
5.3.4蛋白质编码基因
5.3.5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5.3.6A+T富含区
5.4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线粒体基因组
5.4.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组成
5.4.2基因间隔与重叠
5.4.3碱基组成特征
5.4.4蛋白质编码基因
5.4.5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5.4.6A+T富含区
5.5燕风蝶线粒体基因组
5.5.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特征
5.5.2基因间隔与重叠
5.5.3碱基组成特征
5.5.4蛋白质编码基因
5.5.5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5.5.6A+T富含区
5.6箭环蝶线粒体基因组
5.6.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特征
5.6.2基因间隔与重叠
5.6.3碱基组成特征
5.6.4蛋白质编码基因
5.6.5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5.6.6A+T富含区
5.7蓝点紫斑蝶线粒体基因组
5.7.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组成
5.7.2基因间隔与重叠
5.7.3碱基组成特征
5.7.4蛋白质编码基因
5.7.5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5.7.6A+T富含区
5.8枯叶蛱蝶线粒体基因组
5.8.1线粒体全序列的结构与组成
5.8.2基因间隔与重叠
5.8.3碱基组成特征
5.8.4蛋白质编码基因
5.8.5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5.8.6A+T富含区
5.9黄斑弄蝶线粒体基因组
5.9.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组成
5.9.2基因间隔与重叠
5.9.3碱基组成特征
5.9.4蛋白质编码基因
5.9.5核糖体RNA及转运RNA
5.9.6A+T富含区
5.10青斑蝶线粒体基因组
5.10.1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结构与组成
5.10.2基因间隔与重叠
5.10.3碱基组成与特征
5.10.4蛋白质编码基因
5.10.5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5.10.6A+T富含区
参考文献
第6章基于16SrRNA和16SrRNA+Wingless基因联合序列蝶类的系统发育
6.1材料与方法
6.1.1材料
6.1.2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6.2结果与分析
6.2.1基于16SrRNA序列构建的NJ、MP和BI系统发育树
6.2.2基于16SrRNA+Wingless基因联合序列构建的
NJ、MP和BI系统发育树
6.3讨论
6.3.1总科级分类单元的系统关系
6.3.2科级分类单元的系统关系
6.3.3不同数据集和构树方法间的差异
6.3.4外群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7章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鳞翅目的系统发育分析
7.1材料与方法
7.1.1物种选取
7.1.2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7.2结果与分析
7.3讨论
7.3.1总科级分类单元的系统关系
7.3.2科级分类单元的系统关系
参考文献
……
第8章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核基因EF—1a序列的蝶类系统发育分析
第9章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无翅基因(Winglees)序列蝶类的系统发育分析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在分子水平上对物种进行分析具有许多表型分析所没有的优势,所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可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直接利用从核酸序列或蛋白质分子中提取的信息作为物种的特征,通过比较生物分子序列,分析序列之间的关系,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而阐明各个物种的进化关系。当然,这些分子不仅在序列上保留进化的痕迹,它们的结构也保留着进化的痕迹。因此,根据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信息,可以推断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解决形态分类不能解决的问题,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昆虫种间或种内的遗传变异。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学者将物种的分子数据(DNA序列或蛋白质序列)运用到系统发育研究中,探讨蝶类的系统发育地位,蝶类的系统学研究也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定性走向定量。这些研究成果为传统意义上的蝶类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分子证据,帮助解决一些蝴蝶类群在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等方面的争议,加速了蝶类昆虫系统学的研究进展。
Brower(1994)利用线粒体COI和COII基因部分序列构建了Heliconius及与其相近的Eueides、Laparus和Nerutla3个属的35个种的系统发育树,大部分结论与传统形态分类相一致。Pollock等(1998)基于16S rDNA、12S rDNA和COI 3个基因长为1594 bp的序列,构建了粉蝶科主要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对族、属之间的关系及起源与分化作出了新的推测。
ISBN9787030518118,703051811X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秦新民
尺寸5